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侯增謙

鎖定
侯增謙,1961年6月出生於河北省石家莊市藁城區。礦牀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所長 [8]  [28] 
侯增謙於1982年從河北地質學院(現河北地質大學) [19]  地質系畢業;1985年獲得武漢地質學院(現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研究生部碩士學位;1988年獲得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研究生院博士學位,之後進入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牀地質研究所工作,先後擔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科技處長;1996年入選“跨世紀人才工程”;2000年至2005年擔任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所副所長;2004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2005年擔任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所長;201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17]  ;2018年擔任第八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 [1-2]  。2023年2月,獲2022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27] 
侯增謙主要從事大陸成礦理論、礦牀成礦模型和勘查評價方法研究 [9]  。長期從事金屬成礦理論與資源勘查技術研究,創建了碰撞造山成礦理論,闡明瞭大陸碰撞過程中金屬富集機制和成礦機理,理論指導青藏高原找礦取得了重大突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項、國土資源科技成果獎一等獎4項,連續多年入選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 [23] 
中文名
侯增謙
外文名
Zengqian Hou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河北省藁城市
出生日期
1961年6月
畢業院校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河北地質大學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201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性    別

侯增謙人物經歷

1961年6月,侯增謙出生於河北省石家莊市藁城區,籍貫河北保定 [14] 
1978年—1982年,就讀於河北地質學院(現河北地質大學)地質系,畢業並獲得學士學位。
1982年—1985年,就讀於武漢地質學院北京研究生部(現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岩石學專業,畢業並獲得碩士學位。
1985年—1988年,就讀於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研究生院岩石礦物礦牀專業,畢業並獲得博士學位。
侯增謙
侯增謙(7張)
1988年—1992年,擔任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牀地質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1992年—1993年,擔任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牀地質研究所副研究員。
1993年—1994年,在日本地質調查所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同時擔任客座研究員。
1995年—1997年,擔任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科技處長。
1996年,入選人事部等7部委“跨世紀人才工程”;同年,入選原地礦部“百名跨世紀科技人才培養計劃” [11] 
1998年—2000年,擔任中國地質科學院研究員、院長助理、兼科技處長。
2000年—2005年,擔任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所研究員、 副所長(主持工作)。
2004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傑出青年基金資助。
2005年,擔任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所長。
2008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聘為“井岡學者 [16] 
2013年,成為中國科學院地學部院士增選的有效候選人 [3] 
2017年11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4] 
2018年2月,擔任第八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 [5] 
2021年4月,侯增謙院士受聘加入月球樣品專家委員會 [24] 
2022年10月,入選為中國地質學會榮譽會士。 [25] 
2023年2月,獲2022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27] 

侯增謙主要成就

侯增謙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侯增謙長期致力於青藏高原及鄰區的金屬礦牀地質研究,在金屬成礦理論和礦產勘查評價技術方法等方面取得創新性的系統科學成果。
他組織實施“青藏高原碰撞與成礦”國家973項目,系統闡釋了青藏高原的成礦系統,提出了大陸碰撞成礦論,為建立全新的大陸碰撞成礦理論體系奠定了重要框架,指導了區域礦產勘查評價。
系統研究了中國境內並綜合對比了西亞地區斑岩銅礦,創新性提出了大陸型斑岩銅礦成礦模型,豐富和發展了斑岩銅礦成礦理論,推動了岡底斯斑岩銅礦帶的找礦突破;
初步查明瞭西南“三江”區域成礦規律,研發了銀多金屬礦牀定位預測技術方法,為三江重大找礦突破做出了貢獻;
領課題組創造性地開展了區域流體地質填圖,完成了中國第一幅流體地質圖;
在中國國內較早開闢現代海底熱水成礦新領域, 詳細剖析了我國火山成因塊狀硫化物(VMS)礦牀,提出了VMS成礦新模式 [8] 
2024年,由侯增謙院士團隊牽頭國際研究小組建立的碳鍶鈰礦超族分類命名方案獲得國際礦物學協會新礦物命名及分類委員會(IMA-CNMNC)的正式批准。這是第一個由我國科研團隊主導建立的礦物超族分類命名體系。 [29] 
  • 學術論著
根據2021年6月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網站顯示,侯增謙先後發表學術論文240篇(SCI論文86篇),其中, 第一和第二作者論文190篇(SCI論文60篇),在中國國內出版著作4部,在國際上主編專集3部。
作為第一主編在國際SCI雜誌《礦牀地質論評》出版了“Metallogenesis of the Tibetan Collisional Orogen”專集;與Peter Rona 教授合作主編了“Modern and Ancient Massive Sulfide Deposits”專集 [8] 
  • 科研項目
根據2021年6月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網站顯示,侯增謙先後主持國家973項目2項,科技攻關、重點基金、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項目等重要科研項目十餘項 [8] 
項目起止時間
項目名稱
項目來源
經費(萬元)
1995年—1999年
地質流體與成礦作用
國家攀登項目,課題副負責
25
1996年—2000年
緊缺礦產快速勘查評價的新技術、新方法研究
國家攻關項目,課題負責專題負責
750,110
1996年—2000年
“三江”特提斯構造演化與成礦規律地礦部
95攻關項目,課題負責
90
1998年—2000年
西太平洋沖繩海槽黑煙囱成礦作用與物質來源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負責
11
1998年—2002年
岡底斯帶成礦地質背景與成礦遠景評價
國家973項目,專題負責
75
1999年—2001年
若干黑礦型礦牀成礦熱水系統中CO2和烴類流體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負責
13
2000年—2003年
大型礦集區精細結構與含礦信息研究
國土資源部科技專項,副負責子項負責
230
2002年—2005年
大陸演化過程中的成礦系統的形成和演化
國家基金重點項目項目,副負責
50
2002年—2007年
印度-亞洲大陸主碰撞帶成礦作用
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
2750
2005年—2007年
碰撞造山帶若干Cu和REE礦牀三維成礦模型研究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項目,負責
100
2009年—2011年
青藏高原東北緣 Pb-Zn-Cu-Ag 成礦系統:發育機制
國家基金重點項目,項目負責
170
2011年—2015年
青藏高原南部大陸聚合與成礦作用
國家973 項目,首席科學家
3000 [8] 
  • 科研成果獎勵
侯增謙院士獲獎項目一覽表
獲獎時間
項目名稱
獎勵名稱
獲獎人員
1993年
“三江”特提斯火山作用與成礦
地礦部科技成果獎二等獎(排名第五)

1993年
川西昌台—贈科地區三疊紀火山活動及其與板塊構造和成礦作用關係
地礦部科技成果獎三等獎(排名第二)

1995年
川西白玉縣嘎衣窮火山岩型多金屬礦牀成礦地質特徵與找礦靶區研究
地礦部科技成果獎三等獎(排名第一)

2003年
古代與現代海底熱水成礦流體系統的地質—地球化學研究
國土資源科技獎二等獎(排名第一)

2004年
西南三江多島弧造山過程、成礦系統與資源評價
國土資源科技獎一等獎(排名第二)

2005年
西南三江銅金多金屬成礦系統與資源評價
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李文昌潘桂棠侯增謙莫宣學、李曉明、丁 俊、周耀軍、王立全、楊偉光、呂慶田、楊夕輝、盧映祥、郭遠生、徐 強、範玉華 [21] 
2011
青藏高原地質理論創新與找礦重大突破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
張洪濤,潘桂棠,侯增謙唐菊興,丁 俊,王建平,鄭有業,李榮社,王保生,陳仁義,翟剛毅,王立全,謝國剛,黃樹峯等 [22] 
2019年
碰撞型斑岩銅礦成礦理論
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7] 
侯增謙楊志明高永豐鄭遠川張洪瑞 [20] 

侯增謙人才培養

  • 團隊建設
侯增謙認為“科研團隊要圍繞科學前沿和國家需求,按需建設。”2003年團隊組建時,他選定了“大陸碰撞成礦作用”的研究方向,他將碰撞造山帶內規模最大的兩類礦牀(斑岩銅礦和MVT鉛鋅礦)確立為團隊研究的“兩條腿”,把大陸碰撞與成礦作用作為研究核心,選擇主攻斑岩成礦、鉛鋅成礦、構造與成礦等相關研究方向的優秀年輕人進入團隊,後期又招募了碳酸岩稀土成礦、造山型金礦等方面的研究人員,逐漸形成了相輔相成的團隊人才結構。團隊內每個人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方向,獨立研究可深入到某一具體專業領域的前沿;同時又共同研究一個大的前沿科學問題,通過合作推進某一重大科學問題的進步。這樣,不但能整合團隊力量解決重大科學問題,更能促進團隊穩定發展,易於在專業領域培養出領軍人才 [13] 
  • 基金管理
侯增謙2018年擔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後,站在國家和未來的高度,以重塑科學基金資助佈局、提高基金資助效益、推動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為重心,邁出了三大步。第一步,制定學科發展戰略,明確優先發展領域,構建學科發展和基金資助的“四梁八柱”。第二步,基於學科發展戰略,圍繞重大科學前沿和國家戰略需求,強化頂層設計,開展前瞻佈局,做出快速響應。第三步,全面落實基礎研究“兩條腿走路”指示精神,特別是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大膽探索重大科學問題凝練機制、項目立項機制和組織管理模式 [13] 

侯增謙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授予單位
1992年
第四屆中國地質學會青年地質科技獎(金錘獎)
1994年
中央直屬機關優秀青年稱號

1999年
國土資源部首屆傑出青年

2001年
第五屆中國優秀青年科技創新獎

2006年
黃汲清青年科技獎

2006年
第六屆中國青年科學家獎(提名獎)

2010年
全國先進工作者(勞動模範)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2015年
2017年11月
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2023年
2022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地球科學獎)
何梁何利基金 [26] 

侯增謙社會任職

時間
擔任職務
1996年—1999年
中國地質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主任
1996年—2000年
中國地質學會理事
1999年
中國大洋鑽探科學委員會委員
2001年
中國地質學會岩石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2001年
礦產勘查等專業委員會委員
2003年
2005年
中國科學》特約編委
2006年
礦牀地質》副主編
2006年
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委員會副主任
2007年
《資源地質學(Resource Geology)》榮譽編委
2008年
澳大利亞西澳大學榮譽研究員
2009年—2013年
2009年—2013年
《礦物岩石學雜誌》主編
2011年—2015年
國際應用礦牀地質學會(SGA)區域副主席
2011年9月
2021年3月
第一屆月球樣品專家委員會成員 [7] 

國際礦牀地質學會區域副主席

東華理工大學特聘教授

侯增謙人物評價

侯增謙在礦牀學基礎理論和礦產勘查應用方面做出了系統性和創新性貢獻 [10]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評)
侯增謙為成礦學發展做出了貢獻,促進了中國大洋熱液硫化物的研究與勘查 [12]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基金會評)
侯增謙研發了銀多金屬礦牀定位預測技術方法,為三江重大找礦突破做出了貢獻 [18] (蘭州大學地質科學與礦產資源學院評)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