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共和國記憶60年

鎖定
《共和國記憶60年》為獻給建國60週年而創作,一套共三本,分別為編年紀事、成長地標和風雨人物,全面客觀地展示了建國60年間的歷史風雲和億萬人命運坎坷,大處可攬國家民族之命運,小處可見社會民生之心態,鮮活而充滿趣味。
中文名
共和國記憶60年:編年紀事
作    者
孟雲劍
楊東曉
胡騰
類    別
中國當代史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年1月
頁    數
313 頁
開    本
16 開
ISBN
9787508613734

共和國記憶60年作者簡介

共和國記憶60年 共和國記憶60年
孟雲劍,北大邏輯學研究生,已出版《非是非非》(大陸台灣韓國版)、《半知一解》(大陸、韓國版),《錯誤的正確》。
楊東曉:《新世紀週刊》主筆。
胡騰:復旦大學歷史系研究生,曾供職於中央電視台,為多部歷史紀錄片撰稿。

共和國記憶60年目錄

前言 成長
第一部分 揮手
1949,開創
1950,家國夢009
1951,山河一色
1952,走向和平
1953,蹉跎歲月
1954,光芒與夢魘
1955,天下民生
1956,黃金時代
第二部分 激情
1957,紛紜世事
1958,“詩意”烏托邦
1959,滄桑十載
1960,“歲歲尋常今不同”
1961,英雄的人民
1962,寂靜的春天
1963,凋謝與“大寫”
1964,文武之道
1965,“幾年離索,錯錯錯”
第三部分 洶湧
1966,四海翻騰
1967,秋風掃落葉
1968,風起雲湧
1969,歷史中的人生
1970,木秀於林
1971,飛越,飛躍
1972,“彷彿若有光”
1973,追尋命運
1974,山重水複
1975,日月爭輝
1976,試看天地翻覆
第四部分 曙光
1977,“77級”的中國
1978,春天序曲
1979,戰爭與和平
1980,敢問路在何方
1981,對話的年代
1982,我的中國心
1983,嚴打
1984,企業元年
1985,突破的年代
1986,最難回答的問題
第五部分 世界
1987,浴火與新生
1988,淘金潮
1989,改革10年
1990,搞活
1991,虛火
1992,春天的狂潮
1993,危局
1994,寒熱夾雜的軀體
1995,新起點
1996,破局
1997,告別的年代
1998,奔馳20年
第六部分 醒思
1999,迎接新世紀
2000,邁進……
2001,世界:我的家
2002,氣勢如虹
2003,多事之秋
2004,傳統與現代
2005,花香何處
2006,未雨綢繆
2007,音聲相和
2008,遠方……
參考文獻

共和國記憶60年編輯推薦

成長是人生的痛,生命因能在這痛楚中品味出無奈而顯得成熟,而在無奈中領悟真諦的那一刻,人們終於可以輕輕地説:“生活就是這樣。”
六十年,一個輪迴,需要回味的太多。
國家歷史也有成長的酸楚和艱辛,記錄它們是在關照自身,是在品味千千萬萬與自己一起經歷那段歲月的生命歷程。
……
——孟雲劍
《共和國記憶60年》是為獻給建國60週年而創作,一套共兩本,分別為編年篇和地標篇。編年篇全面客觀地展示1949到2008年建國60年間的歷史風雲和億萬人的命運坎坷。大處可攬國家民族之命運,小處可見社會民生之心態,鮮活,充滿趣味。
2009年,恰逢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60週年。為獻禮新中國60華誕,藍獅子財經出版中心特別精心策劃了“共和國記憶60年”叢書, 2009年1月正式面世。
60年,於歷史的長卷,是彈指一揮間,60年,於新中國,是日月換新天。儘管在此之前,關於“史”的書寫已經不勝枚舉,但要如何準確濃縮,並生動再現新中國的成長史,這一課題仍然極富挑戰性。該叢書並沒有停留於浩瀚史實的梳理,而是從時間,地點,人物的角度分別選取典型進行敍述。叢書共分三冊,包括“編年篇”、“地標篇”、“人物篇”,分別選取了60個年份、60個地標、60個人物,從時間、地點、人物三個維度對建國60年來共和國的歷史進行梳理和解讀。
第一篇,“編年紀事”沿着時間的軸線,用年月日記載60年的歷史,從高空俯瞰60年來社會的演變。第二篇,“成長地標”從60個的地點出發,以這些地點為切口,剖析60年來歷史的重大轉折和動態變遷。而“人物篇”則以共和國60年時間內的典型人物為個案,選取出60個有豐富、鮮明經歷的人物,通過他們的沉浮折射時代變遷的軌跡。三個篇章,從不同的維度,對60年的歷史進行觀照,交叉組合,殊途同歸。
正如叢書的策劃者認為的,“時間、地點、人物是構成歷史的重要參數,這為我們從不同角度解讀歷史提供了不同的路徑。同樣的一個歷史事件,分別以時間、地點或人物的角度為起點進行剖析,往往會得出不同的歷史縱深。我們希望在這套叢書中展現出一段多角度的,厚重的,層次豐富、飽滿的,質感真實的共和國60年曆史。”
該叢書的另一大特色是作者隊伍普遍年輕,多為青年作家、記者,與共和國的年齡相比,這些作者都偏於年輕,叢書策劃者則認為,每一代人對於歷史的讀解都不可避免地受限於他所處的時代背景,這種侷限也正是對歷史的時代性讀解的意義所在,它與年齡無關,卻與一個時代的主流思想脈絡有關,正如該叢書主編所認為的,“每個人心中都裝了一段60年的回憶,而在這裏你能看到60年中最獨特的印記。”
當然,鑑於該叢書選題重大,為保證所述歷史事實的嚴謹,對歷史的讀解深刻且有力,“共和國記憶60年”叢書還特意組織成立了創作指導委員會,聘請上海大學歷史系教授朱學勤、國務院研究室司長朱幼棣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教授秦暉等專家學者參與指導,以期達到內容敍述生動且不失厚重的效果。
叢書總序中説到:“過去60年,一個叫中國的國度完成了從沒落到崛起的鉅變,其變在人、地和事。本系列叢書立意於此,以人、地、事三個角度記錄共和國60年曆程,在點式的記錄中,梳理出一個國家的成長路徑。”正是因此,使得該叢書所採取的記錄方式不同於一般的歷史書寫,沒有枯燥冰冷,而是温暖而親和,讓人們看到的是一個具有體温的、積極樂觀的、不斷成長的青年共和國。
60年,在歷史的長河中只是短暫的一瞬。對於中國來説,卻是充滿了風雲變幻和時代變遷的60年。在這段歲月裏,個人的命運隨着共和國的歷史車輪而跌宕前進。每一年,都有數不清的故事和抹不掉的記憶。
歲月令山河鉅變,每個人心中都裝了一段60年的回憶。
但在歷史的長河中,60年終不過一瞬,卻每一刻都跟每個人息息相關。
過去60年,中國完成了從沒落到崛起的鉅變,其變在人、地和事。本系列叢書立意於此,以人物、地標、編年三個角度記錄共和國60年曆程,在點式的記錄中,梳理出一個國家的成長路徑。
在這裏,你能看到60年中最獨特的中國印記。
——創作指導委員會

共和國記憶60年書評

《共和國60年記憶》:庶民時代的歷史書寫
《共和國記憶60年:編年紀事》孟雲劍 楊東曉 胡騰
中信出版社2009年1月第一版
經濟觀察網 書評人 肥波
也許是人類智力的先天性缺憾,人們常常喜歡追溯更為久遠的歷史,而對剛剛發生的故事缺乏認知,尤其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年代裏,人們對現實的理解常常流於感性。
但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是,隨着庶民時代的來臨,歷史日益成為人們消費的對象,它不再是少數人的專利,即使是一個從未經過歷史學訓練的人,也有了書寫歷史的權力。姑且不論這種現象的成因與是非,事實上是,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歷史寫作的洪流,而且大有愈演愈烈的味道,剛剛出爐的《共和國記憶60年》叢書就是一例。
從寫作的角度講,這套叢書分別從編年、地標、人物3個角度講述了共和國60年的風雲際會,內容互相穿插,各有側重,信息量頗大,構成了閲讀上的三足鼎立之感。
也許是寫作者的職業優勢,他們都是記者,除了體例上的創新,值得注意的是,他們的視角更平民化,更注重鋪陳日常生活中的細節,更關注大歷史中的小人物命運。
今人該如何書寫尚帶着體温的歷史,可以説是一個不大不小的挑戰;同樣,在共和國60年誕辰的歷史節點上,驀然回首,我們究竟該記憶些什麼,梳理起來並非易事。但通過《共和國記憶60年》的內容,我們仍可以嗅出書寫者的歷史情懷。
其一,凡已經發生者,即刻成為歷史,甚至連主流意識形態還來不及總結,已成為寫作者的素材,而對於閲讀者來説,也不在意這種歷史的二次傳播是否出於正統。
其二,寫法更加自由,你可以將其看作歷史的場記,也可以看作記憶的補充,一切憑君興趣,甚至也無所謂主題先行,不扣帽子,不灌輸理念,不糾纏於意識形態的評判。
其三,更傾向於民間記憶,旨在展現社會變革的風俗畫卷,更像是社會實錄,而不是刻意扳出一幅歷史學家的面孔,將評判權充分地交給讀者,更看重歷史的細節與花絮。
這種寫作的意義或許更在於改寫和顛覆長期以來人們在面對歷史文字時的尷尬境地:一方面,以往的歷史書寫多為時代所左右,其真實性難以確認與辯駁,結論此一時彼一時;另一方面,中國的歷史常常缺乏小人物的出鏡,正書有餘,側記不足,後人在瞭解歷史時缺乏最基本的參照,也使歷史缺少了很多應有的生趣。
然而,但凡記取歷史者,下筆必有自身的立場與動機。《共和國記憶60年》的作者們如是説,“試圖將人們從高空看到平面的視角帶入畫卷之中,一起越過山川和河流,走近去看那些立體的人、鮮活的事,親身去感受、撫摸就在身邊跳動着的時代脈搏……,書中的人物並非都是大名鼎鼎、聲明顯赫,甚至正是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在歷史中的命運更能令人體會在流逝的歲月中真切的光陰……,如果説所謂的‘大人物’的高瞻遠矚是一個時代的典型代表的話,那些‘小人物’的命運浮沉是一個社會的非典型標記……,以這些典型與非典型的人與事彼此映照,如能勾畫出一幅較為鮮活的共和國60年記憶,也就算是基本完成了本書的使命。”
至此,可以看出,以感受與見證者的姿態講述大千世界的歷史進程正在成為一種趨勢和潮流,或許多年以後回看,這些記錄更多隻帶有史料佐錄的意義,但無可否認的是,隨着時代的遞進,人們對於歷史的需求也將更多元化和個人化,通往歷史真相的道路也將有更多的選擇,一旦這種集體記錄大規模出現,文本的社會意義或許會遠超過實錄本身的意義,將使後人在解讀歷史時,首先樹立一種平和而中立的心態。
因此,我們不僅希望看到越來越多的民間記憶的復興,也期望看到更多的草根階層加入進來,因為,一切個人的歷史都天然屬於集體記憶的範疇,對於一個個體來説是真實的記憶,那麼對所有人來説也同樣是真實的,其區別不過在於共鳴的大小而已。
而對於如何解讀共和國剛剛走過的60個春秋,我們也可以抱有一種釋然而達觀的心態,實際上,我們很難從歷史中找出解決問題的答案,只能汲取應對未來的智慧與素養。

共和國記憶60年新版

編輯推薦
這裏曾有時代的風雲掠過,這裏曾聆聽過人民的期盼之聲。這裏推翻過舊時制度的束縛,這裏吹響過改革開放的號角,這裏見證了中國的華麗轉身。60個地標,拼成了一幅完整的地圖,拼成了共和國60年成長過程中的挫折與成就。
60年,在歷史的長河中只是短暫的一瞬。對於中國來説,卻是充滿了風雲變幻和時代變遷的60年。在這段歲月裏,個人的命運隨着共和國的歷史車輪而跌宕前進。每一年,都有數不清的故事和抹不掉的記憶。
歲月令山河改容,每個人心中都裝了一段60年的回憶。
在歷史的長河中,60年終不過一瞬,卻每一段都跟每個人息息相關。
過去60年,中國完成了從沒落到崛起的鉅變,其變在人、地和事。本系列叢書立意於此,以人物、地標、編年三個角度記錄共和國60年曆程,在點式的記錄中,梳理出一個國家的成長路徑。
在這裏,你能看到60年中最獨特的中國印記。
——創作指導委員會

共和國記憶60年內容

本套包括《共和國記憶60年·編年紀事》 [1] 
成長是人生的痛,生命因能在這痛楚中品味出無奈而顯得成熟,而在無奈中領悟真諦的那一刻,人們終於可以輕輕地説:“生活就是這樣。”
六十年,一個輪迴,需要回味的太多。
國家的歷史也有成長的酸楚和艱辛,記錄它們是在關照自身,是在品味千千萬萬與自己一起經歷那段歲月的生命歷程。
《共和國記憶60年·成長地標》:
小崗、大寨、劉莊、蛇口、蘭考……一個個熟悉或不熟悉的地名從歷史中一一跳出來,講述屬於它們自己的那段故事。
地標,因為風雲際會下的某些重大事件或重要人物,從一個單純的地理名詞,轉而擁有了自己獨特的意義,逐漸轉義為一個時代變遷的代名詞。
本書選取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60年風雨兼程中形成的60個深具歷史社會意義的地標,回顧了這些歷史記號凝固、昇華的過程,勾畫出共和國蜿蜒前進的足跡,以及坎坷中仍昂首奮進的歷程。
60年,意味着一個甲子結束,新中國歷史的首卷已然付梓;60年,也意味着另一個甲子的開始,一軸新卷正徐徐拉開。

共和國記憶60年作者

孟雲劍,北大邏輯學研究生,已出版《非是非非》(大陸、台灣、韓國版)、《半知一解》(大陸、韓國版)。

共和國記憶60年目錄

共和國記憶60年·編年紀事
前言 成長
第一部分 揮手
1949,開創
1950,家國夢009
1951,山河一色
1952,走向和平
1953,蹉跎歲月
1954,光芒與夢魘
1955,天下民生
1956,黃金時代
第二部分 激情
1957,紛紜世事
1958,“詩意”烏托邦
1959,滄桑十載
1960,“歲歲尋常今不同”
1961,英雄的人民
1962,寂靜的春天
1963,凋謝與“大寫”
1964,文武之道
1965,“幾年離索,錯錯錯”
第三部分 洶湧
1966,四海翻騰
1967,秋風掃落葉
1968,風起雲湧
1969,歷史中的人生
1970,木秀於林
1971,飛越,飛躍
1972,“彷彿若有光”
1973,追尋命運
1974,山重水複
1975,日月爭輝
1976,試看天地翻覆
第四部分 曙光
1977,“77級”的中國
1978,春天序曲
1979,戰爭與和平
1980,敢問路在何方
1981,對話的年代
1982,我的中國心
1983,嚴打
1984,企業元年
1985,突破的年代
1986,最難回答的問題
第五部分 世界
1987,浴火與新生
1988,淘金潮
1989,改革10年
1990,搞活
1991,虛火
1992,春天的狂潮
1993,危局
1994,寒熱夾雜的軀體
1995,新起點
1996,破局
1997,告別的年代
1998,奔馳20年
第六部分 醒思
1999,迎接新世紀
2000,邁進……
2001,世界:我的家
2002,氣勢如虹
2003,多事之秋
2004,傳統與現代
2005,花香何處
2006,未雨綢繆
2007,音聲相和
2008,遠方……
參考文獻
《共和國記憶60年·成長地標》:
前言 地標和一個國家的生長
第一部分 風雲時代
南京總統府:舊去的時代
鴨綠江:戰爭後的戰爭
拉薩1951:和平解放西藏
一江山島之戰
山西長治:農業合作化之始
河南遂平縣:衞星與公社之始
徐水:跑步進入共產主義
廬山1959:中國向“左”
大慶:能源之渴
第一汽車製造廠:共和國的車輪
鐵西變遷
沉浮南京西路
長安街:規劃之爭
羅布泊:核之地
蘭考:焦裕祿的縣城
紅旗渠:人工天河
南京長江大橋
三門峽大壩和它孤獨的反抗者
陳永貴的大寨:標本農村
北大荒:“你説你想要一場革命”
石河子:年輕的城
攀枝花的生長
珍寶島的戰爭記憶
釣魚台國賓館:陌生的國賓基辛格
劉莊破冰:締造新世界的遠見
1976:唐山平了
天安門:風的起源
第二部分 開放年代
鳳陽小崗:變革之聲
蛇口先行
中英街起落
漢正街:天下 第一街變遷
白天鵝酒店
風雲大邱莊
南街烏托邦
華西常青
崑山開放:答案在風中飄
柳市風雲
橫店三變
“地王”國貿
浦東開發
蘇州工業園:學習新加坡好榜樣
賣光諸城
中關村:中國硅谷的努力
上海證券交易所
義烏:世界的超級市場
秀水街:商業鳥巢
第三部分 大國新局
大連軟件園:軟件中國造
上海新天地
保衞平遙
798:從工廠到藝術區
江村和中國農民的生活
鰲的亞洲之聲
阿拉善:商人與沙
崇明移民
平昌直選:雲中的民主
太湖治水:發展之殤
酒泉衞星發射中心:航天之城
青藏鐵路:高原的鐵路之夢
汶川:中國之痛
新建築,新未來
參考書目
基本信息

共和國記憶60年中信版

共和國記憶60年 共和國記憶60年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頁碼:313 頁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
·ISBN:7508613732/9787508613734
·條形碼:9787508613734
·版本:第1版
·裝幀:平裝
·開本:16
·正文語種:中文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