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公廟

鎖定
劉公廟位於劉公島旅遊碼頭東約300米處的丁公路北側。傳説在漢代,劉公、劉母曾多次拯救海上遇險的船民,後人為了紀念劉氏老人,在島中部陽坡上建造了一座祠廟,在廟內塑造了劉公、劉母像。從此,南來北往的船隻經過此地,船民們都要登岸進廟祈禱,祈求老人保佑他們海上平安。1889年,北洋大臣李鴻章和劉公島護軍統領張文宣捐款重修劉公廟。1898年,英國強租威海衞和劉公島,劉公、劉母神像被遷往島外北溝村。現劉公廟是1994年由劉公島管理委員會投資400多萬元移地重建的,佔地6000平方米。
中文名
劉公廟
地理位置
山東威海 [1] 
氣候條件
北暖温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
佔地面積
6000 m²

劉公廟歷史背景

劉公廟
劉公廟(5張)
據史志記載,明代重修劉公廟。清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北洋海軍在劉公島成軍,駐島護軍統領張文宣,為使軍民獲得劉公劉母的護佑,出資重修劉公廟。清政府的海軍大臣奕譞親王和李鴻章,在檢閲北洋海軍的儀式中進廟叩拜,北洋海軍將士每次出海或作戰都到廟中進香叩拜。1898年英國強租威海衞,劉公島上的土地和房屋被英國全部購買,迫居民遷出島外,劉公廟隨遷島外,現廟已不存,但留有一碑載“神本依人,廟遷島外”。劉公島上的原劉公廟遺址仍存。

劉公廟再建劉公廟

為了豐富劉公島的人文景觀,1994年威海市劉公島管理局自籌資金500萬元,再建劉公廟,廟佔地800平方米,前置進山門,左右鐘鼓樓,前院上一台階進中院,東側殿匾額題“瓊島滄桑”,西側殿匾額題“千古流芳”,兩殿各塑五組彩色泥塑,述説劉公劉母神蹟及劉公島兩千年的歷史變遷。正殿懸“海之光”匾,塑劉公劉母座像,兩側塑高兩米的風、雨、雷、閃、千里眼、順風耳、正、惡八尊神像。內容設置充分體現了海島之神和民俗風情。建廟幾年來,遊人絡繹不絕,是瞭解劉公島名稱由來和歷史的遊覽景點。也是劉公島規劃發展的第一個建設項目,但規模甚小,宜就地擴建,充實膠東沿海風情主題,側重歷史文化景觀,建成一個膠東沿海風情園,後區增建一定面積的中國園林。

劉公廟建築

劉公廟是為紀念東漢少帝劉辯之子劉民及其夫人積德行善、扶危救難而建的一座祠廟。歷史上,由於天災、戰亂等原因,該廟曾數次移址、幾經修復,但香火一直不斷。(劉辯系漢靈帝劉宏的長子,漢獻帝劉協的哥哥。漢靈帝在位時,立劉辯為太子,劉宏死後,劉辯繼位,史稱少帝。當時,董卓把持朝政,他與劉辯不和,劉辯即位不久即被董卓廢黜,董卓改立劉協為帝,即東漢的最後一位皇帝——漢獻帝),劉公廟是1994年由劉公島管委會投資400多萬元修建的,佔地6000平方米,採用的仿清四合院佈局,包括正殿“海之光”、兩個偏殿——千古流芳和瓊島滄桑,還有兩個鐘鼓樓。過會兒大家有興致的話可以登上鐘鼓樓,體驗一下晨鐘暮鼓的意境。敲四下鍾會給您帶來福祿壽禧,擊六下鼓會讓您六六大順,事事順心。首先,我們到西偏殿看一下。西偏殿主要講述了劉公、劉母的動人故事和劉公廟的由來,東偏殿則主要講述了劉公島的歷史沿革。我們看到的這些壁畫是採用1000多種造價昂貴的天然玉石精雕細嵌而成,是我國北方難得一見的巨型玉雕藝術珍品。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