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方藍鰭金槍魚

鎖定
南方藍鰭金槍魚(學名:Thunnus maccoyii)是鯖科、金槍魚屬下的一種魚類。長度可達2米以上,體重超過200千克;體紡錘形,肥壯;尾柄細,平扁;頭中大;吻尖圓;眼中大或小,上側位;口中大,上頜骨不為眶前骨遮蓋;鰓孔大;體被細小圓鱗,胸部鱗特大,形成胸甲;側線完全;背鰭2個,相距近;胸鰭較長,鐮狀;腹鰭小;尾鰭新月形;背部深藍色,腹部銀色;尾鰭是黃色的,但是在較大的成魚身上可能沒有顏色;第二背鰭、尾鰭和小鰭略帶黃色。
南方藍鰭金槍魚系高度洄游魚類;比其他金槍魚種更喜歡棲息於深海,稚魚大多出現在上層;主要捕食魚類,也可攝食頭足類和甲殼類,還可以在光線微弱的深海覓食,反映了對不同棲息環境的適應;廣泛分佈在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受亞南極影響的水域內。
(概述圖參考資料: [1] 
拉丁學名
Thunnus maccoyii
別    名
馬蘇金槍魚
南方黑鮪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硬骨魚綱
亞    綱
輻鰭魚亞綱
鱸形目
亞    目
鯖亞目
鯖科
金槍魚屬
南方藍鰭金槍魚
亞    種
命名者及年代
Castelnau,1872 [1] 
保護級別
極危(CR) [1] 
中文名
南方藍鰭金槍魚 [2] 
外文名
Southern Bluefin Tuna [1] 
同義學名
Thunnus phillipsi [1] 

南方藍鰭金槍魚形態特徵

南方藍鰭金槍魚的長度可達2米以上,體重超過200千克。1齡魚平均體長為54-64釐米,2齡魚平均體長為73-85釐米,3齡魚平均體長為85-100釐米。 [3] 
紡錘形,肥壯,橫斷面近圓形,稍側扁;尾柄細,平扁,尾鰭基部兩側各具3條隆起嵴。頭中大。吻尖圓。眼中大或小,上側位。口中大,上頜骨不為眶前骨遮蓋。上下頜各具行小牙;犁骨齶骨均具絨毛狀牙。鰓孔大。前鰓蓋骨和鰓蓋骨後緣光滑。鰓蓋膜分離不與峽部相連,鰓蓋條7。第一鰓弓下肢鰓耙數在25以下。體被細小圓鱗,胸部鱗特大,形成胸甲。側線完全,波狀,與背緣平行。背鰭2個,相距近;第一背鰭具12-15鰭棘;第背鰭與臀鰭同形。第二背鰭與臀鰭後方各具6-9分離小鰭。胸鰭較長,鐮狀。腹鰭小,腹鰭間突分離,較小。尾鰭新月形。椎骨39-41個。背部深藍色,腹部銀色;尾鰭是黃色的,但是在較大的成魚身上可能沒有顏色;第二背鰭、尾鰭和小鰭略帶黃色。 [4-5] 

南方藍鰭金槍魚棲息環境

南方藍鰭金槍魚成魚比其他金槍魚種更喜歡棲息於深海,稚魚大多出現在上層。南方藍鰭金槍魚大多棲息於小於300米水層。除非產卵,南方藍鰭金槍魚成魚一般偏愛較冷的水層,喜歡棲息於15-20℃水域,在18-20℃時形成大羣。根據印度尼西亞延繩釣漁獲量數據,估算叉長為140-290釐米成熟的南方藍鰭金槍魚在產卵場的垂直分佈,研究表明隨着棲息水深的增加,較小個體(140-169釐米)的比例增加,而較大個體(170-209釐米)在較淺水層的比例較大;產卵魚在淺水層比深水層多,而未產卵魚大多棲息於深水層。 [3] 

南方藍鰭金槍魚生活習性

南方藍鰭金槍魚食物

南方藍鰭金槍魚晝夜攝食顯著不同,早晨是進食高峯,其他時間呈下降趨勢。仔魚的食餌主要是甲殼動物,有嗜食同類現象。稚魚和成魚是雜食的機會捕食者,主要的食物種類根據季節、年份和地點的不同而有所區別。各海域食餌不同與月運週期有關,稚魚和食餌在不同的月相行為不同。 [3] 
南方藍鰭金槍魚主要捕食魚類,也可攝食頭足類和甲殼類,還可以在光線微弱的深海覓食,反映了對不同棲息環境的適應。Young等在1992-1994年期間在塔斯曼海東部對1219尾南方藍鰭金槍魚的研究表明:南方藍鰭金槍魚食餌種類多達92種,屬廣食性魚類,食餌範圍從體長小於1釐米、體質量0.1克的小型甲殼類到體長50釐米、體質量4千克的魚類(如:烏魴),沿岸食餌多樣性(38種)低於近海(78種)。沿岸主要食餌是魚類,包括鯡形目燈籠魚目頜針魚目海龍目,主要是斜竹莢魚和諧魚;其次是頭足類(6種),主要是澳洲柔魚稚魚;甲殼類出現頻率高但生物量較少;其他類都是偶爾出現,如澳洲夜明磷蝦及遠洋端足目。近海,有更多種的大型浮游動物,出現頻率最高的是甲殼綱,但生物量較小;食餌主要是頭足綱(17種);其次是魚類,除沿岸上述目外還有巨口魚目仙女魚目金眼鯛目海魴目鼠鱚目的種類,主要食餌是斜竹莢魚。Serventy等在澳大利亞東部、南部水域的研究表明食餌主要是斜竹莢魚、澳大利亞以沙丁魚、澳洲柔魚和澳洲夜明磷蝦。新西蘭北部海域的主要食餌是遠洋魚類以及魷魚、章魚。新西蘭西南沿岸主要食餌是烏魴和樽海鞘。綜上所述,各海域食餌種類雖然有些不同,但食餌範圍大體一致,食餌的比例取決於食餌供給的丰度。 [3] 

南方藍鰭金槍魚洄游

迅遊線路圖 迅遊線路圖 [6]
南方藍鰭金槍魚系高度洄游魚類。稚魚從印度洋產卵場沿澳大利亞西岸南下,一部分隨南赤道海流西移,或從西澳大利亞州的西南方向西洄游,直到非洲的南部沿岸;另一部分(1-2齡魚)經南岸遊抵東岸,經過大澳大利亞灣,往南遊向塔斯馬利亞海域,再往北遊向新南威爾士東岸,進入太平洋(3-4齡魚)。性未成熟魚(3齡以上)隨季節變化週期性洄游,冬天(6-7月)北上至南緯34°附近,夏天(10-11月)沿澳大利亞南岸向南洄游,返回南部水域後形成的魚羣多是5齡個體,其中有從太平洋東南部游來的高齡羣體。這些魚隨着生長,向印度洋公海區洄游。在印度洋和太平洋公海區還有其他海區洄游來的南方藍鰭金槍魚。當幼魚性成熟後,需產卵時再洄游至爪哇島南部的產卵場產卵。成魚產完卵後,將繼續向南洄游到西風漂流中攝食,進入新的繁殖週期。 [3] 

南方藍鰭金槍魚分佈範圍

廣泛分佈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受亞南極影響的水域內。但主要分佈在澳大利亞南部、東部和西部的海域中(30-50°S),東太平洋地區分佈較少。 [3] 
具體分佈國家為阿根廷、澳大利亞、巴西、法國南部領土、印度尼西亞、馬達加斯加、新西蘭、南非。 [1] 

南方藍鰭金槍魚繁殖方法

南方藍鰭金槍魚只有一個產卵場,在印度洋印度尼西亞爪哇南部,約7-20°S和102-124°E。標記放流和形態學研究結果顯示,三大洋捕撈的南方藍鰭金槍魚均來自此產卵場。產卵場表層是熱帶暖水24-28℃,鹽度為35.0-35.6,葉綠素濃度很低,產卵場受南赤道流、李氏潮流等海流的影響。南方藍鰭金槍魚在表層產卵,成熟卵卵徑為0.4-1毫米,表層暖水(24℃以上)是卵和仔魚生存所必需的條件。產卵期從9月到翌年3月,1-2月是產卵的高峯期。叉長為158釐米,性成熟係數4.31的雌魚懷卵量高達1400-1500萬粒。在卵產出後2-3天,發育成幼稚魚。 [3]  [6] 

南方藍鰭金槍魚保護現狀

南方藍鰭金槍魚保護級別

1988年,列入《維多利亞動植物保障法》(Victorian Flora and Fauna Guarantee)——受到威脅(Threatened)。 [4] 
1994年,列入《新南威爾士州漁業管理法》(NSW Fisheries Management)——瀕危(Endangered)。 [4] 
1999年,列入《環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法案》(EPBC)——依賴保護(Conservation Dependent)。 [4] 
2011年,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極危(CR)。 [1] 

南方藍鰭金槍魚種羣現狀

1967年親魚資源量開始明顯下降,至1980年資源量大體保持恆定,其親魚資源量水平是初始水平的21-30%,1980年資源量被認為是“生物安全資源量”的界限。1998年評估親魚資源量,認為是1960年的7-15%,1980年的25-53%。2001年評估產卵種羣資源量是1988年的49%,1980年的29%和初始水平的6%。2004年評估種羣資源量是初始水平的3-14%,是1980年水平的14-59%。1950-1976年補充量穩定,20世紀80年代開始一直下降。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實際種羣分析(VPA)補充量是1960年水平的1/3。2001年評估認為補充量比1980年的46-48%還少,並將處於長期下降趨勢。 [3] 

南方藍鰭金槍魚瀕危原因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南方藍鰭金槍魚一直被密集捕撈,南部藍鰭金槍魚的總種羣數量急劇下降。 [1] 

南方藍鰭金槍魚保護措施

國際社會對南方藍鰭金槍魚漁業的管理
南方藍鰭金槍魚資源的急劇衰退,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國際社會紛紛採取了系列養護和管理措施。1993年5月,《南方藍鰭金槍魚資源養護公約》的簽訂及相應的南方藍鰭金槍魚養護委員會的建立,是南方藍鰭金槍魚開發利用與管理方面新的里程碑,使國際社會關於南方藍鰭金槍魚漁業的管理機制被初步建立。 [6] 
大西洋金槍魚國際保護委員會(簡稱ICCAT)成立於1966年,成員國包括中國、美國、日本、韓國、法國、英國、加拿大、俄羅斯等22個國家,有關金槍魚的進口國絕大多數都是ICCAT的會員國。ICCAT在大西洋海域實施了系列金槍魚資源的養護和管理措施,包括:漁獲配額管理,加強漁獲統計,漁具漁法限制,禁漁期和禁漁區,削減捕撈強度,竭力杜絕方便旗作業漁船,抵制“非法、無報告和無管理”的大型延繩釣漁船等。 [6] 
南方藍鰭金槍魚保護委員會(簡稱CCSBT)成立於1994年5月20日,是專門致力於南方藍鰭金槍魚養護與管理的區域性國際漁業管理組織,其目的是通過適當的全球性管理,保護南方藍鰭金槍魚資源並促進其被最適度利用。CCSBT管理措施主要有:配額管理制度和貿易證明制度。 [6] 
有關國家和地區的管理
日本:在南方藍鰭金槍魚尚未有任何管理之前的1971年,日本就自願在南非附近的印度洋及澳大利亞的新南威爾士州和南澳大利亞州沿岸一帶設立禁漁期以保護幼魚資源。1986年日本被迫開始實施漁獲配額管理制度,並逐漸認識到該制度對養護南方藍鰭金槍魚資源的重要性。1994年日本開始遵守CCSBT的配額限制,並於1996年開始把漁期提前,以免漁獲量超出配額。1995年日本開始實施小魚放生的措施,要求一旦捕到小於25千克的南方藍鰭金槍魚,必須立即放歸大海。之後,日本也一直致力於減少大型延繩釣漁船的數量,降低其過剩的南方藍鰭金槍魚捕撈能力,並積極推動建立國際責任制金槍魚漁業管理組織,以實現南方藍鰭金槍魚漁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6] 
澳大利亞:澳大利亞對南方藍鰭金槍魚漁業的管理開始於20世紀70年代。1975年澳大利亞開始對捕撈南方藍鰭金槍魚的圍網作業進行限制,將該類型的作業船數限制在6艘。1976年開始完全禁止圍網在西澳大利亞州沿岸捕撈南方藍鰭金槍魚,並於同年開始限制澳大利亞東南海域竿釣漁業的作業船數。1979年澳大利亞宣佈沿海200海里內為專屬漁業區。為保護幼魚資源,澳大利亞從1983年開始永久關閉西澳大利亞州沿岸34°S以北的漁場。 [6] 
其他國家和地區:新西蘭1983年開始自設年總漁獲尾數;由於面臨國際壓力,1999年韓國開始暫時將漁獲量限制在1600噸,並將作業漁船的數量從19艘減至16艘,另外也積極參加有關南方藍鰭金槍魚的科學研究並支持CCSBT的貿易證明制度;為順應國際管理趨勢,中國台灣省1996年開始將南方藍鰭金槍魚的年漁獲量限制在不超過1995年的水平(即1500噸),並採取了一些相關措施。包括任何漁船每週必須報告漁獲量。以控制漁獲量不超過配額。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