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秉義

(醫生)

鎖定
.劉秉義,男,1940年1月生,河北省樂亭市人。白求恩醫科大學三院基本外科教授、科主任。
中文名
劉秉義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性    別

劉秉義工作經歷

1963年7月畢業於白求恩醫科大學醫療系。35年來從事普通外科、腹部外科醫療工作。專長肝臟外科,對結管型肝硬化、門脈高壓症原發性肝癌有豐富的診斷和治療經驗。

劉秉義養生之道

將健康“溜達”到底
一向自認為有運動底子的劉秉義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一不留神就站到了“糖尿病”的隊列中。當醫生把體檢結果告訴他的時候,他很是困惑:這麼多年來,自己雖然從輕度脂肪肝逐步發展到中度脂肪肝,但是“三高”指標一直很正常,怎麼一下子就直線上升,使自己成為了“老糖”隊伍中的一員“新兵”?
反思,認真地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否符合新時代的健康標準。劉秉義開始追溯自己的運動歷史:曾經是中央音樂學院的校籃球隊的前鋒,乒乓球三級運動員,曾經每天活躍在運動場上……直到1960年,運動在那個特殊年代停止了。對,問題就是從那時開始的。三年後,當一切又恢復正常時,當年很多同學又重新回到了運動場上時,劉秉義卻再也沒有恢復運動。這可真是應了中國那句老話: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算起來,劉秉義發現自己已經遠離運動有40多年。
在醫院等着測血糖,劉秉義不耐煩要等兩個小時,他對醫生説您先忙着,我出去溜達溜達,到點再回來。醫生一聽瞪着眼睛説:溜達?那血糖不就下來了,還能測嗎?劉秉義一聽,怎麼,一溜達血糖就掉下來啦?劉秉義從醫生的言語中領悟到一個道理:溜達就能讓血糖降下來。
從此以後,劉秉義每天都出去溜達。當然,溜達也不是瞎溜達,是要講究科學。他選擇了在主餐之後45分鐘到一小時,也就是當食物在體內開始糖化的時候,他便到附近的公園去溜達。溜達可不是慢慢溜達,而是有速度的溜達。他嚴格按照醫生的指導,以一分鐘一百步的速度持續溜達一小時以上,風雨無阻
奇蹟就在這每天的“溜達”中產生了。自從檢查出糖尿病以來,劉秉義不但沒有吃過一次降糖藥,而且血糖一直保持在正常數值。更奇妙的是:將近20年的脂肪肝也悄然不見了,如果不是看到劉秉義先前的病歷,就連生都不相信他曾經是一位中度脂肪肝患者。
經驗談
俗話説,老生常談。常談自然就有可以常談的道理,如果不被認可,當然就不會再有聽眾了。劉秉義的健康經驗談也屬於“老生常談”。

劉秉義糖尿病

一是思想上要認清形勢
形勢就是糖尿病還是“不治之症”,任何想要徹底擺脱“老糖”的想法都是不切實際的。再有,就是“老糖”是分階段的,不同的階段要採用不同的控制和治療方法,不能一概而論。劉秉義首先讓自己從心理上和精神上接受這個事實,他告訴自己不要試圖改變一個不切實際的現狀,要面對現實。所以他也真誠地想對那些“同一戰壕裏的‘糖友’們”説:不要恐慌,不要一發現自己不小心成為了“老糖”,就好像掉進了深淵,四周一片漆黑。於是乎就到處看醫生、求偏方、花大錢,恨不得扒層皮似的把糖尿病擺脱掉;還有些患者藥不離口、針不離手,生活完全被藥物包圍着。劉秉義認為,悲觀和憂鬱對病情百害而無一利,而樂觀的生活態度對每一個人,特別是患慢性病的人,無論是年輕還是年長,都是至關重要。
二是靠自覺管住嘴
要讓一個人改掉幾十年的飲食習慣,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中國的飲食是一種文化,體現到個人身上那就叫“好這一口”。劉秉義最喜歡吃的就是豆沙餡,甜甜的帶着濃濃的豆香,那完全是一種真真切切的從物質到精神的享受。成了“老糖”後,他毫不留情地忌口,告別了自己所好的這一口,從容地接受了符合“老糖”的飲食:色彩豐富而香氣全無、清湯寡油,且淡而無味。這全憑意志力和樂觀豁達的氣度。
三是邁開腿多運動
走路是時下最經濟實惠的運動,選擇一天中最適當、最科學的時機,邁開雙腿盡情溜達,不僅能夠舒緩沉悶壓抑的心情,還能夠激活身體中慵懶的細胞,重新煥發活力,更能夠有效地降低“老糖”的各項不良指標。常言道:人老先老腿。腿要是年輕了,幹什麼就都利索。人要是靈活了,心情自然就好了,有了快樂的自信,還有什麼會“在話下” 呢?

劉秉義事蹟

生命與歌聲同行
劉秉義特別建議上年紀的人要大聲唱歌。他從中醫角度分析説,唱歌要用中氣,武俠小説中不是常有:一抖丹田,大喊一聲。人的中氣要通暢,中氣一通,氣血就能夠正常流動。唱歌就是最簡單易行的疏通中氣的方法:深吸一口氣,張開嘴巴,依靠腹部的擠壓,讓體內的氣息伴隨着聲音從嘴裏衝出來;再深吸一口氣,這樣循環往復,將體內的濁氣徹底吐出。不僅如此,唱歌還是一種全身運動,不信試一試,就在一吸一吐之間,全身的肌肉都被調動起來了。另外,眾所周知,唱歌可以愉悦心情,旋律或優美,或激昂,或委婉,或振奮。我們都有過大合唱的深切體會,當大家一起唱歌的時候,會形成一種氣場,這種氣場不僅影響唱歌的人,同時也感染聽歌的人。大家在歌聲中產生共鳴,羣情激奮,心情與歌聲同時放飛,這就是大合唱的魅力。
73歲的劉秉義每天堅持發聲練習,除了“永葆藝術青春”之外,同時也是為了保持生命的青春,他依然很忙,而且越來越忙。劉秉義覺得他能夠帶給觀眾的就是歌聲,他要讓生命與歌聲同行。

劉秉義主要成就

對門脈高壓症的發病機制、血液動力學,分流術與斷流術,肝臟貯備,肝臟移植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發表論文和專著40餘篇。於1980年開始施行肝臟移植的研究,並先後進行2例同種原位肝臟移植獲得成功。於1995年施行全胰切除,術後用胰島專支持胰腺功能獲得成功。於1992年施行肝癌的導向診斷與治療。1993年在國內首先開展雙介入治療門脈高壓大出血。35年來已完成各種手術4000餘例,其中肝切除300餘例,門脈高壓300餘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