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共和鄉

(四川省渠縣下轄鄉)

鎖定
共和鄉位於渠縣北部,距縣城縣城75公里,原為三匯區北部的邊緣地帶,共和鄉東接達縣九嶺鄉,南鄰文崇鄉,西連報鄉,北與達縣石梯鄉, 福壽鄉田北邊連,面積為1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7815畝,其他佔地65畝。 [1]  共和鄉整個地形長條形,東西長,南北寬,酷似一頭雙鋒無尾駝。東北、西兩面環山;南部為低淺丘,地勢低平,中部為巴河及其他支流付積而成的小平原和河谷地帶,巴河從本鄉西部由北到南流入文崇,本鄉地勢千差萬別,丘陵起伏,連綿不斷,河谷明顯,地勢低落,全鄉海拔為240米至461米,相對高度60-160米。
中文名
共和鄉
面    積
18 km²
耕地面積
7815畝
位    置
渠縣北部

共和鄉地理位置

共和鄉境內最大河流為巴河,有支流墩子河。跳墩溪,六口壩河等。除巴河外,均不能通航。該鄉地處渠縣北極地,屬亞熱帶濕潤季風型氣候。主要特點是春暖,夏熱,秋涼,冬寒。夏季炎熱,秋季陰雨綿綿多霧。無霜期長。雨量充沛,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左右。農業季節比縣城要遲一週,比達縣的九嶺鄉要早半月許。

共和鄉社會經濟

共和鄉轄五村(即:廟壩村,下灣村,雲村,石灣村,譚壩村)43社,9680人。
1、水利,共和鄉歷來水利發達,河流交錯,建國後黨領導人民大力發展水利事業,全鄉水利設施,星落棋佈,比比皆是,基本上難保證水稻及農作物的栽播。全鄉有小庫五座,塘堰95口,總容量大約為1.32萬立方,分水溝和灌渠七條,機灌四處,電灌三處。可灌面積540畝,旱澇保收,高產穩產.
2、水陸交通。共和鄉地處達縣、通、南、巴平的過境之路,建國前沒有一條公路,只有水上交通線--巴河。上溯通、南、巴、平,下達、渠、匯等地,為使巴河東西行往方便,在因石盤,花石盤,孔溪口設有渡口。
1957年達巴(達縣--巴中)公路通車,途經該鄉麼店村的北緣,開闢了到達城方便之路,1979-1980年,又修成了達巴公路支線一共全公路,貫穿了該鄉五村到渠達都有很方便。這樣就構成了該鄉的往南去北的陸上運輸網,譜寫了該鄉在交通史上光輝的一頁。
3、糧食產量。建國前共和鄉的農業極淡落後,天災疾病,人禍,蟲害等威脅嚴重,造成了糧食低產少收。建國後,實行了土地改革,解放了生產力,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糧食產量逐年上升。
4、物產,該鄉農產以水稻、小麥、紅苕、玉米為主,經濟作物為以柑桔、花生、油菜、紅糧、西瓜、甘蔗、次之。畜牧業有豬、牛、免、狗等家禽有雞、鴨、鵝等。
5、著名地特產
①土煙,共和鄉對土煙的栽種歷來重視,家家户户都樂意種植,在省內外均有盛名,暢銷各地,其特點是匹張大、捎子長,內頭厚灰白色,色澤鮮美潤滑。寒暑不易燥,純香可口,建國後各級幹部都先購備。除已用外,還作為禮物珍品。
②清河壩的蘿蔔,清河壩的蘿蔔馳名萬世。蘿蔔長得又大又白,又嫩又甜,食之則別有滋味,細膩甜香,建國前後,只要是清河壩的蘿蔔,都有視為珍品,笑得合不上嘴,爭先搶購。
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梅里斯區下轄鄉
共和鄉位於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梅里斯區境,西與龍江縣毗鄰。距梅里斯區城區16.6公里。轄區地處嫩江平原西部,地勢北高南低。總面積2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0.7萬畝,主要種植糧食作物。鄉辦工業有水暖器材廠、製鞋廠、繡花廠等。轄共和、興盛、意心、敖寶、勝利、新利、新水、興隆山、興華、東發、長崗、雙崗、永長、永昌、龍勝、一棵樹、張家地房子、李家地房子等18個村。總人口1.98萬人,其中達斡爾、回、滿族等少數民族人口約佔4%。 [2] 
鄉名源於駐地共和屯名。清同治初年稱“喀拉屯”,1890年(清光緒十六年)稱“哈拉坑子”,1947年建立村政權改稱今名。共和鎮一帶,清代隸屬齊齊哈爾副都統管轄。清末,先後隸屬黑水廳和龍江府管轄。中華民國時期,隸屬龍江縣第三區管轄。東北淪陷後,初隸達胡店鄉保,後改隸達胡店村。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1948年分隸龍江縣第七區和第八區管轄。1954年10月,劃歸齊齊哈爾市,隸屬達呼店區管轄。1956年5月,並村劃鄉,設置共和鄉。1958年12月,改稱華豐人民公社共和管理區。1961年8月成立共和農業分社,1965年改稱共和人民公社。1984年1月,改為共和鄉。1990年9月,改設共和鎮。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