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到(拼音:dào)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7]  。此字始見於西周金文,古字形由“至”與“人”兩部分組成,表示人的到達。後來“人”被訛寫為“刀”。到本義是到達。引申為周到、周密。到作補語表示動作有結果,達到了目的,由到達的意義引申而來。“到”在近代,又有去、往的意思,後面常帶處所賓語。 [1] 
中文名
拼    音
dào
部    首
至、刂
五    筆
GCFJ [2] 
倉    頡
MGLN [2] 
鄭    碼
HBKD [2] 
筆    順
橫、撇折、點、橫、豎、提、豎、豎鈎
字    級
一級(編號:1063) [7] 
平水韻
去聲·二十號 [3] 
總筆畫數
6+2;2+6(部首+部首外)
統一碼
基本區 U+5230 [2] 
四角號碼
1210₀
注音字母
ㄉㄠˋ
筆順編號
15412122
字形結構
左右結構
造字法
會意字或形聲字

字源演變

字形演變流程圖 字形演變流程圖
“到”原為會意字,在金文中,左部是一個“至”字,也就是一隻箭射到了地面或者物面,“至”就是“到達”的意思,右邊是一個“人”字,是説人像箭一樣到達了。小篆的左邊未變,仍然是個至字,而右邊的人變化為字形接近的“刀”,整個字形成為從至刀聲的形聲字了。隸書在小篆的基礎上將筆畫變得平直。楷書是由隸書楷化而成,將“刀”字寫作立刀旁“刂”。 [14] 
“到”的原義是抵達某一地點。延伸也指抵達於某一時間。例如“一天到晚”“從古到今”。後來“到”被運用到雙動詞結構結構中,如“時獨沛公與張良得入坐,樊噲在營外,聞事急,乃持鐵盾入到營。”(《史記·樊酈滕灌列傳》)。當動詞“到”進入“動詞1+到+名詞”句式,由於受到句法位置的影響,且“到”後經常出現表示處所的名詞,從而引起詞義發生虛化,原有的連動結構發生變化,句子的重心發生轉移,動詞1成為全句的焦點所在。如“孔文舉,年十歲,隨父到洛。”(《世説新語·言語》)這時的“到”仍為動詞,但動詞性已虛化。“臨至捉到蕭牆外,季布高聲殿上聞。”(《敦煌變文集·捉季布變文》)“分明出敕千金詔,賺到朝門卻殺臣。”(《敦煌變文集·捉季布變文》)在這兩例中,“到”前的動詞“捉”與“賺”都是非運行動詞,是句意表達的重心,而且與“到”不再共用個主語,“到”的運行義已基本消失,“到+名詞”不能獨立,如果獨立就改變了原有的句意,因此可以認為“到”已經完全虛化為引進處所的介詞。 [15]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dào
動詞
達於某一地點或某一時間
arrive
論語·季氏》:“民到於今稱之。”
《詩·大雅·韓奕》:“蹶父孔武,靡國不到。”
漢·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武臣到邯鄲,自立為趙王。”
到達;到場;到期;遲到
往;去
past;go
東觀漢記·吳佑傳》:“民有相爭訴者......或身到閭里,重相和解。”
唐·韓愈《赴江陵途中寄贈三學士》詩:“逾嶺到所任,低顏奉君侯。”
報到
通“倒”。顛倒
perversion
墨子·經下》:“臨鑑而立,景到。”
晉·葛洪《抱朴子·審舉》:“刀尺顛到者,則恐人之議己也。”
清·陳鱣《對策》卷三:“篇第且有到置,旁註未免贅疣。”

欺騙
cheat
史記·韓世家》:“與楚攻魏,魏折而入於楚,韓固其與國也,是秦孤也。不如出兵以到之。”司馬貞索隱:“到,欺也。猶俗雲張到。”一説到乃“勁”字之訛。參閲清王念孫《讀書雜誌·戰國策一》。

say
晉·裴頠《崇有論》:“眾家扇起,各到其説。”
唐·羅虯《比紅兒詩》之十九:“從到世人都不識,也應知有杜蘭香。”
元·呂濟民《鸚鵡曲·寄故人》套曲:“問多嬌芳信何期,笑指到玉梅吐處。”

知;覺
feel
唐·李商隱《富平少侯》詩:“七國三邊未到憂,十三身襲富平侯。”
宋·黃庭堅《畫堂春》詞:“水風山影上修廊,不到晚來涼。”

用在動詞後作補語,表示動作到達某地(空間上)

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走到百草園的草叢旁邊時,也常常這樣想。”

用在動詞後作補語,表示動作持續(到一定時間)

蕭紅《回憶魯迅先生》:“許先生從早晨忙到晚上,在樓下陪客人,一邊還手裏打着毛線。”

用在動詞後作補語,表示動作達到目的或有了結果

宋·岳飛《條具襄陽隨郢三郡防守狀》:“臣收復到襄陽、隨、郢三州。”
魯迅《一件小事》:“幸而車伕早有點停步,否則伊定要栽一個大斤斗,跌到頭破血出了。”
看到;感到;找到
用在動詞後作補語,表示動作或性質狀態達到了某種程度

汪曾祺《昆明的雨》:“草木的枝葉裏的水分都到了飽和狀態,顯示出過分的、近於誇張的旺盛。”

形容詞
周全;不疏忽
considerate
後漢書·獨行傳·諒輔》:“今郡太守改服責己,為民祈福,精誠懇到,未有感徹。”
北魏·高允《徵士頌》:“仲業淵長,雅性清到。”
唐·杜甫《奉先劉少府新畫山水障歌》:“大兒聰明到,能添山樹巔崖裏。”
周到;老到;不到之處
名詞
(Dào)姓氏用字



連詞
通“倒”。卻;反而
instead
北周·庾信《和侃法師》詩之三:“誰言舊國人,到在他鄉別。”
唐·王嘉佑《秋朝木芙蓉》詩:“水面芙蓉秋已衰,繁條到是着花時。”

量詞
用同“道”。用於長條形的東西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種榆白楊》:“至正月二月中,以犁作壟;一壟之中,以犁逆順各一到。”
西遊記》第九十回:“不數日,那三個王子盡皆操演精熟,其餘攻退之方,緊慢之法,各有七十二到解數。”

(參考資料:《漢語大詞典》 [4]  《現代漢語詞典》 [10]  《漢語大字典》)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十二】【至部】都悼切(dào)
至也。從至刀聲。 [11] 

説文解字注

“至也”注:《大雅》曰:“靡國不到。”《論語》兩言民到於今。釋詁曰:“到、至也。”
“從至,刀聲”注:都悼切。二部。 [8] 

廣韻

都導切,去號端 ‖ 刀聲宵1部(dào)
到,至也。又姓,出彭城,本自高陽氏,楚令尹屈到之後。漢有東平太守到質。都導切。六。 [9] 

康熙字典

《唐韻》《正韻》都導切。《集韻》《韻會》刀號切,並音倒。
《爾雅·釋詁》:到,至也。疏:到者,自遠而至也。《詩·大雅》:靡國不到。
又姓。《韻會》:出彭城楚令尹屋到之後。 [5]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到”字字形對比 “到”字字形對比

書寫提示

“到”字書寫演示 “到”字書寫演示
【規範提示】“至”的末筆橫改提。
【寫法】“至”寬“刂”窄,頂部“至”低,底部“刂”低。“至”,首筆橫右端抵豎中線;“厶”的折點在橫中線,右點抵豎中線;“土”,末筆提的提尖過豎中線。“刂”,兩筆中點都在橫中線。 [12]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去聲
三十七號

開口呼
一等
全清
都導切
tɑu
集韻
去聲
三十七號
開口呼
一等
全清
刀號切
tɑu
禮部韻略

去聲





刀號切

增韻

去聲





都導切

中原音韻

去聲
蕭豪



全清

tɑu
中州音韻

去聲
蕭豪





當勞切

洪武正韻

去聲
十三效


全清
都導切
tdu/tau
分韻撮要

陰去
第十二孤古故






(參考資料:漢典 [6]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t
先秦
王力系統
t
au
先秦
董同龢系統
t
ɔ̂ɡ
先秦
周法高系統
t
aw
先秦
李方桂系統
t
agwh
西漢



東漢





au


au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餚豪

ɑu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t
ɑu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t
ɑu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t
ɑu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t
ɑu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t
âu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t
ɑu
(參考資料:漢典 [6]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au
51
去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21
去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tau
5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tau
3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tau
1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5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55
去聲

晉語
太原
tau
45
去聲

吳語
蘇州
45
陰去

吳語
温州
42
陰去

湘語
長沙
tau
45
陰去

湘語
雙峯
35
陰去

贛語
南昌
tau
45
陰去

客家話
梅縣
tau
52
去聲

粵語
廣州
tou
33
陰去

粵語
陽江
tou
24
陰去

閩語(閩南片)
廈門
to
11
陰去

kau
11
陰去
俗讀
閩語(閩南片)
潮州
kau
213
陰去
俗讀
閩語(閩東片)
福州
213
陰去

kau
213
陰去
俗讀
閩語(閩北片)
建甌
tau
22
陰去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3]  、漢典 [6] 
參考資料
  • 1.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瀋陽: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036
  • 2.      .漢典[引用日期2019-11-18]
  • 3.    二十號 到  .搜韻[引用日期2019-11-18]
  • 4.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2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1986.11:659
  • 5.    (清)張玉書等編纂.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8.05:66
  • 6.    到的音韻方言  .漢典網[引用日期2019-11-18]
  • 7.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3-06-14]
  • 8.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4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1931
  • 9.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417
  • 10.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266
  • 11.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658
  • 12.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商務印書館.北京: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2011.11:63
  • 13.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180
  • 14.    常文禮著.智慧漢字[M].貴陽:貴州大學出版社,2012.06:137
  • 15.    吳金花.處所介詞“到”的產生[J].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第4期):105-10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