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党項族平夏部

鎖定
党項族平夏部,古代西北部落羣體。唐代後期党項部落聯盟之一。 [1] 
唐安史之亂後,將散居在靈州(治今寧夏靈武縣)、鹽州(治今陝西定邊縣)和慶州(治今甘肅慶陽縣)一帶的六州党項遷到銀州(治今陝西榆林縣)以北至夏州(治今內蒙古烏審旗)以東地區。 [1] 
從此,遷居到夏州等地的党項各部因當地的地勢較為平坦,為十六國時夏之故地,號“平夏部”。此後該部社會經濟有了較快發展,首領曾擔任唐朝邊官。此部與西夏的建立有較大關係。 [1] 
中文名
党項族平夏部
別    名
平夏部
概    念
古代西北部落羣體
時    代
唐代後期

党項族平夏部歷史來源

党項族是我國古代羌族的一支。最初,他們活動於今青海東南部黃河曲折北流之處。以遊牧為業,不知稼穡;織牛羊毛為屋,以獸皮為衣,以獵物為食;沒有文字和曆法,以草木的枯榮來計算歲時;崇尚武力,沒有法令。唐初,其活動範圍擴大至今四川松潘以西地區。部眾以姓氏結為部落,互不統屬。較大者有細封氏、費聽氏、往利氏、頗超氏、野利氏、房當氏、米擒氏、拓跋氏等八部,其中以拓跋氏最強。 [2] 
後來,地處青藏高原吐蕃強盛起來,不斷攻擊党項諸部,党項人被迫向朝廷請求內遷。在唐王朝的幫助下,陸續移其部於今甘肅東部、寧夏和陝西北部一帶。唐代宗廣德二年(764年),僕固懷恩(唐朝著名蕃將)起兵叛唐,並煽動党項、吐谷渾等族叛唐作亂。唐王朝也害怕居地相鄰的党項族與吐蕃族相互聯絡,威脅京城,便採納了朔方節度使郭子儀的建議,將居住在靈州至慶州一帶的党項部落遷到銀州(今陝西榆林)以北、夏州(今陝西靖邊縣北白城子)以東地區。此後,遷居於銀、夏一帶的党項族部落被稱為“平夏部”。 [3]  而後為西夏王族的拓跋氏是平夏部裏勢力最顯赫的大族。

党項族平夏部向西夏的轉變

唐僖宗中和年間(881~884年),平夏部首領拓跋思恭因助唐鎮壓黃巢起義有功,僖宗授以夏州節度使,賜姓李,封夏國公,統轄夏、綏(今陝西綏德)、銀、宥(今陝西靖邊東)四州之地,正式成為大唐王朝的封疆大吏。 [4]  從此以後,平夏部拓跋氏首領便世襲此職,長期統轄這一帶地方,成為中國西部邊境上一支強大的藩鎮勢力。 [5] 
五代十國時期,不管中原是何人當政,李氏(拓跋氏)皆“俯首稱臣”,換來該地的統治地位和大量的賞賜。 在這段時期,西夏十分謹慎地處理着與後唐、後晉、後漢等沙陀政權,與耶律阿保機於公元907年建立的遼國,以及與趙匡胤於公元960年建立的宋朝之間的錯綜複雜的外交關係。 [6] 
公元1032年李德明之子李元昊繼夏國公位,開始積極準備脱離宋。他首先棄李姓,自稱嵬名氏。第二年以避父諱為名改宋明道年號為顯道。開始了西夏自己的年號。在其後幾年內他建宮殿,立文武班,規定官民服侍,定兵制,立軍名,創造自己的民族文字(西夏文),並頒佈禿髮令。並派大軍攻取回鶻的瓜州、沙州、肅州三個戰略要地。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