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衞勤保障

鎖定
衞勤保障,亦稱“衞生支援”或“醫學支援”。軍隊衞勤部門平戰時對部隊採取的軍人保健和傷病防治的各種措施。是軍隊後勤保障的組成部分。平時主要是做好軍人的醫療保健和衞生防疫等工作,降低發病率。戰時主要是做好傷病員的醫療後送及人畜的衞生防護、防疫,最大限度地提高治癒歸隊率,降低殘廢率和死亡率。 [1] 
中文名
衞勤保障
別    名
衞生支援
定    義
軍隊衞勤部門平戰時對部隊採取的軍人保健和傷病防治的各種措施
古代,軍隊傷病員主要是進行就地治療。中國在春秋戰國時期制定有選拔士卒的體格標準,並建立長官每3日1次巡視傷病員的制度。漢代有類似“急救包紮所”的機構和負傷記錄的木簡,軍隊用“藥函和藥盛橐”攜帶行軍作戰用的必備藥品。東漢末年,華佗發明用“麻沸散”進行麻醉,實施腹部手術。南北朝時期開始由醫生對徵募士兵進行體檢。宋朝軍隊通常把傷病員安置在民眾家中治療或隨營看護。元朝救治創傷已用醫療器械刀、針刀和縫合針。清咸豐元年(1851),清朝軍隊開始開設西醫醫院,清光緒二十年(1894),清軍將日常生活衞生管理列入軍事長官的職責,並對軍隊防中暑、防凍傷、防水媒傳染病和衣、食、住、行的衞生要求作出具體規定。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各參戰國廣泛加強火線搶救,有些國家開始實施醫療和後送相結合的階梯治療。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各參戰國普遍採用分級救治體制救治傷病員,有些國家開始組織傷病員的空運後送,蘇聯軍隊開始實行“指定性後送”。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為適應新武器傷的救治需要,許多國家軍隊開展防治新武器損傷的醫學研究,加強衞生防護體系建設,制定一系列衞生防護措施。在一些局部戰爭中,一些參戰國採取靠前配置救治力量,儘量減少救治階梯,使用快速部署醫院系統加快傷病員的救治。20世紀70年代開始,美軍在越南戰爭海灣戰爭等局部戰爭中廣泛使用直升機和飛機後送傷病員,縮短了後送時間,提高了傷病員治癒率。德軍實行醫藥物資統一化和成套供應制,以簡化供應。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土地革命戰爭中開設團、師繃扎所,軍開設傷病轉運站,軍團設野戰醫院;後方開設兵站醫院和後方醫院,初步實行分級救治;組織開展羣眾性衞生運動,預防疾病的發生。抗日戰爭中,八路軍和新四軍進一步健全了各級衞勤組織,團衞生隊開設休養室,旅衞生部有100牀位的休養所,各抗日根據地先後組建了50多所醫院,8年共收治傷員30萬人;在衞生防病工作上,明確提出了“預防第一”的方針,部隊開始進行體格檢查和各種疫苗預防接種。解放戰爭時期,建立了階梯治療組織體系,加強了戰傷分類和輕傷留治工作,戰傷救治水平有較大提高,共救治傷員104萬人,治癒歸隊率達70%以上;組建了防疫隊,開展了重點傳染病的調查和防治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統一了全軍衞勤組織體制,建立了一批現代化的醫院、療養院、藥材倉庫、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保障機構,建立了各種衞勤保障規章制度,培訓了大批衞生人員,開展了航空、航天、潛水、航海等衞勤保障,醫療、防疫、藥材保障水平和服務質量有了很大提高。①醫療後送。包括傷病員分類、戰現場急救,各級救治機構分級救治,以及傷病員後送。②衞生防病。主要是組織衞生整頓,開展健康教育,進行衞生監督,實施計劃免疫,落實防疫措施,進行疾病監督、傳染病預防和控制等。③醫療保健。主要是組織官兵體格檢查和健康檢查,早期發現疾病,及時組織防治;開展巡診和門診,安排傷病員住院治療或療養,對傷病員進行評殘等。④衞生防護。普及衞生防護知識教育與訓練,對核、化學、生物和新概念武器損傷進行預防和治療,減輕傷害程度,迅速消除後果。⑤藥材保障。進行藥材籌措、儲備、補給和藥品檢驗、衞生裝備檢修等。⑥獸醫保障。進行動物性食品獸醫衞生檢驗和監督,預防人畜共患病,軍用動物傷病防治等。主要有建制保障、區域保障、定點保障、伴隨保障、機動保障等。建制保障是按部隊建制關係組織實施衞勤保障,區域保障是衞勤機構按劃分的區域對區域內所有部隊組織實施保障,定點保障是在固定地點開設衞勤機構實施衞勤保障,伴隨保障是組織衞勤力量隨同部隊或分隊實施衞勤保障,機動保障是由抽組的機動衞勤力量實施支援衞勤保障。①建立衞勤保障組織體系,明確任務分工。師以下部隊通常由各級編制內的衞勤機構負責保障;集團軍以上由戰區所屬衞勤機構實施劃區保障和聯勤保障。醫院和部隊衞勤機構之間,按所在地區組成防治防護體系,明確分工,相互協作。部隊衞生部門主要負責衞生防疫、防護、門診、急救、軍人體格檢查和短期收治傷病員;醫院負責軍人保健、疑難疾病門診、傷病員收容治療,並協助部隊對醫務人員進行專業訓練,指導和提高防治技術。②制定衞勤保障規章制度。包括衞生防病、醫療保健、醫療後送、衞生防護、藥材供應等項專業工作規定、細則,藥材裝備標準,醫療護理技術操作常規等,為衞勤保障活動提供依據。③擬製衞勤保障計劃。根據平戰時保障任務和部隊的具體情況,進行衞生減員預計,明確衞勤保障目標、任務和要求。④籌措和使用衞勤力量。根據保障任務,適當籌措衞勤人力、物力,部署衞勤力量。⑤實施科學管理。加強調查研究,及時總結經驗教訓,提高衞勤預測、決策的準確性,保障各項工作順利進行。研發適用的衞生信息管理軟件和衞勤組織指揮自動化軟件,逐步實現衞勤系統信息化、標準化、野戰化建設。隨着新軍事變革的不斷深入,高新技術的發展和醫學科學技術的進步,衞勤保障活動將進一步實現醫學技術、衞生勤務、衞生裝備和衞生信息的有機結合,衞勤保障的領域和範圍在不斷擴展,如心理衞生保障,非戰爭軍事行動衞勤保障等。衞勤保障將減少機構重疊,實行諸軍種、兵種的衞生聯勤保障。先進的信息技術將更廣泛地應用於衞勤保障活動,保障方式將更加靈活多樣,保障能力將進一步提高。
發佈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2] 
參考資料
  • 1.    熊武一、周家法主編.《軍事大辭海·上》:長城出版社,2000年5月:第163頁
  • 2.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