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傑內古城

鎖定
被世人美喻為“尼日爾河谷的寶石”的傑內古城,位於馬裏中部尼日爾河三角洲最南端,以獨特的撒哈拉—蘇丹建築風格著稱於世。傑內古城建立於公元800年,毗鄰撒哈拉和多雨的蘇丹地區,位於遊牧地區和固定居住區的切換點上。它建造在尼日爾河流域一個防禦性的小島上,從河邊到有貿易往來的遊牧人城鎮廷巴克圖只有500公里。
中文名
傑內古城
外文名
Old Towns of Djenn
列入名錄年份
1988年
編    號
448-001

傑內古城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遺產名稱:傑內古城
Old Towns of Djenné
入選時間:1988年(2016年列入瀕危世界遺產名錄
遴選依據:文化遺產(iii)(iv)
地理位置:N13 54 23 W04 33 18
遺產編號:116rev
遺產描述
文化遺產“傑內古城”由五個遺產點組成:包括四個考古遺址,即傑內—傑諾(即老城區,Djenné-Djeno),哈姆巴凱特羅(Hambarkétolo),卡尼亞納(Kaniana)和託農巴(Tonomba),以及現在的傑內城,面積48.5公頃,分為十個區。
傑內古城抵賴位置圖 傑內古城抵賴位置圖
被世人美喻為“尼日爾河谷的寶石”的傑內古城,位於馬裏中部尼日爾河內三角洲最南端,以獨特的撒哈拉——蘇丹建築風格以及摩爾式建築和燦爛的伊斯蘭文化而馳名世界。傑內古城建立於公元800年,毗鄰撒哈拉和多雨的蘇丹地區,位於遊牧地區和固定居住區的切換點上。它建造在尼日爾河流域一個防禦性的小島上,從河邊到有貿易往來的遊牧人城鎮廷巴克圖只有500公里。城內的古建築約有2000座,都被完好地保存下來。為適應季節性洪水,房屋建在了小丘之上。碧綠的巴尼河緩緩流過這座歷史古城的市區。市內溝渠縱橫,小橋卧波,流水潺潺,各式建築掩映在高大挺拔、鬱鬱葱葱的芒果樹叢中,還有茁壯的棕櫚樹、香蕉果,鮮花繁茂,芳草如茵。王侯宅第、清真寺院、學者陵墓等各種建築展現出一派熱帶水鄉澤國的城市景象。傑內古城是前伊斯蘭教文化在尼日爾河內三角洲發展的傑出典範,整個傑內古城是一段輝煌歷史時期的展現。傑內古城以光輝燦爛的伊斯蘭文化和盛極一時的摩爾式建築聞名於伊斯蘭界和撒哈拉以南的熱帶非洲地區,是一座富有珍貴歷史文化價值的城市。
1988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依據標準 (iii)(iv),傑內古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傑內自公元前250年開始有人居住,後來發展成一個市場中心和撒哈拉黃金貿易的重要中心。15世紀到16世紀間傑內成為伊斯蘭教義傳播的中心。城內的古建築約有2,000座被完好地保存下來。這些建築為防止季節性洪水,房屋建在了小丘之上 。 [1-4] 

傑內古城遺產介紹

傑內古城坐落在尼日爾河巴尼河交匯處,位於莫普提西南約90千米。它興起於奴隸貿易和黃金交易的繁榮時期,是古代的商業中心。傑內古城以光輝燦爛的伊斯蘭文化和盛極一時的摩爾式建築聞名於伊斯蘭界和撒哈拉以南的熱帶非洲地區,是一座富有珍貴歷史文化價值的城市。
尼日爾河谷的寶石
傑內古城 傑內古城 [5]
傑內古城所在的小山丘位於沒有任何村莊的平原中部,處在尼日爾河氾濫時也未能淹沒的地方。傑內古城正式建立於公元800年,是馬裏南部的一座歷史和文化古城,有資料顯示這個地區公元前250年開始就有人居住。傑內古城興起於奴隸貿易和黃金交易的繁榮時期,是古代非洲內陸商路上的重要中轉站,古代的商業中心,因此傑內古城被世人美喻為“尼日爾河谷的寶石”。公元9世紀或10世紀開始,傑內古城在黃金貿易以及蘇丹地區其他商品貿易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公元11世紀,從穆拉比王國分離出來的一部分移民在當今城市的位置上建立了統治。14~16世紀末被摩洛哥征服前,傑內古城成為了西非最為美麗的商業城。14世紀時,傑內古城達到了鼎盛期,黃金帝國馬裏的名聲甚至傳到歐洲。傑內人有經商傳統,傑內城參與了黑非洲、馬格里布以及歐洲之間的貿易往來,它和廷巴克圖相互聯繫,並擁有一支龐大的船隊。傑內商人從南撒哈拉地區用船運來黃金、象牙、奴隸等轉賣到各地,然後再將從北、中非洲運來的岩鹽、煙草、衣服、皮革製品等轉售到南撒哈拉地區。傑內的富裕商人們在城內擇地而居,保持着特有的生活習慣、服飾以及烹飪方式。
建城位置選擇
為適應季節性洪水,房屋建在了小丘之上。
傑內古城 傑內古城
傑內古城毗鄰撒哈拉和多雨的蘇丹地區,位於遊牧地區和固定居住區的切換點上。它建造在尼日爾河流域一個防禦性的小島上(尼日爾河三角洲的最南端、尼日爾河支流巴尼河的左岸),從河邊到有貿易往來的遊牧人城鎮廷巴克圖只有500公里。傑內是馬裏南部的一座歷史和文化古城,位於尼日爾河三角洲的最南端、尼日爾河支流巴尼河的左岸,碧綠的巴尼河緩緩流過市區,市內溝渠縱橫,小橋卧波,流水潺潺,各式建築被掩映在高大挺拔、鬱鬱葱葱的芒果樹、棕櫚樹、香蕉果從中,鮮花繁茂,芳草如茵,向人們展現出一派熱帶水鄉澤國的城市景象。在古代傑內是繁華的商業中心,以光輝燦爛的伊斯蘭文化和盛極一時的摩爾式建築聞名於伊斯蘭界和撒哈拉以南的熱帶非洲地區,是一座富有珍貴歷史文化價值的城市。
傑內古城所在的小山丘位於沒有任何村莊的平原中部。處在尼日爾河氾濫時也未能淹沒的地方。大清真寺佔據了集市廣場。寬窄不一的沙石街巷蜿蜒向兩大廣場延伸。佔地20公頃,由防護城牆圍擋的11個街區形成了自然的城市規則。
碧綠的巴尼河緩緩流過這座歷史古城的市區。市內溝渠縱橫,小橋卧波,流水潺潺,各式建築掩映在高大挺拔、鬱鬱葱葱的芒果樹叢中,還有茁壯的棕櫚樹、香蕉果,鮮花繁茂,芳草如茵。王侯宅第、清真寺院、學者陵墓等各種建築展現出一派熱帶水鄉澤國的城市景象。
蘇丹建築藝術的代表
落日的傑內城 落日的傑內城
傑內古城城內的古建築約有2000座,建築風格統一,是蘇丹建築藝術的代表,都被完好地保存下來。用灰泥塗抹的搗實粘土塊是這些氣候乾旱國家的常用建築材料。畫有裝飾的壁柱、築雉堞以及護牆使建築立面及其互不相連的通道精細別致。居城市景觀主體的大清真寺豐富了城市的立體線條。傑內古城是前伊斯蘭教文化在尼日爾河內三角洲發展的傑出典範,整個傑內古城是一段輝煌歷史時期的展現。
傑內古城
傑內古城(5張)
傑內城的中央廣場被劃分為東、西兩個部分。東部的建築物較多,王侯宅第頗具特色,傑內古城民居的院牆也非常具有特色,它是用泥沙塗抹而成,民居院子中央有一個公共場院,整個看來彷彿是一塊塊切割整齊的大石塊。此外東部有河港,商業活動頻繁。西部僅僅為手工業區。尤其值得誇耀的是古城中央的那座1907年~1909年按15世紀蘇丹建築風格重建的,高11米、周長56米,佔地6375平方米,建築面積3025平方米,建造造型奇特的傑內大清真寺。作為城市主體景觀,豐富了城市的立體線條。大清真寺佔據了集市廣場,寬窄不一的沙石街巷蜿蜒向兩大廣場延伸,由防護城牆圍擋的11個街區形成了自然的城市規則。大清真寺重建時沒有用一磚一石,而是用一種特殊的黏土和椰樹木樹枝為骨架建造而成的,建築面積達3025平方米,100根粗大的四方體泥柱支撐着祈禱大廳的屋頂,屋頂上密密地排列着104個直徑10釐米的氣洞,高大寬闊的寺門更是壯觀。寺院的主牆是由3座塔樓構成的,塔樓在5根泥柱的連結下成為一體。式樣獨特、結構新穎的寺院是蘇丹建築藝術和撒哈拉建築風格的完美結合。該清真寺向外突出的房架巧妙地起到了裝飾效果。 [2] 
寺院的主牆是由3座塔樓構成的,塔樓在5根泥柱的連結下成為一體。式樣獨特、結構新穎的寺院是蘇丹建築藝術和撒哈拉建築風格的完美結合。該清真寺向外突出的房架巧妙地起到了裝飾效果。重建的清真寺被視為非洲建築史上的一大傑作,也是西非伊斯蘭教的象徵。
傑內清真大寺 傑內清真大寺
這裏,只有伊斯蘭教徒才能入內。傑內大清真寺是一座壯麗的沙堡,結構之不對稱,曲線變化之豐富,動人心魄。它坐落在一大片多層建築的中心,這些建築和清真寺一樣都是土木結構,親切而富於美感。傑內大清真寺也許是非洲土地上最具視覺和諧感的建築。每週一的大集市以及女人鮮豔奪目的服飾是傑內古城的魅力所在。每逢週一,成千上萬長袍鮮豔的貝爾村民湧入集市廣場時,婦女們鼻子上是沉沉的鼻環,嘴唇上是紫色的花紋,耳朵上則懸掛着黃金耳環——清真寺為此而別具一番風韻。 [6] 

傑內古城民族風情

傑內古城的民居也頗具特色,遠遠望去宛如一塊塊切削整齊的大泥塊。院牆用泥沙塗抹。院子中央有一個公共場院。整座院子只有一個出口,木製品保留着傑內的古建築傳統。 傑內古城民居的院牆是用泥沙塗抹的,院子中央有一個公共場院,整個看來彷彿是一塊塊切割整齊的大石塊。傑內古城所在的小山丘位於沒有任何村莊的平原中部,因此尼日爾河氾濫時也未能淹沒它。古城建築風格統一,是蘇丹建築藝術的代表。清真寺佔據了集市廣場。 [5] 
傑內城現有居民1萬餘人,市區分為傑內——傑諾(即老城區)、卡尼亞納、託農巴和傑內幾個部分,著名的摩爾式建築散落在市區各處,使整個城市顯得別緻典雅,古風濃厚。這座城市迄今依然商貿繁華,是馬裏南部地區的重要商業城市。市內有大型阿拉伯市場,店鋪林立,攤點密集,貨物豐富,品類齊全,尤以出售當地精美的手工藝品著稱。附近地區農業發達,牧業興旺,巴尼河魚類豐富,因而傑內城又是馬裏南部地區稻穀、小米、玉米、高粱牲畜、肉類、肉蝦、皮革、水果集散中心糧食加工、肉類加工、皮革製造等手工業發達。傑內交通依靠公路,城區以傑內清真寺為中心,10多條縱橫交錯的寬闊馬路通向全國各地。 [7] 

傑內古城社會影響

傑內古城 傑內古城
傑內古城是古代非洲內陸商路上的重要中轉站。傑內人有經商傳統。傑內商人從南撒哈拉地區用船運來黃金、象牙、奴隸等轉賣到南撒哈拉地區,然後再將從北、中非洲運來的岩鹽、煙草、衣服、皮革製品等轉售到南撒哈拉地區。傑內的富裕商人們在城內擇地而居,保持着特有的生活習慣、服飾以及烹飪方式。14世紀,傑內古城達到了鼎盛期。黃金帝國馬裏的名聲甚至傳到歐洲。傑內城的中央廣場將由城分為東、西兩個部分。東部的建築物較多,有河港,商業活動頻繁。王侯宅第頗具特色。西部為手工業區。 [5] 

傑內古城歷史影響

1300年,由於國王皈依了伊斯蘭教,從而建立了伊斯蘭教帝國。從此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原始的黑人文化在這種曼丁哥王朝的統治下發展起來。傑內城參與了黑非洲、馬格里布以及歐洲之間的貿易往來。它和廷巴克圖相互聯繫,並擁有一支龐大的船隊。同時,它也是伊斯蘭教的傳播中心。公元15世紀和16世紀是傑內城的繁榮發展時期。16世紀末,該帝國在外敵的不斷入侵下衰敗了。
傑內城作為一座著名歷史文化古城,為研究西非早期的水稻種植、青銅器和鐵器的使用以及伊斯蘭教在西非地區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資料。市內最著名的建築是建於公元14世紀的傑內清真寺,佔地6375平方米,建築面積3025平方米,為非洲典型的薩赫勒——蘇丹式建築。傑內清真寺的獨特之處在於,整座建築見不到一磚一石,是用一種特殊的粘土和樹枝修建的。數百根堅固的四方形泥柱支撐着沉重的殿頂,每根柱子底基邊長1米左右,殿頂有100多個直徑約10釐米的通氣孔,面向繁華大街的寺院正門主牆上有3座高聳的塔樓,塔樓之間有5根泥柱連結,寺門高大氣派。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