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腔北調

(央視節目)

鎖定
《南腔北調》是中央電視台推出的一款曲藝節目。弘揚民族瑰寶,展示多彩曲種,普及曲藝知識--以此為宗旨,主要介紹民族曲藝説唱藝術,包括北方鼓曲和南方唱曲,涵蓋京韻大鼓、河南墜子、山東琴書、二人轉、湖北小曲、江南絲絃、四川清音、蘇州彈詞等不同藝術形式。 [1] 
中文名
南腔北調
出    處
清·趙翼《檐曝雜記》
釋    義
現形容説話口音不純,摻雜着方言
發    音
nán qiāng běi diào
反義詞
字正腔圓
《南腔北調》 《南腔北調》
中國的曲藝是從民間孕育出的傳統民族文化奇葩。作為一種源遠流長的説唱藝術,民間曲藝曾在長期的社會發展中艱難傳承。據統計,新中國成立時,中國民間流傳的曲藝種類有約400種,節目也浩若煙海。隨着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人們的文化需求和欣賞方式有了巨大的變化。與其他傳統民族文化藝術一樣,繼承和創新成為曲藝生存發展的兩大關鍵問題。
令人欣慰的是,從2001年7月至今,在中央電視台第11套節目的《南腔北調》欄目中,有30多個地方曲種的約250段曲目,經過精心整理編排亮相熒屏。電視編導們為弘揚優秀民族文化的努力初見成效,60多期節目顯示《南腔北調》日臻成熟,熱心而忠實的觀眾也越來越多。
在《南腔北調》的節目單上,不僅曲藝界名家新秀匯萃一堂,千錘百煉的精品名段也比比皆是。除了眾多獨具地方特色的段子外,長篇連播的30集評彈經典“珍珠塔”,即將播出的65集“三笑”,60集“玉蜻蜓”都是上乘之作。值得一提的是,長篇西河大鼓“月唐演義”因其文詞生動活潑,腔調清新優雅,故事曲折感人而備受觀眾好評。
對廣大麴藝愛好者來説,欣賞聲情並茂、説唱俱佳的鼓書藝術是一件舒心的事情。多年來,人們偶爾能從廣播或電視上欣賞一些鼓書段子,但優秀的長篇傳統鼓書已經久違了。西河大鼓是曾經輝煌的北方曲藝精品,在曲藝發展史上和鼓書藝術中有着重要地位。西河大鼓現存流派中,以郝英吉、郝豔霞為代表的的郝派西河韻揚百年、藝冠三代,特別是第三代傳人郝秀潔不僅短段技藝純熟,還繼承了家族説表大書傳統。此外,“月唐演義”是郝派西河的看家書目,其中不僅有李隆基楊玉環的悲歡離合,還有李林甫禍國、安史之亂、李白投筆從戎、郭子儀中興唐室等故事。經過書者精心詮釋,使這部書既有袍帶書的歷史凝重感,又不乏短打書輕鬆快捷的娛樂性。
通過電視媒體展示傳統藝術不是一件新鮮事。但是,在繼承和創新的道路上,重要的是表現曲藝藝術本身魅力的同時,找到傳統藝術表現方式和當代觀眾欣賞習慣,以及充分發揮電視傳播優勢的結合點。在導演汪文華的安排下,作者郝豔霞三改説白和唱詞,重新結構“書路”、卡“坨子”、設“釦子”、刪枝蔓、去龐雜,讓主要人物和情節更加鮮明、突出。在唱腔設計上,西河大鼓的“一馬三澗”、“流星趕月”、“螞蚱蹬腿”、“拉腔”、“走腔”、“悲腔”、“雙高”、“海底撈月”、“滿山芳豔”等曲調都得到展示,並借鑑梆子評劇、京劇、民樂的旋律和數字音樂技術等,使節目的表現力大大提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