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列子注

鎖定
《沖虛真經》即《列子》。張湛《列子注》與《老子注》《莊子注》同為玄學三大支柱之一。張湛的《列子注》是魏晉玄學的第四個發展階段和終結者。
作品名稱
《列子注》
作    者
張湛
創作年代
魏晉
張湛哲學的主要目的是解決個人的生死解脱問題,他把道家《黃帝內經》太虛論、《管子》虛論以及先秦諸子與王弼的貴無論、郭象的自生論結合起來,把魏晉玄學關於本未有無的本體論與漢代的元氣宇宙構成論結合起來. [1-2]  《列子注》被公認是魏晉時代與王弼《老子注》、郭象《莊子注》並列的三家最好、影響最大的注本。張湛就是通過《列子注》確立了其在魏晉思想史上的地位。張湛卻通過註釋《列子》,發展了魏晉玄學,並在這一過程中發展了頗具特色的道家經典解釋學。與當時佛教主張的佛玄合一不同,其注本儒道家法,不融佛教理論。 [2] 
通過否定達到肯定,這個命題在老子哲學體系中是重要的、甚至可以説是基本的命題,後世道家深受老子影響。就其作為方法方面來説,其意義更加重要。老子在建立他的哲學體系時廣泛地運用了“通過否定達到肯定”這個方法並套出許多命題來。幾乎《老子》一書中每一章都可以找到用此方法作為“公式”或“模式”而提出命題。老子也用這個方法建立其認識論,他説:“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那就是説,你若想求得“全知” (真知),那麼別的“知”就必須去掉,只有把所有的“知”去掉,才可以有“以不變應萬變”的最高智慧,張湛《列子注》中説:“無知之知是謂真知。”這是因為“無”是無形無象的,不是認識的對象。把什麼作為認識的對象,這個對象必定是“有”,而不能是“無”,因此對於“無”(或稱為“道”)不能去説它是什麼,只能説它不是什麼。説它是什麼,就是對它有所肯定,可是肯定了這一面,必然會否定另一面,因此不能説它“是什麼”,而只能説它“不是什麼”。這種方法可以稱之為“否定法”,或者有人稱之為“負的方法”。其他,老子對社會、歷史、政治、道德等等的看法無不以這種“否定法”立論。如果我們把握了老子這個建立哲學體系的方法,是不是可以説能更深入地認識其思想體系及其特點呢?正面回答:是可以的。不僅如此,我們更加可以看到老子這一派的哲學家一般都採用這種方法來建立他們的哲學體系。甚至它還影響着人生態度和文學藝術等等,可以説,這種哲學方法造成了一個學派。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