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俞韻琴

鎖定
俞韻琴(1879年11月9日-1973年5月2日),名元潮,字佩亭,學名汝諧,號韻琴,以號行。浙江諸暨人,清光緒秀才,中國近現代教育家,著名愛國民主進步人士。早年受教於經學家壽錫恭(壽梅契),畢業於浙江東城師範學校。俞韻琴思想開明,贊同維新變法思想,主張廢科舉、尚科學、興教育,提倡新學,是行餘初級小學創辦人之一,推動了諸暨地區400餘所新式學校的發展。 [2] 
俞韻琴曾擔任清末知事府老師、諸暨縣教育局督學、諸暨縣勸學所所長、諸暨師範講習所所長、諸暨初級師範學校校長,建國後,任浙江文史研究館館員。他是中國共產黨和共青團的創建人之一俞秀松烈士的父親,是壽毅成等著名人士的老師。
中文名
俞韻琴
別    名
名元潮,字佩亭,學名汝諧
性    別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浙江諸暨
出生日期
1879年11月9日
逝世日期
1973年5月2日
畢業院校
浙江東城師範學校
職    業
教育家
主要成就
諸暨現代教育的先驅
創辦了諸暨西北地區的第一所新式小學“行餘初級小學”

俞韻琴人物簡介

俞韻琴,清光緒五年九月廿五日(1879年11月9日)出生於浙江省諸暨市次塢鎮溪埭村。父親俞金全(1832-1914),字金泉,是溪埭村俞氏宗祠的族長。俞韻琴先後在諸暨、紹興等地教育界、實業界、金融界擔任過一些職務,在當地也是一位社會名流。他曾擔任過清末知事府老師、諸暨縣教育局督學、諸暨縣勸學所所長、諸暨師範講習所所長、諸暨初級師範學校校長、民國實業(工商部)商業科科員、中國茶葉公司浙江紹興平水茶廠廠長、民國中央合作金庫鑑印室股長等職。 [2] 

俞韻琴人物生平

俞韻琴艱苦求學

俞韻琴幼年因家境貧寒,很早就隨父親俞金全從事農業勞動,一邊放牛,一邊入諸暨江藻墨城塢讀私塾,成為經學家、教育家、平湖女子高等小學堂創辦人,著名塾師壽梅契(名錫恭)先生的門生。壽先生曾在晚清著名學者俞樾家當過塾師,俞樾為其業師,在當地很有名望。 [2]  [3] 
在壽梅契的教導下,俞韻琴學業精進。甲午中日戰爭之後,隨着國家危機的加深,新學興起。俞韻琴又到位於省會杭州的浙江東城師範學校學習,並取得了畢業文憑。也之舉。經過十年寒窗苦讀,在光緒三十年(1904年)清末科舉最後一次考試中,得中浙江省鄉試秀才。 [2]  [3-4] 

俞韻琴從教辦學

俞韻琴既接受過中國傳統文化(儒家文化)教育,學有所成,也接受過新式教育的薰陶,並且是師範科班出身,深受西方現代思潮的影響,雖然得中秀才,卻不是一個抱殘守缺的冬烘先生,這種教育背景在清末屬於稀缺的教育專門人才。他贊同康有為梁啓超的維新變法思想,主張廢科舉、尚科學、興教育,有着改變中國愚昧落後面貌的強烈願望。戊戌變法失敗後,他目睹清政府政治腐敗,遂絕意於仕途。致力於鄉村教育事業。1906年,他在本村溪埭創辦了諸暨西北地區的第一所新式小學——行餘初級小學,從此走上教書、辦學、積極支持社會變革的道路。
1907年,他執教於諸暨江藻墨城塢敬業小學,壽梅契先生二子毅成、勉成成為他的學生。1912年,他到五泄藏綠小學任教。1914年,諸暨知事孫智敏慕名邀請他擔任教師。1917年,他出任諸暨師範講習所所長兼縣視學視學員,負責培訓小學師資,直到1926年止。為宣傳辦學,在擔任諸暨縣教育局督學期間,俞韻琴跋山涉水,親臨偏僻邊遠山村,在這9年中足跡遍及全縣各地。
民國初期,鄉村教育中維護舊制與倡導新學的矛盾仍然很嚴重,諸暨一個叫二十都(今同山鎮)的地方拒絕創辦新式學校。縣教育局的好幾位督學去動員都沒有結果。俞韻琴決定前往勸辦新學。他不坐轎子,腳穿草鞋,步行數十里來到二十都,當地羣眾見此情景深受感動。他又把創辦新式學校與抵禦外侮、振興國家的關係講給當地的羣眾聽,開導當地羣眾的思想。在他的感召和勸説下,新式學校很快就辦了起來。後來,俞韻琴又升任諸暨縣勸學所所長,繼續為鄉間教育事業的發展鞠躬盡瘁,使諸暨地區的新式學校迅速發展,達400餘所,為諸暨普及新式農村學校教育作出了重大貢獻,為民國時期諸暨的初等教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的教育興邦思想和身體力行的先進事蹟,至今還在諸暨廣為流傳。 [2]  [5] 

俞韻琴戰亂歲月

在事關國家民族的大是大非問題上,俞韻琴更是深明大義,積極擁護中國民主革命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大革命時期,為策應周恩來等人領導發動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他與中國共產黨早期革命家宣中華等一起赴嘉興地區做農民革命的宣傳、發動工作,積極參加共產黨領導的農民運動。1934年,他應學生壽勉成之邀,在紹興茶葉公司任職,並在家鄉溪埭、新河等地推廣良種茶樹種植,後任民國中央政府工商部實業部職員,銓敍合格。1935年8月,國民黨軍隊到諸暨大橋鄉“剿共”,村裏的農會幹部被抓。國民黨的一個團長揚言:“你溪埭村有個老共產黨員(指俞秀松),權勢很大,我都知道,他的家族該是自首的時候了。”俞韻琴聽後卻理直氣壯地説:“我大兒子在外工作,他1922年在杭州辦平民夜校,後來到廣東協助孫中山先生,任東路討賊軍總司令部參謀處一等書記。討伐軍閥陳炯明。”他還拿出了俞秀松從廣東的來信。那位團長見無機可趁,只好不了了之。在保全自己的同時,俞韻琴還設法保釋了被抓的人。抗戰爆發後,返回老家。抗日戰爭時期,他曾為新四軍金蕭支隊的活動秘密籌措經費、運送彈藥。 [2]  [5] 

俞韻琴支持建設

俞韻琴晚年像 俞韻琴晚年像
新中國成立後,俞韻琴作為進步民主人士,擔任過諸暨縣和紹興地區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曾多次出席縣、地代表會議。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全國人民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支援抗美援朝運動,俞韻琴又主動捐稻穀千斤,並動員鄰里鄉親積極捐獻。在他的帶動下,溪埭村超額完成了捐獻任務。1957年,俞韻琴又被聘為浙江文史館館員。俞韻琴晚年來回於上海和故鄉溪埭兩地居住,以書法、越劇自娛。1973年5月2日,他以95歲高齡終老於故鄉,葬溪埭黃家山。 [2]  [6] 

俞韻琴人物軼事

俞韻琴急公好義

俞韻琴為人處事公正和氣,樂於為鄰里鄉親排憂解難,村裏或附近的鄉親遇到困難、糾紛或疑難不決的事情,總愛找他商量,徵求他的意見,因而頗受族人的敬重,鄉里人都尊稱他“小太公”。即使後來他到外地工作,每次回家,家中依然門庭若市,登門拜訪者絡繹不絕。
俞韻琴與繼夫人徐茂萱的合影 俞韻琴與繼夫人徐茂萱的合影
出身貧寒的俞韻琴秉承了父親俞金全急公好義的性格,非常關心鄉親們的生活疾苦,熱心公益事業。每當家鄉遭遇水旱災害,他都會積極帶頭募捐,積極申請政府賑濟,千方百計幫助羣眾解決困難。1922年,諸暨連續遭受颱風和洪水侵襲,浦陽江堤防沖毀、湖泊決口,農田淹沒,房屋倒塌,人畜淹死無數。次塢一帶更是饑荒遍野,很多人不得不背井離鄉以乞討為生。為幫助大家渡過難關,俞韻琴挺身而出,代表當地災民赴杭州向浙江省政府請求賑濟。省政府賑濟了一大批玉米,有效地緩解了災情,使鄉親們免遭飢餓流離之苦。 [2] 

俞韻琴造福鄉鄰

俞韻琴的家鄉溪埭村是山村,每逢大旱就會給農田灌溉和人畜飲水造成很大困難,這一直是全村百姓的心頭之患。早年間,俞韻琴和一些村民就曾提出並嘗試過引蓄水的方案,但因籌資困難,一直未能如願。1947年10月,俞韻琴69歲的時候,利用門生、親友為他祝壽積攢的百石大米之款,為村裏修建了一座水壩。解除了村裏逢旱無水的後顧之憂,也了卻了自己多年的夙願。國學大師、著名書法篆刻家馬一浮先生有感於此,欣然題寫“南山堰”三字,作為特殊“壽禮”,以表彰他的善舉。

俞韻琴上書毛澤東

解放前夕俞韻琴與兒媳安志潔一起為打聽兒子俞秀松的下落而四處奔走。1960年,他親筆上書毛澤東主席,痛陳兒子俞秀松的革命經歷和蒙冤苦情:“可憐我兒俞秀松自廿歲至四十歲,一生革命廿拾年,其被害究竟是否冤枉,是非不明。為此不揣冒昧,瀆陳縷縷,懇請飭屬徹底查明,以明是非。如果俞秀松確為託派,誤入歧途,走錯了路,他是該死,殊不足惜。如果俞秀松確是冤枉犧牲,幸望台慈賜予昭雪,轉請上海市委遵照規定辦理烈士登記,以資表彰,而示後世。”毛主席接到俞韻琴的信後,非常重視此事。中央人民政府終於在1962年5月為俞秀松烈士頒發了“革命犧牲工作人員家屬光榮紀念證”。使得俞秀松沉冤昭雪,歷史地位得以恢復。 [2] 

俞韻琴親屬成員

祖父:俞世明(1787-1864)
父親:俞金全(1832-1914),光緒年間賞給六品頂戴,恩贈奉政大夫
哥哥:俞炳生(1865-1939),字復興、俞忠生(1869-1953),民國時曾任溪埭鄉公所第一屆調解委員 [2] 
原配:呂歡朵(1875.2.3-1918.1.3),諸暨大橋平陽人呂德雲(1827-1885,字如能,系南宋名宦呂頤浩21世孫)幼女,葬檡塢安山口 [1] 
繼配:徐茂萱(1893-1972),杭州市蕭山區河上鎮鮑家塢徐子琴長女
兒子:俞壽松(即俞秀松)、俞壽喬、俞壽謙(又名壽籛、恨初)、俞壽安、俞壽臧、俞壽椿
女兒:俞素梅、俞素娥、俞素月、俞愛春 [2] 
孫子:俞敏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