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外交學院

鎖定
外交學院(China Foreign Affairs University) [48]  ,簡稱“外院”(CFAU) [4]  ,位於北京市,是由國家舉辦,外交部主管,外交部和教育部共建的非營利性事業組織。 [48]  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唯一直屬高校,財政部6所“小規模試點高校”之一,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入選國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 [1]  [4] 
外交學院經周恩來同志倡議,由中共中央、毛澤東同志批准,於1955年9月10日在中國人民大學外交學系的基礎上正式建立。1958年8月1日,外交學院改名為國際關係學院。1960年10月22日,被教育部列為全國重點高等學校之一。1961年10月5日,經國務院批准,校名恢復為外交學院。2013年7月,外交部、教育部決定共建外交學院 [48]  。2017年9月21日,外交學院躋身首批全國95所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行列等 [5] 
截至2023年9月學校總佔地面積34.46萬平方米,全日制在校生2681人,全校教職工486人,其中專任教師234人,教師486人, [17]  截至2024年5月,有展覽路和沙河兩個校區,設立了外交與外事管理系、英語系等10大教學單位,還有亞洲研究所、國際法研究所等30餘個研究中心,擁有博士後流動站1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個,一級學科碩士點3個,二級學科博士點4個,二級學科碩士點15個及3個專業學位授予權,11個本科專業 [1]  。2023年12月,學院擁有6個國家級一流專業,2個省級一流專業,1個北京高校重點建設一流專業 [17] 
中文名
外交學院 [1] 
外文名
China Foreign Affairs University [49] 
簡    稱
外院(CFAU) [4]  [48] 
創辦時間
1955年9月10日 [48] 
辦學性質
公辦大學 [1] 
學校類別
語言類 [53] 
學校特色
“雙一流”建設高校(2017年) [51] 
中央部屬高校 [4] 
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 [4]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12年) [52] 
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2022年) [2] 
主管部門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1] 
現任領導
崔啓明(黨委書記) [3] 
王帆(院長) [3] 
本科專業
11個(截至2024年6月) [1] 
碩士點
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3個(截至2024年6月) [1] 
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15個(截至2024年6月) [1] 
專業學位授權領域3個(截至2024年6月) [1] 
博士點
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個(截至2024年6月) [1] 
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4個(截至2024年6月) [1] 
博士後
科研流動站1個(截至2024年6月) [1] 
國家重點學科
2個(截至2024年6月) [1] 
院系設置
10個教學單位(截至2024年5月) [1] 
校    訓
站穩立場、掌握政策、熟悉業務、嚴守紀律 [1] 
校慶日
9月10日 [48] 
地    址
展覽館路校區:北京市西城區展覽館路24號 [45] 
沙河校區:北京市昌平區高教園南三街5號院 [46] 
院校代碼
10040 [50] 
知名校友
張璐 [47] 
朱冠臻 [58] 
錢珺珺 [58] 
知名教師
江瑞平 [18] 
胡偉 [19] 
學生人數
3427人(截至2023年12月) [17] 
佔地面積
344600 m²((截至2023年12月)) [17] 
全日制在校生
2681人(截至2023年9月30日) [17] 
專任教師
486人(截至2023年12月) [17] 

外交學院歷史沿革

外交學院籌備辦校

1952年,周恩來總理提議創辦外交學院。1953年10月,外交部黨組討論通過了有關籌建外交學院的事宜。1954年,日內瓦會議後,中央作出“加強外交工作和國際活動,並大力培養幹部,籌建外交學院”的決定。9月1日,外交部黨組將“籌備建立外交學院問題討論後的意見”上報周總理,由周總理親自上報中央。經黨中央、毛澤東主席批准,正式決定在中國人民大學外交系的基礎上創建外交學院。 [5] 

外交學院外交學院

1955年9月10日,外交學院在北京西苑的中直機關禮堂召開成立大會。1955年9月12日,外交學院學生正式上課。周總理為外交學院親筆題寫校名。1956年3月,位於北京西城區阜成門外展覽館路的新校舍建成,外交學院遷入新址。1957年7月21日,周恩來總理來到外交學院,出席1957屆畢業生畢業典禮並發表講話。 [5] 
北京西苑的中直機關禮堂召開成立大會 北京西苑的中直機關禮堂召開成立大會

外交學院國際關係學院

1958年1月,外交部在向周恩來總理、陳毅副總理的請示中提出擴大學院培養、訓練幹部的範圍,並“建議將外交學院改名為國際關係學院”。這一請示經中央批准後,1958年8月1日,外交學院正式改名為國際關係學院。1960年10月22日,國際關係學院被教育部列為全國重點高等學校之一。 [5] 
1961年10月5日,在國務院第113次會議上,批准外交學院恢復原校名;正式任命陳毅副總理兼任外交學院院長,陳辛仁同志為副院長,直到“文革”外交學院被迫停辦。陳毅副總理兼任院長期間,開始建立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的國際關係知識課程,初步形成了學科核心教材,為外交學院後來發展奠定基礎。1977年10月26日,原外交學院35名職工聯名上書剛剛恢復工作的鄧小平,請示恢復外交學院。鄧小平同志11月4日親自圈閲了這封信,並作出批示。 [5] 
請示恢復外交學院 請示恢復外交學院

外交學院恢復創辦

1978年國務院第166號文件決定“恢復外交學院”。1979年,為恢復外交學院,外交部批准成立外交學院黨委會和籌備組,李恩求同志任黨委書記和籌備組組長。 [5] 
1980年外交學院覆校。隨着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國家對優秀外交人才的需要與日俱增,位於北京市西城區展覽路的校園規模和教學條件,遠遠不能適應需要。 [5] 

外交學院發展建設

2002年5月,外交部黨委批准外交學院擴大辦學規模、開闢新校區的計劃。同年,外交學院與昌平高教園區簽訂入駐協議。2005年3月,國家發改委正式批准外交學院新校區建設立項。2006年,外交學院舉行新校區教學工程奠基儀式。2007年9月,外交學院新校區擴建工程開工。 [5] 
新校區教學工程奠基儀式 新校區教學工程奠基儀式
2012年9月,外交學院新校區(一期工程)建成並投入使用。 [5]  同月,在新校區落成之際,時任國務院總理温家寶同志訪問外交學院新校區,為周恩來總理、陳毅元帥並肩銅像揭幕,要求外交學院“一定要有一流師資、一流學科、一流理念,將一流人才輸送給祖國外交事業”,併為外交學院親筆題寫“中國外交官的搖籃”。2014年1月3日,外交部、教育部簽署“兩部共建外交學院”協議。2016年3月,中國外交培訓學院揭牌。外交學院加掛中國外交培訓學院牌子。 [5] 
時任國務院總理温家寶同志訪問外交學院 時任國務院總理温家寶同志訪問外交學院
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公佈《關於公佈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的通知》,外交學院躋身首批全國95所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行列。 [5] 
2022年2月,經專家委員會認定,教育部等三部委研究並報國務院批准,獲評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 [2] 

外交學院辦學條件

外交學院院系設置

截至2024年5月,外交學院設立了外交與外事管理系、英語系、外語系、國際法系、國際經濟學院、基礎教學部、研究生部、國際關係研究所、國家安全學院、國際教育學院等10大教學單位,開設11個本科專業 [6] 
院系專業
教學系部
專業名稱
外交學與外事管理系
外交學、國際組織與全球治理 [7] 
英語系
英語、翻譯 [8] 
外語系
法語、日語、西班牙語 [9] 
國際法系
法學 [10] 
國際經濟學院
國際經濟與貿易、金融學 [11] 
基礎教學部 [16] 
-
研究生部 [15] 
-
國際教育學院 [13] 
-
國際關係研究所 [14] 
-
亞洲研究所(國家安全學院) [12] 
-
截至2024年5月(名單不完整)

外交學院學科建設

截至2023年12月,外交學院擁有博士後流動站1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個,一級學科碩士點5個,二級學科博士點4個,二級學科碩士點15個,3個專業學位授予權,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1個,2個國家級重點學科,一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1個,二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3個。 [17] 
重點學科
類別
名稱
博士後流動站
政治學
一級學科博士點
政治學
一級學科碩士點
政治學、外國語言文學、理論經濟學、法學、國家安全學
二級學科博士點
國際關係、外交學、國際政治、政治學理論
二級學科碩士點
國際關係、外交學、政治學理論、國際政治、科學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運動、國際法學、英語語言文學、日語語言文學、法語語言文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世界經濟、西方經濟學、政治經濟學、國際安全、國際組織與全球治理
專業學位授予權
翻譯碩士、法律碩士和金融碩士
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
政治學
國家級重點學科
國際關係、外交學
一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
政治學
二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
國際關係、外交學和英語語言文學
截至2023年12月 表格內容與學校官網簡介頁面數據不一致 參考資料: [17] 

外交學院師資力量

截至2023年12月,外交學院擁有教職工486人,其中專任教師234人,外聘教師44人。摺合教師總數約為279人。其中有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獎獲得者3人,省級高層次人才7人,北京市教學名師7人,北京市青年教學名師3人,北京市優秀教師4人;國家級教學團隊3個,黃大年式教師團隊1個,教育部創新團隊1個,省部級教學團隊13個。 [17] 
部分教師
稱號
姓名
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部分教師)
江瑞平 [18]  、胡偉等 [19] 
北京市教學名師(部分教師)
譚繼軍 [20]  、王春英 [21]  、孫吉勝 [22]  、江國青等 [25] 
北京市青年教學名師
樊超 [20]  、陳濤 [21]  、赫迎紅 [24] 
北京市優秀教師(部分教師)
高飛 [21]  、何羣等 [23] 
國家級教學團隊(部分團隊)
外交外事翻譯教學團隊等 [26] 
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外交學教師團隊 [27] 
截至2023年12月

外交學院教學建設

截至2023年12月,外交學院擁有6個國家級一流專業,2個省級一流專業,1個北京高校重點建設一流專業。此外,法學專業首批入選國家卓越涉外法律人才培養計劃。擁有4門國家級一流課程(包括2門線下、1門線上、1門線上線下混合),1門國家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1門國家級雙語教學示範課,7門北京市級精品課,16門北京市優質本科課程,以及12門校一類精品課、25門校二類精品課和40門校級特色課程 [17] 
主要教學建設
類別
名稱
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
外交學、英語、翻譯、法語、法學以及國際經濟與貿易 [17] 
省級一流專業
法學、法語 [17] 
北京高校重點建設一流專業
英語 [28] 
國家級一流課程
戰後國際關係史(1945-1990) [29]  、當代中國外交、外交學概論、交替口譯專題 [30] 
國家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
當代中國外交 [31] 
國家級雙語教學示範課
歐美關係研究 [32] 
北京市級精品課(部分課程)
當代中國外交、近現代中國外交史 [33]  、世界經濟概論等 [34] 
北京市優質本科課程(部分課程)
微積分 [35]  、翻譯理論、世界戰爭史研究、數據庫程序設計等 [36] 
截至2023年12月

外交學院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5月,外交學院與國(境)外76個國家(地區)的152所高校(機構)簽署合作協議(諒解備忘錄),其中開展實質性合作的院校84所。每年選派部分優秀本科生及研究生到美國、英國、俄羅斯、日本、法國、德國、意大利、挪威、荷蘭、瑞士等國家的大學進行交流學習。2013年1月,外交學院與法屬波利尼西亞大學簽署協議,合作建立孔子學院。 [1] 

外交學院學術研究

外交學院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5月,外交學院擁有科研機構4個 [38]  ,研究中心40個 [37]  ,2個國家一級學會秘書處和1個北京市基地。外交學院非洲研究中心成功入選“中非智庫10+10合作伙伴計劃”,成為10個國家級非洲研究智庫之一 [39] 
主要科研平台
類別
名稱
科研機構
中國國際關係學會、中國國際法學會、亞洲研究所(國家安全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 [38] 
研究中心
北京市對外交流與外事管理研究基地、國家軟實力研究中心、全國青年外交研究中心、國學中心、世界政治話語研究中心、拉美研究中心、外交學院環境外交研究中心、外交學院邊海治理研究中心、外交學院全球生物安全治理研究中心、西語國家研究中心、世界政治研究中心、當代中國外交研究中心、體育對外交流研究中心、國際金融研究中心、網絡空間國際合作協同創新中心、國家安全學科建設與研究中心、美國研究中心、人權研究中心、中國國際法實踐研究中心、爭議解決研究中心WTO法與國際商法研究中心、歐洲研究中心、中國國際法研究院、區域與國別比較外交研究中心、聯合國研究中心、非洲研究中心、法國與法語國家研究中心、亞太研究中心、日本研究中心、翻譯研究中心、美國社會文化研究中心、俄羅斯研究中心、國際安全研究中心、經濟外交研究中心、政黨外交研究中心、中東研究中心、金磚國家研究中心、海外利益保護研究中心、法律外交研究中心、戰略與和平研究中心 [37] 
國家一級學會秘書處
中國國際關係學會、中國國際法學會 [39] 
北京市基地
北京市對外交流與外事管理研究基地 [39] 
截至2024年5月

外交學院研究成果

外交學院教研人員科研成果豐富,在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發文數量可觀,一批成果在《中國社會科學》《世界經濟與政治》《外交評論》等權威學術期刊及兩報一刊發表,在學術界影響力不斷上升。 [39] 
部分科研成果
作者
文章
發表刊物/獲得獎項
徐堅
《習近平外交思想與中國外交哲學的新境界》
《外交評論》
王帆
《責任轉移視域下的全球化轉型與中國戰略選擇》
《中國社會科學》
孫吉勝
《傳統文化與十八大以來中國外交話語體系構建》
北京市第十五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高飛
《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指導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
《求是》
《中國不斷髮揮負責任大國作用》
《人民日報》
截至2024年5月 參考資料: [39] 

外交學院學術資源

  • 學術期刊
《外交評論》雙月刊系外交部主管、外交學院主辦的國際政治類中文學術期刊,中國國際關係學會會刊。 [40] 
《外交評論》為國家社科基金資助期刊,北京大學圖書館“中文核心期刊”、南京大學“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等國內主要期刊評估體系的國際政治類核心期刊、引文索引來源期刊。2015年,本刊與中國知網(CNKI)合作推出英文數字版 [40] 
外交評論 外交評論
《國際法學刊》
《國際法學刊》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主管、外交學院主辦的國際法專業中文學術期刊,也是中國國際法學會會刊。《國際法學刊》刊載國際法領域具有思想性、理論性和前瞻性的學術論文,探索國際法的新發展,推動全球治理的法治化,從中國角度關注國際法理論與實踐,繁榮國際法研究,服務中國外交事業。本刊設有專題研討、案例述評、書評譯文等欄目 [41] 
《國際法學刊》 《國際法學刊》
  • 館藏資源
截至2023年9月,圖書館擁有紙質圖書63.84萬冊,2023年新增5939冊,生均紙質圖書238.12冊;擁有電子圖書138.85萬冊,生均電子圖書517.9冊,學位論文967.07萬冊,音視頻26714小時,電子期刊119.07萬冊。2022年圖書流通量達到0.99萬本冊,電子資源訪問量984.52萬次,電子資源下載量125.53萬篇次 [17] 

外交學院校園文化

外交學院學校標誌

  • 校旗
學校校旗為長方形旗幟,藍底白字,周恩來同志題寫的“外交學院”四個字位於旗幟中央 [43] 
校旗 校旗
  • 校徽
學校校徽為和平鴿、地球經緯線、書和校名中英文組成的圓形圖案。地球經緯線居於圖案中心,代表立足祖國、放眼世界的辦學方針;和平鴿象徵我國一貫奉行的和平外交政策;翻開的書寓意以知識奉獻祖國外交事業的決心;校徽外環上部為周恩來同志題寫的“外交學院”字樣,順時針排列,下部為“China Foreign Affairs University”字樣,逆時針排列 [43] 
校徽 校徽

外交學院精神文化

  • 校訓
站穩立場、掌握政策、熟悉業務、嚴守紀律 [1] 

外交學院社團文化

外交學院有模擬聯合國協會、模擬政協協會、時事研究會、青年志願者協會、演講與辯論協會、心理研究與社會認知協會等多個社團 [44] 
  • 模擬聯合國協會
1995年,外交學院首次將模擬聯合國活動引入中國高校,此後一直引領中國模擬聯合國活動的發展。2001年,外交學院模擬聯合國協會(CFAUMUNA)成立。外交學院模擬聯合國協會每年舉辦的北京國際模擬聯合國大會(BIMUN)已是外交學院的品牌實踐活動,也是全國乃至亞太地區最有影響力的模擬聯合國活動之一 [44] 
  • 模擬政協協會
外交學院模擬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協會(CFAUMCPPCCA)簡稱為模政,協會於2019年5月26日正式成立,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年輕社團。模政以模擬政協提案大賽為核心,形成了以學術、實踐、志願、就業和模擬參政議政為主要內容的品牌活動體系 [44] 

外交學院校區情況

外交學院展覽路校區

外交學院展覽路校區位於北京市西城區展覽館路24號,學校佔地面積64289.96平米平方米。 [45]  校區內擁有工字樓,有宿舍、有食堂;有辦公室、有電視房等建築 [55] 
展覽路校區(來源:百度地圖) 展覽路校區(來源:百度地圖)

外交學院沙河校區

外交學院沙河校區位於北京市昌平區沙河鎮高教園南三街5號院,學校佔地面積288666.67平米平方米。 [46]  沙河校區校門有兩個,南門和西北門。還擁有行政樓、圖書館、招待中心、食堂、西餐廳、超市、操場、體育中心、醫務室、教學樓、信息中心、禮堂、宿舍樓等建築 [54] 
沙河校區(來源:百度地圖) 沙河校區(來源:百度地圖)

外交學院行政管理

外交學院現任領導

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黨委書記
院長、黨委副書記兼中國外交培訓學院院長
副院長
黨委副書記
黨委副書記、專職紀委書記
張堅
截至2024年5月 參考資料: [3] 

外交學院歷任領導

歷任院長
姓名
在職時間
李恩求
1955-1959(副院長、主持全面工作)
陳辛仁
1959-1961(1958.10-1961外交學院更名為國際關係學院)
陳毅
1961-1969
劉春
1982-1986
周南
1986-1988
章曙
1988-1992
劉山
1992-1998
楊福昌
1999-2003
吳建民
2003-2008
趙進軍
2008-2014
秦亞青
2014-
(表格內容資料來源:2024年6月外交學院官網) [42] 
歷任書記
姓名
在職時間
李恩求
1955-1959
陳辛仁
1959-1969
李恩求
1979-1982
劉春
1982-1986
周南
1987-1988
章曙
1988-1992
石午山
1991-1996(1991.5-1992.4代理)
劉山
1996-1998
石午山
1998-2001
安永玉
2001-2005
秦亞青
2005-
袁南生
-2017
(表格內容資料來源:2024年6月外交學院官網) [42] 

外交學院校園環境

外交學院沙河校區圖書館

學校圖書館位於行政樓北側,其中的藏書大多偏向語言、文史、政治、經濟這一些社會科學用書,名著小説也比較豐富 [56] 
沙河校區圖書館 沙河校區圖書館

外交學院體育中心

體育中心總共有兩層。一層設有接待大廳、游泳館、室內羽毛球場(也可以用作室內籃球場),其中大廳主要用於辦理預約繳費等業務,具體收費細則以體育中心最新的公告為準 [56] 
體育中心 體育中心

外交學院校友情況

部分校友
姓名
職務
張璐
2000年畢業於外交學院國際法系,中國外交部翻譯室英文處副處長 [47] 
雷鎮環
英語系2014屆畢業生,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政治學和公共政策助理教授 [57] 
朱冠臻
2012級英語專業,幹部司考錄培訓處副處長丁學勇、考培處三秘 [58] 
錢珺珺
1999級英語專業,駐香港公署參贊 [58] 
周平
1994級法語專業,外交部非洲司副司長 [58] 
蔣子熹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59]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