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公元前42年

鎖定
公元前42年,公曆平年,共365天,52周零1天;其中公元前43年2月8日~公元前42年1月27日為農曆戊寅年(虎年),公元前42年1月28日~公元前41年2月15日為農曆己卯年(兔年),該年閏三月永光二年。
中文名
公元前四二年
外文名
Forty-two BC
公    曆
公元前42年
世    紀
公元前1世紀
年    代
40年代
春    節
1月28日
天    數
平年,共365天
中    歷
黃帝紀年2656年
己卯年時間
前42年01月28日~前41年02月15日
立    春
2月6日
生    肖
干    支
己卯
農曆立春
雙春
上一年
公元前43年
下一年
公元前41年

公元前42年所處朝代

西漢:公元前202年2月28日至公元9年1月14日。

公元前42年歷史紀事

公元前42年,安東尼出征羅馬東部行省總督.到了埃及,埃及女王是美貌與勇氣俱全的女子,她曾和屋大維的義父愷撒結婚,愷撒死後她自己獨自治理她的王國。安東尼也迷上了美若女神的埃及女王,他們相愛了,並生了一對可愛的雙胞胎。安東尼居然把東方行省的地區贈送給了埃及女王及其子女。安東尼是在與屋大維的鬥爭中失敗後來到的埃及,他希望藉助埃及豔后的力量來幫助自己重新奪回羅馬的主導權,而埃及豔后也希望藉由幫助安東尼實現埃及的獨立 [1] 
公元前42年克利奧佩特拉借安東尼的兵力,平息了皇族的內亂。
公元前42年 安東尼於冬季回訪亞歷山大。
公元前42年腓力皮戰役,安東尼(“後三頭”之一)擊敗以布魯圖斯和卡西烏斯為首的共和派;布魯圖斯和卡西烏斯自殺。後來的皇帝提比略出生。

公元前42年屋大維

公元前31年9月,羅馬討伐軍的艦隊和安東尼、埃及女王的艦隊在希臘西北部的海面會戰。雙方勢均力敵,戰鬥不分勝負。但在戰鬥最激烈的時候,埃及女王突然率領埃及艦隊撤出戰場,逃往埃及。安東尼見女王乘船離開,他也棄軍而逃。他的部隊失去了主帥,很快被屋大維單獨消滅了。第二年夏天,屋大維進軍埃及京城。安東尼在敗局已定的時候,他提出要同屋大維單獨決鬥,屋大維的回答是:“沒有必要,你想死的話,辦法多得很。”安東尼無可奈何,只好伏劍自殺。埃及女王也在王宮裏讓毒蛇把自己咬死。
當屋大維回到羅馬時,他已經成為同愷撒一樣的偉大人物。他的帝國北起多瑙河,南到非洲(包括埃及在內的北非一帶),西起比利牛斯半島,東到兩河流域和小亞細亞半島,形成了古代史上一個最龐大的帝國,地中海都成了羅馬帝國的內湖。屋大維決定把和平還給久經戰亂的羅馬人。從他開始,羅馬維持了200多年的和平。公元前27年1月,屋大維接受人民的請求,接受元老院贈予他的“奧古斯都”稱號。“奧古斯都”是“神聖”、“至尊”的意思,這是比皇帝更光榮的稱號,它後來成為西方帝王的一種頭銜。屋大維還接受“元老院首席公民”(即“元首”)和元帥的榮譽稱號,獨攬了羅馬的行政、軍事、司法和宗教的大權。“元首”這個詞,從此就在全世界通用了,當時屋大維才36歲。
屋大維統治羅馬43年,他死於公元14年。這以後將近200年裏羅馬政局穩定,經濟、文化都有了比較大的發展,被稱為“羅馬的和平”時期。四通八達的道路把羅馬大帝國的各個部分聯結為一個整體,羅馬是羅馬帝國的中心。“條條道路通羅馬”的諺語就形象地描述出羅馬帝國當時交通發達,商業繁榮的景象。

公元前42年貨幣情況

公元前42年的錯幣背面是帶着正面頭像的陰刻/反向圖案。當工匠打製了第一枚錢幣以後,該錢幣還貼在模具上沒有移開,就把另一塊錢塊放在模具上打製。如此這般,第一個錢幣的正面圖案就代替了模具上的背面圖案,再經捶打而落在第二個錢幣本來該是背面的那一面;而正面的那一面就因為沒有阻隔就順利刻上。在現代一枚異體幣的價錢可以非常高,不過就古幣而言品相是較重要的,這一枚在西元前42年造的denarius的價值就大打折扣了,外貌好看些價錢也高些。

公元前42年維吉爾

維吉爾的牧歌十章
維吉爾最早的重要作品是他寫的牧歌十章,大概都寫成於公元前42至37年之間。這些牧歌基本上仿效亞歷山大城著名詩人忒奧克里託斯牧歌的形式,但除了虛構一些年輕牧人的愛戀情節外,也抒發了不少他對當時政治和社會情況的真實感情,因此並不完全是摹擬別人的作品。例如在第1章和第9章裏,詩人就描寫了被迫離開鄉土的人的悲怨和他個人在被歸還土地之後的感激心情。牧歌第 4章是引起後世最大重視和爭論的一篇作品;在這篇作品裏,詩人莊嚴宣告了一個新時代的開始,歌頌一個嬰兒的誕生將帶來未來的黃金時代。從公元 4世紀起,就有不少基督徒認為這是指耶穌基督的誕生,是對未來天國的預言。這種荒唐的宗教附會甚至影響了近代西方學術界的看法,引起許多爭論。
作品裏的嬰兒
實際上,這個初誕生的嬰兒最可能是指生於公元前42年的馬爾切魯斯,是奧古斯都的妹妹屋大維婭的兒子,深為奧古斯都所寵愛,曾被認為是他的繼承人。公元前25在公元前23年即病死,只活了20歲,因此未能繼承帝位。維吉爾在他後來的史詩《埃涅阿斯紀》裏,曾特別加上一段哀悼馬爾切魯斯的早夭(第 6卷第860至886行)。西方基督徒附會這個嬰兒為耶穌基督,顯然是不能成立的,當時在羅馬,基督教還沒有那麼大的影響。

公元前42年通鑑記載

孝元皇帝上永光二年(己卯,公元前四二年)
春,二月,赦天下。
丁酉,御史大夫韋玄成為丞相;右扶風鄭弘為御史大夫。
三月,壬戌朔,日有食之。
夏,六月,赦天下。
上問給事中匡衡以地震日食之變,衡上疏曰:“陛下躬聖德,開太平之路,閔愚吏民觸法抵禁,比年大赦,使百姓得改行自新,天下幸甚!臣竊見大赦之後,奸邪不為衰止,今日大赦,明日犯法,相隨入獄,此殆導之未得其務也。今天下俗,貪財賤義,好聲色,上侈靡,親戚之恩薄,婚姻之黨隆,苟合徼倖,以身設利;不改其原,雖歲赦之,刑猶難使錯而不用也,臣愚以為宜壹曠然大變其俗。夫朝廷者,天下之楨幹也。朝有變色之言,則下有爭鬥之患;上有自專之士,則下有不讓之人;上有克勝之佐,則下有傷害之心;上有好利之臣,則下有盜竊之民;此其本也。治天下者,審所上而已。教化之流,非家至而人説之也;賢者在位,能者布職,朝廷崇禮,百僚敬讓,道德之行,由內及外,自近者始,然後民知所法,遷善日進而不自知也。《詩》曰:‘商邑翼翼,四方之極。’今長安,天子之都,親承聖化,然其習俗無以異於遠方,郡國來者無所法則,或見侈靡而放效之;此教化之原本,風俗之樞機,宜先正者也。臣聞天人之際,精祲有以相蕩,善惡有以相推,事作乎下者象動乎上,陰變則靜者動,陽蔽則明者晻,水旱之災隨類而至。陛下祗畏天戒,哀閔元元,宜省靡麗,考制度,近忠正,遠巧佞,以崇至仁,匡失俗,道德弘於京師,淑問揚乎疆外,然後大化可成,禮讓可興也。”上説其言,遷衡為光祿大夫。
荀悦論曰:夫赦者,權時之宜,非常典也。漢興,承秦兵革之後,大愚之世,比屋可刑,故設三章之法,大赦之令,盪滌穢流,與民更始,時勢然也。後世承業,襲而不革,失時宜矣。若惠、文之世,無所赦之。若孝景之時,七國皆亂,異心並起,奸詐非一;及武帝末年,賦役繁興,羣盜並起,加以太子之事,巫蠱之禍,天下紛然,百姓無聊,人不自安;及光武之際,撥亂之後:如此之比,宜為赦矣。
秋,七月,隴西羌彡姐旁種反,詔召丞相韋玄成等入議。是時,歲比不登,朝廷方以為憂,而遭羌變,玄成等漠然,莫有對者。右將軍馮奉世曰:“羌虜近在竟內背畔,不以時誅,無以威制遠蠻,臣願帥師討之!”上問用兵之數,對曰:“臣聞善用兵者,役不再興,糧不三載,故師不久暴而天誅亟決。往者數不料敵,而師至於折傷,再三發調,則曠日煩費,威武虧矣。今反虜無慮三萬人,法當倍,用六萬人。然羌戎,弓矛之兵耳,器不犀利,可用四萬人。一月足以決。”丞相、御史、兩將軍皆以為:“民方收斂時未可多發,發萬人屯守之,且足。”奉世曰:“不可。天下被饑饉,士馬羸耗,守戰之備久廢不簡,夷狄有輕邊吏之心,而羌首難。今以萬人分屯數處,虜見兵少,必不畏懼。戰則挫兵病師,守則百姓不救,如此,怯弱之形見。羌人乘利,諸種並和,相扇而起,臣恐中國之役不得止於四萬,非財幣所能解也。故少發師而曠日,與一舉而疾決,利害相萬也。”固爭之,不能得。有詔,益二千人。於是遣奉世將萬二千人騎,以將屯為名,典屬國任立、護軍都尉韓昌為偏裨,到隴西,分屯三處。昌先遣兩校尉與羌戰,羌虜盛多,皆為所破,殺兩校尉。奉世具上地形部眾多少之計,願益三萬六千人,乃足以決事。書奏,天子大為發兵六萬餘人。八月,拜太常弋陽侯任千秋為奮武將軍以助之。冬,十月,兵畢至隴西,十一月,並進,羌虜大破,斬首數千級,餘皆走出塞。兵未決間,漢復發募士萬人,拜定襄太守韓安國為建威將軍,未進,聞羌破而還。詔罷吏士,頗留屯田,備要害處。
參考資料
  • 1.    吉本.羅馬帝國衰亡史.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1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