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園村

(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下轄村)

鎖定
南園村又名吳屋村,位於深圳市南山區南山街道,位於南山街道中東部,距街道辦事處約1.1千米,坐落於南山北麓的平原地帶,始建於南宋孝宗年間,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圍牆、民宿、當鋪、宗祠等,構築起獨具一格的廣府圍村,現保存老屋十餘間及吳氏宗祠、解元祠等歷史遺蹟。本地村民以吳氏為主,歷來重視讀書,據史料記載,宋、明、清三朝在朝為官或考取功名者共有一百餘人,其中有深港地區唯一有據可考的“解元”吳國光。 [1-2] 
中文名
南園村
別    名
吳屋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廣東省深圳市
地理位置
深圳市南山區南山街道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1156 人
車牌代碼
粵B

南園村歷史沿革

宋元至明萬曆元年(1573年),屬東莞縣;明萬曆元年至清朝,屬新安縣。1914年,屬寶安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屬寶安縣蓮城、十約、南屏聯鄉;1958年,屬超英公社;1970年,屬南頭公社;1979年,屬深圳市南頭區南頭公社;1982年,屬羅湖區南頭公社;1983年,屬南頭區南山街道;1990年,屬南山區南山街道;2001年,屬南山街道南園社區。 [2] 

南園村經濟

傳統經濟以農業為主,種植水稻、荔枝、龍眼,養殖“三鳥”。改革開放後引進企業,建設廠房。現村集體經濟以廠房出租、物業管理為主。村民以自有房屋出租為主,部分村民在深圳就業或經商。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房屋出租、集體經濟分紅、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 [2] 

南園村人口情況

世居村民主要為吳姓,北宋太宗年間,從今江蘇常州遷移至今廣東增城石灘;南宋孝宗年間遷移至此地。
2015年末,户籍人口1156人,其中男性526人,女性630人;80歲以上21人,最年長者96歲(男);實際在村人口183人;海外留學12人。非户籍外來人口3.5萬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約150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約300人,主要分佈在美國、加拿大、荷蘭、比利時、英國。 [2] 

南園村本地方言

世居村民為漢族,廣府民系,使用粵方言。 [2] 

南園村傳統建築

傳統民居為廣府民居,現存30座。代表性民居南園正街41號住宅,建於清咸豐年間,佔地面積22.8平方米。 [2] 
現存宗祠3座。解元祠為紀念鄉賢吳國光而建,始建於明萬曆七年(1579年),清代、民國時期及2015年3次重修,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現存建築為清代風格,磚木石結構,坐東南朝西北,三開間二進佈局,面闊11.96米,進深17.4米。吳氏宗祠,始建於明正德年間,重修於清道光年間,佔地面積700多平方米,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現建築為磚木石結構,三開間四進佈局,由門廳、中廳、後廳及廂廊組成;內存書於明代的楹聯“起家同炎樂自延陵肇基東粵;聚族分州里由石洲流派南園”和“鄉賢名宦”匾額,大門上方有“吳氏宗祠”匾額。雙洲吳公祠建於清代,民國時期及現代多次維修,佔地面積205平方米。 [2] 
村內現存碉樓2座,為日昌押、德馨樓,均建於民國時期,土木石結構,高5層。現存門樓2座,為南園村門樓、南園村2號門樓,均建於清代,現仍在使用。 [2] 
據傳,南園村明清時期即建有私塾。1921年,南園村舊私塾開辦新學;1929年,南園華僑捐資修建三層西式洋房,將同源書屋更名為南園小學校,吸引了該村及周邊各村子弟前來求學,史載,宋、明、清時期,南園在朝為官或考取功名者100多人。 [2] 

南園村粵劇文化

粵劇深受南園村民的喜愛。2005年初,南園社區粵劇社創立。同年,以該社為班底,南山區撥款成立了南山區粵劇團。近年來,粵劇團參加了一系列公益演出。2007年起,每年的“南山區粵劇藝術周”均由南山區粵劇團承辦。 [2] 

南園村舞獅文化

南園舞獅形成於1945—1948年。1945年南園村從寶安松崗請來武術師教習武術,並組織醒獅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醒獅隊都還保持原有傳統,每年春節給村中各家各户拜年。 [2] 

南園村本地習俗

南園村吳氏祭祖和南園舞獅均被列人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每年農曆九月二十六(後定於重陽節後第一個星期天),南園村吳姓族人與港澳台宗親及旅居歐美的宗親數百人一起祭祖。傍晚回村全村人聚餐,吃大盆菜,搭台唱戲。 [2] 

南園村特色美食

該村特色傳統節慶食品有春節的炒米餅年糕,清明節的茶果 [2] 

南園村公共設施

南山大道、前海路、桂廟路、南新路經過該村。20世紀60年代初通電,80年代初通電話、通自來水,1988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90年代後期通互聯網。村內有小逗號幼兒園,2015年末,在園幼兒300人,教職工31人。村中有南園文體中心、籃球場、自助借書機以及藏書達8000冊的南園社區圖書館。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