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陽諸葛草廬

鎖定
南陽諸葛草廬 [8-9]  位於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河南南陽卧龍崗上,始建於元代 [4-6]  ,但當地認為建於魏晉時期 [3]  ,盛於唐宋,是劉備“三顧茅廬“發生地,諸葛亮躬耕南陽所在地、三國文化策源地三顧茅廬發生地,著名的草廬對策發生於此 [2]  。元大德二年(1298年)即廬為祠,塑像祭祀。監郡奉直馬哈馬割近旁田地200餘畝給諸葛廬,收入作為歲時香火費用;皇慶二年(1313年)仁宗皇帝敕建諸葛書院於茅廬東側。南陽諸葛廬呈八角形,頂呈八角是取諸葛亮巧布八陣之意。木雕迴廊,環繞四周。草廬屋檐的牌匾上刻有“諸葛草蘆”四個大字,字體蒼勁挺拔。 [7] 
中文名
南陽諸葛草廬
外文名
Nanyang Zhuge Cottage
地理位置
南陽卧龍崗歷史名勝景區內 [1] 
氣候條件
北亞熱帶季風性半濕潤氣候
開放時間
早8:00—晚5:00
景點級別
AAAA級
門票價格
60元
佔地面積
120000 m²
著名景點
南陽卧龍崗
南陽武侯祠
歷史人物
劉備、岳飛

南陽諸葛草廬草廬簡介

南陽諸葛草廬
南陽諸葛草廬(3張)
南陽諸葛廬,始建於元代 [4-6]  ,但當地認為建於魏晉時期,是蜀國故將黃權在諸葛亮十年躬耕的舊址卧龍崗上修葺而成的 [3]  。晉朝以後,南陽一直戰亂頻繁,草廬也遭到了嚴重的兵燹,不復存在。唐初,又重建草廬,到了唐代中期,南陽諸葛草廬已經名揚天下並在許多著名詩人的作品中出現 [3]  。被尊稱為“詩仙”的李白,面對草廬曾由衷的讚歎:
“當其南陽時,
壟畝躬自耕,
魚水三顧合,
風雲四海生。”
劉禹錫在其《陋室銘》中又從更高的境界寫下了“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的名句。可以看出,諸葛草廬在唐代已經名揚天下了。元、明、清三代,三顧茅廬的故事,又通過文學、戲曲等形式,更為廣泛的流傳,吸引了無數的朝野名流,文人墨客。元代順帝年間曾任監察御史的周伯倚,號稱“明四家”之一的大畫家唐寅等,都在這裏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句。這一時期,地方官府對草廬均有修葺,其中以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的修耷規模最大,在南陽知府羅景的主持下,不僅對草廬進行了整修,還在左側修建了“三顧堂”、“關張殿”,並遍植竹木,使這裏松柏蒼煙,翠竹蕭蕭,風景幽雅適人。令人留連忘返。
諸葛草廬,高4米,八角攢尖式,每角懸掛一風鈴,每當清風徐來。便叮噹作響,好象向人們敍説着發生在這裏的千古佳話——三顧茅廬。草廬的大門上懸掛着南陽知府顧嘉薔於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748年)題寫的一副對聯。上聯為:抱膝此安居覺異日桑種成都殊非本念;下聯是:長吟誰與和問當年曲庚梁父可有遺音。上聯的意思是説:諸葛亮在南陽躬耕壟畝,過着“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的布衣生活,他走出草廬,只是為了報答劉備的三顧之恩,後來出將人相,致身富貴於成都,並非他本來的意願。諸葛亮在《上後主表》中曾寫到:“臣死之時,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也。”在他死時,,家中僅有桑田十五頃,充分表現了諸葛亮不圖榮華富貴,不謀私利,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高尚情操。下聯的設問是否定的,也就是説像諸葛亮那樣的後來者是沒有的,諸葛亮吟唱着粱父,在此修身立行以及他那高尚的品質,是萬古莫及的,這充分表現了後人對諸葛亮的敬佩之情。
草廬外的門媚上懸掛匾額一方,上書“諸葛草廬”四個大字,是我國近代文學家、史學泰斗郭沫若先生於1973年4月題寫的。草廬內的門媚上,也有一匾,是國民黨元老於佑任先生在1940年拜謁草廬時圖下的手筆,上書“諸葛廬”三字,他的字,灑脱自如,翰逸神飛,是不可多得的墨寶。草廬正中,有一通石碑,立於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正面楷書:“漢諸葛孔明;舊廬,”背面為小篆“書指道碑陰”,上面記載:“諸葛先生;舊廬,距今府城西南五里,去適襄鄧官路南二百三十步。”進一步説明了諸葛亮在南陽所居住的具體方位。站在草廬內,彷彿又聽到了劉備、諸葛亮進行的那場一秘密會談”,那麼他們會談的內容又是什麼呢?讓我們看一看立於草廬門前的這四塊碑刻,上面的文字給我們揭開了這個秘密:一千七百多年前的東漢未年,朝政腐敗,羣雄逐鹿,爭戰不已。曹操、孫權在這場豪強爭戰中各得天時、地利,雄據一方,勢力單薄的劉備,寄住新野,難展大志,後來經過徐庶的推薦,劉備於公元207年,親往南陽,敦請諸葛亮,連去三次才見到,這段歷史,在《三國志》中記載:“先帝隨詣亮,凡三往,乃見”。諸葛亮自己在《出師表》中也寫到:“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諸葛亮深感劉備求賢若渴態度誠懇,又有“欲伸大義於天下”的志向,就在這草廬之中會見了劉備,並從政治、軍事、經濟、地理等方面,對當時的國家形勢作了精闢地分析,建議劉備佔據荊、益二州為根據地,和好西南各族人民,對外聯合孫權,以對抗“挾天子而令諸侯”的曹操;內改新政治,一旦時機成熟,就從荊、益兩路北伐中原,一成統一大業。劉備聽後,連連稱讚。這碑刻上的文字,就是他們這次談話的內容記錄,它就是千古名篇《草廬對》。一番草廬對話,表現了諸葛亮卓越的智慧,非凡的政治才華和軍事才能,這場談話對以後三國鼎峙局面的形成和發展起着積極的指導作用。

南陽諸葛草廬草廬歷史

諸葛廬又名武侯祠,俗稱諸葛庵,為豫西南名勝之首,馳譽中外,位於河南省南陽市老城西南4公里卧龍崗上,是後人為紀念蜀漢丞相諸葛亮躬耕南陽卧龍崗(今河南南陽卧龍區卧龍崗)而興建的。
史載,魏晉時期,蜀國故將黃權已經率族人開始在這裏建庵祭祀諸葛亮,而祭祀的茅庵就成為南陽武侯祠的肇始之基。唐宋元明清時期,歷代著名文人為此題詠。元大德二年(1298年)即廬為祠,塑像祭祀。監郡奉直馬哈馬割近旁田地200餘畝給諸葛廬,收入作為歲時香火費用;皇慶二年(1313年)仁宗皇帝敕建諸葛書院於茅廬東側。明嘉靖七年(l528年),敕賜門額、祭式,並在檄文中説:“諸葛亮避東漢之末運,寓南陽之西崗,躬耕隴畝,不求聞達,其出處之正,輔佐之誠,先儒比之伊呂。”明萬曆皇帝欽賜諸葛廬七絃琴1件,仍珍藏在廬內。
在元、明、清歷朝的《南陽府志》中稱:“卧龍岡在南陽府西七里,起自嵩山之南,綿亙數百里,至此截然而止,迴旋如巢,然草廬在其內……,其下平如掌,即侯躬耕處。”這一段文字描述了卧龍岡的地理形勢,它綿亙數百里,宛若一條迴旋的巨龍。顯然,這裏是風水寶地,因號曰“卧龍岡”,諸葛亮則選擇於此躬耕隴畝,並因地而“藏修發跡”,人稱“伏龍”或“卧龍”。明《地理志》曰:“時人喻孔明為卧龍,因號其崗雲。”明代將領俞大猷在《重建諸葛亭記》稱:“昔諸葛亮先生躬耕南陽時,人以‘伏龍’稱之,故名曰其所居之崗曰卧龍岡,是山因先生而得名也。”不論是人因地而得名或山因先生而得名,都説明諸葛亮在南陽卧龍岡居住過,卧龍岡即武侯躬耕之處。
諸葛廬的現存建築基本上保留着元、明時期的建築特徵,建築佔地約12萬平方米,殿堂樓閣155間,牌坊、仙人橋、山門、大拜殿、茅廬、小虹橋、寧遠樓等依次排列在中軸線上。分佈在兩側的建築有諸葛井、碑廊、古柏亭、野雲庵、老龍洞、伴月台、躬耕亭、讀書枱等。諸葛廬的左側為三顧祠,祠內有關張殿、三顧堂、射圃亭等。廬之右側為道人居住的二進四合院。
諸葛廬內保存宋、元、明、清碑刻300多塊,其中宋代紹興八年(1138年)岳飛書《前出師表》,字跡蒼勁,歷來為書法愛好者所推崇。明李東陽的《重修諸葛武侯祠記》、任義的《書指道碑陰》等碑刻,是研究諸葛廬沿革的重要文字資料。廬內大量的匾額、楹聯、碑碣中保留古代不少名人的佳句和名篇。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多次撥款修葺。郭沫若曾先後題寫了“諸葛草廬”和“武侯祠”兩幅門額。國家領導人胡耀邦、李先念等都曾視察過諸葛廬。廬內茂林修竹,綠蔭遮道,景色宜人,成為國內外遊人嚮往的旅遊聖地。

南陽諸葛草廬發生地

《草廬對》亦稱《隆中對》,選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作者陳壽,西晉史學家
草廬對碑刻
草廬對碑刻(3張)
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當時駐軍新野(河南南陽新野縣)的劉備在徐庶建議下,三次到南陽卧龍岡諸葛草廬拜訪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見,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的戰略構想。他們的談話內容即《草廬對》(三分天下的戰略決策)。
諸葛亮在登上政治舞台之初,為劉備奉獻草廬對策,為劉備描述出一個戰略遠景。“三分天下”的《草廬對》受到劉備推崇,正是在這一戰略決策指導下,劉備建立蜀漢政權,與孫吳和曹魏兩大政權成三國鼎立之勢。後《草廬對》成為千古名篇佳作,成為中國政治和軍事謀略的代表作品,在中國古代的戰略思想中,《草廬對》具有典範價值。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