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巧兒

(1951年北京評劇院評劇作品)

鎖定
《劉巧兒》是1951年由北京評劇院集體改編,王雁執筆的評劇劇目,該劇改編自袁靜創作的秦腔劇本《劉巧兒告狀》及韓起祥創編的陝北説書劉巧團圓 [1-3] 
該劇講述了渴望婚姻自由的劉巧兒在父親的欺騙下與未見過面的未婚夫趙柱兒解除婚約,隨後卻被父親偷偷許配給了地主王壽昌。知道真相後的劉巧兒,為追求自己的幸福,堅決與包辦婚姻作鬥爭的故事 [3] 
(概述圖:新鳳霞飾劉巧兒 [1] 
中文名
劉巧兒
類    型
評劇劇目
編    劇
北京評劇院集體改編、王雁執筆
創作時間
1951年
劇目取材
《劉巧兒告狀》《劉巧團圓》

劉巧兒劇情簡介

1942年,陝甘寧隴東地區的人民,在政府的倡導下,實行婚姻自主。劉巧兒是個紡線能手,勞動好、品行好,可經父母包辦自幼許配趙柱兒,自己從未見過未婚夫的面,她常為此事苦惱。一次在勞模會上她偷偷的愛上了勤勞俊秀的小夥子趙振華。地主王壽昌早就看中劉巧兒的美貌,許給劉媒婆厚金,叫去向劉巧兒的提親。劉彥貴貪圖錢財,聽信劉媒婆的謊言,答應嫁女。劉彥貴騙女兒説趙柱兒是個流子,巧兒不知是計,自動提出退婚。劉彥貴藉機逼趙柱兒的爹趙金才前去解除兒女婚約。一日,巧兒去合作社送線,與壽昌相遇。王壽昌上前糾纏,並告訴巧兒她爹已收下彩禮,馬上就要迎親,巧兒聽後非常氣憤。婦女主任李大姨正往地裏送飯,看見劉巧兒在傷心落淚,問明原因,就帶她去找鄉里。正巧遇上正在地裏幹活的趙柱兒,巧兒這才知道趙振華就是趙柱兒,懊悔心中愛慕的人原是自己退的人。幸虧李大姨機智,想使他們解除誤會,自訂終身。劉彥貴財迷心竊,逼巧兒嫁給王壽昌,巧兒誓死不從。劉彥貴便將巧兒反鎖在家。當晚,柱兒的爹帶人把巧兒救出。於是,兩家官司打到慶陽縣府,偏巧遇到一個主觀的審判員,他只看事情的表面,咬定趙家“搶親”犯法,拆散了巧兒和柱兒的姻緣。專署馬專員受理了巧兒、柱兒二人的訴狀,深入調查,查明真相,批准了巧兒、柱兒二人的婚事,處置了那些為非作歹的人 [3] 

劉巧兒作品選段

選段:《巧兒我自幼兒許配趙家》
劇中人:劉巧兒
巧兒我自幼兒許配趙家,
過了門,他勞動我生產,
我和柱兒不認識我怎能嫁他呀。
又織布,紡棉花,我們學文化。
我的爹在區上已經把親退呀,
他幫助我,我幫助他,
這一回我可要自己找婆家呀。
爭一對模範夫妻立業成家呀。
上一次勞模會上我愛上人一個呀,
來在了橋下邊我用目觀看哪,
他的名字叫趙振華。
河邊的綠草配着大紅花呀。
都選他做模範,
河裏的青蛙它呱呱呱的叫哇,
人人都把他誇呀。
樹上的鳥兒它是唧唧喳喳呀。
從那天看見他我心裏頭放不下呀,
我挎着小筐兒忙把橋上啊,
因此上我偷偷地就愛上他呀。
合作社交線再領棉花。
但願這個年輕的人哪他也把我愛呀,

選段:《盼星星,盼月亮,盼來了馬專員》
劇中人:劉巧兒
盼星星,盼月亮,
莫不是怕對不起糊塗的裁判員?
盼來了馬專員,
莫不是我的爹他暗地裏搗亂,
為什麼他不信我的肺腑之言?
莫不是怕鄰居們説些個閒言?
莫不是退了婚難以美滿,
左也思右也想難遂心願,
莫不是打了人再不能夠團圓?
我只得耐着性兒等到明天。
莫不是意見書他還未見,

(注:從左至右閲讀,以上參考資料 [3] 

劉巧兒創作人員

劉巧兒主創人員

職位
人員
編劇
集體改編、王雁(執筆)
導演
夏淳
舞美設計
王文衝、張堯、蘇丹
音樂設計
張其祥 [2]  [4] 

劉巧兒表演人員

劇中人
表演者
劉巧兒
新鳳霞
趙柱兒
張德福
王壽昌
宋長文
劉媒婆
張淑琴
劉彥貴
趙連喜
趙金才
餘紹海
李大嬸
趙麗蓉
馬專員
薛恩厚 [4] 

劉巧兒角色人物

劇中人
角色行當
角色
劉巧兒
花旦
紡線能手,勞動好、品行好,可經父母包辦自幼許配趙柱兒,因從未見過未婚夫的面,她常為此事苦惱。
王壽昌
丑角
地主,早就看中劉巧兒的美貌,許給劉媒婆厚金,叫去向劉巧兒的提親。
趙柱兒
小生
劉巧兒未見過面的未婚夫,被劉彥貴説成是個流子,實際上是個勤勞俊秀的小夥子。 [3] 

劉巧兒戲曲表現

劉巧兒創作背景

《劉巧兒》是根據陝甘邊區農村的一件真人真事改編而成的。劉巧兒的人物原型名叫封芝琴,是甘肅慶陽市 [6]  華池縣城壕鄉人,在她幼年時被父親封彥貴將她許配給張灣村的張柏為妻。由於兩家人相距不遠,時常往來,兩個年輕人一起長大,感情很好。不料在張柏18歲時,封芝琴的父親封彥貴嫌貧愛富,看到地主朱某有錢,更嫌張柏家貧拿不出彩禮執意要退掉張家親事,將女兒封芝琴另許朱家。封芝琴本人堅決反對這門親事。在這種情況下,張柏家恐生變故,便聚眾連夜闖進封家,把封芝琴搶到了張家。封彥貴見女兒被搶,自己又收了朱財主家的彩禮,便寫出訴狀到華池縣政府狀告張家“強搶民女”。縣政府經過調查,判定張柏與封芝琴的婚姻無效。對這次判決,封芝琴和張柏都不服氣,民眾也反映強烈。
此時陝甘邊區蘇維埃政府,正在大力宣傳婚姻自由,動員婦女走出家門參加生產。封芝琴為了爭取婚姻自主,來到邊區政府隴東行署所在地——慶陽城,當面向行署專員馬錫五申訴,請求做主。馬錫五親赴華池縣張灣村走訪羣眾,弄清了事實真相後會同縣政府召開羣眾大會,公開宣判,對封彥貴和朱家買賣兒女和非法搶親的行為進行了處罰,判決封芝琴和張柏的婚姻有效。村民們擁護政府的判決,同時祝賀兩位年輕人婚姻美滿。
1944年3月13日,《解放日報》對此事進行了報道。陝北民間的盲人説書演員韓起祥根據封芝琴的事蹟創編出陝北説書《劉巧團圓》。
1949年,新鳳霞和所在劇團的演員們觀看了歌劇《白毛女》後,受到感動,也編演了《白毛女》。恰好這個時候,北京市婦聯主席張小梅給了新鳳霞一個韓起祥説書的本子《劉巧團圓》。於是新鳳霞和所在劇團的演員們就按照韓起祥的説書本子《劉巧團圓》排演評劇。根據這個本子,寫出了一個提綱。那個時候沒有專門作家寫劇本,也沒有導演給排戲,都是按老習慣演“提綱戲”,也叫“幕表戲”。有團裏的老演員楊志誠負責分場次和分配角色,每個演員接到任務後,開場前要想好自己上台唱什麼詞,如何表演,上場後自編自唱,即興表演。最初排演時,除了地主王壽昌穿得好點兒,其他人都穿破舊的衣服,臉上不擦粉,在台上也不動,調子也大多是哭腔。演出之後,觀眾不喜歡。於是決定改變方法,穿漂亮衣服,加上舞蹈動作。劉巧兒穿紅襖綠褲,頭上戴一頭花,塗脂抹粉。劉媒婆穿着清朝的大花邊繡花衣裳,別的女演員也都穿的大花大綠。在音樂方面,也加上了小鑼。地主王壽昌的唱腔根據《鋸大缸》的調子加以修改,劉巧兒的幾段唱詞也都固定了下來,《桑園》一場的詞是根據《老桑園會》創造的。修改後的演出完全用了老戲的鑼鼓點,演員走老戲的台步。這時候她們又看見了袁靜創作的秦腔劇本《劉巧兒告狀》,於是又根據該劇本加了一些戲,特別是在《桑園》一場加重了唱。演出後,雖然觀眾很喜歡,但在劇團搬到室內後,沒有再繼續出演該劇。
1951年,北京市文化局藝術處的王雁提議重新整理這部戲,於是根據袁靜的《劉巧兒告狀》,結合原來演出的一些場子和歌唱,由王雁執筆修改為評劇劇本。隨後邀請夏淳擔任導演,服裝、美工、燈光等都經過了設計,也有了佈景。在導演的統籌下,經過劇本分析,劇團的演員們才懂得了主題思想,要宣傳什麼,要達到什麼社會效果。這次排演之後,劇名也從《劉巧團圓》正式改名為《劉巧兒》 [1]  [2] 

劉巧兒唱腔設計

經過正規的排練,對劇中人物的動作和唱腔進行改編,特別是劉巧兒出場的“小橋流水”唱段,改動較大,唱詞是表現劉巧兒在送線的路上邊走邊想,自己偷偷地愛上了勞動模範,一路上看見什麼都愉快。因此在音樂上採用了歡快的雙板打法,去掉了大梆子,改用兩個木魚,過門中加上小鑼、鐃鈸等打擊樂,歡快的節奏,表達了巧兒的喜悦心情。
戲中的劉巧兒的婚姻受到了挫折,在“桑園告狀”一場戲中,巧兒用沉重的心情唱出了巧兒內心的焦慮:“巧兒我採桑葉來養蠶,蠶做繭兒把自己纏……”此時節奏放慢,唱腔舒緩。戲中把馬錫五專員深入基層調查研究的情節也搬上了舞台。劉巧兒和馬專員兩個人在台上,馬專員問一句,劉巧兒唱着答一句,訴説冤情和心中的苦悶。後面一段唱是馬專員聽了巧兒的訴説之後,沒有表態就走了。劉巧兒心神不定,望着馬專員的背影唱道:“盼星星盼月亮盼來了馬專員,為什麼……”之後是一連幾個“莫不是”?道出了巧兒忐忑不安的心情 [1] 

劉巧兒服裝造型

劉巧兒的服裝也做了很大的改進,根據鬱風的建議,新鳳霞用民間的藍印花布做成了上衣,穿在巧兒身上,既大方又帶有鄉土氣 [1] 

劉巧兒演出信息

2023年10月23日,該劇在中國評劇院演出。 [5] 

劉巧兒劇目賞析

《劉巧兒》是評劇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塑造了一個敢於追求婚姻自主,敢於追求個人幸福的先進人物劉巧兒的形象。當時中國剛剛頒佈了新的婚姻法,體現了對婦女人權的尊重和保護。《劉巧兒》的產生正好與時代同步,為廣大追求婚姻自主的婦女樹立了楷模。
新鳳霞首先在《劉巧兒》當中使評劇發生了巨大變化:她把評劇低沉的悲調變為歡樂明快的喜調,她的這齣戲表現了新社會婦女翻身後的愛情和鬥爭,充滿着喜樂和歡樂,成為一首“翻身道情”式的抒情詩。再加上新鳳霞扮相俊美,噪音美,行腔吐字柔美,唱腔清新淡雅,體現了評劇演唱的説唱特色。其演唱講究語言和情感邏輯,如劇中“我的爹圖錢財”一段,這段唱中幾個“我愛他”的比句,情感真摯,似説似唱。一句“我愛他來他也愛我”的“疙瘩腔”形成新派獨有的音樂語彙。甚至她把評劇的一些小過門也唱了出來,從而展示了新派藝術活潑歡快的一面。她講究吐字歸音過程中的共鳴區使用,字頭、字腹、字尾,十分規範,她的不懂人情中的“懂”字歸音,和那可不行的“行”字歸音是那麼講究和清晰,形成了評劇“新派”獨特的特點:清新、明快、深情、優美。(《戲曲鑑賞》評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