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何京良

鎖定
何京良,男,理學博士,1957年10月出生,山東青島市人。1982年山東師範大學物理專業本科畢業,1998年在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獲光學專業理學博士學位。大學畢業後,先後任山東師範大學物理系講師、副教授、教授、現代光學省級重點實驗室主任。期間1991年至1993年為英國考文垂大學訪問學者;2001.9-2002.5為台灣交通大學光電工程研究所客座助理教授;2002年至2005年為南京大學固體微結構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高級訪問學者、教授;期間2003年被南京大學聘為博士生導師。2005年10月被山東大學聘為山東省首批“泰山學者計劃”特聘教授,現為山東大學晶體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全職教授、博士生導師。任《強激光與粒子束》第六屆編委會編委、《激光與光電子學進展》第七屆編委會編委、山東省物理學會常務理事、 激光學會常務理事,美國光學學會(OSA)會員。 [1] 
中文名
何京良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57年10月
出生地
山東青島市

何京良人物經歷

何京良 何京良 [2]
1982年山東師範大學物理專業本科畢業,
1998年在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獲光學專業理學博士學位。
大學畢業後,先後任山東師範大學物理系講師、副教授、教授、現代光學省級重點實驗室主任。
期間1991年至1993年為英國考文垂大學訪問學者;
2001.9-2002.5為台灣交通大學光電工程研究所客座助理教授;
2002年至2005年為南京大學固體微結構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高級訪問學者、教授;
期間2003年被南京大學聘為博士生導師。
2005年10月被山東大學聘為山東省首批“泰山學者計劃”特聘教授,
現為山東大學晶體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全職教授、博士生導師。

何京良研究方向

1. 新型激光晶體、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的新功能探索、表徵和應用;
2. 新型全固態激光器件的研製及應用研究;
3. 光學超晶格材料準相位匹配參量過程及非線性光學研究;
4. 超快激光動力學研究。

何京良科研成果

1.在九五國家863重大項目“深紫外非線性晶體與藍/紫光全固態器件”的研 究中,首先在國內實現了5W以上大功率全固態連續波綠光輸出,被863新材料領域專家評為該領域十大突破進展項目之一。著名光學專家王大珩院士曾給予很高的評價, 並獲首屆中科院劉永齡獎和中科院院長優秀獎(1998年);
2.1999-2001年在863項目“倍頻、自倍頻光學超晶格LN、LT晶體及其應用研究”和973項目“光電功能晶體的微結構設計及其物理研究”中,在閔乃本院士的指導下,與同事們一起創造性地完成了紅-藍、綠-紫外雙波長和RGB三基色光學超晶格全固態激光器。該成果被評為2001年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之一,是2006年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重要成果之一;
3.首次實現了全固態Nd:GdVO4鎖模10ps超快激光輸出,之後又實現了新型混合晶體Nd:Gd1-xYxVO4連續波激光鎖模運轉,脈寬為4ps。在LD泵浦新型無序結構晶體Yb:CYB的被動鎖模超快激光研究中,實現了1微米百飛秒的超快激光輸出,功率為261mW。
4. 依靠山大晶體材料半導體激光和耦合技術上的優勢,研製了一台高穩定性大功率(5W) 355nm紫外激光加工系統(ICM-UV-I)。該系統已成功用於寬帶隙半導體材料SiC打標和LED晶片大面積表面粗化和刻蝕,使LED的外量子效率提高了78%。

何京良發明專利

1.S.N. Zhu, J.L.He, Y.Y. Zhu, H.T. Wang, G.J. Luo, C.Zha Y.Q. Qing, N.B. Min.,The design of optical superlattice to realize third-harmonic generation and multi-wavelength laser output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all-solid-state lasers. United States Patent,
2. 超晶格全固態紅、黃、綠、藍四色激光器的設置方法
發明人:何京良、廖軍、劉輝、祝世寧、朱永元、王慧田、閔乃本
3.以超晶格為變頻晶體的全固態紅、藍雙色激光器
發明人: 祝世寧 何京良 朱永元 王慧田 羅國珍 閔乃本
4.大功率腔內三倍頻紫外激光器(實用新型)
設計人:何京良、張百濤,黃海濤,楊見飛,徐金龍,王海霞,劉善德
5. 基於激光器的LED大面積可控表面粗化及刻蝕方法
發明人:劉鐸,左致遠,張百濤,何京良、徐現剛

何京良獲獎記錄

任《強激光與粒子束》第六屆編委會編委、《激光與光電子學進展》第七屆編委會編委、山東省物理學會常務理事、 激光學會常務理事,美國光學學會(OSA)會員,2004—2008年度《Chin Phys Lett》特約評審。先後主持參與了863、973及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曾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中國高校自然科學獎、山東省高校自然科學獎等獎項。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