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共和鄉

(貴州省德江縣下轄鄉鎮)

鎖定
共和鎮為貴州省銅仁市德江縣下轄的一個鎮,共和鎮駐地街上村距德江縣城18公里,東抵烏江岸邊、與潮砥鎮長堡鎮隔江相望,東南與思南縣交界,西南與堰塘鄉接壤,西與青龍鎮相連,北鄰穩坪鎮303省道穿越鄉境20多公里,烏江過境也有20多公里,交通便捷。
中文名
共和鎮
總面積
105.08平方公里
耕地面積
11640畝
人均耕地
0.57畝

共和鄉簡介

全鎮轄6個行政村,52個村民組,現居住以土家族為主的六千多户兩萬三千多人。總面積105.0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共11640畝。農業基礎設施較為脆弱,旱地作物優勢明顯,主要農作物有玉米、水稻、紅苕、洋芋、油菜、烤煙、花生等。
共和風景優美,山清水秀,氣候宜人,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溶洞與烏江山峽的絕壁風光交相輝映。其景點有:富有小山峽之稱的烏江畫廊,神奇的花蓮洞、十里聞聲的響水洞、曾家壩林海、板橋紅楓林等。
姜家渡村境內拍攝——烏江風景 姜家渡村境內拍攝——烏江風景
共和有着豐富的礦產資源:銀絲大理石質地堅硬、花紋美麗;街上優質石灰岩,曾家壩紫色花頁岩隨處可見,神溪煤礦儲量豐富。境內重晶石、硫鐵礦、鋁釩土也有相當儲量,極具開採價值。礦產業投資潛力巨大,德江縣最大的工業企業烏江水泥廠就坐落於此。另外坐落在烏江邊姜家渡村是烏江奇石重要產地,奇石怪異,不僅皮質極好,畫面豐富為當地居民成為江邊居民的收入來源的一部分。
德江港拍攝 德江港拍攝
正在建設的德江——共和白果坨碼頭(德江港)二級公路,將是德江縣通高速後又一大工程大交通項目,將充分利用水陸交通優勢,與沿河縣思南縣形成優勢互補,共同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實現互利共贏的堅實基礎。
在縣政府的領導下,積極與周邊鄉鎮攜手共同打造白果坨國家濕地公園,烏江兩岸擁有獨特的地理環境條件,擁有奇怪的山形和森林結合,加之沙坨電站建成實現河平兩岸闊的自然風光美不勝收了。建設好和打造好白果坨國家濕地公園,不僅是的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德江美麗鄉村,更是真正實現人民增收致富的良好平台,將於周邊鄉鎮實現合作共贏。

共和鄉發展經濟

德江縣共和鄉總面積105平方公里,人均耕地0.57畝。人多地少鄉,水土流失嚴重,加之交通不便,常年乾旱缺水,羣眾生產生活環境異常惡劣,羣眾增收特別困難。自2001年以來,該鄉開始全面實施以治山、治水、治路、治電為主的“四治工程”。 [1]  該鄉採取退耕還林、荒山造林和經果林項目建設等方式進行分類治理:即對神溪、和平、街上、茶坨等村11033畝石漠化嚴重區域土地實施了退耕還林;對白果、上坪、銀絲等村13423畝荒山進行了植樹造林;對上坪、勝利、新黔等村3000畝土地實施金秋梨、五星枇杷、花椒等經果林等工程項目。為推進生態畜牧業持續發展,今年又在上草、和平等村實施1500畝林下種草項目,對和平、新黔、銀絲、鹽井村一帶2萬畝荒山進行封育圍欄。如今,昔日荒禿禿的赤裸山頭披上了綠裝,2000多畝沙丘變成盛產糧食的風水寶地,和平、勝利村的經果林陸續掛果,1000多户農户依靠生態林發展畜牧養殖走上致富路。全鄉森林覆蓋率已從以前的18.5%提高到35%以上。
該鄉先後爭取項目資金5000餘萬元,烏江水泥年產2000000餘噸,在上坪、神溪村、渙河、上草村修建了300多口小水窖和蓄水池,實施了響水洞人畜飲水工程項目,讓15000餘人喝上了乾淨便捷的自來水。大力加強道路基礎設施建設,先後修建姜家渡、轉角、烏鴉村等15個村的通村公路;維修改造了銀絲至白巖店、街上至甘溪、上草至銀絲等74個村民組的公路,通車裏程達195公里。全鄉22個村全部通公路,85%以上羣眾結束了“肩挑背馱”歷史。大力發展生態畜牧業,現已在該鄉形成規模。有生豬存欄33457頭,優質肉牛4123頭,優質肉羊57383只。
水電站的建成,促進烏江兩岸的漁業發展和航運發展。姜家渡村,勝利村的漁業取得巨大發展,村民年收入在年年顯著提高,生活得到改善。鄉村公路取得巨大成就,實現村村公路硬化。
姜家渡村碼頭拍攝 姜家渡村碼頭拍攝
現在德江縣打造黔東北地區中心城區之一,其德江的交通方面也大大的在改變,列如德江未來的三高、四鐵、一港口,水上交通現在也在共和鄉實現建修,國家總投資2個多億修建共和港口,未來的水上航運直通重慶思南、和長江三俠地區等。

共和鄉教育發展

全鄉現有初級中學1所(共和中學)、鄉中心完小1所(共和鄉完小)、片區完小3所(中壩、銀絲、曾家壩)、教學點12個(白果、勝利、神溪、姜家渡、塘壩、上坪、鹽井、橫石良、涼水井、喻家坪、上草、巖門);幼兒園一所(共和鄉幼兒園);2009年秋季學期有初中生1034人,小學生2323人,在園幼兒184人。 [2] 
全鄉現有小學專任教師116人,其中本科學歷12人佔10.34%,專科學歷59人佔50.86%,中專學歷41人佔35.34%,其他學歷4人佔3.45%,學歷合格率為96.55%;現有中學專任教師56人,其中本科學歷26人佔46.43%,專科學歷30人佔53.57%,學歷合格率為100%;幼兒專任教師5人,其中大專學歷4人佔80%,中師學歷1人佔20%,學歷合格率為100%;鄉教辦6人,其中大專學歷5人,本科學歷1人。
  全鄉有高級職稱教師4人,中級職稱教師65人。全鄉小學校舍總面積9852平方米,生均4平方米,初中校舍總面積4155平方米,生均 4.7 平方米。鄉完小及中學有實驗室、圖書室、微機室,片區完小均有圖書室。共有8所遠程教育項目學校,其中模式三學校1所,模式二學校6所,模式一學校1所。
共和中學
共和小學
共和幼兒園

共和鄉城鎮發展

城鎮規模逐漸擴大,形成優勢互補。努力打造舒適衞生文明城鎮。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