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鼎足之勢

鎖定
鼎足之勢,漢語成語,拼音是dǐng zú zhī shì,釋義為比喻三方面並立的局面,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
中文名
鼎足之勢
外文名
a situation of trip artitec on frontation
拼    音
dǐng zú zhī shì
釋    義
比喻三方面並立的局面
出    處
史記·淮陰侯列傳
注    音
ㄉㄧㄥˇ ㄗㄨˊ ㄓㄧ ㄕㄧˋ
相近詞
鼎足而立

鼎足之勢成語解釋

比喻三方面並立的局面。

鼎足之勢成語出處

史記·淮陰侯列傳》:臣願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 [1] 

鼎足之勢成語用法

晉·孫楚《為石仲容與孫皓書》:“自謂三分鼎足之勢,可與泰山共相終始。”
《三國演義》第十一回:“吾欲屯兵濮陽,以成鼎足之勢。”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先取荊州為家,後即取四川建基業,以成鼎足之勢,然後可圖中原也。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0一回:方今已成鼎足之勢,吳、魏不曾入寇,相父何不安享太平?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八回:“陳、衞二國方睦,若與鄭成鼎足之勢,亦足自固。”

鼎足之勢成語寓意

公元前203年,漢將韓信滅了齊國,被劉邦封為齊王,韓信的謀士蒯通分析天下形勢後認為韓信是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勸他不要跟隨劉邦自立為王,可以與楚漢三分天下,跟隨劉邦最多也只能封為諸侯。韓信不聽蒯通的意見,最後被呂后誘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