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北軍十三太保

鎖定
馮玉祥是民國時期軍事實力集團首領之一,鼎盛時期他的兵力多達 40萬人,因為他的駐地在中國西北部的陝、甘、寧、青諸省,馮又曾任“西北邊防軍督辦”,所以人們稱馮玉祥的部隊為“西北軍”。馮玉祥的部隊中有所謂“十三太保”這一説法。“太保”本是中國古代官職的名稱,是輔佐太子的官員。西北軍中的所謂太保,是指輔佐馮玉祥的13 名軍官。這 13 名軍官都是馮玉祥一手提拔起來的,他們長期追隨馮氏,南征北戰,為馮氏所倚重。 [1] 
中文名
西北軍十三太保
外文名
XIII Taibao of Northwest Army
首    領
馮玉祥
主要成員
韓復榘、孫良誠、孫連仲、石友三 、劉汝明等

西北軍十三太保名稱來源

“十三太保”的説法在西北軍中流傳已久,究竟從何時開始叫起的,其説不一,比較一致的看法是在1918年至1920年馮玉祥駐軍湖南常德的時候。當時馮部的正式番號是“陸軍第十六混成旅”。那時韓復渠等人都還是營級軍官,如韓復榘為三團一營營長,石友三為三團二營營長,趙席聘為三團三營營長,劉汝明為四團一營營長,佟麟閣為四團二營營長,張維璽孫良誠先後為一團二營營長,葛金章為二團三營營長,孫連仲為炮兵營長,韓多峯為機關槍營營長等等。 [2] 
1918年6月14日,馮玉祥在湖南常德對第16混成旅官兵隊前講話時稱:“你們13個營長跟着我好好幹,將來不愁督軍當。”此後,人們習慣稱這13位營長就是馮玉祥的十三太保。 [3] 
那時軍中流傳“十三太保”純屬戲言,因為這些人當時都是營長,在馮旅中不過是中級軍官。但他們都受到馮玉祥的特殊信任,紅級一時,難免引人側目,所以才引出京劇《珠簾寨》劇中李克用寵用十三太保的故事。不料這種略有譏諷味道的説法,竟流傳開來,影響甚廣。
1922 年第一次直奉戰爭之後,馮部由兩個旅迅速膨脹為五個旅,於是鹿鍾麟張之江李鳴鐘劉鬱芬宋哲元等五位旅長又被戲稱為“五虎將”,這顯然是由十三太保引申而來,也屬玩笑的説法,不過少了些諷刺多了些恭維而已。當年的十三太保先後升任團長,於是又有“三十六友”(指一批年輕有為的營長)和“七十二賢”(指一批優秀連長)之説,未免過於牽強附會,始終沒有叫響,也就鮮為人知了。 [2] 

西北軍十三太保羣體特點

十三太保都是行伍出身,其中絕大多數都是1912 年馮玉祥任左路備補軍前營(又稱第二營)營長時,在河北省景縣和北京南苑招募的新兵,因此被稱為“老二營”的人。韓復渠和韓多峯追隨馮玉祥稍早一些,曾參加過清新軍第二十鎮部分軍官發動的辛亥革命灤州起義,故又被稱為“二十鎮”的人。他們入伍時間差不多,所以年齡也相差無幾,除佟麟閣、趙席聘、韓多峯年齡稍長外,其餘都是1890 年至 1892年生人,前後差不了一兩歲。
這些人在籍貫上也有許多共同點,除石友三是吉林省人外,葛金章與過之綱是皖北蒙城人(距山東、河南極近),韓多峯是山東人,其餘八位都是河北省人,這充分顯示了以直、魯、豫籍軍人為主體的西北軍一大特色。難怪有人説,與其稱為“西北軍”不如叫做“華北軍”
十三太保之所以受到馮玉祥的青睞,除了他們吃苦耐勞、驍勇善戰外,也與他們都有一定文化程度有關。馮玉祥本人也是行伍出身,卻一生酷受讀書在治軍上他十分注重官兵的文化素質。當年駐軍湖南常德時,軍中除普設文化課外,甚至還開設了“英語班”和”日語班”。十三太保雖沒有一個是軍校畢業的,但他們在從軍前都具有一定文化程度,入伍後又不斷學習,直到成長為高級將領,始終保持有良好的讀書習慣。不瞭解內情的人,總以為西北軍人出身貧苦,就必然都是大老粗,這實為一種極大的誤解。
1924 年秋,第二次直奉戰爭期間,時任陸軍檢閲使的馮玉詳發動了震驚中外的“北京政變”,建立“國民軍”(後改稱“中華民國西北邊防軍”,簡稱“西北軍”),隊伍進一步擴大,十三太保也由團長升任旅長,取得了少將軍銜。1925 年底,馮軍擊敗奉系軍人李景林,佔領天津,所部擴展為十四個師,韓復榘、孫良誠、佟麟閣、石友三、劉汝明和孫連仲分別升任第、二、四、六、十師師長及騎二師師長。
此後,隨着時間的推移,十三太保的升降沉浮不再同步,彼此之間逐漸拉開了距離,因而十三太保的稱謂也就失去了原來的意義。 [2] 

西北軍十三太保羣體變動

西北軍十三太保版本變遷

所謂“十三太保”,是歷經長年征戰,資歷較深,與馮玉祥在槍林彈雨中結下了生死之交的馮玉祥親信骨幹。有人稱他們是馮玉祥嫡系中的嫡系,核心中的核心。更有人稱他們是馮玉祥幫會式的人室弟子。此乃作為人間評論無庸置疑。其既非規定或指定,更無人自封。從馮玉祥戎馬倥傯的征戰歷程看,在支撐西北軍面對險惡陰霾與渡過激流險阻的旅途中,他們曾發揮過某些特殊作用,使這個軍事集團得以維繫和繁衍。
這一鬆散的小團體並非一始而終。隨着時間的推移和部隊的發展演變,所謂“十三太保”中,除幾位資深人員未變外,也曾出現過幾種版本,諸如:
(1) 韓復榘、石友三、孫連仲、孫良誠、程希賢陳希聖、韓多峯、趙席聘、過之綱、葛金章、佟麟閣、聞承烈、劉汝明。
(2) 孫良誠、趙席聘、劉鬱芬、宋哲元、鹿鍾麟、李雲龍、谷良友、過之綱、李汴富、李治富、胡慶庚、王國裕、張維璽。
(3) 趙席聘、孫良誠、韓復榘、石友三、孫連仲、過之綱、程希賢、葛金章、劉汝明、聞承烈、佟麟閣、谷良友、韓多峯。
(4) 趙席聘、孫良誠、韓復榘、張維璽、李雲龍、谷良友、過之綱、李長清、張吉士、劉汝明、胡慶庚、劉恩澤、李治富。
(5) 趙席聘、孫良誠、韓復榘、石友三、張維璽、劉汝明、佟麟閣、過之綱、韓多峯、葛金章、程希賢、陳毓耀門致中 [3] 

西北軍十三太保“新五虎將”

西北軍中的“ 十三太保” 以韓復榘、孫良誠、孫連仲、石友三 、劉汝明這5人升遷得最快。到1928年北伐成功,全國統一,時他們除擔任軍職外,有的還擔任了地方行政職務,如孫良誠擔任山東省主席,韓復榘擔任河南省主席,孫連仲擔任青海省主席,劉汝明、石友三也都當了軍長。正因如此,在西北軍中這 5人又被稱為“新五虎將”,借喻他們之與馮玉祥像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之與劉備一樣。至於為什麼稱他們為“新五虎將”,是因為西北軍中已有“老五虎將”之説,即宋哲元、鹿仲麟、張之江、劉鬱芬、李鳴鐘。北伐以後,“老五虎將”大都已離開部隊另有任用,“新五虎將”在西北軍中也就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了。 [1] 

西北軍十三太保羣體命運

1930年5月,中原大戰爆發後,韓復榘念舊情,不肯與馮玉祥軍兵戎相見,蔣介石準其所請,調韓軍入魯抵禦晉軍。石友三臨陣又倒戈反蔣,投靠了閻錫山。馮軍與蔣軍在中原大地展開了空前規模的大廝殺。
半年後,大戰最終以馮、閻慘敗而結束,馮玉祥下野,西北軍解體。宋哲元在山西召集部分殘軍另起爐灶,接受張學良的節制。劉汝明、佟麟閣與宋聯手。石友三得罪了蔣介石,只得投靠張學良。孫連仲因與韓復榘私交甚篤,經韓斡旋,接受了蔣介石的委任。孫良誠在天津閒居一段時間,終於不甘寂突,又重返軍界。張維璽在西北軍解體後萬念俱灰,從此再也不肯出山。韓復榘戰後出任山東省主席,先後邀請當年老友葛金章、過之綱、聞承烈、程希賢和韓多峯赴山東供職。
曾經是轟轟烈烈的西北軍,隨着中原大戰的硝煙散盡而從歷史上永遠消逝了,當年的“十三太保”,儘管面目皆非,卻仍在中國的政治舞台上繼續扮演着各自不同的角色。 [2] 

西北軍十三太保主要人物

西北軍十三太保韓復榘

韓復榘,字向方,1890年生於河北霸縣東台山村,20歲時投奔馮玉祥所部當兵。由連長上升到團長、旅長、軍長。1928年蔣、馮合作北伐時,韓復榘升任第二集團軍第三方面軍總指揮。當時,韓復榘與石友三、孫良誠等人並稱為馮玉祥的十三太保。1929年5月中旬,馮玉祥舉兵反蔣。韓復榘不但不參加,反而把馮的部將石友三等人也拉過來,叛馮投蔣。1930年9月,蔣介石調韓復榘到山東任省主席。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當年10月韓復榘出任第3集團軍總司令兼第5戰區副司令長官。1938年1月24日,國民黨山東省政府主席兼第五戰區副總司令韓復榘被蔣介石下令在武漢槍斃。 [4] 

西北軍十三太保石友三

石友三,字漢章。1891年生於吉林省長春市。早年為馮玉祥貼身護兵。北京政變後任馮部旅長、師長。1926年後,任國民聯軍援陝第五路軍總指揮、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第一方面軍副總指揮兼第五軍軍長。1929年投降,被委任為安徽省政府主席。同年底,炮轟南京,反對蔣介石。1930年中原大戰時,任第四方面軍總司令兼山東省政府主席。失敗後再次附蔣。1931年又倒向反蔣的廣州國民政府,後所部在河北境內被東北軍及蔣軍全殲。1932年與日本勾結,在冀東組織偽軍,次年被國民黨當局收編。抗戰爆發後,任第十軍團軍團長、冀察戰區副總司令兼察哈爾省政府主席等職積極從事反共摩擦活動。1940年秘密投日,後蔣介石密令其部屬高樹勳將其擊斃。 [5] 

西北軍十三太保孫連仲

孫連仲,字仿魯,原名孫席儒,1893年生於河北雄縣龍灣村。1914年,孫連仲加入馮玉祥部隊,因膽識過人,性格忠厚,作風樸實,得到馮玉祥賞識,軍位從班長逐步升至師長。1927年5月1日,馮玉祥部隊改稱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接受武漢國民政府領導,孫連仲為馮玉祥的第九方面軍總指揮兼第十四軍軍長。1930年4月,孫連仲被任命為馮部第八路軍總指揮。1930年8月,孫連仲接受蔣介石改編後,相繼任第二十六路軍總指揮、第四十二軍軍長、第二十七師師長等職。盧溝橋事變爆發後,孫連仲部於7月12日奉命北上抗日。1938年,孫連仲所部參加台兒莊戰役。孫連仲部與友軍內外夾擊,橫掃殘敵。台兒莊戰役以中國軍隊的全勝而結束,史稱台兒莊大捷。此役中,孫連仲的部隊傷亡嚴重,但仍在運河東岸參加了掩護徐州國民黨軍大部隊撤退的軍事行動。日本投降後,孫連仲受命為平津地區受降主官。其間,第十一戰區於1947年3月改為保定綏靖公署,孫連仲任主任。1949年3月,孫連仲偕夫人羅毓鳳去台灣。1990年8月14日,孫連仲於台灣病逝,享年97歲。 [6] 

西北軍十三太保宋哲元

宋哲元,字明軒,1885年生於山東樂陵縣 (今樂陵市 )。1908年,23歲的宋哲元開始長達 33年的戎馬生涯。1925年至 1933年先後任熱河省都統,西路、北路軍總司令,陝西省政府主席,察哈爾省政府主席。1938年春,任一戰區副司令,病發後辭職休養, 1940年4月5日病逝於四川綿陽。彌留時猶作囈語曰:“戰死真難,戰死真難 !” [7] 

西北軍十三太保孫良誠

孫良誠早年投馮玉祥的西北軍當兵,歷任團長、旅長、師長等職,後隨馮玉祥加入北伐隊伍,於1927年6月任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第一方面軍總指揮兼第三軍軍長;北伐後任山東省政府主席。1930年,率部參加中原大戰,任反蔣聯軍第二方面軍第二路軍總指揮,失敗後下野閒居。抗戰全面爆發後,孫良誠為“冀察遊擊總指揮”,不久,孫良誠部調歸國民黨桂系將領李品仙指揮。1941年,孫良誠投降汪偽政府後,被任為“第二方面軍總司令”、偽蘇北綏靖主任。1945年被國民黨軍隊“收編”。1948年,孫良誠升為第一綏靖區副司令兼107軍軍長,計劃率部向解放軍進攻,結果在邢圩被解放軍包圍。此時,周鎬再次面見孫良誠,向他講明利害,並説服孫良誠隨自己到解放軍商談投誠事宜。經解放軍華東野戰軍2縱5師政委方中鐸反覆做工作,孫良誠最終同意“放下武器”,率國民黨107軍一個軍部、一個整編師共5700餘人繳械投誠。孫良誠投誠後,華東野戰軍部隊領導希望他能策反國民黨第四綏靖區司令官、原西北軍將領劉汝明,孫當即同意前往。當孫良誠見到劉汝明後,對蔣介石又生幻想,竟出賣了陪同前往的周鎬、王清瀚和正在南京從事隱蔽戰線工作的謝慶雲,致使三人慘遭殺害。不過,孫良誠並沒有被國民黨重新啓用。上海解放後,孫良誠被抓獲,送到山東禹城解放軍官訓練團接受改造。1951年歲末,孫突患中風,後引發腦溢血,於1952年3月6日死亡。 [8] 

西北軍十三太保劉汝明

劉汝明,字子亮,1895年生於河北省獻縣拋莊。1912 年,馮玉祥到景縣招兵,劉汝明毅然投軍,開始了軍旅生活。1922 年4月,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劉汝明在與趙倜軍作戰中,由於沉着指揮,行動迅速,深得馮玉祥等讚許。1923 年初,馮玉祥率部駐北平南苑,劉汝明任團長。1927年1月,劉汝明升任國民聯軍第2軍軍長,參加北伐,在與直魯聯軍激戰中,一舉擊潰了直魯聯軍,扭轉了戰局。1928年3月,劉汝明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11月任陸軍第29 師師長。後被免職去南京讀書,並任國民政府參事。1929年2 月,劉汝明任中央編遣區辦事處委員。同年夏,任第2集團軍特務師師長。1930 年4月,中原大戰後,西北軍失敗,餘部被張學良收編為29 軍,劉汝明先任副軍長。1933年初,29軍增加暫編第2師,劉任師長。1933年3月初,日軍佔領熱河、承德,向長城各口逼近,劉汝明的暫編2 師負責喜峯口與古北口間的羅文峪防衞。1938 年3月,台兒莊大戰,劉汝明率部開赴徐州,歸李宗仁指揮。1946年6月,解放戰爭爆發,劉部不斷遭到解放軍的打擊,8月到10月,隴海戰役,劉部被殲5000餘人。1947年6月,魯西南戰役,人民解放軍攻克鄆城,劉部55師被殲兩旅,劉汝明開始消極避戰。1948年8月,劉汝明被任命為徐州剿總副司令。淮海戰役開始後,劉部被編為第8兵團併兼徐州剿總蚌埠指揮所副主任。1949年,廈門解放,劉部全部被殲,劉僅帶少數人退到台灣。1952年,離開軍界而退休,移居台北中和鄉,1975年4月28日病逝,享年81歲。 [9] 
參考資料
  • 1.    崔力明、蘇為建:《馮玉祥的“十三太保”與“新五虎將”》,《世紀》2004年第1期,第48-49頁
  • 2.    韓子華:《西北軍中的“十三太保”與“五虎將”》,《文史精華》1997年第12期,第61-62頁
  • 3.    楊保森,任方明著,西北軍將領錄,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4.10,第30-31頁
  • 4.    《韓復榘的朋友圈》,《團結報》2018年1月25日,第6版
  • 5.    本書編委會,安徽百科全書,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第198頁
  • 6.    《抗日名將孫連仲》,《唐山晚報》2015年6月29日,第A5版
  • 7.    《宋哲元生平》,《寶雞日報》2010年1月11日
  • 8.    《孫良誠的結局》,《人民政協報》2016年5月26日,第10版
  • 9.    《喜峯口長城抗戰將領傳記——劉汝明》,《今日寬城》2019年4月26日,第3版
  • 10.    周恩來這樣評價愛國將領馮玉祥  .人民網[引用日期2023-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