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六維時間管理理論

鎖定
六維時間管理理論的核心是把個人時間劃分為兩種——全維時間和缺維時間,能夠無障礙用眼、用耳、用嘴、用手、用手機、用電腦的場景化時間,定義為“全維時間”,不完全具備這六要素的場景化時間,就是“缺維時間”,並結合具體工作和生活情境,細化為“六維時間管理”理論。 [1-2] 
中文名
六維時間管理理論
外文名
Six dimensional time management theory
定    義
是否可以無障礙用眼、用耳、用嘴、用手、用手機、用電腦的場景化時間搭配組合方式
作    者
高承遠 [1] 
理論發表
商界》雜誌 [1] 
關聯概念
缺維時間、全維時間

六維時間管理理論原創理論

“時間越來越不夠用了”,當代人普遍面臨着多線程作業、多場景切換、工作生活融合的趨勢與現實。六維時間管理理論的核心是把個人時間劃分為兩種——全維時間和缺維時間,並結合具體工作和生活情境,細化為“六維時間管理”理論。
作者把能夠無障礙用眼、用耳、用嘴、用手、用手機、用電腦的場景化時間,定義為“全維時間”,它同時滿足現代人在時間利用層面最重要的六大約束條件。而不完全具備這六要素的場景化時間,就是“缺維時間”。全維時間只有一種,缺維時間則可通過六大要素搭配形成非常多的組合。 [1-2] 

六維時間管理理論避免四大誤區

首先是理想化。以時間管理為主題販賣焦慮,鼓吹通過時間管理可以解決幾乎生活中所有問題。
其次是理論化。現代主流的時間管理理論,如知名的“緊急-重要”模型,這類普世理論最大的問題在於“正確而無用”。如何在同一維度比較兩件事情的輕重緩急,這本身就耗費時間,何況我們隨時處理和解決的不只兩件事,從知道到做到,中間還隔着兩個太平洋。
再次是形式化。一些時間管理模型還用上了“道具”,如著名的番茄工作法:選擇一個待完成的任務,將番茄時鐘設為25分鐘,專注工作,中途不做任何與該任務無關的事,直至番茄時鐘響起,短暫休息(5分鐘)後開始下一個番茄。這不是把本來碎片化的時間用道具人為切割變得更加碎片嗎?
最後是離心化。時間管理的初心和本質,是希望用更少的時間解決具體問題,但現在發生異化遠離了原有初衷。 [1] 

六維時間管理理論理論提出者

高承遠,眺遠營銷諮詢創始人, [4]  中國商務廣告協會DMT數字營銷認證專家,上海報業集團財聯社鯨平台智庫專家 [3]  ,擔任《中國廣告》、《現代廣告》 、《國際品牌觀察》、《管理學家》、《銷售與市場》、《數字營銷》、《商界·評論》、《國際公關》等營銷類、管理類學術期刊特約撰稿人。
六維時間管理理論外,高承遠還提出了管理學層面的流程税理論(2018年)、廣告學領域的社交宿主廣告理論(2020年)、以及公關傳播圖釘理論(2022年)。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