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先(拼音:xiān)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初文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古字形從止(指腳)從人,人舉足則前進,表示在前面的意思。 [2]  先的基本義是走在前面,引申為時間或空間的次序在先。引申用作名詞,特指祖先,又指過世的,多指長輩。
中文名
拼    音
xiān
部    首
五    筆
TFQB [4] 
倉    頡
HGHU [4] 
鄭    碼
MBRD [4] 
字    級
一級(編號:0446) [1] 
平水韻
下平一先、去聲十七霰 [5] 
注音字母
ㄒㄧㄢ
總筆畫數
2+4
統一碼
U+5148 [4] 
造字法
會意字
結    構
合體字,上下結構
四角碼
2421₂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2]
會意字。甲骨文“先”由兩部分組成,上部是“”(如圖1)或“”(如圖2),下面是“人”。“止”字之形,描摹的是人的腳,腳的功能是行走,因此“止”在合體字中充當表義成分時一般是表示“行進”的。至於“之”,只不過是在“止”下加一指為起點前行,所以“之”的本義也就是“前往”。金文字形基本同圖2的甲骨文從“之”。篆文作圖7。睡虎地秦墓竹簡作圖8、9;漢代隸書(圖10-11)上部兩邊對稱的曲畫改為折畫,成為楷書先的直接源頭。以“止”或“之”與“人”會意的“先”,顯示的是前行之人的意思,本義為走在前面。甲骨文中也用作先後之先,還可用作祖先之先。
走在前面其抽象意義即指事情、行為發生在前、次序在前。韓愈《師説》:“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韓愈主張師道,而不是簡單地師人。先聞道的人,就可以為師。他説:“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這裏的先指的是聞道的次序在前。
從時間的次序而言,古時的、古代的也是先。《詩經·商頌·那》:“自古在昔,先民有作。”指古代的人民。次序排在最前的,可以是為首的,故用先喻指首要的、重要的事情。如《禮記·學記》:“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祖先的次序在前,故祖先可簡稱先。《史記·蒙恬列傳》:“蒙恬者,其先齊人也。”是説蒙恬的祖先是齊國人。祖先是故去的人,故稱已去世的人為先。如“先王”“先父”“先烈”等。
“先”字的意義是寬泛的,它不僅表示“祖先”,而且表示一般的時間或順序在前。“先”的用法的這種寬泛性,在它最初出現的語境裏即已存在,似乎並不能輕易判斷“祖先”之義與“先後”之義的產生孰先孰後,因為“先後”之“先”是一個極為抽象的概念,要為它設計一個貼切文字構形有着極大的障礙,按照造字的通例,人們不能不選擇一個易於描摹的,並與所表字義有某種聯繫的具體形象來創構字形,而祖先似乎正是這樣一種形象。 [6-7]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時間或次序在前的。與“後”相對。
before
《易·蠱卦》:“先甲三日,後甲三日。”
《莊子·天道》:“春夏先,秋冬後,四時之序也。”
先前;事先;領先;
〈口語〉時間詞。當初;先前。
first
《紅樓夢》第二一回:“寶玉笑道:‘好妹妹,你先時候怎麼替我梳了呢?’”

〈文言〉前導;前驅。
forerunner;
pioneer
《周禮·夏官·大司馬》:“若師有功,則左執律,右秉鉞以先,愷樂獻於社。”
《史記·淮南衡山列傳》:“大將軍號令明,當敵勇敢,常為士卒先。”

〈文言〉首要,根本。
chief;
fundamental
《尚書·禹貢》:“中邦錫土姓,祗台德先,不距朕行。”
《莊子·天道》:“末學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

先世;祖先。
ancestry
《尚書·盤庚中》:“予念我先神後之勞爾先。”
唐·韓愈《河南府同官記》:“嗣紹家烈,不違其先。”
先人;先民;先輩
〈文言〉先生(指老師)的簡稱。

《史記·晁錯列傳》:“學申商刑名於軹張恢先所。”
《漢書·梅福傳》:“夫叔孫先非不忠也。”

姓氏用字,參看“先姓”。



形容詞
尊稱已經去世的。

《國語·魯語下》:“吾聞之先姑曰:‘君子能勞,後世有繼。’”
《儒林外史》第三一回:“他説受過先太老爺多少恩德,定要當面叩謝少爺。”
先父;先帝;先烈;先賢
副詞
表示某一行為或時間發生在前。
before
唐·趙嘏《詠端正春樹》詩:“一樹繁陰先著名,異花奇葉儼天成。”
宋·范仲淹 《岳陽樓記》:“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
唐·韓愈《師説》:“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先睹為快;捷足先登
暫時。



表示時間,相當於“原來、已經”。

北朝·顏之推《顏氏家訓·治家》:“先有缺壞,就為補治。”

動詞
〈文言〉前進。
advance
戰國·屈原《九歌·國殤》:“矢交墜兮士爭先。”

〈文言〉超越,居前。

《左傳·文公二年》:“禹不先鯀,湯不先契,文武不先不窋。”
戰國·屈原《離騷》:“鳳皇既受詒兮,恐高辛之先我。”

〈文言〉尊崇;重視。
attach importance to
《尚書·洛誥》:“作周恭先。”
《呂氏春秋·先己》:“五帝先道而後德。”
漢·賈誼《過秦論》:“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

〈文言〉首創;開始。
initiate;
begin
《老子》:“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莊子·刻意》:“不為福先,不為禍始。”

〈文言〉教導;倡導。

《尚書·盤庚上》:“乃既先惡於民,乃奉其恫,汝悔身何及。”
南朝宋·顏延之《皇太子釋奠會作詩》:“妄先國胄,側聞邦教。”

〈文言〉開放;誘發。

《詩經·小雅·小弁》:“相彼投兔,尚或先之。”

〈文言〉事先聯繫或介紹。

《莊子·秋水》:“莊子釣於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願以境內累矣。’”
唐·韓愈《感二鳥賦》:“昔殷之高宗得良弼於宵寐,孰左右者為之先?”

〈文言〉指死亡或使死亡。

唐·韓愈《祭十二郎文》:“奈何於今,又棄而先!”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布商》:“君竭貲實非所願,得毋甘心於我乎?不如先之。”

〈文言〉推讓。

《禮記·儒行》:“爵位相先也。”
唐·柳宗元《憎王孫文》:“(猿)居相愛,食相先。”

(參考資料:《現代漢語詞典》 [9]  《漢語大字典》 [8]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八】【先部】穌前切(xiān)
前進也。從兒從之。凡先之屬皆從先。
【註釋】徐鉉注:之人上,是先也。①兒(rén):異體“人”字。 [10] 

説文解字注

“前進也”注:前當作歬,不行而進曰歬。凡言歬者緩詞,凡言先者急詞也。其為進一也。
“從兒之”注:之者,出也,引伸為往也。蘇前切,古音在十三部,讀若先聲之詵。 [11] 

廣韻

蘇前切,平先心 ‖先聲文1部(xiān)
先,先後也。又姓,《左傳》晉有先軫。蘇前切。又蘇薦切。四。
蘇佃切,去霰心 ‖先聲文1部(xiàn)
先,先後,猶娣姒。又姓,出河東。又蘇前切。 [12] 

康熙字典

【子集下】【兒部】先;部外筆畫:4
《唐韻》《正韻》蘇前切。《集韻》《韻會》蕭前切,並霰平聲。《説文》:先,前進也。從人之。徐曰:之,往也,往在人上也。一曰始也,故也。《玉篇》:前也,早也。《孝經·感應章》:必有先也。《老子·道德經》:象帝之先。
又祖父已歾曰先。《司馬遷·報任安書》: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
又姓。《韻會》:晉有先軫。
又《韻會》:凡在前者謂之先,則平聲。先而導前與當後而先之,則去聲。
又《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並先見切,音霰。《增韻》:先之也。《正韻》:相導前後曰先後。《周禮·夏官·大司馬》:以先愷樂,獻於社。注:先猶導也。《史記·酈食其傳》:沛公吾所願從遊,莫為我先。
又先事而為曰先。《易·乾卦》:先天而天弗違。《禮·月令》:先立春三日。
又當後而前曰先。《左傳·文二年》:不先父食。《孟子》:疾行先長者。老子《道德經》:先天地生。
又《廣韻》:娣姒曰先後。《前漢·郊祀志》:神君者,長陵女子。以乳死,見神於先後宛若。注:孟康曰:兄弟妻相謂先後。師古曰:古謂之娣姒,今關中俗呼為先後,吳楚呼之為妯娌。
又《韻會》《正韻》並蘇典切,音跣。《越語》:句踐親為夫差先馬。《韻會》:前漢太子,太傅少傅屬官有先馬。後漢職如謁者,太子出,則當直者前驅導威儀也。或作洗。 [13]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4]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窄“兒”寬。“⺧”居上半格;豎在豎中線,長橫收筆於橫中線。“兒”居下半格;撇筆撇尖超出上部;乚(豎彎鈎)起筆貼近豎中線,鈎部超出上部。 [3]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s
iən
王力系統
s
iən
董同龢系統
s
iən
周法高系統
s
eən
李方桂系統
s
iən
西漢



東漢





ian


ian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山先仙

iɑn
北魏後期北齊
山先仙

iɑn
齊梁陳北周隋
山先仙

iɑn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s
ien
擬音/王力系統

s
ien
擬音/董同龢系統

s
iɛn
擬音/周法高系統

s
iɛn
擬音/李方桂系統

s
ien
擬音/陳新雄系統

s
ien
(參考資料:漢典 [14] 

韻書集成


字形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下平一先

開口呼
四等
全清
蘇前切
siɛn
去聲
三十二霰

開口呼
四等
全清
蘇佃切/蘇薦切
siɛn
集韻
平聲
下平一先

開口呼
四等
次清
蕭前切
sɛn
去聲
三十二霰

開口呼
四等
次清
先見切
sɛn
禮部韻略


平聲





蘇前切



去聲





先見切

增韻


平聲





蘇前切



上聲





蘇典切



去聲





先見切

中原音韻

陰平
先天

齊齒呼

全清

siɛn
中州音韻


平聲
先天





思煎切



去聲
先天





桑箭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十一先



全清
蘇前切
sien

上聲
十一銑



全清
蘇典切
sien

去聲
十一霰


全清
先見切
sien
分韻撮要

陰平
第一先蘚線屑







陰去
第一先蘚線屑






(參考資料:漢典 [14]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ɕiɛn
55
陰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ɕiæ̃
213
陰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ɕiæ̃
21
陰平
未註明異讀原因
ɕiæ̃
5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ɕiɛn
55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ɕiɛn
44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ɕyĩ
212
陰平
文讀
ɕiĩ
212
陰平
文讀
tɕiĩ
212
陰平
白讀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ɕiẽ
21
陰平

晉語
太原
ɕie
11
平聲
未註明異讀原因
ɕie
45
去聲
吳語
蘇州
siɪ
44
陰平

吳語
温州
ɕi
44
陰平

湘語
長沙
ɕiẽ
33
陰平
未註明異讀原因
ɕiẽ
41
上聲
湘語
雙峯
sĩ
55
陰平
未註明異讀原因
suĩ
55
陰平
贛語
南昌
ɕiɛn
42
陰平
未註明異讀原因
ɕiɛn
45
陰去
客家話
梅縣
sian
44
陰平

粵語
廣州
ʃin
53/55
陰平

粵語
陽江
ɬin
33
陰平

閩語(閩南片)
廈門
siɛn
55
陰平
文讀
sɪŋ
55
陰平
白讀
sun
11
陰去
白讀
閩語(閩南片)
潮州
siŋ
33
陰平
文讀
sõĩ
33
陰平
白讀
閩語(閩東片)
福州
seiŋ
44
陰平
文讀
sieŋ
44
陰平
白讀
siŋ
44
陰平
白讀
閩語(閩北片)
建甌
siɪŋ
54
平聲
文讀
saiŋ
54
平聲
白讀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5]  、漢典 [14]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3-19]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760
  • 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375
  • 4.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25]
  • 5.    平水韻 一先  .搜韻[引用日期2020-03-19]
  • 6.    殷傑編著.漢字春秋 生活風貌[M].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03:191-192
  • 7.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漢字演變 文化源流 [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281-282
  • 8.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2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235
  • 9.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408
  • 10.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172
  • 11.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20-03-19]
  • 12.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406
  • 13.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124
  • 14.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20-03-19]
  • 15.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257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