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全國醫學院校高職高專教材·組織學與胚胎學

鎖定
《全國醫學院校高職高專教材·組織學與胚胎學》是2006年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柳潔、陳良富。
書    名
全國醫學院校高職高專教材•組織學與胚胎學
作    者
柳潔 陳良富
出版社
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 [1] 
出版時間
2006年8月1日
頁    數
216 頁
開    本
16 開
ISBN
9787810719544, 7810719548
語    種
簡體中文

全國醫學院校高職高專教材·組織學與胚胎學內容簡介

組織學與胚胎學是一門最基礎的、也是一門很重要的醫學課程,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編者感覺到傳統的專科教材不利於教學,更不利於學生的自學,針對這一現狀,編者組織編寫了這套教材,編寫這《全國醫學院校高職高專教材·組織學與胚胎學》的指導思想是“淡化學科意識,增強醫學整體觀”。據此,在《全國醫學院校高職高專教材·組織學與胚胎學》編寫時,編者比較注重與生理學、病理學和臨牀醫學等後續醫學課程的結合。《全國醫學院校高職高專教材·組織學與胚胎學》在文字上簡明扼要,重點突出。根據形態教學的特點,增加了較多的光鏡圖、電鏡圖和模式圖。為了便於學生觀察圖像,全書採用全綵色印刷,並配套出版了一張多媒體光盤。全書共分二十一章,第一章緒論以代表性的圖片介紹了組織學的主要研究方法;第二至第五章介紹四大基本組織結構;第六至第十七章介紹各個系統結構;第十八章介紹胚胎學緒論;第十九章介紹人體早期胚胎發生;第二十章介紹器官與各系統的發生;第二十一章介紹影響胚胎發生的因素及常見畸形。

全國醫學院校高職高專教材·組織學與胚胎學圖書目錄

第一章 組織學緒論
一、組織學的研究內容
二、組織學的研究技術
(一)一般光學顯微鏡技術
(二)特殊光學顯微鏡
(三)電子顯微鏡技術
(四)組織化學和細胞化學技術
(七)組織培養技術和組織工程
三、組織學在醫學中的地位及學習方法
第二章 上皮組織
一、被覆上皮
(五)變移上皮
二、上皮細胞表面的特化結構
(一)上皮細胞的遊離面
(二)上皮細胞的側面
(三)上皮細胞的基底面
三、腺上皮與腺
(一)內分泌腺
(二)外分泌腺
第三章 結締組織
(三)網狀結締組織
(四)脂肪組織
二、軟骨組織與軟骨
(一)軟骨組織
(二)軟骨
三、骨組織與骨
(一)骨組織
(二)骨
四、血液
(一)血漿
(二)血細胞
五、骨髓與血細胞發生
(一)血細胞發生的部位
(二)紅骨髓的結構
(三)血細胞的發生
(四)骨髓塗片中的正常血細胞
第四章 肌組織
一、骨骼肌
(一)骨骼肌纖維的光鏡結構
(二)骨骼肌纖維的超微結構
(三)骨骼肌纖維的收縮原理
二、心肌
(一)心肌纖維的光鏡結構
(二)心肌纖維的超微結構特點
三、平滑肌
(一)平滑肌纖維的光鏡結構
(二)平滑肌纖維的超微結構特點
第五章 神經組織
一、神經元
(一)神經元的結構
(二)神經元的分類
二、突觸
(一)突觸的分類
(二)突觸的結構
(一)中樞神經系統內的神經膠質細胞
(二)周圍神經系統內的神經膠質細胞
四、神經纖維和神經
(一)神經纖維
(二)神經
五、神經末梢
第六章 神經系統
一、神經節
(一)腦、脊神經節
二、脊髓
(一)灰質的細胞羣
(二)白質的神經纖維
三、大腦皮質
(一)大腦皮質的神經元
(二)大腦皮質的分層
四、小腦皮質
(一)小腦皮質的神經元
(二)小腦皮質的分層
(三)小腦皮質的纖維
第七章 循環系統
一、血管壁的一般微細結構
(一)內膜
(二)中膜
(三)外膜
二、動脈
(一)大動脈
(二)中動脈
(三)小動脈
(四)微動脈
三、毛細血管
(一)毛細血管的結構
(二)毛細血管的分類
四、靜脈
(一)微靜脈
(二)小靜脈
(三)中靜脈
(四)大靜脈
(五)靜脈瓣
五、微循環
六、心臟
(一)心壁的結構
(二)心臟的傳導系統
第八章 免疫系統
一、免疫系統的組成
(一)免疫細胞
(二)免疫組織
(三)淋巴器官
二、免疫器官的結構
(一)胸腺
(二)淋巴結
(三)脾
(四)扁桃體
第九章 內分泌系統
一、甲狀腺
(一)甲狀腺濾泡
二、甲狀旁腺
(一)主細胞
三、腎上腺
四、垂體
(一)腺垂體
(二)神經垂體
(三)下丘腦與垂體的關係
五、彌散神經內分泌細胞
第十章 消化管
一、消化管壁的一般結構
(一)粘膜
(二)粘膜下層
(三)肌層
(四)外膜
二、口腔
(一)口腔粘膜的一般結構
(二)舌
(三)牙
三、咽
(一)粘膜
(二)肌層
(三)外膜
四、食管
(一)粘膜
(二)粘膜下層
(三)肌層
(四)外膜
五、胃
(一)粘膜
(二)粘膜下層
(三)肌層
(四)外膜
六、小腸
(一)粘膜
(二)粘膜下層
(三)肌層
(四)外膜
(五)增加小腸吸收面積的結構
七、大腸
(一)盲腸、結腸與直腸
(二)闌尾
(三)肛管
八、消化管壁的淋巴組織
(一)消化管的免疫細胞和淋巴組織
(二)消化管的免疫功能
九、胃腸道的內分泌細胞
第十一章 消化腺
一、唾液腺
(一)腺泡
(二)導管
二、肝
(一)肝小葉
(二)門管區
(三)門管小葉
(四)肝腺泡
三、膽囊
(一)粘膜
(二)肌層
(三)外膜
四、膽管
(一)肝內膽管
(二)肝外膽管
五、胰
(一)外分泌部
(二)內分泌部
第十二章 呼吸系統
一、鼻腔
(一)前庭部
(二)呼吸部
(三)嗅部
二、喉
三、氣管與支氣管
(一)粘膜
(二)粘膜下層
(三)外膜
四、肺
(一)肺導氣部
(二)肺呼吸部
(三)肺間質
(四)呼吸膜
(五)肺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經
第十三章 泌尿系統
一、腎
(一)腎的一般結構
(二)腎單位
(三)集合小管
(五)腎間質
(六)腎的血液循環
二、排尿管道
(一)粘膜
(二)肌層
(三)外膜
第十四章 眼和耳
一、眼
(一)眼球壁
(二)眼球內容物
(三)眼副器
二、耳
(一)外耳
(二)中耳
(三)內耳
第十五章 皮膚
一、表皮
(二)非角質形成細胞
二、真皮
(一)乳頭層
(二)網織層
三、皮膚的附屬器
(一)毛
(二)皮脂腺
(三)汗腺
(四)指(趾)甲
四、皮下組織
第十六章 男性生殖系統
一、睾丸
(一)睾丸的一般結構
(二)生精小管
(三)直精小管
(四)睾丸網
(五)睾丸間質
二、附睾
(一)睾丸輸出小管
(二)附睾管
三、輸精管
(一)粘膜
(二)肌層
(三)外膜
四、附屬腺
(一)前列腺
(二)精囊腺
(三)尿道球腺
五、陰莖
(一)海綿體
(二)陰莖深筋膜
(三)皮膚與陰莖淺筋膜
第十七章 女性生殖系統
一、卵巢
(一)卵泡的發育與成熟
(二)排卵
(三)黃體的形成與退化
(四)閉鎖卵泡
(五)卵巢門細胞
二、輸卵管
(一)粘膜
(二)肌層
(三)漿膜
三、子宮
(一)子宮壁的結構
(二)子宮內膜的週期性變化
四、陰道
(一)粘膜
(二)肌層
(三)外膜
五、乳腺
(一)導管
(二)腺泡
第十八章 胚胎學緒論
一、胚胎學的研究內容
二、胚胎學的研究意義
三、胚胎學的研究方法
第十九章 人體早期胚胎發生
一、生殖細胞的發生與成熟
(一)精子的發生、成熟和獲能
(二)卵子的發生與成熟
二、早期胚胎發生
(一)受精
(二)卵裂與胚泡的形成
(三)二胚層胚盤及相關結構的形成
(四)三胚層胚盤的形成
(五)三胚層的分化
(六)胚胎外形的建立
三、胚泡植入和子宮內膜的變化
(一)胚泡植入
(二)植入後子宮內膜的變化
四、胎膜
(一)絨毛膜
(二)羊膜囊
(三)卵黃囊
(四)尿囊
(五)臍帶
五、胎盤
(一)胎盤的形態
(二)胎盤的結構
(三)胎盤的血液循環
(四)胎盤的功能
六、胚胎齡的計算方法與預產期的推算
(一)胚胎齡的計算方法
(二)預產期的推算公式
七、常見的胚泡異常植入部位
(一)子宮內異常植入
(二)子宮外異常植入
八、雙胎、聯體雙胎與多胎
(一)雙胎
(二)聯體雙胎
第二十章 器官與系統的發生
一、顏面的發生
(一)鰓器官的發生
(二)顏面的形成
(三)齶的形成與口、鼻腔分隔
(四)牙的發生
二、消化系統的發生
(一)咽發生與咽囊的演變
(二)消化管的發生
(三)消化腺的發生
三、呼吸系統的發生
(一)喉氣管形成
(二)喉氣管分化與肺形成
四、泌尿系統的發生
(一)腎和輸尿管的發生
(二)膀胱和尿道的發生
五、生殖系統的發生
(一)生殖腺的發生
(二)生殖管道的分化
(三)外生殖器的發生
六、心血管系統的發生
(一)原始血管和血細胞的發生
(二)原始心臟的形成
(三)胚胎早期階段的血液循環
(四)心臟的外形變化與內部分隔
(五)胎兒血液循環及出生後的改變
七、神經系統的發生
(一)神經管和神經嵴的早期分化
(二)神經管和神經嵴的進一步分化
八、眼的發生
(一)視泡的形成
(二)視網膜的發生
(三)視神經的發生
(四)晶狀體的形成
(五)角膜和眼瞼的形成
九、耳的發生
(一)內耳的發生
(二)中耳的發生
(三)外耳的發生
十、內分泌腺的發生
(一)下丘腦的發生
(二)垂體的發生
(三)甲狀腺的發生
(四)甲狀旁腺的發生
(五)腎上腺的發生
第二十一章 影響胚胎發生的因素及
常見的先天性畸形
一、影響胚胎發生的因素
(一)遺傳因素
(二)環境因素
(三)藥物
二、致畸敏感期
三、常見的先天性畸形
(一)顏面和頸常見的先天性畸形
(二)消化系統常見的先天性畸形
(三)呼吸系統常見的先天性畸形
泌尿系統常見的先天性畸形
生殖系統常見的先天性畸形
心血管系統常見的先天性畸形
神經系統常見的先天性畸形
眼的先天性畸形
耳的先天性畸形
內分泌腺的先天性畸形

全國醫學院校高職高專教材·組織學與胚胎學序言

為了適應新世紀對醫學應用型人才的要求,醫學專科教育要在教育思想、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全面的改革。因此,教材也需要經常更新,以適應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的要求。
組織學與胚胎學是一門最基礎的、也是一門很重要的醫學課程,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我們感覺到傳統的專科教材不利於教學,更不利於學生的自學,針對這一現狀,我們組織編寫了這套教材,編寫這本書的指導思想是”淡化學科意識,增強醫學整體觀”。據此,在本書編寫時,我們比較注重與生理學、病理學和臨牀醫學等後續醫學課程的結合。本書在文字上簡明扼要,重點突出。根據形態教學的特點,增加了較多的光鏡圖、電鏡圖和模式圖。為了便於學生觀察圖像,全書採用全綵色印刷,並配套出版了一張多媒體光盤。全書共分二十一章,第一章緒論以代表性的圖片介紹了組織學的主要研究方法;第二至第五章介紹四大基本組織結構;第六至第十七章介紹各個系統結構;第十八章介紹胚胎學緒論;第十九章介紹人體早期胚胎發生;第二十章介紹器官與各系統的發生;第二十一章介紹影響胚胎發生的因素及常見畸形。
石家莊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曹玉純教授擔任本書主審,對本書的指導思想、編寫原則、內容取合和編寫方法提出了許多指導性的意見,並對全書的內容進行了嚴格把關;懷化醫學高等專科學校馬曉健教授對本書的編寫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和建議,並參與了許多具體事務工作;懷化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周天亮老師負責本書模式圖的繪製工作。本書在編寫過程中還得到了懷化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石家莊醫學高等專科學校、邵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等學校領導和同行們的大力支持,在此一併表示感謝。
由於編者的水平有限,難免有欠妥和失誤之處,受取景、染色等方面的限制,有些圖像出現瑕疵和缺憾也在所難免。我們誠懇地希望讀者對本書提出批評和改進意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