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共和鎮

(廣東省江門市鶴山市下轄鎮)

鎖定
共和鎮,廣東省江門市鶴山市下轄鎮,地處鶴山市東南部,與江門市蓬江區、新會區接壤,西接址山鎮,西北連鶴城鎮。 [3]  行政區域面積89.93平方千米。 [4]  截至2019年末,共和鎮户籍人口25113人。 [4]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實行地方自治,隸屬縣第三區。1988年,在鎮(鄉)以下設置管理區。1999年,撤銷管理區,成立村民委員會。 [3]  截至2021年10月,共和鎮下轄2個社區和9個行政村。 [5]  鎮人民政府駐共和圩鎮。 [3] 
2011年,共和鎮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8449萬元,比上年增長20.23%。國税收入18258萬元,比上年增長14.64%;地税收入6465萬元,比上年增長25.64%。農民人均純收入8839元。 [3]  2019年末,共和鎮有工業企業265個,其中規模以上77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42個。 [4] 
中文名
共和鎮
外文名
Gonghe Town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廣東省江門市鶴山市
地理位置
鶴山市東南部
面    積
89.93 km²
下轄地區
2個社區和9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共和圩鎮
電話區號
0750
郵政編碼
529728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三聖宮
大凹關帝廟
車牌代碼
粵J
人    口
25113人(截至2019年末户籍人口)

共和鎮歷史沿革

鶴山市建縣前,隸屬廣州府新會縣。
鶴山市建縣時,屬新化都。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實行地方自治,隸屬縣第三區。
民國三十年(1941年),設鎮、鄉,屬鶴城鎮。
1949年10月,屬縣第三區。
1952年4月至1954年,屬第七區(今鶴城共和二鎮)。
1957年6月,撤區並大鄉,建立共和鄉。
1958年8月,成立共和公社。
1958年11月,與鶴城公社合併,成立紅旗公社。
1959年8月,紅旗公社分出鶴城、共和兩個公社,裏村劃歸共和。
1983年8月,撤銷共和公社,建立共和區。
1986年,撤區建鎮(鄉),改稱共和鎮。
1988年,在鎮(鄉)以下設置管理區。
1999年,撤銷管理區,成立村民委員會。 [3] 

共和鎮行政區劃

1957年6月,共和鎮轄5個小鄉,24個農業合作社。
1959年8月,共和鎮轄23個生產大隊,47條自然村。
1983年8月,共和鎮轄9個鄉。
1986年,共和鎮轄12個村民委員會和1個居民委員會。
1988年,共和鎮轄12個管理區和1個居民委員會。 [3] 
2011年末,共和鎮轄共興、鐵崗2個居民委員會良庚、來蘇、泮坑、民族、新連、大凹、南坑、平漢、裏元9個村民委員會;下設10個居民小組,102個村民小組。 [3] 
截至2021年10月,共和鎮下轄2個社區和9個行政村:共興社區、鐵崗社區,南坑村、平漢村、大凹村、來蘇村、泮坑村、良庚村、民族村、裏元村、新連村。 [5]  鎮人民政府駐共和圩鎮。 [3] 

共和鎮地理環境

共和鎮位置境域

共和鎮地處鶴山市東南部,與江門市蓬江區、新會區接壤,西接址山鎮,西北連鶴城鎮。 [3]  行政區域面積89.93平方千米。 [4] 

共和鎮地形地貌

共和鎮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地形以丘陵為主,般高度在50—150米左右,坡度在15°左右。境內最高峯石帽山,海拔272米。 [3] 

共和鎮氣候

共和鎮地處南亞熱帶季風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一年四季氣候温和,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平均日照時數為1797小時,太陽輻射總量104.1千卡/釐米,平均氣温21.6℃,年平均活動積温7597.2℃,年平均降雨量為1650毫米,無霜期長達350天。

共和鎮水文

共和鎮境內主要河流有來蘇河、民族河,流域面積25.6平方千米,主河長8.3千米。多年平均流量2.44立方米/秒,總落差337.2米。 [3] 

共和鎮自然資源

共和鎮境內已探明礦藏有建築用花崗石、稀土礦等。有野生動物111種、植物349種。8個小型水庫,可利用養殖面積5993公頃。林地面積5.28萬畝。 [3] 

共和鎮人口

2008年末,共和鎮户籍總人口23440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441人。
2011年末,共和鎮轄區常住人口2658人。另有流動人口1.9萬人,城鎮化率7.34%。户籍人口2.3萬人。2011年,人口出生率10‰,人口死亡率9‰,人口自然增長率1‰。 [3] 
2017年末,共和鎮轄區總人口32100人。
截至2019年末,共和鎮户籍人口25113人。 [4] 

共和鎮經濟

共和鎮綜述

2011年,共和鎮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8449萬元,比上年增長20.23%。國税收入18258萬元,比上年增長14.64%;地税收入6465萬元,比上年增長25.64%。農民人均純收入8839元。 [3] 
2019年末,共和鎮有工業企業265個,其中規模以上77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42個。 [4] 

共和鎮農業

2011年,共和鎮農業總產值2.92億元。耕地面積232萬畝。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2011年,水稻種植面積1.5萬畝,總產量5560噸。經濟作物有蔬菜、水果等。2011年,蔬菜種植面積2.07萬畝,產量2.49萬噸;水果種植面積0.22萬畝,產量1078噸。建有無公害蔬菜種植基地、大棚良種蔬菜示範基地等。
共和鎮畜牧業以飼養生豬、家禽為主。2011年,生豬飼養量23.47萬頭,年末存欄量10.75萬頭;家禽飼養量116.6萬羽,年末存欄36.5萬羽;生產肉類1.05萬頭;其中豬肉9539噸。牧業總產值1.68億元。
共和鎮漁業以淡水養殖為主。2011年,水產養殖面積599.93公頃,產量2863噸。漁業總產值0.43億元。
2011年,共和鎮累計造林5.28萬畝,林木覆蓋率44.56%。 [3] 

共和鎮工業

2011年,共和鎮工業總產值57.31億元。形成以電子燈飾、汽車配件、五金等行業為主的工業體系。主要產品分為燈飾、電子、電器、頭盔、汽配、五金等六類,銷往歐美、日本、東南亞等地區。 [3] 

共和鎮商貿

2011年末,共和鎮有在冊個體工商户704户。2011年,外貿進出口總值61545萬美元。 [3] 

共和鎮社會事業

共和鎮教育事業

2011年末,共和鎮有幼兒園(所)7所,在園幼兒1200人;小學2所,在校生1800人,專任教師86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8803人,專任教師50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100%。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達100%。 [3] 

共和鎮科學技術

2011年末,共和鎮有科技型企業4家落户境內,涉及電子、照明行業。 [3] 

共和鎮文體事業

2011年末,共和鎮有文化站1個,建築面積120平方米;公共圖書館1個,建築面積3140平方米,藏書10.4萬冊。廣播電視站累計架設光纖電纜40千米,電視入户4800户,覆蓋率80%。地方特色民間藝術有醒獅、竹板、曲藝等,其中鐵崗醒獅團奪得2009年“鶴山市百獅鬧元宵之獅王爭霸賽”獅王稱號。
2011年末,共和鎮有籃球場等體育場地5處,各級社會體育指導員30人,10%的村安裝健身器材,該地體育健兒取得全運會”金牌2枚。有廣場2個,其中共和公園廣場佔地4萬平方米;村級廣場(來蘇廣場)佔地1萬平方米,內有文化舞台、燈光籃球場、兒童樂園、環形跑道和涼亭長廊。 [3] 

共和鎮醫療衞生

2011年末,共和鎮有鎮衞生院1所,病牀110張,執業醫師13人,執業助理醫師6人,註冊護士25人。2011年,醫療機構門診診療12.69萬人次。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10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2.08萬人,參合率100%。 [3] 

共和鎮社會保障

2011年,共和鎮有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數293户,人數690人。農村五保户集中供養20人,分散供養67人,支出42萬元。國家撫卹、補助各類優撫對象87人,安置義務兵、士官等9人。社區服務中心1個,計劃生育站1個。 [3] 

共和鎮基礎設施

  • 郵政電信
2011年末,共和鎮有郵政網點1個,投遞路線單程總長度177千米,投遞點317個,鄉村通郵率100%。電信通訊企業3家,服務網點3個。固定電話用户約8500户,移動電話用户2.3萬户;互聯網端口占用總數6000個,寬帶接入用户3500户。 [3] 
  • 給排水
2011年末,共和鎮有污水處理廠1座,日污水處理能力1萬噸,排水管道20千米,工業廢水處理率85%。居民自來水普及率100%。 [3] 
  • 供電
2011年末,共和鎮有2個11萬伏變電站。 [3] 
  • 園林綠化
2011年末,共和鎮有鎮區公園1個,面積24公頃。園林綠地面積38公頃,其中公共綠地30公頃,綠化覆蓋率28%。村級公園1個,位於來蘇村,佔地23畝。 [3] 

共和鎮交通運輸

2011年末,共和鎮鎮區主要道路有共和大道、平安大道、順和路、德和路、祥和路、仁和路、共興路、共建路、共富路等。道路總長20千米。共和鎮境內佛開、江鶴高速公路、270省道過境,其中佛開高速公路境內長11.7千米,雙向4車道,有1個出口;270省道境內長15千米,雙向4車道。有縣鄉(鎮)級公路5條,總長40千米,雙向2車道。
2011年末,共和鎮有汽車站1個,設有直通沙坪、江門、廣州等城市的班車。公交汽車運營總里程達82.4千米,公交運營車輛8輛,年客運量46.4萬人次。 [3] 

共和鎮歷史文化

  • 地名由來
共和鎮因圩名取其“共濟民生,和衷共濟”之意為“共和。 [3] 
  • 文物古蹟
共和鎮境內古蹟有大凹村關帝店;有鶴山舊八景之一的“桃蔭聚勝”等。 [3] 

共和鎮著名人物

共和鎮著名人物有民國時期鶴山用電照明創始人楊紹廣;廣東省第三屆政協委員、香港著名文物鑑藏家楊銓;香港太平紳士楊永庥等。 [3] 

共和鎮風景名勝

共和鎮景點有三聖宮等。

共和鎮地方特產

  • 矮腳小白菜
矮腳小白菜植株半直立,株高23釐米,葉深綠色,近圓形,柄潔白匙青形,耐熱性強,抗病力強,適播期4—11月,播種至採收40天左右,畝產2000—2300公斤。
  • 四號江心節
四號江心節單瓜重250 克,瓜長15釐米,橫徑6.0釐米,瓜色深綠少黃點,無慢溝,品質優,適宜出口,適播期1—3月,7—8月上旬,播種到初收春植約65天,秋植約42天,畝產3500公斤。
  • 大頂苦瓜
大頂苦瓜因頂大嘴尖而得名。以其碧綠潤澤、脊寬、肉厚、瓤少而遠近馳名,清熱下火,是夏季消暑菜餚之佳品,亦可作藥用,食時帶苦,脆口,食後甘涼。每造畝產3000公斤左右,從70年代沿種至今,位居共和土特產“三瓜兩豆”之首,大量出口至港澳地區。
  • 平漢粉葛
平漢粉葛一年一造,盛產於共和平漢村委會。低糖、低膽固醇,富含粗纖維。肉質清白、無渣、味清甜醇正,有清熱解暑、涼血止痢、降血壓之功效,燉、炒、煲等製法均可,是共和鎮著名的土特產之一。

共和鎮榮譽稱號

2020年7月29日,共和鎮被全國愛國衞生運動委員會重新確認為國家衞生鄉鎮(縣城)。 [1] 
2021年9月,共和鎮入選“2021年全國千強鎮“。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