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券商直投

鎖定
券商直投是指券商通過各種方式進入實業投資領域。券商對非公開發行公司的股權進行投資,投資收益通過以後企業的上市或購併時出售股權兑現。監管部門將國內證券公司"直投"業務範圍限定為Pre-IPO,即對擬上市公司的投資並初步設定了"投資期限不超過3年"等規則。券商僅能使用自有資金進行直接投資業務,自有資金的上限是證券公司淨資本的15%。
中文名
券商直投
主    體
券商
範    圍
Pre-IPO
自有資金上限
證券公司淨資本的15%

目錄

券商直投簡介

券商直投業務是證監會一直在研究的熱點話題,在國內有多個試點。
證券公司有自己的研發機構,並且有資本市場運作經驗,是最應該做直投業務的機構。股權分置改革之後直投業務市場巨大,而且利潤豐厚。如果國內券商不能做直投業務,則利潤會被外資拿走了。所以國家肯定會讓券商做直投,會讓一部分有條件的券商先嚐試。因為國內的證券行業條件很成熟。
國際直投市場上除黑石、凱雷、KKR等聲名顯赫的私募股權基金(PE)縱橫馳騁外,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國際投行的直投業務也是盈利豐厚。不但收益遠高於傳統的證券承銷賺取的利潤,並且有利於深層次地挖掘客户價值,進而帶動融資業務和併購業務。同時,由於投資和融資週期往往交替出現,直投業務承銷業務有周期性互補的作用,從而增強投行的抗風險能力。
國內一些券商在從事投行業務中,經常發現具有投資增長潛力的非上市公司。但苦於不允許用自有資金投資,便找來關聯機構投資,或乾脆以個人名義組建管理公司投資這些極有潛力的公司。
券商開展直投業務主要有兩種模式選擇,一種是在券商內部成立相關機構,以專項理財計劃的形式募集資金;另一種是由證券公司成立單獨投資公司或產業投資基金管理公司。
在直投業務模式上,國外券商大都採取設立獨立子公司的形式,以便於有效隔離風險,取信投資人。而投行內部成立相關機構、運作事業部模式也有成功的例子,如高盛商人銀行部負責直接投資於世界範圍內的企業,資金來源為高盛自有資本、高盛員工的資本以及外部籌資。而在我國券商設立子公司用於開展直投業務也有成功的先例,如從中金公司分離出來的鼎暉投資基金管理公司,自2002年8月獨立後,聯手摩根士丹利、英聯、高盛等境外私人股權投資基金,投資了包括蒙牛、李寧、南孚、永樂家電、分眾傳媒、雙匯等公司,成為本土直投公司中的佼佼者。
券商的管理比以前更加規範,有效的“防火牆”等機制的存在,都使券商面臨的環境與此前不同,券商直投風險大都已可控。

券商直投發展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已有券商通過各種方式進入實業投資領域,最典型事例是南方證券曾一度掌握海南省某縣的大半地皮。但後來由於券商投資形成的不良資產數額太大,被有關部門清理整頓,並對證券公司投資方向作出了嚴格限定。2000年前後大鵬證券等部分券商曾成立創投公司,但創業板在當時未能成立,令這些券商投資血本無歸,損失慘重。以至於2001年證監會再次下令證券公司嚴禁進行風險投資。中國過去死掉的券商,相當部分是因為長期投資拿不回來死掉的。
此前券商因直投造成鉅額虧損,主要是因為投資出現問題後為遮掩虧損,通過挪用客户保證金等違規方式填補窟窿,以至於虧損越來越大。第三方存管等機制可以形成有效的防火牆,控制大多數風險。
此外,券商直接投資主要面向投資上市前融資項目,投資企業成熟度高,風險相對較低。券商試點直接股權投資業務,機會成本小,預期收益高,並且與以前實業投資不同,如今的券商直投基本是股權投資,不再是當初的“持有式、長週期”的運作模式。而且中小企業上市速度的加快,使投資回收週期的預計掌控度更高。
簡單點就是高風險,高回報,屬於高風險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