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原子熒光光譜法

鎖定
原子熒光光譜法( AFS) 因化學蒸氣分離、非色散光學系統等特性,是測定微量砷、銻、鉍、汞、硒、碲、鍺等元素最成功的分析方法之一。
中文名
原子熒光光譜法
外文名
Atomic Fluorescence Spectrometry;AFS
實    質
光譜分析技術
基本原理
基態原子激發至高能態發出的熒光

原子熒光光譜法簡介

英文名稱:Atomic Fluorescence Spectrometry;AFS
原子熒光光譜法(AFS)是介於原子發射光譜(AES)和原子吸收光譜(AAS)之間的光譜分析技術。它的基本原理是基態原子(一般蒸汽狀態)吸收合適的特定頻率的輻射而被激發至高能態,而後激發過程中以光輻射的形式發射出特徵波長的熒光。

原子熒光光譜法發展歷史

1964年,Winefordner等首先提出用原子熒光光譜(AFS) 作為分析方法的概念。1969年,Holak研究出氫化物氣體分離技術並用於原子吸收光譜法測定砷。1974年,Tsujiu等將原子熒光光譜和氫化物氣體分離技術相結合,提出了氣體分離-非色散原子熒光光譜測定砷的方法,這種聯合技術也是現代常用氫化物發生-原子熒光光譜(HG - AFS)分析 的 基 礎 架 構。
20世 紀70年 代 末,以 郭 小偉為首的我國科技工作者針對當時原子熒光光譜分析的缺陷,對原子熒光光譜儀器和測試技術方法進行了卓有成效的開發和研究,將原子熒光光譜分析推向實際應用前沿。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地質部門大規模開展化探掃面工作,對原子熒光光譜分析發展起到了催化促進作用,原子熒光光譜分析技術率先在地質系統應用,為順利完成化探普查工作作出了重要貢獻。 [1] 

原子熒光光譜法應用

測量待測元素的原子蒸氣在一定波長的輻射能激發下發射的熒光強度進行定量分析的方法。原子熒光的波長在紫外、可見光區。氣態自由原子吸收特徵波長的輻射後,原子的外層電子從基態或低能態躍遷到高能態,約經10-8秒,又躍遷至基態或低能態,同時發射出熒光。若原子熒光的波長與吸收線波長相同,稱為共振熒光;若不同,則稱為非共振熒光。共振熒光強度大,分析中應用最多。在一定條件下,共振熒光強度與樣品中某元素濃度成正比。該法的優點是靈敏度高,目前已有20多種元素的檢出限優於原子吸收光譜法原子發射光譜法;譜線簡單;在低濃度時校準曲線的線性範圍寬達3~5個數量級,特別是用激光做激發光源時更佳。主要用於金屬元素的測定,在環境科學、高純物質、礦物、水質監控、生物製品和醫學分析等方面有廣泛的應用。
原子熒光光譜分析法具有很高的靈敏度,校正曲線的線性範圍寬,能進行多元素同時測定。這些優點使得它在冶金、地質、石油、農業、生物醫學、地球化學、材料科學、環境科學等各個領域內獲得了相當廣泛的應用。

原子熒光光譜法國內貢獻

我國科技工作者為原子熒光光譜分析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發明了高強度空心陰極燈、小火焰原子化、自動低温點火裝置等許多專利技術; 研製出多通道、氫化物與火焰原子化一體和六價鉻檢測等多種原子熒光光譜儀; 研究出鉛、鋅、鉻和鎘的新化學蒸氣發生體系和專用試劑,以及碘、鉬間接測定方法; 出版了 5 部專著; 每年發表大量的研究和應用成果。 [1] 
參考資料
  • 1.    李剛,胡斯憲,陳琳玲. 原子熒光光譜分析技術的創新與發展[J]. 巖礦測試,2013,03:358-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