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功成不居

鎖定
功成不居(拼音:gōng chéng bù jū)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東周·老子老子》。 [1] 
功成不居(居:承當,佔有)原指任其自然存在,不去佔為己有。後多用於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勞歸於自己。含褒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 [2] 
中文名
功成不居
拼    音
gōng chéng bù jū
近義詞
功成弗居
反義詞
居功自傲功臣自居
出    處
《老子》
注音字母
ㄍㄨㄙ ㄔㄥˊ ㄅㄨˋ ㄐㄨ
語法結構
緊縮式
語法屬性
作謂語、定語

功成不居成語出處

東周·老子《老子》:“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1]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功成不居”。 [2] 

功成不居成語典故

老子提出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對立面,假如失去了對立的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也就不存在了。老子説“普天之下的人都知道怎樣才算美,這就有醜了;普天下的人都知道什麼是善,這就有惡了。所以,有和無互相產生,難和易對立形成,長和短對比出現,高和低互相存在,音和聲對立和諧,前和後不能分離,這是永恆不變的真理。因此,聖人用無為來處世,用不言來教導,任憑萬事生長變化,不去管它,生養了萬物而不佔為己有,推動了萬物而不圖報答,事業成功了但不誇耀,正因為不誇耀,所以他的功績永不失掉!” [4] 

功成不居成語寓意

成語告訴人們,無論在學校或者社會上都不應該是為了報酬而去做好事,應該學習老子“功成不居”的精神,儘管當下或許沒有得到一時的榮譽或者酬勞,但是長久卻能贏得人心與尊重。 [2] 

功成不居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功成不居”原意是任其自然存在,不去佔為己有。後多用於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勞歸於自己。 [1] 
含褒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 [2] 
  • 運用示例
西晉·潘岳《世祖武皇帝誄》:“恭惟大行,功成不居,議寢封禪,心棲沖虛。” [2] 
唐·白居易與崇文詔》:“威立無暴,功成不居。” [2] 
清·無名氏《杜詩言志》:“看他前九首,便是一位努力從王之人,而以功成不居終之。” [2] 

功成不居成語辨析

功成不居—虛懷若谷
“功成不居”與“虛懷若谷”的意義相近,兩者皆有形容心胸寬廣十分謙虛的意思,區別在於“功成不居”主要側重於建立功勳的人不居功,不重視名譽利益;而“虛懷若谷”多用來形容具有滿腹經綸的學者,非常謙虛,心胸開闊。 [2] 

功成不居逸聞趣事

功成不居陶聖公
春秋時期,范蠡文種輔佐越王勾踐滅吳國,殺夫差。功成之後,范蠡對文種説:“我聽説以陰謀成功的人,必定會有陰謀禍患重複在自己身上。滅吳國,殺夫差,是我和你的陰謀。大王的為人,可以共患難,不可共享樂。我準備退隱,你意下如何?” [3] 
文種説:“天地對萬物春生冬殺,萬物難道反而能致禍天地嗎?先賢説過,聖人不應該獨善其身,而應該除害興物。興物自然要除害,所以黃帝殺蚩尤,舜去四凶。我們滅掉吳國,成就越國的霸業,也是一樣的道理,哪裏會有禍呢?何況大王剛以滅吳之功封賞你我,必定有始有終,你不必退隱吧。” [3] 
但是范蠡還是堅持帶上珍寶珠玉和妻子兒子,乘船浮海而去,再也沒有回來。然而正如范蠡猜測的那樣,他走了沒多久,勾踐就殺了文種。 [3] 
范蠡一家來到齊國,他改名為鴟夷子皮,與兒子一同在海邊種植農作物,時間不長,就有數萬的家產。齊人聽説他很賢能,就要請他做相國。范蠡嘆息道:“持家則得千金之財,做官則至卿相之位,這是像我這樣一個布衣所能達到的極點,還有什麼要求呢?久居尊名,這是不祥的徵兆啊!”便將財產分給好友、鄰里,一家人移居到了陶城。 [3] 
陶城是當時天下的貿易中心,交通便利。范蠡自稱陶朱公,與兒子在這裏做起了買賣,沒多久錢財便以千萬計,成為天下首富。後來,范蠡開始周遊天下,道教中傳説他百餘年後,於洛陽北邙山成仙而去。 [3] 
參考資料
  • 1.    王濤等編著. 中國成語大辭典 新一版·辭海版[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7.03:374
  • 2.    王俊編著. 讀成語·識天下 走進中國傳統文化 成敗篇 1[M]. 北京:開明出版社, 2015.04:61-62
  • 3.    李誠主編;謝正強著. 道家智慧小百科 國學小百科書系[M]. HarperCollins UK, 2013.04:159-160
  • 4.    《學生版無障礙閲讀》編委會編著. 成語故事[M]. 北京: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2014.0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