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鳴鐘

(西北軍將領)

鎖定
李鳴鐘(1887—1949),字曉東,生於河南省周口市沈丘縣 [8]  ,西北軍著名將領,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時,任新軍第二十鎮排長,隨該鎮管帶馮玉祥、王金銘、施從雲等舉行著名的灤州起義。民國成立後,李回馮玉祥部共練新軍,追隨馮玉祥南征北戰,逐步成為馮軍集團重要將領,與張之江、鹿鍾麟、劉鬱芳、宋哲元並稱為西北軍“五虎上將”。 [1] 
中文名
李鳴鐘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887年
逝世日期
1949年6月29日
畢業院校
遼寧新民清朝陸軍二十鎮陸軍學堂
出生地
河南沈丘縣西蔡莊村(今屬項城)

李鳴鐘人物生平

李鳴鐘(1887~1949年),字曉東。沈丘縣人。早年投軍。辛亥革命時,任新軍第二十鎮排長,受孫中山三民主義思想的影響,隨管帶馮玉祥參加灤州起義。民國成立後,追隨馮玉祥南征北戰,逐步成為馮軍集團重要將領,為西北軍“五虎上將”之一。
1926年訪蘇期間的李鳴鐘 1926年訪蘇期間的李鳴鐘 [5]
1914年馮部改編為第十六混成旅。李任該旅模範連連長,為馮部培養了大批骨幹。袁世凱稱帝時,李任營長,隨馮駐軍四川,支持蔡鍔護國軍。次年李與蔡鍔部旅長朱德會師瀘州。後又聯絡蔡鍔迫使四川將軍陳宦宣佈獨立。1917年李任十六混成旅團長時,參加反對張勳復辟,率部進攻天壇,破敵獲勝。1920年直皖戰爭後,皖系失敗。北洋政府任命直系閻相文接替皖系陝西督軍陳樹藩,陳拒不退讓。十六混成旅奉命與閻相文部入陝,李率部進抵臨潼,擊敗陳軍姜宏謨部,並配合友軍奪取西安。戰後,十六混成旅改編為第十一師,李升任該師二十一旅旅長。1922年4月爆發第一次直奉戰爭,吳佩孚在長辛店受挫,急調馮部馳援,李率部一天一夜行軍近150公里,提前到達預定地點,乘敵不備猛攻,大敗奉軍3萬餘人,對整個戰局起了決定作用。吳嘉其功,以師長職挽留,李不受,回師河南。是年10月,馮調任陸軍檢閲使,將所部擴充為3個混成旅,李任第八混成旅旅長,駐防南苑。1923年曹錕賄選總統竊位後,吳佩孚窮兵黷武,次年秋髮動第二次直奉戰爭。馮玉祥聯絡孫嶽、胡景翼發動倒曹敗吳的“北京政變”。10月19日從灤平班師,李率一旅兵力趨長辛店截斷京漢鐵路交通,建立戰功,被授予“剛威將軍”稱號,獲“一等嘉禾勳章”。
1925年春,李升任國民黨第一軍第六師師長,並調兼綏遠都統。李主政綏遠,得吉鴻昌、鄧哲熙、李興中等人輔佐,勵精圖治,團結蒙古上層人士,建立五族共和俱樂部。修橋築路,植樹造林,興辦學校,掃除文盲,多有建樹。
1926年7月,廣東革命政府出師北伐。9月,馮玉祥五原誓師,命李以特派代表身份赴南方與北伐軍接觸,蔣介石為拉攏、利用李、馮,對李優禮相待。1927年馮玉祥進軍河南後,蔣更渴望與馮晤談,遂有是年6月的徐州會議,蔣馮的金蘭結拜。於是,馮、李步入歧途。次年,各派軍閥為爭權奪利,矛盾激化。繼1929年蔣桂、蔣馮戰爭之後,一場更大規模的蔣馮閻(錫山)中原大戰有一觸即發之勢,李鳴鐘奔走勸阻,但各派首領皆不相讓。李為避免捲入新的戰禍,赴美考察農業水利。後又赴英、法、德、意等國訪問。1930年冬歸國,被南京軍委會任命為鄂豫皖綏靖督辦,令其率吉鴻昌二十二路軍向大別山一帶紅軍進攻,李借病住滬療養,由參謀長王同生代行其職,至次年秋才赴任。在此期間吉鴻昌消極剿共,為蔣介石忌恨。李為保全西北殘存實力,派人勸吉交出兵權,吉遂於8月辭職,9月被逼出國。李兼任二十二路軍總指揮。“九一八”事變後,李視蔣介石不抗日軍,卻加緊反共,繼續與紅軍為敵,自知難匡國事,憤而辭去本兼各職,赴北平隱居養病,讀書學畫。
1934年喜峯口抗日告捷,李興奮異常,親書“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條幅,派人送給參戰的舊屬趙登禹旅長。1937年北平淪陷後,李的住宅被日偽查封。北平日偽維持會長湯爾和登門親訪,請李參加漢奸政權,並許啓封宅第財物,李憤慨地説:“亡國奴不如喪家犬,我決不給日本人幹事!”遂喬裝商人,從塘沽乘船轉道煙台返豫。李還鄉後於1938年春上書國民黨中央政府,請纓再赴沙場。蔣唯恐西北軍將領復獲兵權,不予軍職,僅授河南省政府委員空銜,因李在豫有影響,不久兼任省賑濟委員會主任委員。1944年又受聘為黃河水利委員會顧問,1947年當選為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
河南大學進步教授嵇文甫以“共黨嫌疑”被捕,李鳴鐘與劉積學、王幼僑等聯名力保,使嵇出獄。1944年後,李投身防洪治黃,勤懇盡責。他對家鄉教育尤為關注,親任槐店潁濱中學董事長,多次捐資建校,並捐贈300畝土地為校產。
1949年春,蔣介石政權崩潰在即,國民黨官員紛紛奔逃海外。李的舊部劉茂恩、孫連仲都勸李出走,並幫助提供飛機票。李説:“自古得民者昌,失民者亡,國民黨已完全失去人心,到哪兒也不行。叫我離開國土,去海外做高等華人,我不幹。”與家人欣然住滬,等待解放。
1949年6月29日,李鳴鐘患胃癌醫治無效,病故於上海。遵其遺願,骨灰葬於蘇州靈巖山民族英雄韓世忠墓側。 [3] 

李鳴鐘主要事蹟

李鳴鐘灤州起義

宣統二年(1910年)九月,李鳴鐘所在的第一混成協與獨立第一、第二團,另編為第二十鎮,陳宦任統制。陳宦是位精明強幹的統制,到任伊始就整飭軍伍,革新除弊,舉行官長考試,清除其中的腐敗無能分子,選拔優秀官長。馮玉祥升任第四十協第八十標第二營營長,李鳴鐘升任第三營連長。此時以馮玉祥為首的武學研究會愈加充實,並與內地革命分子開始建立聯繫。次年二月,陳宦去職,張紹曾繼任第二十鎮統制。張紹曾與第六鎮統制吳祿貞,第二混成協協統藍天蔚,都是北洋軍中傑出的維新派將領。張的繼任,使二十鎮維新分子的活動更趨活躍。
按照清末陸軍章制,每隔三年舉行一次秋操。1911年的秋操規定8月在永平府舉行。由陸軍第二十鎮、第六鎮和第二混成協等部參加。二十鎮的革命分子與吳祿貞、藍天蔚聯繫,擬在秋操時,暗帶實彈,藉機起事。時任六鎮統制吳祿貞因常在東三省宣傳革命,頗露鋒芒,清廷對他參加秋操不放心,就不讓六鎮參加。廿鎮各標挑選兵,合編成一個混成協,開赴灤州。正飛部隊紛紛開拔之際,10月10日(農曆八月十九日)武昌起義爆發,秋操中途停止,除七十九標王金銘、施從雲、張建功的一、二,三營駐紮灤州以外,其餘各部分回原防地待命,李鳴鐘又隨馮玉祥回防新民府。
武昌起義爆發後,各地紛紛響應。10月11日湖北軍政府成立,10月22日湖南革命黨人攻佔長沙,宣佈獨立,次日江西九江新軍起義,成立軍政分府,25日陝西軍政府成立,29日山西宣告獨立。清廷為苦撐這搖搖欲墜的局勢,於11月1日皇族內閣辭職,任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企圖穩住北方,進擊東南,扶保清室。在全國革命形勢的影響下,北方新軍的革命活動也在加緊進行,二十鎮統制張紹曾與吳祿貞,藍天蔚曾有密約,擬以二十鎮由灤州西進,吳祿貞率第六鎮由保定北進,兩路夾襲,藍天蔚鬱留下策應,與民軍合兵,進攻北京。張紹曾慮及本鎮高級將領中多半是保皇派,乃採取權宜之計,上書清廷,要求改革政治,宣佈立憲,反對討伐民軍。且態度強硬,要求清廷立刻答覆。清廷接此電報,雖異常震驚,卻立即覆電,調張紹曾任長江宣撫使,以削其兵權。11月7日袁世凱派人在石家莊刺殺了第六鎮統制吳祿貞,新軍革命派中失去了高級統帥,下級官長又多是保皇派,真正堅持革命的只是中下級軍官,新舊兩派寡眾懸殊,新派頗為失利。此時,風傳山東民軍將在山海關秦皇島一帶登陸,第八十標由新民府調作山海關內海陽鎮駐防。王石清的第一營在右,鄭金聲的第二營在左,馮玉祥的第三營在中央後防為預備隊,炮兵營駐左翼後方,騎兵營在沙崗子右翼前方,準備迎接民軍。
廿鎮各標被分散監視,但其革命活動並未停止,以王金銘,施從雲,馮玉祥,鄭金聲,王石清等為首的營長們,再接再厲,更加緊行動起來,他們不再依賴於高級將領,而是團結下屬官兵,掌握武力,並向官兵宣傳革命道理和革命形勢。馮玉祥命李鳴鐘、張之江等油印革命消息小報,分送各部。為了表示推翻清室,走向革命的決心,馮玉祥號召全營官兵剪掉辮子。李鳴鐘首先響應,自己動手剪掉象徵封建殘餘的髮辮,是全營第一個剪掉辮子的人。馮玉祥非常高興。也讓李鳴鐘幫自己把辮子剪掉。馮玉祥與王金銘密議,待煙台民軍一到秦皇島登陸,灤州和海陽鎮即同時行動。遂派張之江,李鳴鐘赴煙台,與當地民軍首領商震密約。待其由海道率兵登秦皇島,張之江,張樹聲,張憲廷的騎兵亦在秦皇島西南山嘴發動,與馮部及王石清,鄭金聲部共同配合,攻佔山海關。再沿鐵路,分別進擊北京和奉天省城。白雅雨就帶着北洋軍政府大都督之印到了灤州,力促施從雲等立即發動,灤州的大街小巷遍貼起義文書,大張旗鼓地公開宣傳。人們在師範學堂商議,一致主張迎就情勢,立即發動灤州起義。11月11日日晚間發出通電,以公推的大都督王金銘,總司令施從雲、參謀總長馮玉祥三人署名。並定於十一月十二日成立北方革命軍政府,宣佈獨立。
起義的檄文一發,北方的革命空氣大振,灤州迫處近畿,清廷大為震驚。袁世凱手忙腳亂,急令通永鎮守使王懷慶到灤州鎮壓託慰。王懷慶佯作應允,眾人擁着他進城拜印就職。中途王懷慶佯作試馬,落荒逃走。王金銘等回軍政府商議,決定先發制人,立即率隊直襲京津。起義軍乘火車行抵雷莊,王懷慶已下令拆毀鐵道。兩軍交錚,激戰至深夜,王懷慶部大敗,請求停攻議和。—王金銘,施從雲應邀去王部談判,被伏兵拿獲,遭殺害。其後,白雅雨、張振甲、孫諫聲、戴錫九,董錫純、熊齊賢等14人均相繼殉雄。事發未幾,馮玉祥便在海陽鎮被監禁,後被押解回籍,積極參加籌劃灤州起義的張之汀、李鳴鐘,鹿鍾麟等均被撒職,被逼出走。 [4] 

李鳴鐘大戰長辛店

1922年春,北洋政府中直系吳佩孚與旁系軍閥張作霖矛盾日趨劇烈,雙方都在磨拳擦掌,積極備戰。4月29日,第一次直奉戰爭終於爆發。戰爭分兩路進行:東路在津浦線北段;西路在保定以北的京漢線及其以東地區。奉軍東路總司令張作相駐落垡,西路總司令張景惠駐長辛店。直軍東路總司令彭壽莘駐馬八西路成敗關係全局,因此吳佩孚,自任總司令,所部第三師在琉璃河,王承斌的第二十三師在固安。奉軍擅用騎兵和炮兵;直軍的步兵是久經戰陣之師。
早在爆發戰爭之前,吳佩孚即調駐陝西的第十一師馮玉祥部出潼關助戰。是時,馮玉祥任陝西督軍兼第十一師師長。該師下轄兩個旅:第二十一旅、第二十二旅李鳴鐘、張之江分任旅長。馮憎惡奉系勸媚日誤國,決定對奉軍作戰,並親自率師出征。
戰爭開始後,西路直軍屢攻長辛店不下,吳佩孚急調馮部增援。馮玉祥令李鳴鐘先率第二十一旅乘火車北開,直馳保定,接受吳的指揮。開拔前,馮囑李作戰必須整旅出擊,不要分散使用兵力;必須攻敵側面,方能發揮威力。
李旅抵保定後,李鳴鐘率孫良誠、趙帝聘兩個團和孫連仲的一個炮兵營,疾行軍三百里,經湯縣、房山、坨里,迂迴到北京西郊大灰廠,這裏緊靠戒台寺,地處京西翠微山麓,居高臨下,可以遠瞰玉泉山,腳下便是長辛店。
五月二日深夜,吳佩孚率眾參謀來到李鳴鐘的指揮部,召集各團長面授作戰命令,準備次日拂曉出擊。炮兵營長孫連仲指揮炮兵,選好陣地;待天色破曉,接到攻擊令,居高臨下,大炮轟鳴,霎時間,長辛店奉軍陣地煙塵四起,奉軍騎兵方沒想到側翼會遭轟擊,轉眼李旅的兩個步兵團好似從天而降,奉軍陣地開始動搖。就在這關鍵時刻,奉軍第十六師鄒芬部又停止了戰鬥,牽動全線奉軍大潰退。第十六師原是直系統帥馮國璋舊部,歸奉軍管制後,被推到第二線打直軍,這是消滅異己的一種老伎倆,因而不戰而退也就不奇怪了。李鳴鐘旅佔領長辛店後,進逼盧溝橋。四日,吳佩孚親到豐台指揮轍乘勝追擊,經黃村廊坊、落垡、楊村、北倉。同日,張作霖下了總退卻令,第—次直奉哉爭歷時六天,就以直勝奉敗而告結束。
戰後,曹錕、吳佩孚都親自接見李鳴鐘及參戰將領,並稱:承貴軍勇敢作戰,挽救危局,至為感謝云云。北洋政府為表彰李鳴鐘的戰功,授予他“剛威將軍’稱號,獎“一等嘉禾勳章”。 [2] 

李鳴鐘心繫和平

1929年蔣桂、蔣馮戰爭之後,一場更大規模的蔣、馮、閻中原大戰即將爆發。李鳴鐘既忠於馮,又附了蔣,更不贊成蔣、馮對戰,遂向各方遊走勸阻,但各方首領皆不相讓。無奈之下,他選擇了自費出國,赴美國考察農業水利,之後又轉道赴英法德意等國訪問。
1930年冬,李鳴鐘歸國後,被南京軍委任命為豫鄂皖邊區綏靖督辦。蔣介石為了利用李鳴鐘,把他奉為上賓,優禮相加。蔣與宋美齡結婚時,請李參加婚禮,請馮玉祥做證婚人。蔣介石還個別宴請過李鳴鐘,與宋美齡一起與李合過影。他要李鳴鐘率22路軍進攻大別山區紅軍,李不願再打內戰,就以患肺病為藉口長住上海療養。
1931年冬,李鳴鐘也因極度厭煩宦海險惡和政客們相互之間的傾軋,棄官從商,先後在北平、天津、鄭州、開封、西安等地入股合辦了謙生銀號、久大鹽業公司、塘沽永利鹼廠、秦隴實業公司、福豫麪粉公司、中原煤礦公司等,走實業救國之路。
1937年“七七事變”後,北平淪陷,李鳴鐘的北平住宅被日偽查封。北平日偽維持會會長沙爾和,親訪李鳴鐘,請他參加漢奸政權,承諾歸還查封財產。李鳴鐘斷然回答:“亡國奴不如喪家犬。我決不給日本人幹事”。他毀家紓難,化裝成商人從天津塘沽乘船轉道煙台返回河南老家。1938年日寇西侵,開封失守,豫東失陷。李鳴鐘上書國民黨中央政府,請纓再赴沙場,但是如石沉大海,毫無迴音。
9月,李鳴鐘攜夫人關淑德至內鄉居住。當時,駐軍南陽的第二集團軍司令孫連仲得知這一消息,忙驅車前去拜訪,當場聘李鳴鐘為第二集團軍高級軍事顧問。後來孫連仲又協同張自忠,再三向蔣介石力薦,李鳴鐘才被國民政府委任為河南省政府委員,不久又委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河南省賑濟委員會主任委員。
開封淪陷後,蔣介石為阻日寇西侵,炸開黃河花園口大堤,結果淹豫、皖、蘇三省44個縣市,淹死同胞87萬。兼任賑濟委員會主任委員的李鳴鐘,終年為救濟災民操勞,在省府會議上經常為民請命,力爭賑款,甚至不惜與省主席激烈爭辯。他還採用發動商户富户,捐募寒衣、捐獻糧食物品與款錢的辦法,盡力減輕災民凍餒之苦。
1943年秋,重慶國民黨政府水利部,委派原西北軍將領趙守鈺任黃河水利委員會委員長,成立“整修黃河防泛西堤工程委員會”,李鳴鐘任副主任。他採用以工代賑辦法,組織災民加固堤防。1945年底,河南省政府與黃委會聯合組成“黃河花園口堵口工程委員會”,趙守鈺任主任,李鳴鐘任顧問兼副主任。在整個施工過程,李鳴鐘與趙守鈺經常吃住在施工現場,日夜操勞。他曾兩次因公往返開封,都沒有回家過一次。
解放戰爭前,李鳴鐘攜家人遷居上海五馬路、英華里(櫻花裏)一帶。蔣介石派人送給他去台灣的飛機票,要他到台灣去。他拒絕了,決定留住上海等待解放的到來。並與舊部密議,待上海解放後,聯袂北上參加革命事業。遺憾的是, 1949年5月上海解放,李鳴鐘卻因食道癌暴發,於6月29日病逝於上海虹橋中西療養院。 [5] 

李鳴鐘後世紀念

李鳴鐘後人紀念

原綏遠都統府的參謀長、建國後任河北省副省長的李興中,悼念李鳴鐘的輓聯是:
為政以德,有勇知方,緬懷儒將風流,精神不死;
起義灤州,歸真滬上,歷數終身行誼,大節無虧。
上個世紀50年代初,周恩來總理接見李鳴鐘的朋友張之江時問:“李鳴鐘先生現在哪裏?”張説:“他在上海,已經病故”。總理不勝惋惜地連聲説:“可惜、可惜”! 1961年10月,辛亥革命50週年之際,李鳴鐘的骨灰被安葬在蘇州靈巖山麓民族英雄韓世忠墓旁。1992年,其長孫李鴻程夫婦自美專程返里修墳祭祖,將其祖父衣冠與祖母合葬,並立碑紀念。9月2日,李鳴鐘在京子女與鴻程夫婦等,同返項城蔡莊故土,參加在家鄉舉行的樹碑典禮 [5] 

李鳴鐘李鳴鐘故居

李鳴鐘故居位於沈丘縣城內,是晚清式建築,屹立於長安街路北,2000年9月被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8]  。建於1936年,由原籍河北涿縣人劉樂亭主持設計並領工建造。故居坐北朝南,主體建築由南北相連的三進院落和後花園組成,南北長150米,東西寬60米,佔地9000平方米。每進院落各有正堂5間、耳房2間,東西廂房各3間。二進院落正房西側有西花廳3間。三進院落正房西側有書房3間。均為青磚灰瓦硬山式建築。大門位於東南角,門內迎面為照壁。整個建築佈局嚴謹,氣勢宏偉,其建築構造、建築規模及式樣在全省較少見。
保護範圍:自故居圍牆東、西牆皮向外擴各27米,南至縣府路北沿、北至北花園外欄向外擴各43米。
建設控制地帶:自保護範圍外圍邊線向四周外擴各100米。 [6] 
李鳴鐘故居 李鳴鐘故居 [7]
參考資料
  • 1.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河南省委員會編;趙長海主編.《河南辛亥革命人物傳略》.鄭州:大象出版社,2012:296-297
  • 2.    政協河南省項城縣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項城文史資料 第6輯:政協河南省項城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1997:71-73
  • 3.    邵文傑,河南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纂.河南省志 第60卷 人物誌 傳記上.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721-724
  • 4.    李凡榮.西北軍名將李鳴鐘.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1:10-14
  • 5.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項城市委員會編;傅文永主撰.項城歷史名人 民國至當代卷 項城市文史資料 總第15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項城市委員會,2008:115-118
  • 6.    河南省文物管理局文物志編輯室編.河南省文物志稿 上:河南省文物管理局文物志編輯室,2005:268
  • 7.    周口市旅遊局編;郭志剛主編.魅力周口:周口市旅遊局,不詳:96
  • 8.    今日海報·沈丘李鳴鐘故居  .人民號.2023-05-09[引用日期2023-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