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北京聯合大學信息學院

鎖定
北京聯合大學信息學院是培養電子信息領域工程技術人才,以工科為主的學院。其前身是1978年建立的清華大學分校、北京郵電學院分院等,多年來,學院已為北京市輸送了3萬多名IT應用性人才。信息學院主體辦公地點在北京聯合大學北四環校區實驗樓,學院全日制在校學生有3000餘人。 [1] 
北京聯合大學智慧城市學院的前身是北京聯合大學信息學院,是學校為加強專業、學科凝聚和團隊建設,提升辦學實力和影響力,以適應北京“四個中心”建設和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需要,於2017年6月對工科類學院進行調整而成立的。 [6] 
智慧城市學院主要是培養智慧城市建設所需的信息技術應用型人才。學院設有三系、三辦、一中心、一所,即計算機工程系、通信工程系、電子工程系、綜合辦公室、教學科研辦公室、學生工作辦公室、工程技術應用中心和可靠性檢測與傳感網技術研究所。截至2020年6月,學院教職工人數75人,本科生866人,研究生30人。其中專任教師53人,專職輔導員6人,教輔及管理人員16人,專任教師中,教授、副教授31人。 [6] 
中文名
北京聯合大學信息學院
簡    稱
北聯大信息學院
創辦時間
1978年 [10] 
辦學性質
公立大學 [6] 
學校類別
綜合類 [6] 
學校特色
北京市最大的市屬綜合性大學 [10] 
主管部門
北京聯合大學 [1] 
現任領導
王文傑(黨委書記) [11] 
張俊玲(黨委副書記、院長) [11] 
王穎(黨委副書記) [11] 
張姝(副院長) [11] 
李曉峯(副院長) [11]  展開
現任領導
王文傑(黨委書記) [11] 
張俊玲(黨委副書記、院長) [11] 
王穎(黨委副書記) [11] 
張姝(副院長) [11] 
李曉峯(副院長) [11] 
楊海燕(副院長) [11]  收起
專職院士數
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 [16] 
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 [17] 
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2人 [18-21] 
國際食品科學院院士1人 [22-23] 
俄羅斯交通科學院外籍院士1人 [24] 
本科專業
5 [13] 
碩士點
2 [12] 
地    址
北京市朝陽區北四環東路97號 [13] 
知名校友
翁晨傲,於大為,尹曉傑,於超,趙今 [1-5] 
知名教師
譚浩強 [14] 
所屬地區
北京
類    別
公立學校
類    型
綜合
隸    屬
北京聯合大學
現    名
北京聯合大學智慧城市學院 [1] 
二級學院下屬科研機構
可靠性檢測與傳感網技術研究所、北京聯合大學智慧城市信息化研究所 [8-9] 

北京聯合大學信息學院學校簡介

  • 北京聯合大學
北京聯合大學1985年經教育部批准成立,前身是1978年北京市依靠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創辦的36所大學分校。建校40多年來,學校實施“學術立校、人才強校、開放興校”戰略,不斷推進內涵式發展,已經建設成為一所經、法、教、文、史、理、工、醫、管、藝10個學科相互支撐,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繼續教育和留學生教育協調發展的北京市高水平應用型大學,也是北京市最大的市屬綜合性大學。 [15] 
學校本部位於北京市朝陽區北四環東路97號,另有地處北京城區核心區域的分校區11個。在這裏,你不僅能夠領略奧林匹克中心的宏偉與壯觀,感受學院路學術氛圍的嚴謹與濃厚,還能領略CBD 金融中心的繁榮與忙碌,感受皇城根兒老北京文化底藴的深厚與博大。 [15] 
學校設應用文理學院、師範學院、商務學院、生物化學工程學院、旅遊學院、繼續教育學院、智慧城市學院、機器人學院、城市軌道交通與物流學院、管理學院、特殊教育學院、藝術學院、應用科技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共14個學院。 [15] 
學校現有本科專業70個,涉及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管理學、藝術學、醫學十大學科門類。12個本科專業獲批為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2個本科專業獲批為北京市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近20個本科專業進入全國排名前20%(RCCSE)。學校現有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1個、國家級校外實踐教育基地1個、市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個、市級校內創新實踐基地3個、市級校外人才培養基地4個、校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2個;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國家級精品課程4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2門、國家級視頻公開課1門、國家精品教材9種、“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規劃教材15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6項,市級教學成果獎64項;6個項目入選教育部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 [15] 
學校擁有北京學和工商管理兩個北京市高精尖學科,擁有馬克思主義理論、考古學、中國史、地理學、食品科學與工程、軟件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工商管理、設計學、政治學10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擁有金融、法律、教育、新聞與傳播、文物與博物館、交通運輸、中醫、會計、旅遊管理、圖書情報、國際商務、電子信息、土木水利、藝術14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其中,職業技術教育領域為教育碩士專業學位試點領域,面向視障生源的中醫碩士專業學位填補了國內高等特殊教育空白。 [15] 
學校現有在籍學生22000餘人,作為學院路教學共同體理事單位和成員校,我校學生能夠跨校際選修其他成員校涉及文學、藝術、體育、醫學、自然科學等11個學科領域的優質課程,輔修其他成員校類別豐富的專業並獲得輔修證書,享用豐富的優質教學資源,領略不同的校園文化,拓寬學生的視野和知識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增強學生的創業競爭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學校積極搭建學科競賽和學生科技活動的實踐平台,構建院、校、市、國家四層次學科競賽體系。在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藍橋杯全國軟件和信息技術專業人才大賽、全國大學生電子商務“創新、創意及創業”挑戰賽、“外研社杯”全國大學生英語系列賽等知名競賽中均獲得優異成績。作為北京高校大學生創業園高校分園,學校依託校級綜合孵化園和4個校級創業孵化基地開展創業團隊指導和實踐活動,並榮獲“北京地區高校示範性創業中心”和“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2022年北京市“京彩大創”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有4支團隊獲得“百強創業團隊”稱號;學校榮獲工信部校企協同就業創業創新示範實踐基地,並納入全國首批“示範基地”建設單位;2011 屆畢業生韓磊作為全國唯一大學生創業代表2014 年到中南海蔘加座談會,與李克強總理面對面談創業。學校先後為國家和北京市培養了二十餘萬名優秀人才,活躍在政府機關、國有大型企事業單位和高新技術企業等各行各業。畢業生就業去向落實率連續多年保持在北京市屬本科高校前列。 [15] 
學校現有教職員工共2600餘名,專任教師1551名,其中國家級優秀教師1人,北京市優秀教師36人、優秀教育工作者3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1人,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以及行業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委員等16人,在聘特聘教授14人,北京市教學名師29人,長城學者9人,思想政治理論課特級教授2人、思想政治理論課特級教師1人,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3人,入選北京市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支持計劃3人,北京市優秀青年人才2人,北京市優秀人才27人,北京市留學回國人員創新創業特別貢獻獎1人,入選朝陽人才鳳凰計劃1人,形成了一支年齡、學歷、職稱等整體結構較為合理, 素質高、能力強、業務精的師資隊伍。 [15] 
近年來,北京聯合大學適應首都“四個中心”定位,服務首都高質量發展和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把握改革和發展契機,大力提升服務北京的能力和貢獻度。學校擁有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平台15個,院士科研工作站2個,設有人居研究中心、中小企業研究中心、城市與區域發展研究所等校級科研機構49個。近年來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2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60項,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託項目1項、“人工智能對勞動力市場的衝擊及勞動者知識技能轉換應對研究”“國外中共黨史研究史述論(1921-2021)”2個項目為國家級重點科研項目。獲批7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研究中心、研究基地,北京學研究基地2017年、2019年入選首批中國智庫索引(CTTI)來源智庫,教師獲批專利408項。《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連續四屆被遴選為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 被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和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收錄,多次入選《複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旅遊學刊》被CSSCI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和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收錄,是旅遊類學術期刊中唯一入選第一批國家社科基金資助的學術期刊,並連續多年入選“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和《複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我校教師和研究團隊先後獲得北京市第十四屆至十六屆哲社獎二等獎、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的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中國電子學會科技獎的科技進步二等獎等多個獎項。 [15] 
學校全面實施國際化發展戰略,不斷提升國際化辦學水平,與亞洲、歐洲、美洲的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50餘所院校建立了校際合作交流關係。獲教育部批准,與俄羅斯交通大學合作舉辦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北京聯合大學俄交大聯合交通學院”,與多所大學開展中外合作辦學項目、“2+2”“3+1”項目、在校生交流項目、碩士學位項目,與英國威爾士三一聖大衞大學舉辦孔子學院,與黑山下戈裏察大學合作舉辦獨立旅遊特色孔子課堂。圍繞國家“一帶一路”倡議、中國-中東歐合作、北京“四個中心”建設,主辦“中俄交通大學校長論壇”、中國-中東歐國家旅遊院校聯盟年會等重要會議。學校積極引進國外合作院校先進教育資源和國際先進教育教學經驗做法,實施教育國際化和教育本土化有效融合,並通過聘請外國教學專家、本土優秀雙語教師開展雙語、全英語教學及非通用語種教學,讓學生在校內即可接受到先進的國際化教育。 [15]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學校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十四五”期間,學校將結合學科佈局及綜合性大學特徵,以學科建設為龍頭,探索圍繞北京智慧城市建設中的大數據管理與應用、城市文化感知與文化傳承、人居環境與膳食營養服務體系等全方位領域中的實踐應用問題,形成“智慧北京”“人文北京”“健康北京”三個學科集羣,促進高水平應用型大學內涵式發展和核心能力提升,培養適應國家,特別是首都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應用型創新人才,為把學校全面建設成為國際知名、國內一流、有特色、高水平應用型大學而努力奮鬥。 [15] 
  • 北京聯合大學(信息學院)
北京聯合大學智慧城市學院的前身是北京聯合大學信息學院,是學校為加強專業、學科凝聚和團隊建設,提升辦學實力和影響力,以適應北京“四個中心”建設和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需要,於2017年6月對工科類學院進行調整而成立的。 [6] 
智慧城市學院主要是培養智慧城市建設所需的信息技術應用型人才。學院設有三系、三辦、一中心、一所,即計算機工程系、通信工程系、電子工程系、綜合辦公室、教學科研辦公室、學生工作辦公室、工程技術應用中心和可靠性檢測與傳感網技術研究所。截至2020年6月,學院教職工人數75人,本科生866人,研究生30人。其中專任教師53人,專職輔導員6人,教輔及管理人員16人,專任教師中,教授、副教授31人。 [6] 
三年來,學院以服務智慧北京建設為己任,圍繞“四個中心”建設,積極調整學科專業建設,申辦新專業,努力增強核心競爭力。學院擁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其中的二級學科“計算機應用技術”為北京市重點建設學科,是學校首批碩士學位授權點之一。主要以計算機視覺與圖像處理、移動互聯與大數據技術、智能駕駛關鍵技術為研究方向。學院現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通信工程、信息安全、物聯網工程、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工程7個專業。其中,通信工程專業是國家級特色專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是學校重點建設專業。 [6] 
學院以落實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積極開展課程思政建設。遵循習近平總書記“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實學校相關工作要求,聚焦“七個要有”,通過種子工程、苗圃工程、燎原工程,開展課程思政、專業思政建設,落實“課程門門有思政、教師人人講育人”,探索了工科課程思政建設之路,被學校確定為首批“三全育人”試點學院之一。通信工程系教職工黨支部被授予北京市先進黨組織榮譽稱號。計算機工程系教職工黨支部被連續授予學校課程思政先進黨支部榮譽稱號。 [6] 
三年來學院培養了1168名本碩畢業生,服務智慧北京建設,活躍在智慧城市建設領域。
學院的奮鬥目標是: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培養北京人民滿意的智慧城市行業所需的IT類專業技術人才。突出“依託行業、產教融合”與“全員育人、學專融合”兩大特色。支撐學校“北京味道”的建設,為學校打造緊密結合北京智慧城市發展所需要的“智慧+”專業集羣平台,助力學校其他專業智慧化建設;支撐學校城市型、應用型大學的建設。 [6] 
1985年譚浩強教授等在我校創立“計算機應用技術”本科專業,1995年我校“計算機應用技術”學科評為北京市重點建設學科,2006年該學科獲批“計算機應用技術”二級碩士學位授權學科點,2007年開始招生,2010年獲批“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碩士學位授權學科點。2013年設置目錄外二級學科“製造業信息化技術”,以機器人學院、智慧城市學院和北京市智能機械創新設計服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北京市信息服務工程重點實驗室為依託,開展智能化設計與製造方面的研究。學科隊伍結構合理,以學科匯聚隊伍,擁有35人的科研團隊,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20名。研究成果突出,聚焦在認知計算、計算機視覺與圖像處理、智能駕駛等研究方向。近年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科技部項目和其他項目90餘項,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被SCI、EI期刊收錄50餘篇;出版著作10餘部;獲省部級及以上科研獎勵1項。 [7] 
學科定位以創新應用和服務地方經濟為導向,學科方向設置與其他學科交叉融合充分,以服務京津冀區域經濟與社會發展需求為目標,開展計算機視覺與圖像處理、智能駕駛與計算、移動互聯與大數據、製造業信息化技術研究。用載體匯聚多學科交叉融合,將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與機械工程、電子科學技術、生物醫學等學科進行交叉融合,實現創新應用系統的研究與設計。學科軟硬件條件建設均衡,師資隊伍結構合理,科研能力強。培養的研究生德才兼備、知行合一,取得的成果較多,體現了工程技術綜合應用的特色。 [7] 
平台支撐有力,依託北京市信息服務工程重點實驗室、國家級服務外包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國家智慧旅遊重點實驗室、北京市旅遊信息化協同創新中心、北京市智能機械創新設計服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省部級以上平台,支撐學校成立智慧城市學院和機器人學院。與北汽、北控、百度、首旅等企業深度合作,形成產學研用結合的學科建設支撐平台。人才培養定位精準,已培養碩士研究生受到智能汽車和機器人的高科技企業歡迎。 [7] 
以智能駕駛技術為突破口,形成學科交叉融合,結構合理的學科隊伍,以科學任務帶動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研發並建立了無人駕駛汽車、智慧旅遊全息圖(數據中心)等載體,完成我國首次城際開放道路上無人駕駛汽車的公開測試,在智能駕駛、智慧旅遊領域取得國內領先、國際有影響的成果。 [7] 
本學位點前瞻現代科技發展趨勢,以服務企業科技發展需求為導向,在“遠程醫療微創手術系統”、“智能穿戴系統”、“無人電動巡邏車”、“岩石含水率飽和度動態測量及可視化系統”等應用方面開展了一系列創新應用研究。與北汽、北控、百度、首旅等企業深度合作,注重對中小型企業的技術孵化和技術服務,支持京津冀一體化區域經濟建設。 [7] 
學院將以“崇德尚能,智慧精英”為使命,以改革創新的精神,凝心聚智,慧創未來,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服務智慧北京建設,努力培養“雙智慧”人才。 [6] 
  • 科研機構(可靠性檢測與傳感網技術研究所)
研究系統的可靠性綜合評估方法,針對不同對象進行可靠性評估及測試工裝的研發與設計、測試腳本的研發與編制。 [8] 
研究石油工程油藏參數的測量技術。研究有水運移過程模擬方法,研究剩餘油測量的方法及測量裝置。研究低滲透率岩石的滲透率測量方法及裝置,研究石油的粘度測量方法及裝置。 [8] 
以嵌入式系統為硬件平台研究無線傳感器網絡技術、節點開發以及傳感網應用。研究基於IPV6的智能物聯網技術,研究基於物聯網的室內能源監控技術。 [8] 
  • 科研機構(智慧城市信息化研究所)
北京聯合大學智慧城市學院下屬兩大科研機構之一。 [9] 

北京聯合大學信息學院歷史沿革

1985年3月6日,北京市人民政府京政發(1985)38號文件《關於建立北京聯合大學的通知》指出:北京聯合大學是一所市屬的多學科的綜合性大學,在校學生總規模近期為一萬二千人;分設下列十二所學院:
北京聯合大學信息學院 北京聯合大學信息學院 [1]
★ 文理學院 -------------- 〖北京大學分校〗★ 經濟管理學院 ------------ 〖中國人民大學一分校〗
★ 文法學院 -------------- 〖中國人民大學二分校〗
職業技術師範學院 ---------- 〖北京師範大學分校〗
★ 外國語師範學院 ----------- 〖北京外國語學院分院〗
★ 旅遊學院 --------------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分院〗
★ 自動化工程學院 ----------- 〖清華大學分校〗
★ 電子工程學院 ------------ 〖北京郵電學院分院〗
★ 機械工程學院 ------------ 〖北京工業大學一分校〗
★ 輕工工程學院 ------------ 〖北京航空學院分院〗
★ 紡織工程學院 ------------ 〖北京工業學院分院〗
★ 中醫藥學院 ------------- 〖北京中醫學院分院〗
當年5月,化學工程學院(北京化工學院分院)、電氣化鐵道學院(北方交通大學分校)、航天工程學院(北京航空學院第三分院)又相繼加入聯合大學。這就是北京聯合大學建成初期的十五所分院。
經過調整,到1993年初,北京聯合大學下設有文理學院、文法學院、職業技術師範學院、自動化工程學院、電子工程學院、建材輕工學院、紡織工程學院、機械工程學院、旅遊學院、中醫藥學院和化學工程學院,共十一所學院。
1994年1~4月,自動化工程學院與電子工程學院合併,成立電子自動化工程學院。
1995年12月,根據市委教育工委的指示精神,調整聯合大學校部與電子自動化工程學院領導體制,形成了校機關和電子自動化工程學院合一的校本部辦學體制。
1997年10月,校黨委根據市領導的指示精神開始着手進行電子自動化工程學院與建材輕工學院調整的工作,將建材輕工學院併入校本部,統一規劃電子自動化工程學院和建材輕工學院的機構和專業設置,兩學院更名為信息學院和應用技術學院。 2002年信息學院進行調整,由原有的信息系和計算機系重組為新的信息學院。

北京聯合大學信息學院專業設置

信息學院計算機應用技術學科是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的北京聯合大學首批碩士學位授權學科點之一,是北京市重點建設學科。信息學院以本科教育為主,本科設有通信工程、電子信息工程、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四個寬口徑的專業。學制4年,成績達標者,可獲得工學學士學位。其中,通信工程專業是北京市高校本科品牌建設專業。信息學院與英國東倫敦大學等學校建立了“3+1”中外教育合作交流項目,各專業學生在校期間也可通過“3+1”交流合作項目取得中英“雙學士”學位。並可繼續“3+2”本碩連讀。

北京聯合大學信息學院師資力量

信息學院擁有一支較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其中具有正高級職稱的教師7人,具有副高級職稱的教師40餘人。不少骨幹教師來自於清華大學、郵電大學等重點大學,一批著名學者教授現仍活躍在教學和科研第一線,包括多名享受政府津貼專家,教育部電工電子課程指導委員會委員、北京市優秀教師等。並湧現出一批青年骨幹教師,包括北京市普通高等學校(青年)學科帶頭人,北京市優秀青年骨幹教師10餘名,以及"北京市跨世紀優秀人才工程"學術、技術帶頭人和北京市青年優秀知識分子等。

北京聯合大學信息學院教學環境

學院有優良的實踐教學環境,北京市和學校近年投入達數千萬元資金,建設了軟件開發工程實驗室、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實驗室、院企合作軟件開發實習基地、DSP技術實驗室、程控交換技術實驗室、光纖通信實驗室、信號與系統集成實驗室、通信技術基礎實驗室、計算機網絡系統集成實訓室、綜合佈線實訓室、電子系統集成實驗室、數字化技術創新實驗室一系列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實驗室和實訓室,並廣泛與企業進行產學研合作,與企業聯合的新技術研發中心,向學生提供相應的工程訓練。

北京聯合大學信息學院科研情況

信息學院十分重視開展學術以及科學研究活動,近年來,教師發表的論文和出版的專業教材著作有幾百篇/部。曾在我院工作的全國著名計算機教育專家譚浩強教授編著的計算機教育教材的發行量在全國乃至世界居領先地位。信息學院在國家和北京市立項的縱向和橫向科研、教研項目達幾十項,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十多項,獲得國家、省部級多種獎勵。信息院教師承擔的21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信息系統取得很好的效果,受到組委會表彰,同時積極開展教學改革和研究,多次獲國家和北京市優秀教學成果獎和優秀教材獎。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