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公海艦隊

鎖定
公海艦隊(德文:Hoch see flotte)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德意志帝國海軍(德文:Kaiserliche Marine)所屬的水面作戰艦隊。
德意志帝國海軍的一支主力艦隊,曾參與過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自1907年2月起由“本土艦隊”(Heimatflotte)改名而來。“公海艦隊”的締造者——阿爾弗雷德·馮·提爾皮茨海軍上將計劃將其建設為一支足以挑戰英國皇家海軍海上霸權的武力。德皇威廉二世亦是艦隊的擁護者,將其視作德國取得海外殖民地、晉升為全球強權的工具。提爾皮茨建軍的核心思想為“風險理論”,德軍若將強大的戰鬥艦隊集結於北海將可和海軍兵力分散於帝國各處的皇家海軍達到均勢,使後者將不會與德國海軍發生衝突,以免導致其自身海軍核心實力的衰落。
中文名
公海艦隊
外文名
Hoch see flotte
所屬國家
德意志帝國
參與戰爭
日德蘭海戰
前    身
本土艦隊
締造者
阿爾弗雷德·馮·提爾皮茨

公海艦隊基本介紹

曾參與過1916年5月與英國之間發生的日德蘭海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後德國投降,公海艦隊海軍士兵在“彩虹行動”中,將大部分原屬公海艦隊的軍艦鑿沉於蘇格蘭北部奧克尼羣島斯卡帕灣(Scapa flow)中。
公海艦隊(High Seas Fleet)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前的德意志帝國海軍所屬的水面艦隊。由德意志帝國皇帝威廉二世下令建立以對抗英國本土艦隊,1897年威廉二世任命提爾皮茨為海軍總司令,1900年帝國通過提爾皮茨的海軍建軍方案,德意志公海艦隊正式成立。
公海艦隊下轄3支戰列艦分隊,共有16艘無畏艦和6艘前無畏艦;5艘戰列巡洋艦組成的戰巡分隊,以及巡洋艦驅逐艦等支援和輔助艦隻。
由於戰列艦總體實力弱於英國,公海艦隊在一戰中一直未能與英國主力艦隊交手。直至1916年5月31日與英軍大艦隊在日德蘭爆發了規模空前的日德蘭海戰。德國公海艦隊在海戰中擊沉了英國3艘戰列巡洋艦、3艘裝甲巡洋艦和8艘驅逐艦,己方被擊沉1艘戰列巡洋艦、1艘前無畏艦、4艘輕巡洋艦和5艘魚雷艇。雖然損失不如英國皇家海軍嚴重,又在技術上獲勝,但是依舊未能改變主力艦數量懸殊的局面。
隨着突破協約國在北海對德封鎖的努力失敗,公海艦隊自此窩在港口中不再與英國海軍正面交鋒,僅依靠潛艇作戰。
1919年6月21日,被英國海軍拘留斯卡帕灣的德國軍艦集體打開通海閥自沉,包括10艘戰列艦和5艘戰列巡洋艦。沉船行動惹怒了協約國,他們將原本允許德國保留的8艘無畏艦作為補償被美英法日四國瓜分。德國公海艦隊自此覆滅。

公海艦隊背景介紹

德意志帝國海軍戰旗 德意志帝國海軍戰旗
19世紀後期,德意志這個古老的民族重新獲得了統一。為了攫取海外的利益,久居內陸的德國人開始了他們向海洋擴張的努力。
公海艦隊”最終在新的一次海軍軍備擴張法案中被確定為德國海軍的名稱。這個被認為是有些狂妄的名稱顯示出了德國人進軍海洋堅定的決心。
威廉二世的雄心
1888年,帶有英國血統的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即位,威廉在少年時期便十分熱衷於海洋,甚至親自駕船出遊並手繪戰列艦草圖。他既羨慕英國在海洋上的統治權,又深受馬漢制海權思想的影響,相信只有向海外發展才能擠身世界列強行列,於是即位後就將建立強大海軍作為一項重要目標。
威廉二世、提爾皮茨海軍元帥、馮 赫岑多夫海軍元帥 威廉二世、提爾皮茨海軍元帥、馮 赫岑多夫海軍元帥
推波助瀾的執行者就是1892年擔任海軍參謀長的提爾比茨,1894年提爾比茨在其著名的《第九號軍種備忘錄》中指出:“……海軍的成功基於制海權的的興起,木能依賴商業破壞或任何其他手段。交戰雙方必須摧毀對方才能獲得制海權,海戰中的戰略攻方可自由航行並獲得勝利,而戰略守方將陷入困難及全無希望的態勢,要貫徹戰略上的攻勢,必須比對方有1/3的裝備優勢。”基於上述觀點,提爾比茨在1897年6月出任海軍部長後,説服政府建立一支以英國為假想敵的戰列艦隊以確保德國的海外利益並提高國際影響力。
但事實上由於主客觀條件的變化,提爾比茨發現如果以法俄海軍為對手,德國有此能力,但面對以海軍為戰略重心的英國,則是不可能達到的目標。因此提爾比茨在1900年6月20日頒佈第二次《德國海軍法案》中提出了“風險理論”:“德國必須建立一支強大的艦隊,以保護海外貿易和殖民地,但德國海軍不可能對任何敵人都具有優勢,因此德國海軍的實力只需使最強的海軍要毀滅它時付出極高代價,代價之高將損害其世界海軍地位,於是只要想到這種風險,即已產生成懾作用”。提爾比茨將海軍變成一種“風險因素”為德國海外利益提供間接保證。
早期的遠洋實力
德國戰列艦不倫瑞克號為首的德國公海艦隊 德國戰列艦不倫瑞克號為首的德國公海艦隊
1891年,3艘裝有3座炮塔的重型裝甲艦下水,此三艦按照舊習慣仍被稱為“戰列艦”(Linienschiff),它們是德意志海軍最初的遠洋兵力,分別是:在威廉港皇隸造船廠建造的“弗里德里希·威廉大帝”號(Kurf n rst Friedrich Wilhelm)和由福爾康公司承造的“勃蘭登堡”號(Brandenburg)、“威森堡”號(Weissenburg)。1892年,基爾的日耳曼造船廠又建造了第四艘同級艦“伏爾特”號(Worth)。
這4艘戰列艦被稱為勃蘭登堡級,排水量10013噸,艦長116米,主機為兩部蒸汽機,採用雙軸推進,螺旋槳葉直徑5米,航速約17節。武備為6門260毫米主炮、6門105毫米速射炮及8門88毫米高射炮,以及6具魚雷發射管,乘員568人。1900至1901年間中國發生義和團運動時,該級戰列艦被編成第一戰列艦艦隊第一分遣隊開赴中國,作為八國聯軍的海上武力。1901年,“弗里德里希·威廉大帝”號及“威森堡”號被售予土耳其,分別更名為“海拉丁·巴巴羅薩”號(Haireddin Barbarossa)和“托爾古德·雷斯”號(Torgud Reis),前者於1915年在達達尼爾海峽被英軍潛艇擊沉。“勃蘭登堡”號及“伏爾特”號1915年改屬海岸防衞隊,1919年退役,後在但澤市解體。
從大帝級(Kaiser class,1911年另一大帝級戰列艦開始建造,本級遂改稱舊大帝級或弗里德里希三世大帝級)開始,一系列由軍方主導設計的新戰列艦紛紛下水:“弗里德里希三世大帝”號(KaiserFriedrich III)、“威廉二世大帝”號(Kaiser Wilhelm II)、“威廉大帝”號(Kaiser Wilhelm der Grosse)、“卡爾大帝”號(Kaiser Karl der Grosse)及“巴巴羅薩大帝”號(Kaiser Barbarossa)。本級戰列艦長125米、排水量11097噸,主為3部蒸汽機,航速約18節,武備為4門240毫米主炮、18門150毫米單管炮、12門88毫米高射炮、12門37毫米機炮及6魚雷發射管。1916年退出艦隊序列作為巡艦直至1919年退役,後作為廢鐵出賣。
大力建設
德國海軍元帥阿爾弗雷德·馮·提爾皮茨 德國海軍元帥阿爾弗雷德·馮·提爾皮茨
提爾比茨於1892年被任命為海軍指揮部參謀總長,1897年成為海軍部長。在他的努力下,至1903年底,德國已建立了支包括19艘戰列艦、8艘岸防裝甲艦、12重巡洋艦及30艘輕巡洋艦的艦隊。其中列艦方面,包括4艘薩克森級(SachsenSS)裝甲艦、“奧登堡”號(Oldenburg)甲艦、4艘勃蘭登堡級戰列艦、5艘尚未壘竣工的新大帝級戰列艦及5艘計劃中的威特斯巴赫級戰列艦。
岸防裝甲艦方面I勾8艘齊格弗裏德級(Siegfried class)。遂洋艦包括“大帝”號(Kaiser)、“德苦”號(Deutschland)、“奧古斯塔女皇”(Kaiserin Augusta)、5艘維多利亞-易絲級(Victoria Louise class)、“俾蔓大公”號(Ftirst Bismarck)及計盧的“亨利親王”號(Prinz Heinrich)‘阿達貝特親王”號(Prinz Adalbert),進入20世紀之後,國際形勢更顯緊提爾比茨藉機説服國會通過更多的預使他得以能夠建造更多的戰列艦,而鱉洋艦也增為14艘,輕巡洋艦則增為28魚雷艇更多達96艘。
在1906、1908及2年艦隊法備忘錄通過後,至1917年德意志海軍應擁有:41艘戰列艦、20艘(戰列)巡洋艦、40艘輕巡洋艦;而大型艦艇的服役年限則一律減為20年。1899年起,德國海軍又開始一系列新戰列艦的建造。第一個項目就是威特斯巴赫級,該級延襲了大帝級之設計。提爾比茨為公海艦隊所制定的目標為:必須能在北海發生衝突(暗指英國)時充分發揮其保衞祖國的戰鬥力。
“威特斯巴赫”號(Wittelsbach) 1900年在威廉港皇家造船廠下水,“威廷”號(Wettin)、“採林根”號(Zahringen)、“士瓦本”號(Schwabon)等在1901年由同一造船廠承造。該級之後最後一艘“梅克倫堡”號( Mecklenburg)則在1901年由福爾康公司建造。該級戰列艦排水量1 1774噸,長127米,主機為3部蒸汽機,航速約1 8節,武備則與弗里德里希大帝級相同。乘員683人。威特斯巴赫級至1916年改為訓練艦或宿舍艦。除“採林根”號外,共餘4艘皆在1921至1922年間解體。 [1] 
公海艦隊司令萊因哈特.馮.舍爾海軍上將 公海艦隊司令萊因哈特.馮.舍爾海軍上將
繼威特斯巴赫級之後下水的是布勞恩施維格級( Braunschweig),共5艘:“布勞恩施維格”號、“阿爾薩斯”號(Elsas)、“黑森”號(Hessen)、“普魯士”號(Preusen)及“洛林”號(Lothringen)。布勞恩施維格級戰列艦為三煙囱設計,長127.7米,排水量13208噸,3部蒸汽機,航速18.7節,乘員743人,武備為4門280毫米主炮、14門170毫米單管炮、18門88毫米速射炮及6具魚雷發射管。本級艦服役至1916年,戰後繼續由魏瑪共和國海軍使用。除“黑森”號外,其餘都在30年代解體。“黑森”號1916年參與日德蘭海戰,第二次大戰期間被改裝為靶船,1946年作為戰利品交給蘇聯海軍。布勞恩施維格級戰列艦為德國海軍第一次採用280毫米主炮,當時是德國海軍中戰力量最強大的主力艦,該級艦所裝備的快速裝填炮塔自此成為德國海軍之標準配備,裝置於以後各級戰列艦上,直到1911年,赫爾戈蘭級(Helgoland class)戰列艦才改為305毫米主炮,最後的巴伐利亞級(Bayern class)則使用380毫米主炮。
1903年至1908年,5般德意志級(Deutschland class)戰列艦下水,排水量13191噸、長128米,主機與布勞恩施維格級相同,航速增至19節,乘員人數與武備都與勃蘭登堡級相同。“德意志”號1904年由日耳曼造船廠建造,自1906至1912年擔任本土艦隊旗艦。1916年參與日德蘭海戰,“漢諾威”號(Hannover) 1905年在威廉港皇家造船廠下水,同樣曾參與日德蘭海戰,1920至1921年進行改裝後一直服役至1935年,後作為靶艦,1946年在不萊梅解體。“波默恩”號(Pommern),1905年由福爾康公司建造,1916年6月1日在日德蘭海戰中被英國驅逐艦發射魚雷擊中而沉沒,839人陣亡。“西里西亞”號(Schlesien)在1906年下水,亦參與日德蘭海戰,1917年改為訓練艦,1926至1927年間進行了改裝,第二次大戰時部署在波羅的海,1945年5月在施威內明德(Swinemunde)遭到轟炸重創後自沉。“石勒蘇益格一荷爾施泰因”號(Schleswig-Holstein),1906年由日耳曼造船廠建造,1916年參加日德蘭海戰,1917年改為住宿艦,20年代擔任魏瑪共和國海軍旗艦。1939年參與但澤市攻防戰,1940年參與入侵丹麥,後改為訓練艦,1944年12日在哥定根(Gdingen)遭英軍轟炸,翌年被蘇聯俘獲。
無畏艦
在1890年之前,戰列艦(大型裝甲艦)艦艏艉的火炮射程雖可達3000米,但卻並不是艦炮火力的骨幹,艦炮火力的重點仍在舷側,靠近艦體中央的火炮,然而這些中小口徑小炮的射程只有500至1000米。直到勃蘭登堡級戰列艦出覡,此情況才得到改觀,其280毫米主炮射程可達15000米,而海軍上將湯森(Thomsen)被任命為艦炮炮術指揮官後,才開始將火力系統的要領引入,此後重炮的配置開始改變,甚至影響了日後戰列艦設計的思路。1905年日俄戰爭爆發,將德國炮兵射擊程序付諸實戰的日本帝國海軍在對馬海峽一役中,全殲俄羅斯海軍。英國海軍受此影響,遂發展出第一艘全重炮式戰列艦,即1906年出現的“無畏”號(HMS-Dreadnought)。
1908年,第一艘德國無畏艦“拿騷”號(Nassau)下水,排水量18873噸、長146米。拿騷級之前的德國戰列艦一向只在前後配置兩座雙聯裝240毫米炮塔,拿騷則除了艦艏艉之外,左右舷側也各配置了兩座雙聯連280毫米炮炮塔,總計有280毫米炮12門。其炮塔比240毫米略大,副炮為12門150毫米單管炮、16門88毫米速射炮,另有6具魚雷發射管。拿騷級主機為3部蒸汽機,三軸推進,航速20節;乘員為軍官1008人。1910年,4艘拿騷級戰列艦組成德國海軍第一支戰列艦隊,並全部參與日德蘭海戰。戰後“拿騷”號1920年由日本接收,隨後在荷蘭解體。“威斯特法蘭”號(Westfalen) 1920午移交英國,1924年解體。“萊茵蘭”號(Rheinland)於1908年下水,1918年4月因大霧在阿蘭德斯島( Alandsinseln)觸礁,隨後將其打撈起來,在1921年送至荷蘭解體。“波森”號(Posen,1908年下水)也同樣在移交後解體。
1908至1912年,德國海軍又建造了四艘赫爾戈蘭級戰列艦,排水量22808噸、長167米,裝有12門305毫米主炮,比照拿騷級主炮配置方式進行配置。前3艘皆在1909年下水,“赫爾戈蘭”號由基爾荷瓦造船廠( Howaldaswerken)建造,“東弗里斯蘭”號(Ostfriesland)由威廉港皇家造船廠承造,“圖林根”號(Th ti ringen)由不來梅威塞公司建造,“奧登堡”號(Oldenburg)則在1910年由什紹公司承製。4艦皆參與日德蘭海戰,戰後遭到分配各戰勝國的命運:“赫爾戈蘭”號歸英國,“東弗里斯蘭”號給美國,“奧登堡”號移交日本,“圖林根”號則由法國接收。它們分別在1921年至1924年間解體。
繼赫爾戈蘭級戰列艦之後建造的大帝級戰列艦長172米、排水量24724噸,為德國海軍有史以來最大的戰列艦,也是第一艘裝配渦輪主機及使用重油為輔助燃料的戰列艦。採用三軸推進,三號艦“路易博德攝政王”號(Prinzregent Luitpold)是德國海軍第一艘採用柴油主機的戰列艦。本級的主炮與赫爾戈蘭級相同,不過數量減為10門;5座雙連裝炮塔首次採用中心線配置(2、3號炮塔分別在左右舷側),乘員為軍官1084人。該級5艘艦皆於1912至1913年間完工,除“阿爾伯特親王”號(Konig Albert)號外,其餘皆參與日德蘭海戰,其中“弗里德里希大帝”號(Friedrich der Grosse)還擔任艦隊司令舍爾(Scheer)中將之旗艦,戰後全部被扣於斯卡帕灣。
緊接着建造的君主級(Konig)戰列艦共4艘,分別為“君主”號(1913年)、“大選候”號(Grosser Kurf n rst)、“馬克格拉芙”號(Markgraf)及1914年下水的“皇太子”號( Kronprinz),“皇太子”號於1918年1月改名為“皇太子威廉”號(Kronprinz Wilhehm)。君主級排水量25796噸、長175米、航速21節,武備與大帝級相同,5座雙聯裝主炮塔配置於中心線。乘員人數為1136人,日德蘭海戰時擔任德國海軍之主要打擊火力。戰後之命運與大帝級相同。
最後兩艘於大戰期間完成的戰列艦為“巴伐利亞”號(Bayern)及“巴登”號(Baden),本級原本預定建造4艘,後兩艘未完成德國即戰敗。“巴伐利亞”號1915於基爾下水,“巴登”號則於同年在但澤市下水。該級艦排水量28600噸、長180米,主機為3具渦輪機、航速22節。採用揹負式炮塔設計,前後共4座雙聯裝主炮塔,計8門380毫米主炮,16門150毫米副炮,2門88毫米速射炮及五具600毫米魚雷發射管。“巴登”號從1916年10月起擔任德國皇家海軍之末代旗艦,“巴伐利亞”號曾參與1917年巴爾幹半島攻防行動。此2艦皆於1918年被封鎖在英國。
重巡洋艦及戰列巡洋艦
1892年,重巡洋艦“奧古斯塔女皇”號(Kaiserin Augusta)在基爾日耳曼造船廠下水,排水量6056噸,長123米,這是德意志海軍第一艘三軸推進的艦艇,依靠三部蒸汽機可達到21.6節的航速。乘員共430人,配有4門150毫米主炮、8門88毫米速射炮,4門機關炮及5具魚雷發射管。奧古斯塔女皇號長斯作為駐外艦隊的一員,在北美、摩洛哥及地中海等地服役,1914午起改為炮術練習艦,1920年解體。“奧古斯塔女皇”號有三個煙囱,這一設計也成為後繼維多利亞·露易絲級的標準設計。
維多利亞·露易絲級共有5艘:“維多利亞·露易絲”號(Viktoria Louise),“海爾塔”號( Hertha),“費爾亞”號(Freya),“維內塔”號(Vineta)及“漢莎”號(Hansa),分別在1897至1899年間由不同的造船廠承造。本級艦排水量5060噸,長1 10米,時速19節,武備為210毫米主炮2門,150毫米炮8門,88毫米速射炮10門,機關炮10門和三具魚雷發射管,乘員477人。
1897年,重巡洋艦“俾斯麥大公”號在基爾皇家造船廠水下,排水量達1 0690噸,長127米,武備為240毫米主炮4門,150毫米炮12門,88毫米速射炮10門及3具魚雷發射管。主機為3部蒸汽機,雙煙囱,航速18.7節。該艦在1900年至1908年間隸屬東亞艦隊,第一次大戰時成為靶艦,1920年解體。
進入20世紀後,重巡洋艦體型及武備也有增加的趨勢。1906年由B&V公司承造的“沙恩霍斯特”號( Scharnhorst)及“格奈森瑙”號( Gneisenau)排水量已達1 1616盹、長144.6米、航速23.5節,裝有8門210毫米主炮,6門150毫米、16門88毫米副炮及4具魚雷發射管。兩艦皆屬於希佩爾上將指揮的巡洋艦部隊,都在1914年12月福克蘭海戰中沉沒,共有1458人隨艦而亡。繼這兩艦之後,1908年於基爾皇家造船廠下水的大型巡洋艦“布呂歇爾”號(BI ti cher)排水量更達15842噸、長161.8米,航速接近26節,武備為10門210毫米主炮,配置方式如拿騷級戰列艦。“布呂歇爾”號於1915年1月協同戰列巡洋艦“塞德利茲”號在北海與英國戰列巡洋艦發生炮戰後沉沒,共792人喪生。“布呂歇爾”號為戰列巡洋艦與巡洋艦間的過渡艦種,一年之後的1909年,第一艘血統純正的戰列巡洋艦“馮·德·坦恩”號(vonder Tann)便在B&V公司下水,排水量19370噸、長171米,主機為兩部帕森斯(Parsons)渦輪機,航速27.4節,武備為8門280毫米主炮,10門1 50毫米副炮及16門88毫米速射炮,4具魚雷發射管。該艦具有戰列艦的強大火力和巡洋艦的快速,所以被稱為戰列巡洋艦。同時也是第一艘採用渦輪主機的大型艦艇。“馮·德.坦恩”號參與日德蘭海戰,戰後被扣留在英國的斯卡帕灣。繼它之後,B&V公司於1910年及191 1年又建造了兩艘姊妹艦:“莫爾特克”號(Moltke)及“戈本”號(Goeben),不過這二艦體型較大,排水量達到22297噸。1912年,又建造了更大的“塞德利茲”號(Seydlitz),排水量24988噸、長200米。“莫爾特克”號曾參與1915年多格爾沙洲(Doggerbank)海戰及1916年日德蘭海戰,1918年後被封鎖在英國。“戈本”號於1914年8月為拉攏土耳其加入同盟國而移交給土耳其海軍,更名為“約伍茲·蘇丹·塞林”號(Yavuz Sul-tan Selim),一直服役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於1963年解體。“塞德利茲”號為德國海軍遠洋偵搜艦隊旗艦,因彈藥庫爆炸導致艦內大量進水,甲板離水面最低處僅2.5米,勉強逃回威廉港,後來亦被封鎖於斯卡帕灣。
同樣完成於大戰期間的尚有3艘戰列巡洋艦:“德弗林格爾”號(Derflinger)1913年由B&V公司建造、“呂佐夫”號(LU tzow) 1913年由什紹公司建造以及“興登堡”號(Hindenburg) 1915年在皇家造船廠下水,這三艘艦排水墨達27000噸、長210米或212米,航速27節,主炮為8門305毫米炮。“呂佐夫”號沉沒於1916年6月1日日德蘭海戰,其餘二艦戰後投降。德國海軍造艦計劃中尚未實現的還有馬肯森級(Mackensen Project)及約克級(Ersat2Yorck Project)戰列巡洋艦。其中的約克級設計方案就成為日後30年代納粹德國戰列巡洋艦“沙恩霍斯特”號與“格奈森瑙”號的藍本。
輕巡洋艦
進入20世紀後首先建造的是7艘不萊梅級(Bremen class)輕巡洋艦:“不萊梅”號、“柏林”號(Berlin)、“漢堡”號(Hamburg)、“呂貝克”號(L U beck)、“慕尼黑”號(M n nchen)、“萊比錫”號(Leipzig)及“但澤”號(Danzig)。這7艘姐妹艦在外形上只有細節差舁。“不萊梅”號於1903年在威塞造船廠下水,一直在美洲之駐外艦隊服役至1914年,開戰後調回本土艦隊,1915年12月在波羅的海文道(Windau)外海觸雷沉沒。“柏林”號同樣在1903年於但澤市皇家造船廠下水,曾服於役於駐外及本土艦隊,1917年轉調海岸防衞,1923至1929年作以訓練艦進行遠洋任務,自1936年起改為住宿艦使用,1947年裝載二次大戰德國生產的毒氣彈鑿沉於史卡格拉克(Skagerrak)。不萊梅級巡洋艦較羚羊級(Gazelle class)稍大,為三煙囱設計,排水量3278噸,長111米,航速為23節,武裝為10門105毫米速射炮及兩具魚雷發射管。主機使用兩部蒸汽機。本級的“呂貝克”號則為德國海軍中第一艘使用蒸氣渦輪的軍艦,共裝置兩部帕森斯渦輪機。該級艦員為1441人。
隨後德國海軍開始建造施特滕級(Stettin class)輕巡洋艦,與1902年間建造的不萊梅級相比較,唯一的不同為施特滕級在第二及第三個煙囱間之留有較大的距離。其中的“柯尼斯堡”號(Konigsberg)1905年在基爾皇家造船廠下水,1914年自本土艦隊中除役後派往東非,在1915年7月在魯非濟三甬洲(Rufiji-Delta)遭英國戰列艦封鎖並嚴重受損,最後由乘員自沉;“紐倫堡”號(Nurnberg),隸屬希佩爾指揮的巡洋艦部隊,1914年戰沒於福克蘭海戰,327人陣亡。“施特滕”號1907年由福爾康公司建造,1920年移交給英國並予以解體。
德國海軍第三批建造的輕巡洋艦是“德累斯頓”號(Dresden)與“埃姆登”號(Emden)。本級排水量3664噸、長118米,“德累斯頓”號裝配兩部帕森斯渦輪機,航速25節。武備與施特滕級相同,乘員為1361人。“德累斯頓”號1907年由B&V公司承造,曾參與1 9 1 4年科羅內爾(Coronel)海戰及福克蘭海戰,是福克蘭海戰中成為唯一一艘倖存的德艦,但在1915年5月智利近海被英軍捕獲而自沉。“埃姆登”號1908年下水,1914年於東亞脱離希佩爾的艦隊後在印度洋獨自進行戰果豐碩的海上破交戰。1914年11月,在與澳大利亞海軍“悉尼”號(HMASSydney)巡洋艦激戰後擱淺於可可島(Kokosinsel),殘骸直到50年代才予以完全解體。
1907至1909年,德國海軍又建造了兩艘佈雷巡洋艦“鸚鵡螺”號(Nautilus)和“信天翁”號(Albatross),排水量分別為1973噸和2208噸、長100米,可攜帶水雷200枚,武備為88毫米速射炮8門。“鸚鵡螺”號在戰爭末期成為貨運船,戰後解體。“信天翁”號1915年在哥特蘭(Gotland)被俄羅斯巡洋艦嚴重擊傷後擱淺,在瑞典緊急修理後被扣留,1921年於漢堡解體。後續建造的佈雷巡洋艦是1915至16年間由福爾康公司所建造的“牛虻”號(Brummer)及“佈雷姆茲”號(Bremse),排水量4358噸,可攜帶400枚水雷,1918年後被扣留在英國斯卡帕灣。
輕巡洋艦的艦體也逐漸加大,1 908午下水的“柯尼斯堡”號(Knigsberg)排水量4362噸、長118米,而到了大戰末期開始退役的“科隆”號(Koln)級輕巡洋艦已重達5620噸、長155米。從1908年至1917年,德意志帝國海軍建造了一系列各種級別的輕巡洋艦。
1909年:“科爾堡”號(Kolberg)、“奧格斯堡”號(Augsburg)、“美因茲”(Mainz)及“科隆”號;1911年:“馬格德堡”號(Magdeburg)、“佈列斯勞”號(Breslau)、“施特拉爾松”號(Stralsund)及“施特拉斯堡”(Strassburg); 1912年:“卡爾斯魯厄”號(Karlsruhe)、“羅斯托克號”(Rostock);1913至1914年:“格勞登茲”號(Graudenz)、“雷根斯堡”號(Regensburg);1915年:“威斯巴登”號(Wiesbaden)、“法蘭克福”號(Frankfurt); 1915至1916年:“柯尼斯堡”、“卡爾斯魯厄”號、“埃姆登”號、“紐倫堡”號、“科隆”號及“德累斯頓”號(艦名均重複以前艦艇)。
以上這些輕巡洋艦中,“美因茲”號及“科隆”號(1909年)在1914年北海赫爾戈蘭海戰中沉沒,共596人陣亡;“馬格德堡”號1914年戰沒于波羅的海,150人喪生;“佈列斯勞”號移交給土耳其海軍,更名為“米迪裏”號(Midilli),1918年1月沉於埃垓斯(Aegaeis),330人陣亡;“威斯巴登”號沉於日德蘭海戰,喪生的588名船員中包括詩人福克(G. Fock)。“施特拉斯堡”號在一次大戰結束後繼續服役。1920年7月20日德國正式投降後被賦以代號“0”並作為戰利品交給意大利海軍,更名為“塔蘭託”號(Taranto)繼續在意大利海軍中服役,1943年9月9日下午2時在拉斯佩齊亞(La Spezia)港內觸礁沉沒後,後被打撈起來準備做為堤防艦使用,在1943年10月23日遭轟炸再度沉沒,遂被解體。其他輕巡洋艦在停戰後交給協約國,大部分日後均被扣留在斯卡帕灣。
駛向戰爭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王儲斐迪南大公薩拉熱窩被刺殺之時,德國海軍正在慶祝一年一度的基爾軍港節,德國皇帝威廉二世也親自到場參加,其中竟然還有應邀出席的英國戰列艦。
德國艦隊為了奧匈帝國皇儲被暗殺而特意降半旗致哀,英國戰列艦也照此辦理。兩天之後當英國艦隊離去時,還以信號旗打出:“今日為友、明日為友、永遠為友”(Friends today,friends in future, friends forever)的語句,然而一個月後友誼逝去,大戰終告爆發。英德海軍近30年的軍備競賽,終於在戰場上一比高下。德國海軍此時實力為:14艘無畏級戰列艦、16艘戰列艦、4艘戰列巡洋艦(其中2艘還在建造)、13艘重巡洋艦、34艘輕巡洋艦、90艘魚雷艇、21艘潛艇。 [2] 

公海艦隊艦船

戰列艦:
第三戰列艦分艦隊
第五分隊:國王號(Konig,國王級)(P. Behncke海軍少將旗艦),大選帝侯號(Grosser Kurfürst,國王級),威廉皇太子號(Kronprinz Wilhelm,國王級),邊境總督號(Markgraf,國王級)第七分隊:凱撒號(Kaiser,凱撒級)( H. Nordmann海軍少將旗艦),皇后號(Kaiserin,凱撒級),路易特波德攝政王號(Prinzregent Luitpold,凱撒級),腓列特大帝號(Friedrich der Grosse,凱撒級)(雷哈德·舍爾海軍上將的旗艦)
第一戰列艦分艦隊
第一分隊:東弗里斯蘭號(Ostfriesland,赫爾戈蘭級)(E. Schmidt海軍上將旗艦),圖林根號(Thüringen,赫爾戈蘭級),赫爾戈蘭號(Helgoland,赫爾戈蘭級),奧爾登堡號(Oldenburg,赫爾戈蘭級)
第二分隊:波森號(Posen,拿騷級)( W. Englehardt海軍少將旗艦),萊茵蘭號(Rheinland,拿騷級),拿騷號(Nassau,拿騷級),威斯特法倫號(Westfalen,拿騷級)
第二戰列艦分艦隊(此艦隊都是前無畏艦,德國人船不夠用只好拿它們充數了……)
第三分隊:德意志號(Deutschland,德意志級)( F. Mauve海軍少將旗艦),黑森號(Hessen,布倫瑞克級),波拉美尼亞號(Pommern,德意志級)
第四分隊:漢諾威號(Hannover,德意志級)( F. von Dalwigk zu Lichtenfels海軍少將旗艦),西里西亞號(Schlesien,德意志級),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號(Schleswig-Holstein,德意志級)
巡洋艦
第四巡洋艦分隊(擔任偵察任務)
München,Hamburg,Frauenlob,Stuttgart
魚雷艇分隊
Regensburg(領艦,輕巡洋艦
G39(領艦),G40,G38,S32
S53(領艦),V71,V73,G88,S54,V48,G42
G11(領艦)V2,V4,V6,V1,V3,G8,G7,V5,G9,G10
S24(領艦),S15,S17,S20,S16,S18,S19,S23,V189,V186(因機械故障返航)
戰列巡洋艦
馮.德.坦恩號(Von der Tann),毛奇號(Moltke),戈本號(Goeben),賽德利茨號(Seydlitz),呂佐夫號(Lützow)(弗蘭茲·希佩爾海軍中將旗艦),德弗林格號(Derfflinger),興登堡號(Hindenburg)
輕巡洋艦
第二輕巡洋艦分隊(擔任偵察任務)
Frankfurt,Wiesbaden,Pillau,Elbing
魚雷艇分隊
Rostock (輕巡洋艦,領艦)
B98(領艦),G101,G102,B112,B97,B109,B110,B111
G103,G104
G41(領艦),V44,G87,G86,V69,V45,V46,S50,G37
V28(領艦)V27,V26,S36,S51,S52,V30,S34,S33,V29,S35
拿騷級戰列艦(無畏艦)
排水量:標準排水量 18570 噸;滿載排水量 20210噸
拿騷級戰列艦
拿騷級戰列艦(8張)
外形尺寸(英尺 長x寬x高):479 x 88 x 26.5
動力:複式蒸汽機,3軸,22000軸馬力
最高速度:19.5節
艦員:1008人
武備6座雙連裝45倍徑11英寸主炮,16座單連裝45倍徑3.5英寸副炮,6座17.7英寸水下魚雷管
裝甲(英寸):主裝甲帶 3.1-11.8,甲板 1-4,炮塔 11,指揮塔 11.8
艦隻簡介:
拿騷號、威斯特法里亞號、萊茵蘭號、波森號。
備註:這四艘艦為德國第一級無畏艦,航海性能較差,且火炮佈置也有問題。他們在日德蘭海戰中組成公海艦隊第一戰列艦分艦隊第二分隊。
赫爾戈蘭級戰列艦(無畏艦)
排水量:標準排水量 22440 噸;滿載排水量 25200噸
外形尺寸(英尺 長x寬x高):548.5 x 93.6 x 27
動力:15台燃煤鍋爐,三座四缸往復式蒸汽機,3軸,28000軸馬力,2舵並列配置
赫爾戈蘭級戰列艦
赫爾戈蘭級戰列艦(19張)
最高速度:19.5節
艦員:1113 人(戰時 1284-1390 )
武備:6座雙連裝50倍徑12英寸主炮,14座單連裝45倍徑5.9英寸副炮,14座單連裝45倍徑3.5英寸炮,6座19.7英寸水下魚雷管
裝甲(英寸):主裝甲帶 3.1-11.8,甲板 1.5-4,炮塔 11.8,指揮塔 11.8
艦隻簡介:
赫爾戈蘭號、奧斯特弗裏蘭號、圖林根號、奧爾登堡號。
備註:這四艘艦為拿騷級的改進型,航海性能有較大提高,火力也得到加強。他們在日德蘭海戰中組成公海艦隊第一戰列艦分艦隊第一分隊。
德皇(凱撒)級戰列艦(無畏艦)
排水量:標準排水量 24330 噸;滿載排水量 27400噸
外形尺寸(英尺 長x寬x高):565.5 x 95 x 27
動力:16台燃煤鍋爐,三座蒸汽機,3軸,31000軸馬力,2舵並列配置
最高速度:21節
艦員:1084 人(戰時 1249-1278 )
裝甲(英寸):主裝甲帶 3.1-13.8,甲板 2-4,炮塔 11.8,指揮塔 13.8
艦隻簡介:
德皇(凱撒)號、腓特烈大帝號、凱瑟林號、阿爾伯特國王號、路易特波爾德攝政王號。
備註:這五艘艦為全新的設計,航海性能,防護力有飛越性提高,火力也得到進一步加強。他們是一戰中德國海軍的主力,皇家海軍可怕的對手。他們在日德蘭海戰中組成公海艦隊第三戰列艦分艦隊第七分隊,其中腓特烈大帝號還作為舍爾的旗艦。
國王級戰列艦(無畏艦)
排水量:標準排水量 25390 噸;滿載排水量 29200噸
國王級戰列艦
國王級戰列艦(3張)
外形尺寸(英尺 長x寬x高):575.5 x 97 x 27
動力:15台鍋爐,3座蒸汽機,3軸,31000軸馬力,2舵並列配置
最高速度:19.5節
艦員:1136人 (戰時 1284-1315 )
武備:5座雙連裝50倍徑12英寸主炮,14座單連裝45倍徑5.9英寸副炮,6門3.5英寸火炮,4座3.5英寸高射炮,14座單連裝45倍徑3.5英寸炮,5座19.7英寸水下魚雷管
裝甲(英寸):主裝甲帶 3.1-13.8,甲板 2-4,炮塔 11.8,指揮塔 13.8
艦隻簡介:
國王號、大選帝候號、邊境總督號、威廉王子號。
備註:這四艘艦為愷撒級的改進型,改進了炮塔布置。他們在日德蘭海戰中組成公海艦隊第三戰列艦分艦隊第五分隊,在日德蘭一戰中出力頗多。給皇家海軍官兵留下了極深的印象。
巴伐利亞級戰列艦(超無畏艦)
排水量:標準排水量28074噸;滿載排水量:32200噸
外形尺寸:長180米/寬30米/吃水9.39米
巴伐利亞級戰列艦
巴伐利亞級戰列艦(4張)
動力:11台燃煤鍋爐,3台蒸汽輪機,主機功率48000馬力
航速:最大航速:22節,續航能力:5000海里/12節
艦員:1171人
武備:4座雙聯裝380MM口徑、45倍倍徑火炮,16門150MM口徑單裝副炮,10門單裝88MM副炮
裝甲:側舷裝甲帶(最大)350毫米;炮塔(正面)350毫米;指揮塔350毫米;三層裝甲甲板,每層厚30-40毫米。
艦隻簡介:
巴伐利亞號,巴登號,薩克森號,符騰堡
備註:此級戰列艦為德國第一型超無畏艦,也是最後一型超無畏艦,巴伐利亞級上面裝備的380MM口徑火炮讓她成為了公海艦隊火力最為強大的軍艦,也成為了英國皇家海軍所裝備的伊麗莎白女王級超無畏艦的有力的對手,但整體上,巴登要強於巴伐利亞。不過可惜的是,著名的日德蘭大海戰爆發時,巴伐利亞號正在波羅的海進行炮術訓練,沒能參與海戰,而且此後公海艦隊再無大規模海戰的行動。所以在海戰中也沒什麼出色的表現
馮.德.坦恩號
排水量:標準排水量 19064 噸;滿載排水量 21082噸
外形尺寸(英尺 長x寬x高):563 x 87 x 26.6
動力:蒸汽機,4軸,43600軸馬力
最高速度:24.75節
艦員:923人(戰時 1174)
武備:4座雙連裝45倍徑11英寸主炮,10座單連裝45倍徑5.9英寸副炮,16座單連裝3.5英寸副炮,4座17.7英寸水下魚雷管
裝甲(英寸):主裝甲帶 3.1-9.8,甲板 0.8-2.5,炮塔 9.1,指揮塔 9.8
艦隻簡介:
馮.德.坦恩號。
備註:德國第一艘戰列巡洋艦,建成時較同時的英國同類艦隻優越。在日德蘭海戰中跟隨希佩爾的戰列巡洋艦分艦隊作戰。
毛奇級戰列巡洋艦
排水量:標準排水量 22616 噸;滿載排水量 25300噸
毛奇級戰列巡洋艦
毛奇級戰列巡洋艦(18張)
外形尺寸(英尺 長x寬x高):612 x 97 x 27
動力:蒸汽機,4軸,52000軸馬力
最高速度:25.5節
艦員:1053人(戰時 1355)
武備:5座雙連裝50倍徑11英寸主炮,12座單連裝45倍徑5.9英寸副炮,12座單連裝3.5英寸副炮,4座19.7英寸水下魚雷管
裝甲(英寸):主裝甲帶 3.9-10.6,甲板 1-2.5,炮塔 9.1,指揮塔 13.8
艦隻簡介:
備註:毛奇號在日德蘭海戰中被分配在希佩爾的戰列巡洋艦分隊中,其在呂佐夫號沉沒後作為希佩爾的旗艦。戈本號在地中海甩開英法艦隊追擊後,逃進奧斯曼土耳其,見回國無望,德國就將這艘戰列巡洋艦連同同行的佈雷斯勞號巡洋艦一起送給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塞德里茨號戰列巡洋艦
排水量:標準排水量 24594 噸;滿載排水量 28100噸
外形尺寸(英尺 長x寬x高):658 x 93.5 x 27
動力:蒸汽機,4軸,63000軸馬力
最高速度:26.5節
艦員:1068人(戰時 1391)
武備:5座雙連裝50倍徑11英寸主炮,12座單連裝45倍徑5.9英寸副炮,12座單連裝45倍徑3.5英寸火炮,4座19.7英寸水下魚雷管呂佐夫號增加了兩座5.9英寸火炮)
裝甲(英寸):主裝甲帶 3.9-11.8,甲板 1-2.5,炮塔 9.8,指揮塔 13.8
艦隻簡介:
備註:它是毛奇級的改進型,體積和裝甲都得到提高。有不沉戰艦之美譽。
德弗林格級戰列巡洋艦
排水量:標準排水量 26180 噸;滿載排水量 30707噸
德弗林格級戰列巡洋艦
德弗林格級戰列巡洋艦(6張)
外形尺寸(英尺 長x寬x高):690 x 95 x 27
動力:蒸汽機,4軸,63000軸馬力
最高速度:26.5節
艦員:1112人(戰時 1391)
武備:4座雙連裝50倍徑12英寸主炮,12座單連裝45倍徑5.9英寸副炮,4座19.7英寸水下魚雷管(呂佐夫號增加了兩座5.9英寸火炮)
裝甲(英寸):主裝甲帶 3.9-11.8,甲板 1-2.5,炮塔 10.6,指揮塔 13.8
艦隻簡介:
得弗林格號、呂佐夫號、興登堡號
備註:這兩艘艦在日德蘭海戰中被分配在希佩爾的戰列巡洋艦分隊中,其中呂佐夫號為希佩爾的旗艦。興登堡號於1917年下水服役後一直沒有在海戰中一顯身手的機會,直到1919年6月21日,隨公海艦隊其餘主力艦隻,自沉於斯卡帕灣。
德意志級鐵甲艦
排水量:標準排水量 13191 噸;滿載排水量 14218噸
外形尺寸(英尺 長x寬x高):418 x 72 x 26
德意志級鐵甲艦
德意志級鐵甲艦(5張)
動力:三座蒸汽機,3軸,20000軸馬力
最高速度:18.5節
艦員:743人
武備:2座雙連裝40倍徑11.1英寸主炮,14座單連裝40倍徑6.75英寸副炮,6座17.7英寸水下魚雷管
裝甲(英寸):主裝甲帶 3.1-9.5,甲板 3.9,炮塔 11,指揮塔 11.8
艦隻簡介:
德意志號、漢諾威號、波美拉尼亞號。
布倫瑞克級鐵甲艦
排水量:標準排水量 13208 噸;滿載排水量 14394噸
布倫瑞克級鐵甲艦
布倫瑞克級鐵甲艦(2張)
外形尺寸(英尺 長x寬x高):419 x 73 x 27
動力:三座蒸汽機,3軸,16000軸馬力
最高速度:18節
艦員:743人
武備:2座雙連裝40倍徑11英寸主炮,14座單連裝40倍徑6.75英寸副炮,6座17.7英寸水下魚雷管(後被4座19.7英寸水下魚雷管取代)
裝甲(英寸):主裝甲帶 4-8.6,甲板 2.0-4.7,炮塔 9.84,指揮塔 11.8
艦隻簡介
黑森號。
備註:這一級艦一共建造5艘,除黑森號外還有布倫瑞克號,阿爾薩斯號,普魯士號和洛林號,但是到1916年這些艦隻已近退役的邊緣,只有黑森號參加了日德蘭海戰,但是令人驚訝的是他們也都使用到了30年代方拆毀。此時,德國又開始了新一輪的海軍擴軍 。

公海艦隊日德蘭海戰

公海艦隊 公海艦隊
一戰期間,德國為了打破英國的海上封鎖,想對英國發動大規模的海上攻擊。新上任的德國公海艦隊司令舍爾上將制定一個誘敵會戰計劃。5月中旬,舍爾命令希佩爾上將率領一支前衞艦隊到北海海面上佯動,引誘英國艦隊出港。但是,英國海軍情報人員已經獲得了德國公海艦隊傾巢而出的情報。英國海軍司令部讓傑利科上將率領英國主力艦隊在挪威以西的海面上迎戰德國艦隊。傑利科讓貝蒂中將率領戰列巡洋艦“雄獅”為旗艦的誘敵艦隊出發。英、德兩國海軍都想用誘餌把對方引誘到自己的主力艦隊埋伏的海域,就地殲滅對方。
5月31日下午2時, 英、德兩支“誘餌”艦隊相向平行而行,英國“誘餌”艦隊在西,德國前衞艦隊在東,雙方相距只有50多海里,只是由於當時觀察器材落後,誰也沒有發現對方。在日德蘭半島西側海面上, 貝蒂“誘餌”艦隊的一艘巡洋艦發現一艘丹麥貨船“弗約爾”號,便上去查問。希佩爾的德國前衞艦隊也發現了這艘丹麥貨船,並向它靠攏。這樣,英、德雙方軍艦差不多同時發現了對方。德國艦隊在輕型艦隊與英國艦隊短暫交火後按預先計劃,調頭向東南方向駛行,想把英國艦隊引入公海艦隊主力的火力範圍內。貝蒂發現了德國的戰列巡洋艦羣,但是無法把它引過來,只得讓自己的軍艦去追趕。這樣,兩支艦隊靠在一起了。
下午14時28分英國活雕像號巡洋艦打響了日德蘭海戰的第一炮,趕來支援的德國埃爾賓輕巡洋艦立刻開炮還擊,在13000米的距離上直接命中,但是炮彈沒有爆炸。日德蘭海戰就這樣開始了。
日德蘭海戰圖 日德蘭海戰圖
貝蒂中將見到面前的德國艦隊並不強大,完全可以把它一口吃掉。於是,他下令全速追趕。這樣,原作“誘餌”的貝蒂竟中了希佩爾前衞艦隊的誘敵計。在貝蒂的戰列巡洋艦羣追上希佩爾的戰列巡洋艦羣時,英國海軍擁有以“獅”號戰列巡洋艦為旗艦的6艘戰列巡洋艦,而德國海軍只有以“呂佐夫”號為旗艦的5艘戰列巡洋艦,而貝蒂艦隊的4艘伊麗莎白級超無畏艦與貝蒂的巡洋艦羣出現信號聯絡失誤,導致4艘超無畏艦沒能跟上貝蒂艦隊。但是6艘戰列巡洋艦對5艘戰列巡洋艦也有很大優勢,但是在交戰過程中英國軍艦又出現了火力分配失誤,導致德國的德弗林格號戰列巡洋艦被無視了。16時左右“獅”號與“呂佐夫”號幾乎同時命中對方,英國軍艦的炮彈沒能對”呂佐夫“號造成什麼影響“,而命中“獅”號的德國炮彈擊穿Q炮塔,並引發彈藥庫爆炸。”變成“殘獅”無法參戰。英國誘敵艦隊中的“不屈”號也被德艦的重炮擊中,彈藥庫爆炸, “不屈”號屈服了,它載着一千名英軍官兵長眠於海底。幾十分鐘海上激戰, 英國誘敵艦隊損失巨大。此時,英國艦隊的4艘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到達戰場,並向德國馮.德.坦恩號猛烈開火,馮.德.坦恩號受損嚴重,但是有了4艘超無畏艦支援的貝蒂也沒好到哪裏去,16時25分左右,英國“瑪麗王后”號戰列巡洋艦被擊沉。16時38分,英國“南安普頓”號輕巡洋艦發現水天線處狂奔而來的德國主力戰列艦羣,雙方正以相對速度43節的高速逼近。貝蒂中將才明白,他的誘敵艦隊誘敵不成,反被敵所誘。原本氣勢洶洶的貝蒂瞬間變為逃跑者,並向傑里科報告了那個可怕的消息:德國公海艦隊主力出動了!在貝蒂的戰列巡洋艦全速逃離戰場時,4艘伊麗莎白級戰列艦接受命令出了失誤,依然向德國公海艦隊衝去,直到貝蒂的旗艦調頭駛到女王級戰列艦的近處,英國人才發現大事不好,此時,公海艦隊戰列艦隊的前鋒4艘國王級戰列艦的猛烈打擊已經落到英國人頭上。英國第一巡洋艦中隊幾乎被德艦全殲,陷入絕境的貝蒂在即將與傑里科的大艦隊匯合時下令轉向,佔領德艦的"T"型頭,這一招讓希佩爾的戰列巡洋艦遭到嚴重損壞,其中馮.德.坦恩號在全艦主炮全部受損失效的情況下依然決定保持隊形,即使沒有火力也要為友艦分擔英國人的炮火!
英國主力艦隊司令傑利科上將得知德國公海艦隊主力就在前方,便命令艦隊排成六路縱隊,每隊4艘軍艦,各隊相距2000米,各艦首尾相距500米。艦隊採用“Z”字形航行路線。5月31日下午, 英國第3戰列巡洋艦隊和德國第2輕巡洋艦隊進行交鋒, 德國的3艘輕巡洋艦受了傷。傑利科發現德國公海艦隊主力正向他撲來,讓英國皇家海軍主力艦隊左轉變成一列縱隊。這樣,每艘戰列艦的首、尾主炮可以充分發揮火力,德國艦隊頓時處於絕大的劣勢地位,整支艦隊幾乎可能不保。一排排炮彈射向德國艦隊,希佩爾前衞艦隊首當其衝,他的旗艦被打得不能動彈。德國公海艦隊的第一、第三戰列艦隊均受到英國戰列艦轟擊,傷亡慘重。18時30分,舍爾下令“敵前轉向”希望脱離英國大艦隊的火力範圍,同時以兇猛的火力打擊追擊過來的英國軍艦,英國的“無敵”號戰列巡洋艦在交戰中被“德弗林格”號擊沉,世界上的第一艘戰列巡洋艦“無敵”號,就這麼結束了它的一生。
德國公海艦隊像一頭困獸,決意要衝出日德蘭海域,20艘驅逐艦在前面開路,受傷的夾在中間,主力艦船在後面,於5月31日深夜進行突圍戰鬥。德國驅逐艦在英國艦隊中橫衝直撞,雙方艦船在夜海中進行混戰,各有艦船被擊傷和撞沉。
混戰持續了5 個小時,6月1日凌晨4時,德國公海艦隊終於突破英軍包圍,前面就是德國海岸,英國艦隊也宣佈返航,結束了這場不分勝負的戰列艦大會戰。英國共損失3艘戰列巡洋艦,3艘輕巡洋艦和8艘驅逐艦,噸位11.5萬噸,傷亡6945人傷亡率高達11.6%;公海艦隊共損失了1艘老式的前無畏艦、1艘戰列巡洋艦、4艘輕巡洋艦和5艘驅逐艦,噸位達6.1萬噸,傷亡3058人,傷亡率為7.6%。英德雙方損失比近2比1。
這場戰役,證明了德國海軍的戰鬥素質和戰鬥勇氣是極其優秀的,希佩爾艦隊在以5艘戰列巡洋艦對抗貝蒂艦隊的6艘戰列巡洋艦時,以己方受損一艘的代價擊沉英國兩艘戰列巡洋艦並重創其旗艦,而英國艦隊的戰績都是在兵力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取得的,德國艦隊沒有一艘主力艦是被英國主力艦當場擊沉的,被擊沉的前無畏艦“波默恩”號是在夜晚的混戰中被英國驅逐艦發射的魚雷引爆副炮彈藥庫而沉沒,損失的戰列巡洋艦“呂佐夫”號是由於受損嚴重喪失自航能力,棄艦後被己方驅逐艦發射魚雷擊沉。但是縱觀整場戰役,德國艦隊取得的擊沉英艦多是因為英式戰列巡洋艦自身的設計缺陷,而不能僅僅歸結為戰術原因。儘管如此,德國海軍的戰術水平仍然得到了充分表現,其戰列巡洋艦艦隊也顯示出強大的存活力。但是從戰略來説,英國艦隊也達成了把德國公海艦隊困在港中的目的,因為從此戰以後,公海艦隊再也沒有離開過海港。德國打破英國海上封鎖的圖謀沒有成功,此後,英國海軍和德國海軍再未發生過如此大規模的海戰。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