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宋臨安府

鎖定
宋室南遷,宋建炎三年(1129)升杭州為“臨安府稱為行在.於公元1138年(紹興八年)定都杭州。據記載: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年),杭州人口(包括屬縣)主户十六萬四千二百九十三户,客户三萬八千一百二十三户,總共二十萬二千多户。
中文名
南宋臨安府
宋室南遷
定都杭州
原    稱
杭州
人口數量
主户十六萬四千二百九十三户

南宋臨安府簡介

至南宋初年,杭州人口仍停留在二十萬五千餘户。然而,從臨安建為行在所之後,人口的數字飛速上升,據鹹淳《臨安志》記載,其時臨安府人口已達124萬多人。跟隨高宗趙構南遷的“從者如市”,“四方之民,雲集兩浙百倍於常”(《宋史》卷一八五 食貨志)。
杭州原為地方政權吳越國(907年~978年)的都城。宋建炎三年(1129)南宋朝廷感念吳越國王錢鏐對杭州的歷史功績,以其故里“臨安”為府名升杭州為“臨安府”,級別為“行在,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定都於臨安府(杭州)。宋史高宗卷六:。"庚辰,帝不御殿。以方居諒陰,難行吉禮,命秦檜攝冢宰,受書以進。是月,虛恨蠻犯嘉州忠鎮砦。是歲,始定都於杭。統治者傾全國之人力、物力、財力,精心營造臨安城市建設。杭州從州府上升為國都,城市性質發生了根本變化,由此進入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此後擴建原有吳越宮殿,增建禮制壇廟,疏浚河湖,增闢道路,改善交通,發展商業、手工業,使之成為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直至公元1276年南宋滅亡,前後共計一百三十八年。 [1] 

南宋臨安府城市佈局

臨安南倚鳳凰山,西臨西湖,北部、東部為平原,城市呈南北狹長的不規則長方形。宮殿獨佔南部鳳凰山,整座城市街區在北,形成了“南宮北市”的格局,而自宮殿北門向北延伸的御街貫穿全城,成為全城繁華區域。御街南段為衙署區,中段為中心綜合商業區,同時還有若干行業市街及文娛活動集中的“瓦子”,官府商業區則在御街南段東側。遍佈全城的商業、手工業在城中佔有較大比重。居住區在城市中部,許多達官貴戚的府邸就設在御街旁商業街市的背後,官營手工業區及倉庫區在城市北部。以國子監太學、武學組成的文化區在靠近西湖西北角的錢塘門內。臨安不僅將城市與優美的風景區相結合,而且還有許多園林點綴其間。杭州成為南宋都城後,由於城市規格的升級,南宋當朝更加重視城市的各方面建設。
首先當然是按照都城規格擴建城市。這項工作朝廷非常重視,受命 [2]  (殿前司都指揮使)楊存中的親自指揮。擴建後的臨安,城區南北長約7000米(14裏),東西寬約2500米(5裏),面積大約為1500萬平方米(60平方里)。平面圖為“南北展,東西縮”,形如腰鼓,所以臨安的別稱又叫“腰鼓城”。它南跨吳山、北達武林門、左臨錢塘江、右傍西湖,氣勢宏偉壯觀,成為了古代一大城市。

南宋臨安府城市道路

臨安以御街為主幹道,御街從宮殿北門和寧門起至城北景靈宮止,全長約4500米。除此之外,還有四條與御街走向相似的南北向道路。東西向幹道也有四條,都是東西城門之間的通道。還有次一級的街道若干條,均通向中部御街。全城因地制宜,形成大小不一的網格,道路方向多斜向,並以“坊”命名,這些正是裏坊制崩潰的佐證。

南宋臨安府城市河湖水系

城內河道有四條,其中鹽橋河為主要運輸河道,沿河兩岸多鬧市。城外有多條河流,與大運河相連。這些縱橫相交的河和湖構成了一幅水運網,對臨安經濟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南宋臨安府街市作坊

臨安商肆遍及全城,“自和寧門杈子外至觀橋下,無一家不買賣者”(《夢粱錄》),這正是御街的景象。這裏屬於中心綜合商業區,其中有特殊商品的街市,如金、銀交易,也有一般商品的市場。此外還有“瓦子”多處,其中包括了茶樓、酒店、演雜技的場所。臨安官營手工業作坊多集中在城市北部武林坊、招賢坊一帶。瓷器的官窯在城南鳳凰山下,稱內窯。私營手工業則遍佈全城,絲紡業多為亦工亦商的作坊,集中在御街中段官巷一帶。御街中段的棚橋是臨安最大的書市,刻版作坊就在棚橋附近。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