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先聲後實

鎖定
先聲後實(拼音:xiān shēng hòu shí)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 [1] 
先聲後實(聲:聲勢;實:實力)指先以聲勢威懾對方,然後以實力取勝。聯合式結構,含褒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 [1]  [4] 
中文名
先聲後實
拼    音
xiān shēng hòu shí
近義詞
先聲奪人
出    處
《史記·淮陰侯列傳》
注音字母
ㄒㄧㄢ ㄕㄥ ㄏㄡˋ ㄕㄧˊ
語法結構
聯合式
語法屬性
作謂語、定語

先聲後實成語出處

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兵固有先聲而後實者,此之謂也。” [1]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先聲後實”。 [1] 

先聲後實成語典故

公元前204年,漢王劉邦派韓信帶領一部分人馬向東進攻趙國。趙王聽説後,與成安君陳餘把軍隊聚在井陘山口,準備迎敵。 [2] 
趙王的參謀李左車獻計道:“井陘這地方,不能容兩車並行,也容不下列隊的騎兵。漢軍的後勤部隊一定跟在後面。如果讓我帶兵抄小路截斷他們的輜重,不出十天,他們必然敗走。”這本是很好的計策,但是趙王和陳餘沒有采納。 [2] 
韓信探聽到這個消息,心中大喜,同時暗暗佩服李左車的才華。於是他懸賞千金,要求活捉李左車。 [2] 
不久,韓信大敗趙軍。趙王被俘,陳餘陣亡,李左車被漢軍生擒。他被押至韓信帳內,韓信連忙為他鬆綁,十分客氣地向他請教:“我打算向北攻打燕國,向東討伐齊國,用什麼辦法才能成功呢?” [2] 
李左車起先不願意多談,説:“我只是一個吃了敗仗的俘虜,哪有資格論及這樣的事情。”韓信急忙説:“趙軍失敗,是因為趙王沒有聽取你的計謀。如果他按照你的話做,恐怕我就要成為你們的俘虜了。今天我是誠心誠意地想聽聽你的高見,請你不要推辭了。”李左車這才直言道:“你從關中出兵,渡過黃河向東,先滅魏,再滅趙,名聞海內。威震天下,這是你目前的優勢。然而你現在的兵士已相當疲乏,如果急於攻燕,萬一不能很快取勝,時間拖久了,齊國必定做好了充分準備,那時,你的弱點就不免要暴露出來。善於用兵的將軍,總是發揮自己的優勢而利用對方的弱點,你不如先在這裏休整軍隊,一面大造攻燕的聲勢,一面派一個極有口才的人,帶着你的信去見燕王,故意顯示漢軍的強大,逼燕王投降,這樣,齊王也就容易對付了。用兵本來就要先虛張聲勢,後實施計劃,就是這個道理。” [2] 
韓信聽後説:“太好了!”於是他聽從了李左車的計策,派使者前往燕國,燕國果然望風而降;韓信派使者回報漢王,請求封張耳為趙王,漢王答應了。楚國多次出奇兵渡過黃河進攻趙國,張耳、韓信又來救趙,收復了沿途城邑,接着又回師增援漢王。 [2] 

先聲後實成語寓意

首先大張自己的聲勢,威懾敵方,瓦解敵人士氣,再以實力殲滅敵人。常言三軍可以奪將,不可以奪氣、兩軍相爭勇者勝。在政治鬥爭中,善於先聲奪人,在氣勢上壓倒對手,或在輿論上搶先一步,爭取主動,往往能立於不敗之地。 [3] 

先聲後實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先聲後實”指先以聲勢威懾對方,然後以實力取勝。聯合式結構,含褒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 [1]  [4] 
  • 運用示例
西晉·陳壽《三國志·魏書·劉曄傳》:“其威名足以先聲後實,而服鄰國也。” [1] 
後晉·劉昫舊唐書·竇建德傳》:“宜悉兵濟河,攻取懷州河陽,使重將居守,更率眾鳴鼓建旗,逾太行,人上黨,先聲後實,傳檄而定。” [1] 
元·脱脱宋史·餘端禮傳》:“謀敵決勝之道,有聲有實。敵弱者先聲後實,以聾其氣;敵強者先實後聲,以俟其機。” [1]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十八回:“臣艾切謂兵有先聲而後實者,今因平蜀之勢以乘吳,此席捲之時也。”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