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先聲奪人

(漢語成語)

鎖定
先聲奪人(拼音:xiān shēng duó rén)是一則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出自於春秋·左丘明《左傳·文公七年》。 [1] 
“先聲奪人”的原義是在與對方或對手較量以前,張揚聲勢來壓倒對方或使對方畏懼、退卻;比喻做事搶先一步;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 [1] 
中文名
先聲奪人
拼    音
xiān shēng duó rén
近義詞
先發制人、先人一步
反義詞
任人宰割受制於人甘拜下風
注音字母
ㄒㄧㄢ ㄕㄥ ㄉㄨㄛˊ ㄖㄣˊ
成語出處
《左傳·宣公十二年》
語法結構
連動式
語法屬性
作謂語、定語、狀語

先聲奪人成語出處

宣子曰:“我若受秦,秦則賓也;既不受矣,而復緩師,秦將生心。先人有奪人之心,軍之善謀也。”(春秋·左丘明《左傳·文公七年》)
後人據此概括出成語“先聲奪人”。 [1] 

先聲奪人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宋國的司馬華費逐,生有三個兒子,分別叫華貙、華多僚華登。華多僚在宋國國君的面前,經常説兩個兄弟的壞話,華登被逼逃亡到國外。華疆卻殺死了華多僚,並召集逃亡的人一起反叛宋國。宋公請來齊國的烏枝鳴,幫助防守城池。 [3] 
這年冬,逃亡在外的華登,率領吳國軍隊支援華疆。眼看華登的隊伍朝宋國奔來,大夫濮對烏枝鳴説:“先前的兵書上有這樣的話:先張揚自己的聲威,可摧毀敵人的士氣(先聲奪人),後向敵人進攻,要等待他們的士氣衰竭。如今華登的軍隊很疲勞,正是我們發動攻勢的好時機。如果敵人穩住了,勢頭也足了,我們就難以打敗他們,到那時後悔也來不及了。” [3] 
烏枝鳴於是派兵迎擊華登,把他率領的吳軍打得大敗。華登領着殘兵敗將,拼命向宋公殺去,宋公招架不住想逃跑。濮攔住他説:“我是下臣,我可以為君王戰死,但不能護送你逃跑,你應該堅持住。”説完,濮朝軍土們喊:“是國君的戰士都把旗幟揮舞起來。”軍士們狠勁地舞動旗幟,士氣頓時旺盛起來。這時宋公也壯起膽子,對軍士説:“國家若是敗亡了,國君死去,也是大家的恥辱,而不僅僅是我個人的罪過,你們拼死戰鬥吧。”齊軍和宋軍一塊攻擊華登,華登最後被濮殺死。 [3] 

先聲奪人成語寓意

宋軍以先聲奪人的氣勢贏得了首場戰爭的勝利,又在後來的失利中重整士氣,最終奪取上將人頭,平定了叛亂。由此可見鼓舞聲勢的重要性。同時,這則故事也提醒人們,做事情要以最快的速度調整好狀態,不給敵人可趁之機。 [2] 

先聲奪人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先聲奪人”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比喻做事搶先一步。 [1] 
  • 運用示例
清·壯者《掃迷帚》:“我兄負一鄉之望,乃上之不能先聲奪人,阻止設位,攘斥狐仙,力闢謬説。” [1] 
現代作家姚雪垠《李自成》:“他相信自己的做事練達和軍事才能都比熊文燦高明得多,更加上以輔臣之尊,未出師就先聲奪人。” [3] 
現代作家張恨水《八十一夢》:“加上那些神兵神將,把金鼓打得震天震地的響,更是先聲奪人。” [3] 

先聲奪人成語辨析

先聲奪人—先發制人
“先發制人”的意思是交戰中先發起進攻者可以制服對方;現泛指雙方爭鬥時,搶先行動,以取得主動權。“先聲奪人”“先發制人”兩者都有搶先一步,力爭主動的意思,但有區別:一是意義不同。“先發制人”偏重在先下手行動,以制服對方;“先聲奪人”偏重在先張揚聲勢,以壓倒對手。二是用法不同。“先發制人”常用作動詞“來(個)”的賓語,“先聲奪人”一般不這麼用。 [3] 
參考資料
  • 1.    先聲奪人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27]
  • 2.    夢梵編著. 成語故事[M]. 北京:團結出版社, 2015.01:154
  • 3.    王俊編著. 讀成語·識天下 走進中國傳統文化 進取篇 2[M]. 北京:開明出版社, 2015.07: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