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大羣

(國際刑事法庭餘留機制(MICT)法官)

鎖定
劉大羣,男,漢族,1950年9月20日出生於山東 [1] 國際刑事法庭餘留機制(MICT)法官。國際法研究院院士(Member of the Institut de droit international) [2]  ,中國政法大學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教授。 [3] 
劉大羣先生是我國資深的國際法和國際刑法專家,長期擔任外交部法律顧問,負責國際法、人權法和國際人道主義法等方面的事務,是第三位在前南斯拉夫國際刑事法庭就職的中國籍大法官,並曾作為中國代表團副團長和法律顧問參加《國際刑事法院規約》的談判,在國際上享有極高的聲譽。 [4] 
曾任聯合國前南斯拉夫問題國際刑事法庭(ICTY)副庭長,盧旺達問題國際刑事法庭法官, [3]  中國駐牙買加大使,前南斯拉夫刑庭常任法官。 [4] 
中文名
劉大羣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50年9月20日
出生地
山東

劉大羣人物經歷

1973年至1977年,在北京外國語學院學習英文。
1977年至1978年,在北京外交學院進修英文,國際法。
1985年至1986年,在美國塔夫茨大學弗徠徹外交與法律學院碩士學位(Fletcher School of Law and Diplomacy, Tufts University, U.S.A.)。
1978年至1982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冰島大使館工作。
1984年至1998年,任外交部條約法律司處長、副司長。
1994年,任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專業教授;
1999年至2000年,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牙買加大使,常駐國際海底管理局代表。
2000年,任聯合國前南斯拉夫國際刑庭法官,2001年當選第一審判庭庭長。
2001年至2005年,任審判分庭一庭的首席法官,主審過多起重大案件,同時也是國際仲裁法院和國際法學會的成員。
2005年,任聯合國前南斯拉夫國際刑庭上訴庭法官。 [5] 
2011年,任國際刑事法庭餘留機制(MICT)法官。 [6] 
2013年,被聘為中國政法大學“2011計劃”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教授。 [7] 
2015年,當選聯合國前南斯拉夫國際刑事法庭副庭長。 [8] 

劉大羣人物貢獻

劉大羣多次作為中國代表團的代表、法律顧問和團長出席國際立法會議,曾作為中國代表團的副團長和首席談判代表出席制訂建立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約》外交大會。
劉大羣法官有着卓越的學術經歷。他長期在國內和國際上教授國際刑法。
著有《國際組織法》、《國際法的新領域》、《聯合國憲章詮釋》、《國際刑法》、《國際罪行論》、《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約評釋》6本合著,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 [5] 

劉大羣人物任免

2011年12月20日,第66屆聯合國大會選出國際刑庭餘留機制25名法官,我候選人、前駐牙買加大使、現前南刑庭法官劉大羣以最高票(170票)成功當選,任期4年。 [6] 
在2015年10月21日召開的特別全體會議上,來自中國的劉大羣法官被選為聯合國前南斯拉夫國際刑事法庭副庭長,任期兩年,自2015年11月17日起任職。 [8] 
劉大羣法官目前擔任前南刑庭和盧旺達國際刑事法庭的上訴庭法官以及國際刑事法庭餘留機制(MICT)法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