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墮馬髻

鎖定
墮馬髻是始於漢代的一種髮髻形式,據《五行志》記載,為東漢梁冀的妻子所創造的。
墮馬髻的特徵是梳在一側的呈下墮狀。
(概述內圖片來源:遼寧省博物館藏品《摹張萱虢國夫人遊春圖(北宋)。》 [1] 
中文名
墮馬髻
創始人
孫壽
起源時代
東漢時期
類    型
髮式
樣 式
梳在一側的呈下墮狀

墮馬髻發展歷程

墮馬髻
墮馬髻(4張)
漢朝時期,《後漢書∙卷六十四∙列傳第二十四∙梁冀》記載:“壽色美而善為妖態,作愁眉,啼妝,墮馬髻,折腰步,齲齒笑,以為媚惑。冀亦改易輿服之制,作平上軿車,埤幘,狹冠,折上巾,擁身扇,狐尾單衣。壽性鉗忌,能制御冀,冀甚寵憚之。”(梁冀的妻子孫壽長得很漂亮又善於做妖媚態,能做愁眉,啼妝,墮馬髻,折腰步,齲齒笑,並認為這樣做很可愛。梁冀也改變了車輿服飾式樣,製作了平頂幃幕車、埤幘、狹冠、折上巾、擁身扇、狐尾單衣。孫壽性嫉妒,她能夠制服梁冀。梁冀非常寵她,也很怕她。) [2]  《搜神記∙卷六∙梁冀妻》記載:“漢桓帝元嘉中,京都婦女作“愁眉”“啼妝”“墮馬髻”“折腰步”“齲齒笑。”“愁眉”者,細而曲折。“啼七”者,薄拭目下若啼處。“墮馬髻”者,作一邊。“折腰步”者,足不在下體。“齲齒笑”者,若齒痛,樂不欣欣。始自大將軍梁冀妻孫壽所為,京都翕然,諸夏效之。天戒若曰:“兵馬將往收捕:婦女憂愁,踧眉啼哭;吏卒掣頓,折其腰脊,令髻邪傾;雖強語笑,無復氣味也。”到延熹二年,冀舉宗合誅。”(漢桓帝元嘉年間(公元151年——153年),京城的婦女流行愁眉、啼妝、墮馬髻、折腰步、齲齒笑。愁眉,就是把眉毛畫得細而且曲折。啼妝,就是眼睛下的粉擦得薄一些,好象哭過了一樣。墮馬髻,就是把髮髻梳在一邊。折腰步,就是走路的時候做出雙腳承受不了下身的樣子。齲齒笑,就是笑的時候好象牙齒痛,雖然內心很高興,也不盡情地放聲大笑。這些做法源自大將軍梁翼的妻子孫壽,京城中的婦女都統一如此,連各個封國的婦女也都仿效這些做法。上天的禁戒這樣説:“兵馬將去收捕,所以婦女憂慮發愁,皺着眉頭啼哭,官兵來牽掣強奪,將折斷她們的腰關節,使她們的髮髻傾斜;她們即使強顏歡笑,已不再有什麼意趣了。”到延熹二年(公元159年),梁冀整個宗族都被誅滅了。) [3] 
唐朝時期,李善注引《風俗通》:“‘墮馬髻者,側在一邊’,......始自梁冀所為,京師翁然皆效之”。(墮馬髻是側在一邊的髮髻,為梁冀家所創,後為京師大眾所效仿。) [7] 

墮馬髻髮式特徵

這種髮型的特色在於往下側垂至肩部,並從髮髻中分出一綹頭髮自由散落,與人髮髻散落之感,如果加上愁眉妝和啼妝,猶如女子甫從馬上摔落之姿,能夠增加女子的嫵媚感。墜馬髻在唐天寶年間,又始出現,到貞元時,重為們女梳作而流行。唐時有人將薔薇花低垂拂地形態,譬作墮馬髻式。墮馬髮髻,各代微有變化,但其基本特點,偏側和倒垂的形態未變。墮馬髯主要為已婚中年婦女所喜尚。
墮馬髯這種髮髻略偏於一側,給人一種不平衡的感覺,令人耳目一新,影響波及後世,成為垂髻式髮髻的一個主要類別。 [6] 

墮馬髻梳妝方式

墮馬髻的梳妝採用結椎式。墮馬髻的梳編法是將發攏結於頂後,再挽結成大椎,中處結束絲繩,狀如馬肚,墮掛在頭側或頂後。 [5] 

墮馬髻史料索引

作者和朝代
出處
范曄(南朝宋)
後漢書∙卷六十四∙列傳第二十四∙梁冀》 [2] 
幹寶(東晉)
搜神記∙卷六∙梁冀妻》 [3] 
應劭著(東漢)、李善注(唐)
《風俗通》 [7] 

墮馬髻關係説明

  • 倭墮髻
倭墮髻是由墮馬髻演變而來,髻歪在頭部的一側,似墮非墮,漢樂府《陌上桑》就提到過這種髮式。 [4] 

墮馬髻軼事典故

  • 髮髻服妖
一般民眾“容貌不恭”也會引起“服妖”(預示天下之變),漢桓帝時期大將軍梁冀之妻孫壽做“愁眉、啼妝、墮馬髻、折要步、齲齒笑”,最終導致“舉宗誅夷”。 [8] 
參考資料
  • 1.    摹張萱虢國夫人遊春圖 卷(北宋)  .遼寧省博物館[引用日期2022-03-14]
  • 2.    許嘉璐主編. 後漢書第2冊:卷六十四列傳第二十四梁冀 [M]//二十四史全譯. 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01:829.
  • 3.    (晉)幹寶等著,王東明主編.搜神記四種足本·註釋·白話·插圖[M].西安:陝西旅遊出版社,1993.10,第185頁.
  • 4.    何國松編著.中華文化簡史一本通[M].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12.06:152.
  • 5.    黃輝. 中國仕女畫技法[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 2010.10:24.
  • 6.    管彥波.文化與藝術∙中國少數民族頭飾文化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05:174.
  • 7.    朱鑑珉.倭墮髻·墮馬髻·梁家髻[J].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85-08-29:31.
  • 8.    付曉彤.物慾迷幻:古代中國“物妖”研究[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19-05-1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