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共和鎮

(貴州省銅仁市德江縣轄鎮)

鎖定
共和鎮,隸屬於貴州省銅仁市德江縣,地處德江縣東南部,東與長堡鎮潮砥鎮隔江相望,東南連潮砥鎮,南與思南縣鸚鵡溪鎮交界,西與堰塘土家族鄉毗鄰,西北與青龍鎮相連,北與穩坪鎮接壤,東北接長堡鎮, [1]  行政區域面積107.69平方千米。 [3]  截至2020年末,共和鎮户籍人口為22006人。 [3] 
明代時期,屬水德江長官司德江村圖、德江圖、大堡圖和務川縣隘頭圖共同管轄。1992年10月,共和、曾家壩、銀絲、上中壩鄉合併成立共和土家族鄉。 [1]  2012年,撤鄉設鎮,設立共和鎮。 [4]  截至2021年10月,共和鎮轄3個社區、17個行政村, [2]  鎮人民政府駐牛渡灘街。 [1] 
2020年,共和鎮有工業企業19個,其中規模以上3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8個。 [3] 
中文名
共和鎮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貴州省銅仁市德江縣
地理位置
德江縣東南部
面    積
107.69 km²
下轄地區
3個社區、17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牛渡灘街
電話區號
0856
郵政編碼
565205
人口數量
22006 人(截至2020年末户籍人口)
車牌代碼
貴D

共和鎮歷史沿革

明代時期,屬水德江長官司德江村圖、德江圖、大堡圖和務川縣隘頭圖共同管轄。
清代時期,屬安化縣水村圖第八甲(牛渡灘、茶坨)、德江圖第一甲(仁洞、青岡堡)第五甲(橫石樑)第七甲(姜家渡)、大堡圖第二甲(牛渡灘),務川縣隘頭圖第四甲(踏坪)。
民國二年(1913年)2月,務川縣轄地踏坪劃入,境地隸東二區(長堡)管轄。
民國十九年(1930年)8月,設置牛渡、晨溪、仁洞、青岡堡、共和、瓦廠6個鄉,下置閭、鄰。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6月,撤閭,建18個保。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1月,原設6個鄉合併牛渡、共和鄉,牛渡鄉公所駐街上、共和鄉公所駐曾家壩。
民國三十年(1941年)7月,撤銷區、鄉,改為聯保保甲制,置牛渡、共和兩個聯保,共轄18個保。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聯保改鄉,牛渡與共和聯保合併建立共和鄉,鄉公所駐牛渡灘街上。
1953年1月,共和鄉析置為板橋、瓦廠、共和、晨溪4個鄉,隸屬於共和區。
1956年,晨溪鄉併入共和鄉,板橋、瓦廠、共和鄉歸屬城關區。
1959年1月,板橋、瓦廠鄉合併設立金星管理區。
1961年9月,金星、共和管理區合併成立共和公社。置中壩公社隸屬潮砥區。
1963年3月,共和公社析設共和、板橋、瓦廠3個公社,隸屬城關區。
1984年12月26日,板橋鄉改名曾家壩鄉、瓦廠鄉改名銀絲鄉、中壩鄉改名上中壩鄉。
1992年10月,共和、曾家壩、銀絲、上中壩鄉合併成立共和土家族鄉。 [1] 
2012年,撤鄉設鎮,設立共和鎮。 [4] 

共和鎮行政區劃

2011年末,共和鎮轄街上1個居民委員會,茶坨、和平、白果、勝利、姜家渡、神溪、青槓堡、上坪、鹽井、塘壩、橫石樑、轉角、曾家壩、烏鴉、打磨丫、銀絲、三聯、煥河、新黔19個村民委員會;下設7個居民小組、155個村民小組。 [1] 
截至2021年10月,共和鎮轄3個社區、17個行政村:街上社區、和平社區、白果社區、茶坨村、青槓堡村、上坪村、姜家渡村、神溪村、勝利村、塘壩村、鹽井村、橫石樑村、銀絲村、煥河村、三聯村、新黔村、曾家壩村、轉角村、烏鴉村、打磨丫村, [2]  鎮人民政府駐牛渡灘街。 [1] 

共和鎮地理環境

共和鎮位置境域

共和鎮地處德江縣東南部,東與長堡鎮潮砥鎮隔江相望,東南連潮砥鎮,南與思南縣鸚鵡溪鎮交界,西與堰塘土家族鄉毗鄰,西北與青龍鎮相連,北與穩坪鎮接壤,東北接長堡鎮, [1]  行政區域面積107.69平方千米。 [3] 

共和鎮地形地貌

共和鎮地處大婁山山脈烏江西岸,地形分為山地、平壩、丘陵,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境內主要山脈有羊子嶺,境內最高峯位於打磨丫,海拔H45.6米;最低點位於三聯村新莊烏江邊,海拔330.3米。 [1] 

共和鎮水文

共和鎮境內河道屬烏江水系。主要河流有烏江支流埋鞋溪、牛渡灘河、板橋河、展溪河4條,總長41千米。境內最大的河流為烏江,境內長22.5千米,平均流量9.02立方米/秒。 [1] 

共和鎮自然資源

共和鎮境內已探明礦藏資源有特級石灰石、大理石、重晶石、硫鐵、土陶泥、硅石等。其中大理石儲量2萬立方米,土陶泥儲量5400萬立方米,高鈣石灰石儲量4000萬噸。
2011年,共和鎮有耕地面積1.28萬畝。 [1] 

共和鎮人口

2011年末,共和鎮總人口23772人。總人口中,以土家族為主,達13584人,佔57.14%;漢族10142人,佔42.66%;其他少數民族46人。超過1萬人的少數民族有土家1個民族,達13584人,佔少數民族人口的99.7%。2011年,人口出生率10.8‰,人口死亡率7.54‰,人口自然增長率5.26‰。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226.23人。 [1] 
截至2020年末,共和鎮户籍人口為22006人。 [3] 

共和鎮經濟

共和鎮綜述

2011年,共和鎮地方財政收入2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479元。 [1] 
2020年,共和鎮有工業企業19個,其中規模以上3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8個。 [3] 

共和鎮農業

2011年,共和鎮農業總產值達到1.07億元。2011年,生產糧食4344噸。主要經濟作物為油料作物。2011年,油料作物種植面積8310畝,其中油菜產量834噸。
截至2011年末,共和鎮累計造林2.75萬畝,林木覆蓋率39.8%,活立木蓄積量1.1萬立方米。 [1] 

共和鎮工業

共和鎮形成以生產普通硅酸鹽水泥為主的工業體系。2011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家,職工300人,實現工業增加值2.28億元。工業園區3個。 [1] 

共和鎮金融業

2011年,共和鎮金融產業實現增加值430萬元。年末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3600萬元;人均儲蓄1492元;各項貸款餘額5400萬元。 [1] 

共和鎮社會事業

共和鎮教育事業

2011年末,共和鎮有幼兒園1所,在園幼兒187人,專任教師7人;小學13所,在校生1856人,專任教師106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99.4%;初中1所,在校生920人,專任教師57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82%,小升初升學率82.5%,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達100%。主要學校有鄉初級中學。2011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980萬元。 [1] 

共和鎮文化事業

2011年7月,共和鎮開通有線電視,數字電視用户200户。 [1] 

共和鎮醫療衞生

2011年末,共和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衞生機構21個,其中衞生院1所;病牀25張。專業衞生人員37人。2011年,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2.52萬人次,出院病人400人次。2011年,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70%,農村衞生廁所普及率4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2.15萬人。 [1] 

共和鎮社會保障

2011年,共和鎮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户數100户,人數201人,支出9.74萬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數3031户,人數6507人,支出491.88萬元;農村五保集中供養15人,支出2.7萬元;農村五保分散供養112人,支出18.9萬元;農村醫療救助282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6507人次,共支出19.77萬元。國家撫卹、補助各類優撫對象275人,撫卹事業費支出6.3萬元。 [1] 

共和鎮郵政電信

2011年末,共和鎮有郵政網點1個,投遞點150個,全年投遞國內函件9500件,徵訂報紙800份、期刊500冊。電信服務網點1個;電話交換機總容量512門,固定電話用户400户;光纜線路總長達40千米,寬帶接入用户100户。 [1] 

共和鎮基礎設施

  • 能源
2011年末,共和鎮有高壓輸電線路6條,總長度101.19千米,用電負荷1.01萬千瓦。年售電量累計完成383.59萬千瓦時,綜合電壓合格率99.98%,供電可靠率99.54%。 [1] 

共和鎮交通運輸

共和鎮已形成由公路、水路2種運輸方式構成的交通運輸網絡。2011年,303省道過境,境內長23千米;農村公路21條,總長84.42千米;公路客運站1個。通航河道1條,總長22.5千米,最大通航能力180噸級船舶。 [1] 

共和鎮歷史文化

  • 地名由來
民國初期推行共和制,並以境內民眾堅定共和制信念而得名。 [1] 
參考資料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編;黃樹賢總主編;丁治學本卷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區大典·貴州省卷[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7年3月:1238-1239.
  • 2.    共和鎮2021年區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引用日期2022-06-08]
  • 3.    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編.中國縣域統計年鑑•2021(鄉鎮卷)[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2.02:546.
  • 4.    共和鎮  .中國•國家地名信息庫[引用日期2022-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