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共和鎮

(江蘇省淮安市洪澤區轄鎮(已撤銷))

鎖定
共和鎮(已撤銷),隸屬於江蘇省淮安市洪澤區,地處洪澤區南部,東、南分別與金湖縣陳橋鎮、戴樓鎮交界,西與三河鎮、旴眙縣觀音寺鎮接壤,北與東雙溝、萬集2鎮相連, [1]  區域總面積86.2平方千米。 [1]  2011年末,共和鎮轄區總人口24046人。 [1] 
民國元年(1912年),境域分屬寶應縣第三區和第七區。1950年,改屬淮陰縣,為雙溝區共和鄉。2000年,改鎮。 [1]  2014年10月,撤銷共和鎮、三河鎮。將原共和鎮、三河鎮所轄區域合併,設立新的三河鎮。 [3]  截至2014年10月,共和鎮轄1個社區、9個行政村。 [2]  鎮人民政府駐共和社區大治路40號。 [1] 
2011年,共和鎮實現全鎮地區生產總值4.7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7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8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2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比例為36.2:38.3:25.5。財政總收入6865萬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476萬元。從主要税種看,完成營業税947萬元,增值税5266萬元,企業所得税62萬元。人均財政收入2855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920元。 [1] 
中文名
共和鎮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江蘇省淮安市洪澤區
地理位置
洪澤區南部
面    積
86.2 km²
下轄地區
1個社區、9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共和社區大治路40號
電話區號
0517
郵政區碼
223124
車牌代碼
蘇H
人    口
24046人(2011年末轄區總人口)

共和鎮歷史沿革

民國元年(1912年),境域分屬寶應縣第三區和第七區。
民國三十年(1941年),屬淮寶縣旴寶區。
1950年,改屬淮陰縣,為雙溝區共和鄉。
1955年,為紀念中共淮寶縣委書記李紹武烈士,改名紹武鄉。
1956年,劃歸洪澤縣。
1958年,成立紹武人民公社。
1966年,更名公河公社。
1981年,改名共和公社。
1983年,改置共和鄉。
2000年,改鎮。 [1] 
2014年10月,撤銷共和鎮、三河鎮。將原共和鎮、三河鎮所轄區域合併,設立新的三河鎮。 [3] 

共和鎮行政區劃

2011年末,共和鎮轄劉尖、草橋、潤前、永豐、雙壩、趙集、朱圩、新集、小壩9個村民委員會和共和居民委員會。下設252個村民小組、11個居民小組。 [1] 
截至2014年10月,共和鎮轄1個社區、9個行政村:共和社區、劉尖村、草橋村、前村、小壩村、新集村、朱圩村、趙集村、雙壩村、永豐村。 [2]  鎮人民政府駐共和社區大治路40號。 [1] 

共和鎮地理環境

共和鎮位置境域

共和鎮地處洪澤區南部,東、南分別與金湖縣陳橋鎮、戴樓鎮交界,西與三河鎮、旴眙縣觀音寺鎮接壤,北與東雙溝、萬集2鎮相連, [1]  區域總面積86.2平方千米。 [1] 

共和鎮地形地貌

共和鎮地處徐淮平原,地勢平坦,南部稍高。 [1] 

共和鎮水文

共和鎮境內河流屬淮河水系,主要河流有淮河入江水道、老三河、洪金乾渠等,河流總長度30千米,河網密度2.1千米/平方千米。境內最大的河流為入江水道,從洪澤湖至長江流經境內入江水道,長14.2千米。 [1] 

共和鎮自然資源

2011年末,共和鎮有農業耕地面積4.48萬畝,人均1.86畝。 [1] 

共和鎮人口

2011年末,共和鎮轄區總人口24046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729人,城鎮化率7.2%。總人口中,男性12085人,佔50.3%;女性11961人,佔49.7%;14歲以下2477人,佔10.3%;15~64歲18491人,佔76.9%;65歲以上3078人,佔12.8%。2011年,共和鎮人口出生率7.4‰,人口死亡率4.7‰,人口自然增長率2.7‰,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279人。 [1] 

共和鎮經濟

共和鎮綜述

2011年,共和鎮實現全鎮地區生產總值4.7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7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8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2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比例為36.2:38.3:25.5。財政總收入6865萬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476萬元。從主要税種看,完成營業税947萬元,增值税5266萬元,企業所得税62萬元。人均財政收入2855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920元。 [1] 

共和鎮農業

2011年,共和鎮農業總產值3.4億元。糧食作物以水稻、小麥為主。生產糧食4.7萬噸,人均1955千克,其中水稻2.8萬噸,小麥1.9萬噸。主要經濟作物有油料作物、蔬菜等。油料作物中豆類種植面積1421畝,產量291噸。油菜種植面積1620畝,油菜將產量261噸。蔬菜種植面積2200畝產量3520噸,主要品種有青椒、西紅柿、黃瓜等。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羊、家禽為主。生豬飼養量2.9萬頭,年末存欄0.6萬頭;羊飼養量1.4萬隻,年末存欄1.2萬隻;家禽飼養量1.6萬羽,上市家禽1.3萬羽。生產肉類2402.5噸;畜牧業總產值1.3億元,佔農業總產值的38%。截至2011年末,共和鎮累計造林2.5萬畝,林木覆蓋率19.5%。漁業以魚、蝦、蟹為主。漁業總產值0.26億元,佔農業總產值的7.6%。有大中型農業機械213台。 [1] 

共和鎮工業

共和鎮以製衣、造紙、塑膠製品、家紡為主要行業。2011年,共和鎮工業總產值12.9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3家職工1865人。 [1] 

共和鎮商貿

2011年末,共和鎮有商業網點40個,職工170人。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8.5億元;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1.2億元。 [1] 

共和鎮金融業

2011年末,共和鎮各類存款餘額1.8億元;各項貸款餘額0.6億元。 [1] 

共和鎮電信業

2011年,共和鎮全年電信業務收入122.7萬元。 [1] 

共和鎮交通運輸

共和鎮境內有寧連高速公路過境,鎮內設有互通道口。鎮內村村通公路。有500噸級的水運碼頭2座。有縣鎮級公路7條,總長38.5千米。2011年末,共和鎮鎮區開通公交汽車線路1條。 [1] 

共和鎮社會事業

共和鎮教育事業

2011年末,共和鎮有幼兒園2所,在校幼兒463人,專任教師29人;小學1所,在校生686人,專任教師72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489人,專任教師65人,初中適齡入學率、小學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教育經費27萬元。 [1] 

共和鎮文化事業

2011年末,共和鎮有文化藝術團體3個,文化站1個,公共圖書室14個,藏書4.2萬冊。重新修編了《共和鎮》、編輯出版了《共和詩苑》《共和的春天》等叢書,創作了《磨豆腐》《取經》等文藝作品,《共和蓮湘》和《蒲草編織工藝》列入淮安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文化行業從業人員60人。主要文化藝術團體有農民銅管樂隊、合唱隊、夕陽紅表演隊。 [1] 

共和鎮醫療衞生

2011年末,共和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衞生機構9個,其中衞生院1所;病牀15張,每千人擁有醫療牀位0.6張。專業衞生人員25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衞生技術人員1人。醫療機構完成診療1.98萬人次,出院病人149人次。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為66.66/10萬,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2.02萬人,參合率99%。 [1] 

共和鎮社會保障

2011年,共和鎮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數501户。人數1093人,支出156.7萬元,月人均119.5元;農村五保集中供養134人,支出48.7萬元;農村五保分散供養53人,支出17.2萬元;農村醫療救助60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150人次,共支出0.8萬元;農村臨時救濟492人次,支出5萬元。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0062人,參保率99.5%。 [1] 

共和鎮郵政電信

2011年末,共和鎮有郵政網點1個,投遞點12鄉村通郵率100%。電信支局1個,電信服務網點3個;固定電話用户2601户,移動電話用户1740户,寬帶接入用户3717户。 [1] 

共和鎮基礎設施

給排水
2011年末,共和鎮鎮區有自來水廠5座,鋪設幹線水管36千米,生產能力2240噸/日,年工業用水40萬噸、生活用水44萬噸,居民自來水普及率100%,年人均生活用水18噸。 [1] 
供電
2011年末,共和鎮鎮區有110千伏及以上變電站(所)1座,主變壓器138台。年售電量累計完成0.1億千瓦時,綜合電壓合格率100%,供電可靠率99.9%。 [1] 
園林綠化
2011年末,共和鎮鎮區有公園4個,公園面積0.7公頃,園林綠地面積3.4公頃,其中公共綠地2.9公頃,綠化覆蓋率23.2%。 [1] 

共和鎮歷史文化

地名由來
共和鎮共和興集於民國元年(1912年),因集市設於公河旁而名公河集,後易名共和集,寓意共同經營和睦相處。鎮以駐地名。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