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德江縣

鎖定
德江縣,隸屬於貴州省銅仁市,位於貴州省東北部、銅仁市西部,東鄰印江縣,西接遵義市鳳岡縣,南與思南縣接壤,北部插入沿河縣、務川縣之間,總面積2072平方千米。 [1]  [25]  。截至2022年10月,德江縣下轄3個街道,11個鎮,8個鄉 [31]  。截至2021年末,德江縣常住人口39.34萬人。 [32] 
德江縣成立於民國三年(1914年),有“儺戲之鄉、天麻之鄉、奇石之鄉”之稱,德江儺戲被譽為“中國戲劇活化石”,具有上百年曆史的“土家舞龍”被列入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德江是紅色革命老區,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賀龍率領紅三軍在楓香溪建立黔東革命根據地。 [2-3] 
2021年,德江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59.26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37.95億元,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32.41億元,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88.9億元。 [32] 
中文名
德江縣
外文名
Dejiang County [5] 
別    名
德江
行政區劃代碼
520626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貴州省銅仁市
地理位置
貴州省東北部、銅仁市西部
面    積
2072 km²
下轄地區
3街道、12鎮、8鄉
政府駐地
貴州省德江縣紅旗南路109號
電話區號
0856
郵政編碼
565200
氣候條件
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
人口數量
39.34 萬(2021年常住人口)
著名景點
隋唐扶陽縣城遺址
機    場
黔北德江機場
車牌代碼
貴D
地區生產總值
159.26 億元(2021年)
現任領導
縣委書記:楊雪峯
縣委副書記、縣長:敖華

德江縣歷史沿革

夏、禹時德江屬荊梁二州南微外地。
殷周屬鬼方。
春秋戰國屬巴國南境。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分全國為36郡,德江屬巴郡。
漢高祖六年(前201年)建縣,德江屬巴郡之涪陵縣,縣治今四川彭水。
東漢獻帝六年(201年),分涪陵縣地置巴東屬國,治涪陵縣,轄涪陵、丹興、漢葭、永寧4縣,德江屬永寧縣。
德江縣城
德江縣城(7張)
蜀漢章武元年(221年),改巴東屬國為涪陵郡,郡治丹興縣。改永寧縣為萬寧縣,德江屬萬寧縣。晉代和南北朝時期德江仍屬涪陵郡的萬寧縣。
北周宣政元年(578年),信州總管龍門公裕王宇文述招慰生僚王元殊、多質等,以其地遙置費州,州治今德江楠木鄉官宅村。德江屬費州。
隋統一中國後,重新調整行政區劃,取銷費州。隋文帝開皇五年(585年),以原費州地置涪川縣,屬黔州。開皇十三年,置彭水為黔州治。仁壽四年(604年)設扶陽縣,屬庸州(州治德江泉口鄉馬納村)。大業二年(606年),廢庸州,扶陽縣撥屬巴東郡,德江大部屬扶陽縣。是時,改黔州為黔安郡。涪川縣在今德江、思南之間,德江東南部屬涪川縣。
唐貞觀四年(630年),以涪川、扶陽二縣置費州。天寶元年(742年),費州改名涪川郡。乾元元年(758年),複名費州,州治涪川縣(今德江)。德江仍和隋代相同,分屬涪川縣和扶陽縣。
宋為羈縻州。徽宗大觀元年(1107年),土著首領田祐恭入朝內附,重和元年(1118年),以其地置思州,領務川、邛水、安夷3縣,德江屬務川縣。宣和四年(1122年),廢州縣,原3縣以務川城、邛水堡、安夷堡為名撥屬黔州。南宋高宗紹興二年(1132年),復置思州三縣,德江仍屬務川縣。
元代至元十四年(1277年),置水特姜長官司。長官司治所設今思南,隸屬治設龍泉坪的思州宣慰司。
德江縣
德江縣(6張)
明洪武五年(1372年),改水特姜長官司為水德江工長官司。永樂十一年(1413年),思南宣慰使田宗鼎與思州宣慰使田琛因爭砂石坑相仇殺,不聽朝廷調處均革職逮辦,廢思州、思南兩宣慰司,以其轄銅仁、鎮遠、烏羅、思南四府,隸貴州布政司,思南府治思南,水德江屬之。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貴州巡撫郭子章,巡按金忠士請準,改水德江為安化縣,治與思南府附廓。
清代為達“王化”,於鹹同農民起義失敗後的光緒八年(1882年),從貴州巡撫岑毓英請,將安化縣移治大堡場(今德江縣城)。
民國二年(1913年),改安化縣為德江縣,設德江縣公署,屬思南府。民國三年,德江縣屬黔東道(治鎮遠,慣稱鎮遠道)。民國十二年(1923年)裁道直屬省。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貴州分建11個行政督察區,德江隸屬第6區,專員公署設思南。次年,劃原81個縣的11個區為8區,德江隸新編第6區,署治銅仁。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貴州省政府除直轄15個縣外,其餘66個縣縮編為5個行政督察區,德江屬治設遵義的第5督察區。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將原第1行政督察區分為第1、6督察區,德江劃入新成立的第6區,署治銅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德江一直隸屬貴州省銅仁市。 [7] 
2020年3月3日,退出貧困縣序列,實現脱貧“摘帽”。 [8] 

德江縣行政區劃

德江縣區劃沿革

區德江春秋為西南巴國南境,後屬楚。
戰國屬楚黔中枳縣。
秦屬巴郡。
漢初,境內東、東南部屬武陵郡酉陽縣;西南、西北及北部屬巴郡之涪陵縣。
東漢獻帝建安六年(201年),分東南部入永寧縣,隸武陵郡;西北部仍屬巴郡涪陵縣。
蜀漢章武元年(221年)改永寧縣為萬寧縣,轄今德江、務川、印江,隸涪陵郡。
晉因之。
北周保定四年(564年),境地劃入奉州。武帝建德三年(574年),改奉州名黔州。宣政元年(578年),境地屬費州(治在印江境內,印江河甲山至德江小溪之間),受信州節制。
隋開皇五年(585年),廢費州,置涪川縣,隸黔州。十九年(599年),境北置庸州(治在今泉口石馬),轄務川縣、涪川縣。時德江地屬兩縣共轄地。仁壽四年(604年),境西南、西北部分置扶陽縣,隸庸州。大業二年(606年),廢庸州,涪川縣、扶陽縣撥屬黔安郡,改隸巴東郡(治在今四川奉節)節制。境南又置賓化縣(今思南),後置為思王縣,隸牂牁州。
唐武德四年(621年),西北部扶陽縣與東南部涪川縣同隸務州。涪川縣治從印江境內移蒙籠山(今潮砥鎮官宅村)。貞觀四年(630年)九月丙子,改務州為思州,開南蠻地(分涪川、扶陽二縣地)復置費州,割黔州的萬資、相永二縣屬費州,與思州分制。八年(634年),又割思州的多田、城樂二縣屬費州(此時轄及今德江、沿河全部,思南、印江大部,秀山、西陽部分;西北以豐樂至洪渡河為界,西南以烏江河為界,東北則以清水江為界)。開元二十一年(733年),費州隸黔中道。天寶元年(742年)撤州置郡,改費州為涪川郡,隸屬關係未變。乾元元年(758年)複名費州,隸黔中郡。乾寧三年(896年)四月,蠻酋分據其地。後晉天福五年(940年),費州附於楚王馬希範。
宋初,為黔州羈縻地。元豐三年(1080年)費州(時也名涪川郡)為夔州路化外州,領涪川、城樂、多田、扶陽四縣,朝廷不派官吏統領。元祐、紹聖間(1086—1097年)疑入大理國,《思南府續志》有建安間置義倉放米救民不收息的記載。大觀間(1107—1110年)被思州佔領,從此併入思州版圖。政和七年(1117年),境內西南置安夷縣,隸夔州路黔州;境東北屬務川縣,隸思州,隸夔州路。宣和四年(1122年),廢思州及務川、安夷縣,西北、東北、東南屬務川城,西南屬安夷堡,同隸黔州。紹興元年(1131年),復置思州和務川、安夷縣。嘉定六年(1213年),張恢征剿境地龍泉坪三十六洞反叛苗蠻,子張煥留授思州宣撫司同知,鎮守本土。
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置思州軍民安撫司,轄境地,受順元宣慰司節制,隸湖廣行省。十三年(1276年),知思州田景賢以地附元,元置新軍萬户府,以田氏為總管。次年(1277年)春,田景賢奉召朝參,改為思州軍民安撫司,其轄地大於宋之思州。為管理方便,將思州治從務川都濡(今浞水)徙境龍泉坪(今德江縣龍泉鄉龍泉坪),隨置龍泉坪長官司附郭,後毀於火,州、司治同移清江。十五年(1278年),置水特姜、安化上中下蠻、洪安等處、化劑長官司轄境地,隸思州宣撫司。水特姜長官司附郭。至元十七年(1280年)張坤元以功授龍泉坪長官司正長官。其年,龍泉坪思州治毀於火,田景賢移思州治至清江城(今岑鞏),冉文虎(副長官,據《黔記》)遷水特姜長官司治於境地秀水(今復興),後以楊姓為副長官又從秀水遷入思南境內。張坤元將龍泉坪長官司治遷到小谷莊(今龍泉鄉草棧壩)。是年,敕思州宣撫司遷回龍泉坪。二十九年五月,思州改隸湖廣行省。至正中,田仁厚率兵驅走龍泉坪長官司長官。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鎮遠知州田茂安攻破龍泉坪,以其地獻夏明玉珍,創設思南道都元帥府,從鎮遠移州治于思南,轄安化上中下蠻、洪安等處、化劑長官司,隸四川行省。思州宣慰田仁厚從龍泉坪再次徙治于都坪(今岑鞏)。思州遂分為二。二十五年(1365年)六月,水特姜長官司從思州改隸思南道都元帥府。是月,田仁智派楊琛表歸朱元璋,吳王(朱元璋)改思南道都元帥府置思南道宣慰使司,以田仁智為宣慰使。
明洪武五年(1372年),思南道宣慰使司改置為思南宣慰使司,水特姜長官司改名水德江長官司。十年,以元安化上中下蠻地始置蠻夷長官司,隸思南宣慰司。二十六年,省洪安、化劑二長官司入水德江長官司。永樂十二年(1414年)二月,境隸思南府。嘉靖年間,水德江長官司的德江圖、德江村圖、大堡圖、甕濟圖,蠻夷長官司水特姜圖、羅文水圖、新地圖,沿河祐溪長官司水東圖、卜龜坪圖,務川縣齊地圖、隘頭圖和印江縣在廓圖、網陀圖、茅壩圖共轄境地。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九月,水德江長官司改建為安化縣,領土縣丞、土主薄、土巡檢各1個,德江村圖更名水村圖。
清雍正七年(1729年),革沿河祐溪正長官司于思南府分隸。八年(1730年),革蠻夷副長官司,其屬圖直隸思南府。從此,安化縣、務川縣、印江縣和思南府所轄特姜圖、羅紋圖、新地圖、水東圖、卜龜圖、茅壩圖共管境地。光緒八年(1882年)九月,安化縣治所從思南府城移遷大堡場(今德江縣城)。二十四年(1898年),安化、務川、印江和思南府屬互撥部分挿花地。原烏羅司所屬大堡裏(解家屯)撥入德江。
民國三年(1914年)一月三十日,安化縣改名德江縣,隸黔東道,道治設在鎮遠,又稱鎮遠道。原安化縣之偏刀水、天哨、塘頭、四十八溪等地分撥鳳岡、印江、思南、松桃等縣。墮坪由思南府屬地撥入務川縣。踏坪從婺川縣撥入德江縣。十二月二十七日開始勘界,四年(1915年)結束,縣與思南、鳳岡、務川、沿河、印江、鳳泉互調甕脱插花地。德江縣與新設之思南縣以東瓜溪懵懂蓋及迤三合場為界,原府屬之七星場、石重蓋、偏巖子、梅子坳、焦溪、墮坪、烏鴉溪、牛渡灘、下壩、平洋蓋、天井、龍阡壩撥入德江縣,原安化縣屬之大壩場、木根洞、梧桐樹、邵家橋、張家寨、鸚鵡溪、潮砥灘頭、水淹壩撥入思南縣,因省參議員黎景煊(潮砥人)等人不同意將潮砥撥入思南縣而未劃入。原安化縣所轄之水村圖5個甲、德江圖3個甲、大堡圖8個甲等地撥入新置沿河縣。四年(1915年)七月至十一月,原屬印江所轄之大堡、馬腦山、烏鴉溪、煎茶溪、黃家壩劃入德江。原系德江所轄之天堂哨、刀壩場、來安營、平洞口、鳥巢、周家壩、大雲半、小云半劃入印江縣。婺川縣知事鄭重與德江縣知事梁鴻藻會商:德江屬地龍橋、黃草坪、焦巖、紅絲塘、幹河壩、肖家蓋、魯牙溪、官基頭、柏村、後壩、李家巖、中寨、肖家灣、下台、方水井、太陽梘等處撥入婺川縣,婺川縣撥歸德江縣有大堡、九條溪、南客寨、高洞、廈阡、代界坪、沙溪、十字路、圈坪、鳥坪、龍溪埡、羊塘場、彭家寨等處。
民國五年(1916年)初,奉令廢除圖甲制,改設區、保、甲制。全縣劃分為9個區。
民國六年(1917年),南二區(寬坪)劃屬思南縣,未執行。十二年(1913),撤黔東道,德江直隸省轄。十年(1917年),中區改稱第一區,東一區改稱第二區,東二區改稱第三區,南一區改稱第四區,南二區與南三區合稱第五區,西一區改稱第六區,西二區改稱第七區,北區改稱第八區。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月二十八日,省政府參議喬運亨奉令訪查思南、鳳岡、石阡、印江、德江五縣插花地。以德屬小溪河及思屬自東華溪起沿山至香爐山、轎子頂之綿亙山脈為思德兩縣屬界限,將思德互爭之寬坪、亭子壩等處均劃屬思南管轄僅劃出亭子壩。八月,設8正區2分區即。是月,改保董製為鄉、閭、鄰建制,建立地方自治組織。據不完全統計,境內有13鎮99鄉。
民國二十年(1935年)六月,德江改隸第六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思南)。九月,撤銷鄉閭鄰,劃分區域,編組保甲,清查户口。確定聯保辦公處,將原有各鄉鎮公所併合於適中地點設為保長聯合處,互推保長1人為主任,並制定規約。十二月,全縣撤閭建保、撤鄰建甲編制結束,保甲長就地選拔。第一區二、三、四保為城內住户。但此時的聯保也稱鄉。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三月,德江改隸新編第六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銅仁)。八月,境設1鎮4區。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十一月,德江改隸第五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遵義)。改設為東、南、西、北、中五區,隨後改稱第一區、第二區、第三區、第四區、第五區。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德江縣與婺川縣磋商後,將婺川屬地墮坪撥入德江縣管轄。
民國二十九年二月,撤銷聯保,改設區、鄉(鎮)、保、甲。
民國三十年(1941年)七月,縣內政區縮編,東區併入穩坪,西區併入煎茶,中區改設鎮,直屬縣政府。形成1鎮2區。九月,撤區鄉鎮,全縣置20個聯保,轄183個保共1968個甲。九月十六日,思南德江互爭之寬坪正式撥給思南縣。十二月二十五日,印江所轄之廖家壩、上壩、一元壩、袁家灣、水吞牛、細沙溪、安牙鋪劃入德江縣。原系德江縣所轄之舊香壩、五穀溪、大坨壩、柏楊坨、三角巖、渡塘、石登頭、上龍塘、下龍塘等地撥入沿河縣。原系沿河所轄之泉口寺、銀甲溪、馬納溪、芳龍園、官村、巖頭壩、沙坡、毛嶺、毛家壩、楓香溪、楓香鋪、楊家坪、徐家巖、黎家祠、客店、冷家山等地劃入德江縣。是年,德江改隸第一行政督察區(治在貴陽)。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五月,原屬務川縣石槽水聯保之汪家大坪、斜巖、橫料、九龍溪、石板溪、鹿井溪、盛壩、黃家堡、汪家壩、陳家寨、冷水巖、李家灣、冷水界、雨壇堡、雷家堡、劉家寨、墳崗上、大林山等地撥入德江管轄。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三月,撤區,改聯保為鄉鎮,置玉溪鎮及共和、文新、沙溪、平原、楠杆、煎茶、復興、大興、潮砥、黃金、順溪、穩坪、杉樹、文化、泉口、長豐17個鄉(鎮)。是月,德江改隸第六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銅仁),從此後,其隸屬關係一直未變動。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六月,增置高山鄉,共18個鄉(鎮),隸貴州省第六行政督察區(駐銅仁)。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初,恢復設區,全縣設為6個區。
1950年2月4日,德江縣人民政府成立,下置5區18鄉(鎮),共183個保。
1951年,增置文新區、平原區2區,縣轄7區18鄉176個村。
1953年1月,增置高山區、共和區。7月,高山區併入長豐區。全縣劃為8區80個鄉鎮。
1955年,以思南撥入之七八山、三合場2鄉置三合鄉,增置東泉鄉,隸煎茶區。
1956年1月,裁共和區。縣設城關區、文新區、平原區、煎茶區、潮砥區、穩坪區、長豐區共7區60鄉(鎮)。
1957年2月,平原鄉紅旗壩村的平原、紅旗、壩村、新田4個村寨劃屬婺川縣新田鄉,婺川縣將新田鄉第二村的風門丫、郭家劃入德江縣平原鄉管轄。
1958年10月,撤銷原60個鄉鎮,將1956年以來先後成立的375個高級農業合作社合併為49個人民公社。12月,區改置為人民公社,復置原60個鄉(鎮)。
1959年1月,60個鄉(鎮)合併為53個生產管理區,下置323個生產大隊。
1961年9月,7個人民公社恢復為區,53個生產管理區合置為28個人民公社。
1962年10月,撤文新、平原2區。
1963年3月,增置31個農村人民公社,恢復文新、平原2區,共置59個人民公社,350個生產大隊,2431個生產小隊。
1969年11月,南客人民公社併入城關人民公社。
1972年,新場人民公社併入煎茶人民公社。
1981年,復置南客人民公社。
1984年12月26日,煎茶鄉改設鎮,分置龍盤鄉。共1鎮7區58個鄉(鎮)350個村2922個村民小組。
1992年10月,鄉鎮合併,共20個鄉鎮350個村2922個村民小組。
2003年6月,將青龍鎮原6個居委會整合成3個社區居民委員會(城北社區由紅旗、建設居委會整合,城中社區由中心、鐘山居委會整合,城南社區由玉溪、中華、東風居委會整合)。
2005年12月,全縣鄉鎮下轄3個社區,8個居委會,355個村,2918個村(居)民小組。
2007年10月,改置為12個社區32個居民小組和116個村1113個村民小組。
2010年11月,改置為29個社區,316個村,281個居民小組,2645個村民小組。
2011年12月30日,撤銷復興土家族苗族鄉建立復興鎮、撤銷合興土家族鄉建立合興鎮。
2012年12月,撤銷高山土家族鄉建立高山鎮、撤銷泉口土家族鄉建立泉口鎮、撤銷長堡土家族鄉建立長堡鎮。
2013年5月,撤銷共和土家族鄉建立共和鎮。7月,撤銷平原土家族鄉建立平原鎮。12月,撤銷青龍鎮分別建立青龍街道辦事處和玉水街道辦事處。
至2014年底,全縣轄街道2個(青龍、玉水)、鎮11個(煎茶、潮砥、楓香溪、穩坪、合興、復興、共和、平原、長堡、高山、泉口)、土家族鄉8個(堰塘、龍泉、錢家、沙溪、楠杆、桶井、荊角、長豐),344個村(社區),2926個村(居)民小組。 [6] 
2019年10月,貴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德江縣從玉水街道析出設立安化街道。 [4] 
德江縣 德江縣

德江縣區劃現狀

截至2022年10月,德江縣下轄3個街道,11個鎮,8個鄉 [31]  。德江縣人民政府駐玉水街道 [9] 
統計用區劃代碼
名稱
520626001000
520626002000
520626003000
520626101000
520626102000
520626103000
520626104000
520626105000
520626106000
520626107000
520626108000
520626109000
520626110000
共和鎮
520626111000
平原鎮
520626200000
520626201000
520626202000
520626203000
520626204000
520626205000
520626206000
520626207000

德江縣地理環境

德江縣位置境域

德江縣位於貴州省東北部、銅仁市西部,東鄰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西接遵義市鳳岡縣,南與思南縣接壤,北部插入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之間,介於東經107°46′—108°00′,北緯28°00′—28°38′之間,南北長67千米,東西寬63千米,國土總面積2072平方千米。 [25]  距銅仁市265千米,距省會貴陽342千米。 [10] 

德江縣地形地貌

德江縣地處雲貴高原東北部階梯狀斜緩坡面上的婁山山系與武陵山系交界處,地勢西北部高,中部較緩,東部稍低。最高為西北部與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交界處的羊角腦山峯,海拔1534米。最低為東部的望牌烏江渡口,海拔320米,相對高差1214米,屬鄂西北中低山地貌區。境內喀斯特地貌與常態侵蝕地貌相間出現。 [10] 

德江縣氣候特徵

德江縣氣候温和,雨量充沛,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年均氣温16.0℃,最熱月(7月)平均氣温為26.3℃,最冷月(1月)平均氣温為4.9℃;極端最高氣温41.2℃,極端最低氣温-10℃;年平均積温5834.3℃,其中≥10℃的積温4244.6℃;年無霜期295天;年均降雨量1237毫米;年平均日照時數1082.2小時;年均太陽總輻射3301.6兆焦/平方米。 [10] 

德江縣自然資源

德江縣水資源

2018年,德江縣水資源總量13.9億立方米。總供水量10476萬噸,與上年同期比增長1.62%。其中生活用水2529萬噸,增長5.3%;農業灌溉供水6995萬噸,增長0.56%;工業生產供水810萬噸,與上年持平;生態環境供水101萬噸,與上年持平。 [11] 

德江縣土地資源

一、全縣主要地類數據
截至2019年末,德江縣主要地類數據如下:
(一)耕地52640.33公頃(789604.95畝),佔國土面積26.03%。其中,水田17124.23公頃(256862.45畝),佔耕地面積的32.53%;水澆地0.16公頃(2.40畝),佔耕地面積的0.01%;旱地35515.94公頃(532739.10畝),佔耕地面積的67.46%。
位於2度以下坡度(含2度)的耕地716.69公頃(10750.35畝),佔全縣耕地比重1.36%;位於2—6度坡度(含6度)的耕地3530.28公頃(52954.20畝),佔6.71%;位於6—15度坡度(含15度)的耕地20262.93公頃(303943.95畝),佔38.49%;位於15—25度坡度(含25度)的耕地16298.60公頃(244479.00畝),佔30.96%;位於25度以上坡度的耕地11831.83公頃(177477.45畝),佔22.48%。
(二)林地122031.46公頃(1830471.90畝)。其中喬木林地78633.89公頃(1179508.35畝),佔64.44%;竹林地172.35公頃(2585.25畝),佔0.14%;灌木林地42341.52公頃(635122.80畝),佔34.70%;其他林地883.7公頃(13255.50畝),佔0.72%。
(三)草地1016.94公頃(15254.10畝)。其中,天然牧草地16.10公頃(241.50畝),佔1.58%;人工牧草地2.60公頃(39.00畝),佔0.26%;其他草地998.24公頃(14973.60畝),佔98.16%。
(四)城鎮村及工礦用地9070.27公頃(136054.05畝)。其中,建制鎮用地1633.3公頃(24499.50畝),佔18.01%;村莊用地7013.42公頃(105201.30畝);採礦用地347.67公頃(5215.05畝),佔3.83%;特殊用地75.88公頃(1138.20畝),佔0.84%。
(五)交通運輸用地4397.22公頃(65958.30畝)。其中,公路用地1549.51公頃(23242.65畝),佔35.24%;農村道路2839.62公頃(42594.30畝),佔64.58%;管道運輸用地4.58公頃(68.70畝),佔0.10%;港口碼頭用地3.51公頃(52.65畝),佔0.08%。
(六)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3421.4公頃(51321.00畝)。其中,河流水面1505.56公頃(22583.40畝),佔44.01%;水庫水面1540.96公頃(23114.40畝),佔45.04%;坑塘水面214.68公頃(3220.20畝),佔6.27%;溝渠117.39公頃(1760.85畝),佔3.43%;水工建築用地42.81公頃(642.15畝),佔1.25%。
(七)濕地8.53公頃(127.95畝)。其中全部為內陸灘塗用地。
二、全縣專項調查數據
全縣石漠化耕地共523.8公頃(7857.00畝)。佔國土調查面積的0.30%。青龍街道、復興鎮、泉口鎮、錢家土家族鄉、荊角土家族鄉和堰塘土家族鄉,佔全縣石漠化耕地58.27%。
全縣56.73%的土地坡度在25度以上,21.33%的土地坡度在15—25度(含25度),17.97%的土地坡度在6—15度(含15度),3.37%的土地坡度在2-6度(含6度),0.59%的土地坡度在2度(含2度)以下。 [30] 

德江縣生物資源

德江縣有天麻、杜仲等天然藥材1200多種;有小云豹、小靈貓、獼猴、蘇門羚等珍稀動物80餘種。 [12] 

德江縣礦產資源

德江縣探明的礦產資源有鐵礦、硫鐵礦、煤、螢石、大理石、重晶石、高嶺土、石灰石等。煤礦儲量9742萬噸,可開採量為5161.4萬噸,主要分佈在楓香溪、沙溪等地。 [10] 

德江縣人口

截至2021年末,德江縣户籍人口55.58萬人,其中常住人口39.34萬人。全年户籍出生人口6352人,户籍出生率為11.4‰;户籍人口自然增長率7.8‰。 [32] 

德江縣經濟

德江縣綜述

2021年,德江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59.2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2%。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37.95億元,同比增長7.5%;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32.41億元,同比增長5.8%;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88.9億元,同比增長9.3%。全年第一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3.8%,比上年下降0.2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0.4%,比上年下降0.2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5.8%,比上年提高0.4個百分點。 [32] 
固定資產投資
全年500萬元及以上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跨區)同比增長6.8%,入庫項目155個,完成投資1055816萬元,增長16%。其中本年新入庫項目94個,同比增長9.3%;產業投資佔固定資產投資比重63.5%,高技術產業投資佔固定資產投資比重3.3%,基礎設施建設佔比17.7%。 [32] 
財税收支
2021年,德江縣實現財政總收入9.85億元,同比增長6%,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85億元,增長1.5%。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中,税收收入3.19億元,下降1.5%,非税收收入1.66億元,增長8.02%,税收收入佔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比重為65.77%。
2021年,德江縣一般公共預算支出41億元,下降3.8%。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3.54億元,下降21.5%;教育支出12.57億元,增長0.01%;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3.01億元,下降10.9%,衞生健康支出3.81億元,增長17%,農林水事務支出6.95億元,增0.2%。
2021年,德江縣實現税收總額7.85億元,同比增長4%。 [32] 
人民生活
2021年,德江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249元,同比增長9%;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54元,同比增長11%。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3343元,同比增長21.9%;農村居民人均人均消費支出11504元,同比增長12.7%。 [32] 

德江縣第一產業

2021年,德江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70.1億元,比上年增長9%,其中農業產值46.94億元,同比增長13.86%;林業產值7.3億元,同比增長9.98%;牧業產值12.3億元,同比下降7.09%;漁業產值1.45億元,同比增長8.71%。 [32] 
農業
2021年,德江縣糧食種植面積34222公頃,比上年增長(下同)0.3%。其中谷物種植面積16351公頃,下降10.2%;豆類種植面積3283公頃,下降12.7%;薯類種植面積14652公頃,增長20.6%。經濟作物種植面積32876公頃,下降12.9%。其中油料種植面積5437公頃,下降0.5%;煙葉種植面積2092公頃,下降14.79%;中藥藥材1312公頃,增長2.79%;蔬菜及食用菌17352公頃,下降19.74%;瓜果599公頃,增長0.6%。
2021年,德江縣糧食產量(薯類已折糧,下同)127939噸,比上年增長6%。其中,夏糧產量31351噸,增長9.4%;秋糧產量96588噸,增長5%。全年穀物產量77176噸,比上年下降5.6%。其中:稻穀產量52131噸,下降23.2%;小麥產量2298噸,下降40%;玉米產量22605噸,增長127.28%。薯類(折糧)產量47324噸,增加30.1%。豆類產量3440噸,增加35.8%。
2021年,德江縣油料產量10277噸,比上年(下同)增長0.66%。煙葉產量3774.75噸,下降13.6%。藥材產量7912噸,增長53.8%。蔬菜及食用菌產量342536噸,下降1.85%。茶葉產量4951.15噸,增長10.27%。水果產量15507.24噸,增長17.68%。 [32] 
林業
2021年,德江縣完成造林面積4467公頃。其中人工造林3000公頃,森林撫育面積1467公頃。年末實有封山育林面積2萬公頃,森林覆蓋率63.57%,擁有國家級濕地公園1個。 [32] 
畜牧業
2021年,德江縣肉類總產量29147噸,比上年增長11.1%。其中,豬肉產量19967.9噸,增長10.5%;牛肉產量5436.3噸,增長16.1%;羊肉產量2211.1噸,增長3.8%。禽肉產量1532.2噸,增長13.3%。禽蛋產量1762.2噸,增長3.1%。年末生豬存欄159982頭,增長12.5%;牛存欄112189頭,增長0.9%;羊存欄132133只,增加7.7%。生豬出欄222274頭,增長6.1%;牛出欄43786頭,增長19.3%;羊出欄123647只,下降1.4%。 [32] 
漁業
2021年,德江縣水產品產量7188噸,比上年增長3.1%。 [32] 
德江生態茶葉種植基地 德江生態茶葉種植基地

德江縣第二產業

工業
2021年,德江縣工業增加值16.57億元,增長8.3%。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分經濟類型看,國有企業增加值1322萬元,增長(現價,下同)-48.9%;股份制企業增加值70815萬元,增長9.2%。分行業看,非金屬礦採選業增長(現價,下同)-25%;農副食品加工業增長12%;酒、飲料和精製茶製造業增長40%;木材加工業增長-1%;造紙和紙製品業增長4.5%;文教、工美、體育和娛樂用品製造業增長8.2%;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製造業增長15.3%;醫藥製造業增長20.8%;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增長-2%;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增長51.5%;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增長8%;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增長23%;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增長-49%。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資產總額21.78億元,同比增長0.6%;利潤總額2.08億元,同比增長4%;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27.76億元,同比增長13.8%。 [32] 
建築業
2021年,德江縣建築業增加值15.85億元,增長3.3%。全縣資質以上建築企業實現建築業總產值14.92億元,下降9.7%;竣工產值3.28億元,增長28.13%。 [32] 

德江縣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2021年,德江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5.18億元,同比增長13.7%,商品銷售總額105.26億元,同比增長16.7%。其中批發業8.4億元,增長10.1%;零售業78.42億元,增長14.8%;餐飲業15.16億元,增長31.2%;住宿業3.37億元,增長21.1%。 [32] 
房地產業
2021年,德江縣房地產開發企業全年房屋施工面積155.86萬平方米,增長20.3%;房屋銷售面積34.73萬平方米,增長4.6%;房屋銷售額14.32億元,增長1.8%。 [32] 
郵電通信
2021年,德江縣郵政業務總量2719萬元,增長2.84%;通信業務總量42700萬元,增長44.8%。寬帶用户10.02萬户,增長12.7%。移動電話用户39.71萬户,增長30.6%。 [32] 
金融業
截至2021年末,德江縣全部金融機構存款餘額148.47億元,同比增長7.6%,其中住户儲蓄存款106.94億元,增長16.6%。全部金融機構貸款餘額212.72億元,同比增長13.3%。 [32] 
保險業
2021年,德江縣保費收入24242.28萬元,增長18.9%。全年賠付支出12409.54萬元,增長35.7%。 [32] 

德江縣政治

職務
名單
縣委書記
楊雪峯
縣委副書記、縣長
敖華
縣委副書記
歐靖
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
王宇
縣委常委、縣委組織部部長、縣委黨校校長(兼)、德江行政學校校長
張永恆
縣委常委、副縣長
馬結華、唐欣
副縣長
覃進東
縣委常委、縣委宣傳部部長、縣委統戰部部長
趙傑
縣委常委、縣委政法委書記
楊峽
縣委常委、縣委辦公室主任、縣直屬機關工作委員會書記、縣檔案局局長、縣委保密委員會辦公室(縣國家保密局)主任(局長)、縣委國安辦主任(兼)
王剛祥
縣委常委、縣紀委書記、縣監委代理主任
肖旺
資料來源: [33-34] 

德江縣交通運輸

德江縣交通

德江距銅仁大興機場190千米,渝懷鐵道重慶酉陽火車站153千米,遵義火車站160千米,杭瑞高速公路、326國道、303省道貫通縣境,烏江從南至北流經其境,航運能力200噸級,沙坨電站建成後通航能力可達500餘噸級。 [12] 
德江縣是貴州省委、省政府明確定位的黔東北鐵路交通樞紐和區域性中心城市。規劃有“三高五鐵一港一機場”,過境德江的杭瑞高速公路已全線貫通,德江至沿河高速公路、德江至務川高速公路已開工建設,昭通至黔江鐵路進入預可研階段,都勻至黔江、黔江至沿河、重慶至廣州、遵義至吉首4條鐵路啓動前期工作,500萬噸級烏江航運德江港一期工程已經完工,德江機場完成規劃選址工作。 [3] 
截至2021年末,德江縣境內公路總里程共5888.86千米,其中高速公路118.5千米、國道147.36千米、省道162千米、縣道676、鄉道1007千米、村道1118千米、通組公路2660千米。 [32] 

德江縣運輸

2021年,德江縣機動車保有量72629輛,其中縣內班線客車172輛;城市公交車113輛;出租車271輛;小型汽車保有量40197輛;教練車151輛;普通摩托車31286輛。 [32] 
沿德高速官林特大橋 沿德高速官林特大橋

德江縣社會事業

德江縣教育事業

截至2021年末,德江縣有各級各類學校267所,其中幼兒園90所,小學90所,教學點47個,初級中學24所,九年一貫制學校6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完全中學3所,高級中學3所;中等職業教育學校1所,大學2所。
截至2021年末,德江縣有各級各類在校生115513人,其中學前教育在園兒童20236人,小學在校生42309人,初中在校生23001人,高中在校生15208人,中職在校生6257人,高職學生7772人,本科在校生631人(留學生61人),特殊教育在校生99人。
截至2021年末,德江縣有各級各類教職工9507人,其中幼兒園教職工2441人,小學教職工3329人,初中教職工2371人,高中教職工1142人,中等職業學校教職工190人,特殊教育學校教職工34人。有各級各類專任教師7779人,其中幼兒園專任教師1479人,小學專任教師2979人,初中專任教師2201人,高中專任教師916人,中職專任教師179人,特殊教育學校專任教師25人。 [32] 

德江縣文化事業

2021年,德江縣有線數字電視用户數4.7萬户,其中城區用户數1.5萬户,鄉鎮及農村用户數3.2萬户。全縣344個村(社區)均實現有線數字電視接入到户。年內完成了數字文化館平台、楠木園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縣文化館改造及縣圖書館閲讀設備更換。整合344個村(社區)綜合服務文化服務中心。年末有公共圖書館4個(其中分館3個);文化館1個;博物館、紀念館3個;藝術表演團體21個;藝術表演場所4個。 [32] 

德江縣衞生事業

2021年,德江縣衞生健康系統職工核定編制(含員額制)1872人,實際在編在崗(含員額制)1753人。碩士研究生51人,本科學歷907人,大專及以下學歷795人;每千人擁有衞生機構牀位數為7.07張,執業(助理)醫師數2.61人,註冊護士數5.45人,公共衞生人員數1.44人,萬人擁有全科醫生數為3.10人。年末有衞生機構409個。其中醫療機構有:醫院10個(含縣直醫院4個,民營6個),鄉鎮衞生院19個,社區服務中心2個,村衞生室323個,門診部2個,診所53個,社區衞生服務站20家,牀位2383張。 [32] 

德江縣社會保障

2021年,德江縣城鎮新增就業5131人,增0.3%。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958人,下降1.03%。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3.13%。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1113人,下降7.4%。
截至2021年末,德江縣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參保488908人,比上年減少3866人。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參保20852人,比上年增加388人。企業養老保險參保(含退休人員)13588人,增加2313人。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參保(含退休人員)13233人,增加232人。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231562人,增加14271人。失業保險參保14351人,增加1196人。工傷保險參保24000人,增加4094人。
截至2021年末,德江縣有各類提供住宿的社會服務機構16個,其中養老服務機構16個。社會服務牀位1100張,收養救助823人,其中養老機構823人。有各類不提供住宿的社會工作機構和設施716個。社區各種牀位數1427張,照料人數885人;特困人員救助供養1002人;臨時救助12588人;享受殘疾人福利10091人;全年為城鎮居民3525户8414人、農村居民11003户25853人提供了最低生活保障。 [32] 

德江縣環境保護

2021年,德江縣城市污水處理率98%。 [32] 

德江縣安全生產

2021年,德江縣各類事故死亡人數5人。其中:工礦商貿企業從業人員10萬人死亡率0;道路交通萬車死亡率0.672。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0.041。 [32] 

德江縣歷史文化

德江縣綜述

德江古屬巴楚國,呈現出巴楚文化的多元性,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獨特民族文化體系——“儺文化”。其儺面具、神案、儺戲、儺技表演等,被曹禺、曲六乙等戲劇理論大師譽為“中國戲劇活化石”,被國務院公佈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遺蹟有隋唐扶陽縣城遺址、隋朝庸州遺址、思州遺址、黎氏古民居羣,土家古橋羣,楊氏古民居羣,田氏莊園,古墓羣、田秋題詞等;土家歌舞、土家舞龍(炸龍)、薅草鑼鼓、擺手舞、花燈等獨具特色,其中土家舞龍被貴州省政府公佈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留了28處國家、省、縣級革命文化遺產和遺蹟。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賀龍關嚮應夏曦的率領下,轉戰千里,於6月19日到達德江楓香溪,召開了歷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楓香溪會議”,開創了雲貴高原第一塊革命根據地,為策應中央主力紅軍長征,牽制敵人作出了巨大貢獻。 [12] 

德江縣地名由來

因流經思南府境的烏江段元明時稱德江而得名。 [6] 

德江縣文物古蹟

截至2021年末,德江縣共有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0個。其中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9個點,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處,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6處。 [32] 
楓香溪會議會址
又為紅三軍軍部駐址。位於德江縣楓香溪鎮楓溪村洞青組,是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舊址之一,是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賀龍、夏曦、關響應等率領的紅三軍轉戰至楓香溪,6月19日在此召開歷史上著名的“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會議”(史稱“楓香溪會議”),該會議是紅三軍發展史上的重要轉折點。會議決定建立黔東特區革命根據地,恢復紅軍中的黨、團組織和政治機關,派一批幹部去做地方工作。該址為木質結構,房屋建築長22米,寬8米,院落長22米,寬6.8米,二進四合院,穿鬥式構建,為典型土家民居風格建築。1982年2月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6月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5-17] 
紅三軍政治部舊址
位於德江縣楓香溪鎮楓溪村洞青組,屬“楓香溪會議會址”文物系列。該建築曾為地主豪宅,紅三軍在此休整,臨時徵用為紅三軍政治部舊址解放後公佈為文物,該址通面闊三間,進深8米,長28米。舊址西側緊鄰一棟新修三層磚混建築,東側為後建的牲口棚、菜地,南側為一片菜地,南側為紅三軍參謀處舊址。建築佔地約215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80平方米,為三開間,面闊13.6米,進深8.8米,木結構穿鬥式懸山青瓦頂。東次間為灶房並外移至台明。西次間為居室,明間設神龕,建築以杉木、松木、石板、小青瓦為主材,建築基礎高0.34米,柱底徑0.21米。台階深0.78米,為石板砌築。明間有對開門,上部嵌竹夾籬,多有殘損,基礎至屋檁2.975米。屋前為不規則大小的青石板鋪墁院落,石板部分缺失、開裂。20世紀60年代,建築裝板、地面、背立面因年休失修而局部重修,現房屋背立面為夯土牆,牆體東南角大面積開裂,牆皮脱落,房屋東次間多顆檐柱遭木蜂蛀蝕。 [15-17] 
紅三軍警衞排舊址
位於楓香溪鎮楓溪村洞青組,是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舊址之一。始建於晚清,具體年代不詳,坐東向西,面闊三間,通面闊14.4米,進深8.46米,穿鬥式木結構,懸山頂木結構小青瓦屋面。前檐柱間腳枋下裝勒腳石,前檐明間裝六合門,其中中間兩扇長年對開,兩側遇有重大事務時需開啓時才開啓。門額上裝一對門簪,板門背面裝木連檻,兩端為門斗,下部為梯形木質門斗。兩次間裝檻窗,只不上檻為窗板,需要使用時打開既可採光通風。北次間前檐裝四扇檻窗帶一板門。南次間裝五扇檻窗帶板門。明間樑架上從前檐柱至後檐全柱間裝板至第二皮(從下往上)穿枋,第二皮穿枋以上為竹夾泥板。明間兩金柱間裝神龕,神龕上裝竹夾泥板至屋頂。腳枋下裝勒腳石,後檐柱與金柱間裝板門一扇。兩次間樑架上裝板至第三皮穿枋(從下往上)第三皮穿枋以上裝竹泥夾板至屋頂。後檐柱間裝高1.4米的石板上裝夾竹泥板及高900×12000寬直稜條木窗。北次間,南次間,中柱間裝板隔斷。中柱至後檐柱間室內裝木地板。北次間中柱前設870×250的火堂。2006年6月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5]  [18] 
紅三軍偵查科舊址
位於楓香溪鎮楓溪村,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之一。該址通面闊三間,磚木結構穿鬥式懸山青瓦項。2006年6月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5]  [18] 
紅三軍參謀部舊址
是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舊址之一。由正屋和廂房組成,均面闊3間,建築面積207.72平方米。正屋:始建於晚清,具體年代不詳,坐東向西,面闊三間,通面闊12.68米,進深8.47米,穿鬥式木結構,懸山頂木結構小青瓦屋面。前檐柱間腳枋下裝勒腳石,明間前檐柱間裝六合門,其中中間兩扇為板門,兩側各裝兩扇,格芯為活動木板。白天室內需要採光通風時可將其往下放,晚上休息後將板往上推至其與窗芯完全閉合後,從正面看上去又變成一扇完整的板門。門額上裝一對門簪,門額上方正中為“餘慶堂”三字。板門背面裝木連檻,兩端為門斗,下部為梯形木質門斗。兩次裝檻窗,只不過是上檻為窗板,需要使用時打開既可採光通風。北次間前檐裝四扇檻窗帶一板門。南次裝五扇檻窗帶板門。後檐三間正中均裝直稜條呆窗,其餘為裝板。明間樑架上從前檐柱至後檐全柱間裝板至第二皮(從下往上)穿枋,第二皮穿枋至屋頂裝竹夾泥板。明間兩金柱間裝神龕,神龕上裝竹夾泥板至屋頂。樑架腳枋下裝勒腳石,後檐柱與金柱間裝板門一扇。兩次間樑架上裝板至第三皮穿枋(從下往上)第三皮穿枋以上裝竹泥夾板至屋頂。廂房:始建於晚清,具體年代不詳,坐北向南,面闊三間,通面闊12.98米,進深7.35米,兩層,穿鬥式木結構,懸山頂小青瓦屋面。明間正中裝對開板門,兩次間裝竹夾泥板,兩次間正中裝直稜條呆窗,兩側裝竹夾泥板,室內樑架上裝板隔斷。後檐為毛石砌築牆體,裝直稜條呆窗。二層前檐置廊,廊柱間裝直稜條欄杆,檐柱上裝修與一層同,後檐裝竹夾泥板至屋頂。明間樑架上裝板至屋頂,兩側山架上裝竹夾泥板至屋頂。2006年6月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5-17] 
紅三軍保密局舊址
是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舊址之一。位於德江縣楓香溪鎮楓溪村洞青組。始建於晚清,具體年代不詳,坐東向西,面闊三間,通面闊13.24米,進深6.7米,穿鬥式木結構,懸山頂木結構小青瓦屋面,共用28柱,其中20柱落地,每列樑架使用5根落地柱,兩根爪柱。前檐明間裝六合槅扇門,其中中間兩扇長年對開,兩側遇有重大事務時需開啓時才開啓。兩次間為檻窗帶門,其中北次間裝1.9×0.6米板門一扇,檻窗5扇,其中兩扇為0.66米,三扇為0.56米。明間額枋上裝竹夾泥板(走馬板),兩次間橫向裝走馬板,明間樑架上第二皮穿枋以下裝板,上層裝竹夾泥至屋頂。明間後檐柱裝板及神龕,額枋上裝走馬板,後檐柱間裝裝板至額枋,上裝竹夾泥走馬板。2006年6月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5-17] 
紅三軍七師師部舊址
位於德江縣楓香溪鎮楓鋪村磚牆組,是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舊址之一。德江紅三軍七師舊址由龍門、兩廂、正屋組成三合院落,院落中間青石板院壩,現僅存正屋。佔地約613平方米,建築面積約252平方米。正屋為穿鬥式木構小青瓦頂建築,坐北朝南,面闊七間,通面闊32.85米,進深四間,通進深7.67米,有三處四級台階。院落地面鋪墁為青石板橫齊豎錯,院落圍牆僅剩南面部分。德江紅三軍七師舊址為民宅。1934年6月16日,紅三軍七師在盧冬生師長的率領下,奉令進駐該村,建立了蘇維埃鄉政府,領導當地人民羣眾分田地、打土豪,建立紅色革命政權,開展人民武裝鬥爭。1980年被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6月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5-17] 
紅三軍九師師部舊址
位於楓香溪鎮長征村北,是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舊址之一。為三合院式木結構建築,佔地約560平方米,建築面積230平方米。由正房、兩個廂房、一道龍門組成。正房面闊五間,通面闊21.3米,進深二間,通進深9.6米,左右為廂房。前有龍門及封火山牆。舊址內還有1對功名桅杆石,長方形,花瓣頂,側邊正中陰刻楷書“戊戌科舉進士旭初覃炳陽豎”,刻字四周裝飾蔓草紋。1934年6月紅三軍第九師在廖漢生政委、鍾炳然師長的率領下,奉令駐進該村,開展了土地改革和人民武裝鬥爭。當年紅九師駐此地(覃炳陽家)。於2006年5月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6月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5-17] 
紅三軍醫院舊址
位於德江縣楓香溪鎮楓溪村新街組北角,是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舊址之一。1934年6月至10月,紅軍醫院設在楓香溪村黑神廟內,前為門診部和警衞排,後為住院部及醫務人員住處。該址前身黑神廟建於光緒年間,由正殿後殿、閣樓等組成,佔地面積1010平方米,建築面積600平方米,現保存較為完好。1980年被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6月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5-17] 
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楓香溪會議紀念碑
位於德江縣楓香溪鎮楓溪村洞青組。為紀念1934年紅三軍在此召開的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會議,1980年在會址的北側山上建造了石質紀念碑。該碑長3.3米,寬3.3米,高10米,主碑頂為浮雕。2006年6月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5-17] 

德江縣民居

舊式民居
德江舊式民居沿襲歷代建築風格,房屋基本呈“一”字形,依山傍水,聚族而居。村寨內部或旁邊,均具清澈的水井、池塘。村寨常以一個或幾個姓氏組成,多以姓氏取地名。房屋居住習慣於一户一棟,均為瓦木結構,式樣古樸,或四立三間,或六列五間,分“三柱二瓜”“五柱四瓜”等。房屋正中一間為堂屋,設祖先神位,作祭祖先和迎賓客辦理婚喪大事之用。前面留吞口,用來安磨子,後邊有留後吞給老人住宿的。父母或長男户住左間,後半間作卧室,前半間多作灶房,灶門前設火炕,坑上吊一鼎罐,以作燒水燉肉之用,火炕上懸吊木架(火炕架)利用燒火的熱氣、煙霧烘辣椒和燻臘肉等物。有的在正房兩頭接偏廈,也有接“馬屁股”的,用作灶房、安碓、磨或作廚房。有的在正房兩側建造“廂房”或“吊腳樓”。 [13] 
吊腳樓
德江吊腳樓為境內少數民族房屋建築的特徵之一。木質結構,部分懸空,柱不落地,行似“吊腳”而得名。吊腳樓多為廂房,造型多彩多姿,依地勢和需要而定,不拘守成規,講究對稱。有三柱四騎的,整體採用穿鬥木構架。房屋列置常為一正兩廂,或一正一廂,牆壁地板均以木板裝成。吊腳樓的正面和前側設有走廊,冬可晾曬,夏可乘涼。木窗和欄杆上有的還雕飾着花草蟲魚等各式圖樣。吊腳樓檐柱底端則多雕成各種形狀的吊瓜,裝飾華美別緻。屋基選擇前有溪水、後有座山、向陽乾燥的良宅。吊腳樓分上下兩層,上層住人,是姑娘們織布做鞋、繡花等活動的地方。有的用作客房招待客人,下層擱置農具,堆放柴草或飼養禽畜。 [13] 

德江縣民俗

德江儺堂戲
德江儺堂戲是集儺祭、儺儀、儺面具、儺歌舞、儺技、儺戲等為一體的原始劇種之一,被中國儺文化研究會會長曲六乙譽為“中國戲劇活化石”;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曹禺把儺戲及其面具比喻為“可與長城媲美的奇蹟”,併發出了“中國戲劇史應當重新改寫”的感嘆。
炸龍
炸龍(19張)
儺堂戲分類及分佈:從流派上分“茅山教”和師孃教”。從陰陽學上分“陰戲”和“陽戲”。從儺戲願大小上分“大願”和“小願”。儺堂戲遍及全縣各地,為廣大人民羣眾喜聞樂見。1978年後,德江儺堂戲逐漸恢復,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重放光彩,90年代開始,走出山門、走出貴州、走進北京,並走出國門。2003年調查統計,全縣有儺壇131壇。德江儺堂戲是一種典型的民間文化,1986年儺堂戲赴京展出,轟動文化藝術界,受到了曹禺、馮其庸、華君武、黃永玉、曲六乙等專家的高度讚賞,被譽稱為“戲劇活化石”,從而成為有一定國際影響的世界文化遺產。自1987年以來,先後有日本、美國、法國、新加坡、韓國和台灣、香港等國內外數十位專家學者來德江考察,調研。目前,德江縣內分佈着160多個從事儺藝活動的藝班,特別是穩坪儺堂戲歷史悠久,其教派有“茅山”、“華山”、“龍虎山”、“師孃”等,跳、唱、演、絕活頗具特色,多次被邀請到省內外作專場表演。1993年,德江縣穩坪鎮被省文化廳命名為“貴州儺戲之鄉”。2006年德江儺堂戲被國務院列入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8年,文化部授予德江“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儺戲之鄉”稱號。 [14] 
土家炸龍
每年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在貴州德江有舞龍炸龍的傳統習俗,這一習俗是當地羣眾祈求平安、富裕、健康的一種方式,在德江縣已有上千年曆史,2006年被列入貴州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德江土家炸龍節,早先是以龍求雨,舞龍酬神,後來漸漸演變為酬神娛人。如今酬神漸淡,人們自發組織,自願參加,自籌資金,自編自舞,自玩自炸。通過炸龍,表達土家男兒的慓悍、粗獷和血性,被譽為“東方人的狂歡節”。 [14] 
哭嫁
德江土家族女兒出嫁時一定要會哭,謂之哭嫁,哭得動聽才能稱為好媳婦,德江土家族哭嫁有專門的“哭嫁歌”,是一門傳統技藝。土家姑娘從十二歲開始學習哭嫁。過去,不哭的姑娘不準出嫁。現在,哭嫁僅在僻偏的山寨還有此習俗。 [14] 

德江縣風景名勝

德江景色
德江景色(3張)
德江縣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國儺戲之鄉”,貴州省“德江烏江儺文化省級風景名勝區”,擁有205處景點羣,其中一級景點19個,二級景點22個,三級景點32個,四級景點14個,構成了“三大品牌四大片區”旅遊格局,即:隋唐扶陽縣城遺址、庸州草原和石林、中國儺城等品牌,大龍阡武陵峽、楓香溪紅色文化、亞洲楠木王茶湯蠻橋、烏江古纖道等旅遊片區。 [12] 
楓溪會議會址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6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挺進楓香溪,6月19日在此召開了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楓香溪會議。1980年在會址的北側山上建造了石質紀念碑。
清代安化文廟
德江文廟又稱“清代安化縣文廟”,位於縣城光明路中段東測,初建於明代嘉慶年間,為孔子先師廟。文廟坐東向西,佔地面積2180平方米,建築面積876平方米。

德江縣榮譽稱號

2019年2月2日,德江縣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評為縣級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 [19] 
2019年3月,入選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20] 
2019年10月,入選緊密型縣城醫療衞生共同體建設試點縣名單。 [21] 
2020年6月30日,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22] 
2020年7月29日,入選2017-2019週期國家衞生鄉鎮(縣城)命名名單。 [23] 
2021年1月18日,入選國家衞生健康委“2018-2020年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單位”名單。 [24] 
2021年11月,擬入選“四好農村路”全國示範縣公示名單。 [26] 
2022年4月28日,共青團德江縣委被評為為2022年“貴州省五四紅旗團委”。 [27-28] 
2023年2月,遴選德江縣作為2023年貴州省國家級生態農場建設項目實施縣。 [29]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