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呂頤浩

鎖定
呂頤浩(1071年-1139年),字元直,其先滄州樂陵(今屬山東德州)人,徙齊州(今山東濟南),中國南宋詩人。
呂頤浩於哲宗紹聖元年(1094年)登進士第,值父喪家貧,躬耕以贍老幼。後為密州司户參軍,以李清臣薦,為邠州教授。除宗子博士,累官入為太府少卿、河北轉運副使。高宗南渡,其除户部侍郎,兼知揚州,拜尚書 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建炎三年(1129年),其拜同籤樞密院事、江淮兩浙制置使,改江東安撫制置使,兼知江寧府。朱勝非罷相,拜右相兼御營使。次年,其為趙鼎所劾,罷相,出為江東安撫制置大使兼知池州。紹興元年(1130年),其拜左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知樞密院事,都督江淮荊浙諸軍事,開府鎮江。四年(1134年),罷相。五年(1135年),其知潭州。八年(1138年),知建康。九年(1139年),呂頤浩卒,年六十九。
呂頤浩是南渡後主張抗金的名相之一。其有膽略,善鞍馬弓劍,當國步艱難之際,人倚之為重。與抗金名將張浚、韓世忠等為友,共赴國難,功績卓著。但與李綱、趙鼎、李光等名臣論事多有不合,時人或謂之“顓恣”。其文以政論著稱,論事周密詳切,如《上邊事備 御十策》《上時政書》。其詩多次韻之作,具有宋詩偏重議論的特色,如《離京師》《感舊書懷》等篇。詞僅存1首《紫微觀石牛》,為詠畫之作。著有《呂忠穆集》15卷,《呂忠穆公奏議》。 [43] 
概述圖來源 [1] 
別    名
呂忠穆
元直
所處時代
宋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齊州(今山東省濟南市)
出生日期
1071年
逝世日期
1139年4月30日
主要成就
穩定宋朝政局
主要作品
《忠穆集》
本    名
呂頤浩
官    職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少傅、醴泉觀使
封    爵
成國公、秦國公(追封)
追    贈
太師
諡    號
忠穆
祖    籍
滄州樂陵縣(今山東省德州市)

呂頤浩人物生平

呂頤浩早年經歷

呂頤浩祖籍滄州樂陵(今山東德州),五世祖因在齊州(今山東濟南)做官而將家族遷徙於此,遂為齊州人。 [6]  呂頤浩生於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元祐九年(1094年)二月參加省試,三月二十六日登進士第。 [7] 
紹聖三年(1096年),呂頤浩喪父,呂鄉居家貧,躬耕以贍老幼,自此數年不任官。 [8] 

呂頤浩宦海沉浮

元符三年(1100年),呂頤浩出任密州司户參軍 [9] 
崇寧二年(1103年),在門下侍郎李清臣的推薦下,呂頤浩赴大名府國子監教授。 [9] 
崇寧三年(1104年),呂頤浩因避親而改任邠州教授。 [9] 
大觀元年(1107年),呂頤浩再任邠州教授。 [9] 
大觀四年(1110年),呂頤浩改宣教郎,任滿代還,授周王宮宗子博士。 [9] 
政和二年(1112年),呂頤浩通判延安府 [9] 
政和三年(1113年),呂頤浩除兩浙路提舉常平等事,行至鄜州,改差充提舉蔡河撥發措置糴買。 [9] 
政和六年(1116年),呂頤浩除河北路提舉常平等事。 [9] 
政和八年(1118年)三月十四日,呂頤浩修北京(大名)城及被旨行常平賑濟法,特轉兩官,除直秘閣,再任河北路提舉常平等事。 [9] 
宣和二年(1120年)九月二十八日,呂頤浩獲授河北路轉運判官,繼而任河北路轉運副使。 [9] 
宣和三年(1121年),呂頤浩以職事修舉,特轉朝奉大夫,除授右文殿修撰,獲賜金帶。 [9] 
宣和四年(1122年),呂頤浩獲任徽猷閣待制、河北路都轉運使,參與聯金滅遼的軍事行動。十月,劉延慶燕山府不利而南遁,呂頤浩墜馬失道,為郭藥師所救。 [9] 
宣和五年(1123年)八月,呂頤浩上書反對開邊,指出宋朝“必無以善其後”,又條奏河北燕山路危急五事,請求朝廷討論出長久之策。宋徽宗覽奏震怒,免去呂頤浩待制之職,後感悟其言,復呂頤浩之職,進徽猷閣直學士。 [9] 
宣和六年(1124年)八月,呂頤浩丁母憂,在扶柩至濟南後,被奪情起復,仍赴燕山府。 [9] 
宣和七年(1125年)十一月,金攻宋,郭藥師拘蔡靖、呂頤浩等北宋官員降金,呂頤浩等被金帥斡離不挾至東京城下。 [9] 
靖康元年(1126年)二月,宋金議和,呂頤浩被釋還宋,再差為河北都轉運使,因病丐祠,遂於四月初八日改任提舉西京崇福宮。十一月,在金軍再次壓境的局面下,呂頤浩攜家寄居揚州,買了一小塊地閒居,無出仕之意。隨後就發生靖康之變 [9] 

呂頤浩中流砥柱

建炎元年(1127年)六月初,剛登基的宋高宗趙構以呂頤浩為徽猷閣直學士、知揚州,並讓他赴行在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呂頤浩稱病未赴。九月初七日,呂頤浩奉命修揚州城,以備高宗南逃至此。十一月初四日,呂頤浩覲見“巡幸”至此的高宗,獲任試尚書户部侍郎兼權知揚州。 [10] 
建炎二年(1128年)二月初七日,呂頤浩遷户部尚書。十一月初六日,試吏部尚書。十二月二十八日,呂頤浩上備邊十策。 [10] 
呂頤浩 呂頤浩 [2]
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初三日,金軍南下,呂頤浩與張浚追至瓜洲。翌日,呂頤浩勸諫高宗不要再南逃,高宗不聽,並任命呂頤浩為資政殿大學士充江浙制置使兼知鎮江府。十一日,呂頤浩拜同籤書樞密院事、江淮兩浙制置使。三月初三日,呂頤浩為江南東路安撫制置使兼知江寧府。兩天後,杭州發生苗劉兵變。初九日,高宗內禪詔書至江寧,呂頤浩知行在有變。十一日,其侄呂摭的信送到江寧,告知兵變情況,呂頤浩“執書以泣”,説:“果如所料,事不可緩矣。”決定聯絡張浚及諸將起兵勤王。十六日,呂頤浩假意奉苗傅劉正彥之旨,從江寧入京,將千餘羸弱之兵留守江寧,由部將楊惟忠統領,自己親率精兵萬人前往杭州勤王。三月二十四日,呂頤浩在平江(今江蘇蘇州)之北與張浚會師。翌日決定以韓世忠為前軍,張俊以精兵居於側翼,劉光世親自選卒為遊擊,呂頤浩、張浚坐鎮中軍,劉光世分軍殿後,正式打出勤王的旗號。四月初四日、呂頤浩、張浚領兵進入杭州,恢復了高宗的權力。初六日,呂頤浩遷宣奉大夫、守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兼御營使。隨後,呂頤浩請求改革官制,自己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仍兼御營使。閏八月十三日,呂頤浩進左僕射、同知樞密院事兼御營事。十一月二十五日,得杜充奏軍敗,呂頤浩奏乞“航海避狄”,得到高宗採納,遂隨高宗一路逃至温州 [11] 
建炎四年(1130年)四月十三日,呂頤浩聽説韓世忠與金帥完顏宗弼相持於黃天蕩,請高宗赴浙西,且下詔親征,但遭到另一宰相趙鼎反對而未果。在趙鼎的排擠下,呂頤浩於二十五日被罷相,改為鎮南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醴泉觀使,遂出居台州。六月十六日,呂頤浩被任命為建康府路安撫大使兼知池州,與金軍和盜寇李成等戰鬥。十一月初四日,呂頤浩收復南康軍,又招降崔增。 [12] 
紹興元年(1131年)五月初二日,高宗命呂頤浩兼宣撫淮南。七月二十七日,高宗命呂頤浩赴行在。九月二十日,呂頤浩拜少保、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知樞密院事,呂頤浩堅持辭去少保,遂改授特進 [13] 
紹興二年(1132年)三月二十九日,呂頤浩以桑仲兼神武左副軍統制,商議出師北伐偽齊。四月二十七日,呂頤浩都督江淮荊浙諸軍事。五月初四日,呂頤浩出師,但不久宋軍就發生內亂,先是前軍趙延壽反叛,然後宋將桑仲、翟興被殺。呂頤浩派參謀官傅崧卿將自己的部眾領回建康,並引疾求罷,高宗不允,並於二十五日召呂頤浩還朝奏事。七月,呂頤浩正式班師回朝。他還引薦朱勝非復出,以牽制高宗的新寵秦檜 [14]  秦檜的第一次罷相,也可能與呂頤浩在背後推動有關。 [1] 
呂頤浩多次請求北伐收復中原。在言官的彈劾下,高宗逐漸對他厭煩,呂頤浩見自己的主張都得不到落實,特別是高宗批准罷都轉運司後,遂在紹興三年(1133年)九月稱病去位,改為鎮南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提舉臨安府洞霄宮(後加特進、觀文殿大學士)。 [15] 

呂頤浩晚年去世

呂頤浩罷相後,仍關注時事,在紹興四年(1134年)底請求發兵北伐,又在翌年三月上《邊事善後十論札子》。紹興五年(1135年)十月十六日,呂頤浩獲任荊湖南路安撫制置大使兼知潭州,他不赴任,高宗親筆讓他赴任。 [16] 
紹興六年(1136年)二月,呂頤浩兼荊湖南路營田大使。十二月二十三日,呂頤浩被任命為兩浙西路安撫制置大使兼知臨安府,仍赴行在建康奏事。 [17] 
紹興七年(1137年)三月十四日,呂頤浩入見,高宗撫諭良久。三月十九日,呂頤浩為少保兼行宮留守,其後南下臨安任職,臨行前高宗下賜自己臨摹的蘭亭集序。十月十五日,高宗祭明堂後推恩眾臣,封呂頤浩為成國公。 [18] 
紹興八年(1138年)正月初五日,高宗再次命呂頤浩到行在建康奏事,二月初四日,呂頤浩被拜為少傅、鎮南定江軍節度使充江南東路安撫制置大使、判建康府兼行宮留守。呂頤浩在平江見到南還臨安的高宗,稱病辭職,高宗遂在二月二十四日改任他為醴泉觀使,免奉朝請。其後,高宗又授其定江軍、鎮南軍兩鎮節度使及少傅的榮譽官銜,呂頤浩以“本朝自有國以來,文臣未嘗除授兩鎮”為由,力請收回成命,於是高宗免其定江軍節度使及少傅之銜。 [19] 
紹興九年(1139年)二月初二日,高宗又召呂頤浩赴行在臨安,三月十五日許其回台州養病,呂頤浩遂加少傅,依前鎮南軍節度使、成國公致仕。四月初一日,呂頤浩去世。獲贈太師、秦國公,諡號“忠穆”。淳熙十五年(1188年),配享高宗廟庭。寶慶二年(1226年),宋理宗繪二十四功臣神像於昭勳閣,呂頤浩位列其中。 [20] 

呂頤浩主要影響

呂頤浩政治方面

建炎三年(1129年),在知江寧府任上的呂頤浩與張浚聯手平息苗劉兵變。呂頤浩在這一過程中身先士卒、激勵將士、周密部署,起到關鍵的作用。這場兵變的平定,使初生的南宋政權度過一次危機,挽救了高宗的皇位,挽救了南宋政權。對呂頤浩個人而言,他以平定苗劉兵變為契機,一躍而成為宰相,苗劉兵變後,高宗也一改汪伯彥、黃潛善當政時的內外政策,在宰相呂頤浩的輔佐下,一改往日一味對金投降乞和的態度,開始着手抗金措施。呂頤浩也開始着手進行內政建設,繼李綱粗定政權之後,對內政進行全面的整頓,為南宋的逐步穩定奠定了基礎。其措施包括:
  • 改革宰輔制度,加強宰相的權力。在他的建議下,以尚書左、右僕射並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門下、中書侍郎併為參知政事,尚書左、右丞並減罷。實際上,呂頤浩的這些措施使“三省之政合乎一”。雖然沒有完全使三省合併為一省,但是三省合而為一的趨勢卻明顯加強。這對戰爭狀況下,需要宰相權力的集中以便更好地決策提供了條件。同時,宰相仍然兼御營使。可以説,此時的宰相集團集軍、政大權於一身。
  • 限制宦官勢力。平息苗劉兵變後,呂頤浩對引起苗劉兵變的宦官勢力嚴格限制,杜絕了宦官干預朝政的可能性,此後南宋再也沒有出現宦官干政的事件。
  • 選拔人才加以擢用,並且確立賞罰標準。按照呂頤浩的觀點,此時朝廷不僅要擢用文臣,更要重用武將,與此同時,訂立了朝廷的賞罰標準,奏請設置三省、樞密院賞功司,為立功人員升官,於是四方將士莫不悦服為用,自是士氣稍振。
不過,呂頤浩在用人方面的政策頗受非議,他通過宰相的用人權力打擊異己、培植親舊,例如他開啓了大臣之子憑恩蔭出任館職的先河,又阻礙李綱復出、並罷免推薦李綱的李光,等等。 [3]  [21] 

呂頤浩經濟方面

南宋初年,財政極度困難,呂頤浩任户部尚書及宰相時極力整頓經濟,完善財政。其措施有:
  • 經制錢,通過略微增加酒税以及其他如交易税等雜税來改善南宋瀕臨崩潰的財政,增加收入六百六十餘萬緡。
  • 改革鹽法,在建炎二年(1128年)改革了支鹽機構並且調整了食鹽包裝制度,停止各地州倉的支鹽工作,改變了蔡京當政時每袋鹽300斤且必須向有關機構購買包裝袋的硬性規定,出現了小包裝袋的食鹽,也不必購買官府的包裝袋。他成為宰相後,又加大了對私鹽的打擊。
  • 月樁錢,以應付日益龐大的軍費開支和維持南宋官僚機構的運轉。
  • 轉運使。呂頤浩認為,中央不能按時足額徵收到上供錢,很大程度是因為“自罷發運使司,頗失上供錢物”,因此,呂頤浩提出重新設置轉運使。於是設置江浙、荊湖、閩廣九路都轉運,以中央派駐轉運使的方式,督促地方上供中央。
呂頤浩整頓經濟的措施使南宋朝廷的收入逐漸增加,財政狀況頗為改善,從而確保了南宋有足夠財力支撐抗金的軍事力量。另一方面,也頗有盤剝百姓的詬病,成為呂頤浩受到攻擊並罷相的一個重要因素。 [22] 

呂頤浩軍事方面

南宋初年,不僅面對金朝的軍事壓力,國內的各種民變也層出不窮。呂頤浩主張“先平內寇,然後可以御外侮”,他先後平定了張遇、李成、馬進、張琪等盜寇,招安李進彥、邵青、崔增、趙延壽等武裝力量,使南宋獲得初步的穩定。 [23] 
呂頤浩對金採取強硬政策。呂頤浩認為向金派出使臣,只是一種外交手段而已,通過這種手段,驕縱金人,而宋方可趁機備戰,準備北伐。呂頤浩在紹興二年(1132年)親自主持北伐,但因主將桑仲等死於內亂而流產。翌年,呂頤浩再次策劃北伐,但高宗正派韓肖胄與金議和,因此這次北伐計劃“恐害和議”,亦未能實現。 [24] 

呂頤浩歷史評價

  • 李清臣:公眉目有宰相氣象也,他日必貴為一品。 [36] 
  • 趙構:頤浩奮不顧身,為國討賊,羣臣所不能及,但與賊相拒,不度彼己,容易輕進,此其失也。 [25] 
  • 朱勝非:頤浩練事而粗暴,(張)浚喜事而疏淺。 [26] 
  • 謝克家:呂頤浩老成練事,去歲勤王有大功。 [27] 
  • 常同:頤浩循蔡京、王黼故轍,重立茶鹽法,專為謀利,一也。不於荊、淮立進取規模,惟務偷安,二也。所引用非貪鄙俗士即其親舊,三也。民訴訟有再至者輒罪之,四也。贓吏呂應問、韓禧皆滿數萬,頤浩既受女謁,遂令移獄,欲罪元按官司,五也。台諫論事不合己意,則怒形於色,六也。近兩將不協,幾至交兵,不能辨曲直以申國威,而姑息之,七也。其心腹最喜者擢置台屬,使採台中議論,八也。近者地震,抑而不奏,及降詔求言,又不引去,九也。每會親黨夜飲,男女雜坐,比言者論罷都漕司,遽託病乞出,十也。陛下未欲遽罷頤浩者,豈非以其有復辟之功乎?臣謂功出眾人,非一頤浩之力。 [28] 
  • 辛炳:自呂頤浩再相,專權自私,會食外往往各於閤子押文字,雖軍旅之事,差除之屬,亦有不同相關決者。 [29] 
  • 羅誘:而趙氏自播遷之後,鉅公碩德隨已滅,而所與謀事者,不過六七輩。呂頤浩橫議狂直,失大臣風。兼有私門之僻,雖有政事,皆為利所移……是數子輩,皆闒茸之士,非宰相才也。 [4] 
  • 朱熹:這人粗,胡亂一時間得他用,不足道。 [30] 
  • 秦湛:頤浩為相,不務體貌,惟持賞罰,先公道治贓吏,恤疲民,親作書幣以招羣盜,撥諸軍入衞,軍容稍振。 [32] 
  • 宇文價等:再登鼎司,能斷大事。主盟義舉,取日虞淵,訖於瀛海無波,復安宗社。艱難之際,厥功茂焉。 [31] 
  • 《宋史》(脱脱、阿魯圖領銜,歐陽玄、揭傒斯等修):①頤浩有膽略,善鞍馬弓劍,當國步艱難之際,人倚之為重。自江東再相,胡安國以書勸其法韓忠獻,以至公無我為先,報復恩仇為戒,頤浩不能用。時軍用不足,頤浩與朱勝非創立江、浙、湖南諸路大軍月樁錢,於是郡邑多橫賦,大為東南患雲。②朱勝非、呂頤浩處苗、劉之變,或巽用其智,或震奮其威,其於復辟討賊之功,固有可言矣。然李綱趙鼎當世之所謂賢者,而勝非、頤浩視之若冰炭然,其中之所存,果何如哉? [3] 
  • 紀昀等:頤浩在相位時,顓肆自用,力排李綱、李光諸人。創立月樁錢,貽東南患。深為公論所不與。然宣和伐燕之役,頤浩隨轉運,奏燕山河北危急五事,請議長久之策。一時稱其切直。至建炎中苗傅、劉正彥為逆,頤浩與張浚倡義勤王,卒平內難。又少長西北兩邊,于軍旅頗為嫺習。其應詔上戰守諸策,載於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者,大約皆謂和議之必不可成,而勸高宗為乘機進取之計。凡分兵策應機宜,條畫頗備。雖都督江淮,迄未建恢復之績,不能盡酬其所言,然較張浚之迂謬寡謀、娼嫉誤國、富平諸役流毒蒼生者,則固有間矣。 [5] 
  • 蔡東藩:若夫呂頤浩、張浚同入勤王,頤浩之心術膽量,不逮張浚遠甚,而高宗又專相之。武昌之巡幸未成,而奔杭,而奔越,而奔明州,甚且以航海之説進,亦思我能往,寇亦能往,豈一經入海,便得為安樂窩乎?以頤浩為相,以杜充為將,此高宗之所以再三播越也。 [33] 
  • 韓酉山:呂頤浩在政治鬥爭中雖然挫敗了“專主和議”的秦檜,卻沒能戰勝自我。他不僅不能把主戰的士大夫團結起來,相反他兩個拳頭出擊,在打擊秦檜的同時,又排斥那些被認為可能威脅他的地位的人,在主戰派內部製造分裂,使政局複雜化。這是他的悲劇所在。 [34] 
  • 寺地遵:呂頤浩在南宋政權確立的搖籃期間,充分發揮其實務官僚、財政官僚的卓越領導能力,決定了政權的基本地域、政策的優先等級,也確保了國家的財政,尤其是國庫的收入,對於政權的鞏固,貢獻極大。 [35] 

呂頤浩軼事典故

呂頤浩治吏嚴苛

呂頤浩對待政事堂的堂吏極為嚴苛。有一天,一個堂吏忤逆了他的意思,呂頤浩就掌摑了他,該吏品級已高。在同列面前非常羞恥,叩頭對呂頤浩説:“按照規定,堂吏有罪應該送到大理寺,依法處理,如今就像奴僕一樣受辱,我雖然沒什麼好説的,但希望相公要稍微保存點朝廷體面。”呂頤浩大怒,説:“如今天子巡行海上,大臣們穿着草鞋走在泥濘之中,這是什麼時候,你們要説什麼保存體面!等朝廷回到東京,還你體面也不遲。”堂吏們都覺得呂頤浩説得好,於是退下。 [37] 
還有一次,呂頤浩對堂吏發怒,命令摘下其巾幘。堂吏頂嘴道:“祖宗以來,宰相無去堂吏巾幘法。”呂頤浩説:“去堂吏巾幘當自我始。”該堂吏啞口無言。 [38] 

呂頤浩喜好酒色

呂頤浩喜好酒色,有妾十餘人,到晚上就縱情聲色。户部侍郎韓梠有三個以美貌聞名的妾,韓梠死後,諸大將出重金爭相買這三個妾。年已六十七歲的呂頤浩也用數千緡錢得到其中一人,號為“三孺人”,極為寵幸,同時也干預外事,並與舊家韓氏往來,內外人士都通過這個妾來打通與呂頤浩的關係。 [39] 

呂頤浩人際關係

  • 曾祖:呂元吉(唐朝大臣呂渭後裔,無職,贈太子太保)
  • 祖父:呂京(無職,贈太子太傅)
  • 父親:呂當(熙寧年間進士及第,官至成安縣令、宣德郎,贈太師、榮國公)
  • 母親:魏氏(封温國夫人,贈鄆國夫人)
  • 哥哥:呂頤正
  • 弟弟:呂頤中、呂頤美、呂頤賢、呂頤成
  • 妻子:魏氏(封嘉國夫人,贈蔡國夫人)、姜氏(封和國夫人,贈衞國夫人)
  • 兒子:呂抗、呂摭、呂拯、呂搢、呂抵
以上內容來源 [40-41] 

呂頤浩主要作品

呂頤浩原有文集十五卷,後亡佚。清代修四庫全書時從《永樂大典》輯出《忠穆集》八卷。此外尚有《燕魏雜記》及其他散見的文章、詩作,被今人整理為《呂頤浩集》。 [42] 

呂頤浩後世紀念

  • 呂亭山
呂頤浩第二次罷相後,取唐杜甫“窮老真無事,江山且定居”之意,選擇臨海巾子山東麓築“退老堂”以居。他還曾在“溪徑迂迴,林巒秀豔”的景福寺消夏時,建石亭於寺旁。後人遂以命名,亭所處之山為“呂亭山”,亭邊之村為“呂亭山村”。即今括蒼鎮上坪村。 [2] 
  • 呂頤浩墓
呂頤浩墓位於浙江省台州市臨海市永豐鎮白毛村景福寺左的小山上,在墓址發現了埋在牆基中的一塊石碑和墓道石多塊。 [2] 

呂頤浩史料索引

  • 《宋史·卷三百六十二·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3] 
  • 《景定建康志·卷四十八·忠勳傳》
參考資料
  • 1.    呂頤浩:兩度拜相 唯一“擊敗”過秦檜的“抗金派”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5-03-26]
  • 2.    南宋賢相呂頤浩墓尋訪記  .今日臨海數字報刊平台[引用日期2015-06-08]
  • 3.    《宋史·卷三百六十二·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2-02]
  • 4.    《三朝北盟會編·卷一百八十二》  .殆知閣[引用日期2017-10-15]
  • 5.    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中華書局,1965年:第1350頁
  • 6.    《景定建康志》卷四十八《忠勳傳·呂頤浩》:呂忠穆公諱頤浩,字元直,本滄州樂陵人。五世祖因官遂家於齊州。
  • 7.    劉雲軍.《呂頤浩年譜》:河北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6、13頁
  • 8.    劉雲軍.《呂頤浩年譜》:河北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15頁
  • 9.    劉雲軍.《呂頤浩年譜》:河北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16—40頁
  • 10.    劉雲軍.《呂頤浩年譜》:河北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40—54頁
  • 11.    劉雲軍.《呂頤浩年譜》:河北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66—122頁
  • 12.    劉雲軍.《呂頤浩年譜》:河北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125—148頁
  • 13.    劉雲軍.《呂頤浩年譜》:河北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156—167頁
  • 14.    劉雲軍.《呂頤浩年譜》:河北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196—238頁
  • 15.    劉雲軍.《呂頤浩年譜》:河北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268—292頁
  • 16.    劉雲軍.《呂頤浩年譜》:河北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307—328頁
  • 17.    劉雲軍.《呂頤浩年譜》:河北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334—338頁
  • 18.    劉雲軍.《呂頤浩年譜》:河北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338—345頁
  • 19.    劉雲軍.《呂頤浩年譜》:河北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349—366頁
  • 20.    劉雲軍.《呂頤浩年譜》:河北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367—369頁
  • 21.    白曉霞.《南宋初年名相研究》:暨南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43—45、73—74、274—275頁
  • 22.    白曉霞.《南宋初年名相研究》:暨南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122—135頁
  • 23.    白曉霞.《南宋初年名相研究》:暨南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223—233頁
  • 24.    白曉霞.《南宋初年名相研究》:暨南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164—170、174頁
  • 25.    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中華書局,1988年:第740頁
  • 26.    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中華書局,1988年:第469頁
  • 27.    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中華書局,1988年:第685頁
  • 28.    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中華書局,1988年:第1146頁
  • 29.    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中華書局,1988年:第1247頁
  • 30.    《朱子語類 卷一百三十一 本朝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1-21]
  • 31.    呂頤浩.《呂頤浩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116頁
  • 32.    《三朝北盟會編 卷一百九十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1-21]
  • 33.    《宋史演義 第六十六回 韓世忠力平首逆 金兀朮大舉南侵》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1-21]
  • 34.    韓酉山.《秦檜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58頁
  • 35.    寺地遵著,劉靜貞譯.《南宋初期政治史研究》: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年:第84頁
  • 36.    劉雲軍.《呂頤浩年譜》:河北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374頁
  • 37.    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二:呂元直作相,治堂吏絕嚴。一日有忤意者,遂批其頰。吏官品已高,慚於同列,乃叩頭曰:“故事,堂吏有罪,當送大理寺,準法行遣。今乃受辱如蒼頭,我不足言,望相公稍存朝廷事體。”呂大怒曰:“今天子巡行海甸,大臣著草履行泥濘中,此何等時,汝乃要存事體!俟朝廷歸東京了,還汝事體未遲。”眾吏相顧稱善而退。
  • 38.    曾敏行:《獨醒雜誌》卷二:建炎末,呂丞相頤浩以勤王復辟之功進登相位,嘗在中書,怒一堂吏,命去其巾幘。吏對:“祖宗以來,宰相無去堂吏巾幘法。”公曰:“去堂吏巾幘當自我始。”吏不能對。
  • 39.    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百九引朱勝非《秀水閒居錄》:呂頤浩喜酒色,侍妾十餘,夜必縱飲。前户部侍郎韓梠家畜三妾,俱有殊色,名聞一時。梠死,諸大將以厚賂娶之。呂力爭用數千緡得一人,號三孺人,大寵嬖之,初則專預外事,公然交通韓氏,中外因以媒進,時呂已六十七歲矣。
  • 40.    劉雲軍.《呂頤浩年譜》:河北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4—6頁
  • 41.    斯舜威.《宰相世家 兩宋呂氏政治集團紀略》:東方出版中心,2011年:第119頁
  • 42.    呂頤浩.《呂頤浩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點校説明,第2—4頁
  • 43.    呂頤浩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6-1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