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佔裏村

(貴州省從江縣高增鄉下轄村)

鎖定
佔裏村位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江縣高增鄉,坐落在羣山懷抱中,面積不足16平方公里,這裏不但環境優美,更保留了濃郁的民族風情。佔裏村平均海拔380。村中150餘户768人,居民以吳姓居多。主產水稻,兼產小米、包穀、薯類等。佔裏村因一項令世人驚歎的“零紀錄”而名揚海外:人口自然增長率始終幾近為零。從1952年到2000年的48年裏,佔裏村的人口只增長了10人,人口自然增長率非常低,幾近於零。
中文名
佔裏村
別    名
中國人口文化第一村
行政區類別
行政村
所屬地區
貴州黔東南
地理位置
貴州省從江縣高增鄉佔裏村
面    積
18 km²
政府駐地
高增村
電話區號
0855
郵政編碼
557400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性氣候
人口數量
791人
著名景點
佔裏鼓樓 佔裏風雨橋 佔裏博物館
機    場
黎平機場 凱里黃平機場
火車站
從江站
車牌代碼
貴H
方    言
侗語
村民小組
8個
户    數
168户
平均海拔
380m

佔裏村歷史沿革

佔裏村 佔裏村
佔裏村坐落在深山密林中,是一個植被良好、民族風情濃郁的美麗侗寨,村外蒼山疊翠,門前流水淙淙,一幢幢吊腳樓錯落有致,鼓樓、風雨橋歷歷在目。佔裏的祖先為躲避戰亂,1368年從江蘇逃難,長途跋涉後,經廣西梧州最終定居此地的,佔裏村的得名就來源於其祖先“吳佔”和“吳裏”。由於地理環境好,祖先們在這裏定居以後,開墾了很多土地,生活過得十分富裕,享受着與世無爭的幸福生活。
佔裏村 佔裏村
佔裏侗寨,全部為吳姓侗族,寨中有鼓樓一座。2005年以前不通公路,寨種人很少外出。佔里人性格温和,對外來人友善,逐漸開發旅遊,將來也會成為侗族旅遊勝地

佔裏村地理位置

佔裏村位於貴州省從江高增鄉,距縣城約25公里。

佔裏村經濟

佔裏村種植的水田裏,稻、魚、鴨共生,這種被稱為“稻魚共生系統”的傳統農業,既是一門立體種養技術,又是一種農耕文化,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評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佔裏村人一方面鞏固提升稻+魚+鴨生態複合系統,另一方面拓展林下經濟,種植石斛、淫羊藿、紅果參等中藥材上。村裏開展專業人才培訓,將繡娘、織娘組織起來,家門口就業,就能完成刺繡。
佔裏村的發展主要以種植百香果、發展林下經濟及種植中藥材為主。利用佔裏村周邊林地資源,以訂單形式種植淫羊藿,淫羊藿市場價格穩定,村民收入也相應穩定提升。 [3] 

佔裏村民居建築

佔裏村風貌 佔裏村風貌
村寨位於佔裏山的河谷中,柳江河由北而南從村寨西邊流過,在河流左岸與山巒之間,有一塊比較平緩的坡地,寨子就修建在這塊臨河的坡地上。村寨以濱河道路作為村寨南北交通幹道,從該幹道引出東西向道路為支路,將村寨分為幾個區域,再從這些東西向支路引出若干平行於河濱幹道的南北向小路,村民住房就面臨這些小路層層修建。在該村寨東側突出伸入村寨的山嘴陡坡上,是該寨的薩壇。村寨唯一的鼓樓位於村寨偏北的兩個組團的民居之間,修建於水塘羣中。民居建築以鼓樓為核心,向四周層層展開。這些民居有單家獨户和羣體組合兩種形式,以單家獨户居多。順着臨河石板主幹道內側,依次排列着排架式禾晾,其內就是村民住房和倉房。
佔裏薩壇始建於落寨之初,壇坐東向西,以石圍砌而成直徑1.8米圓圈,中填泥土呈錐形;壇周圍地面鋪設青石板,四周設土石夯築的圍牆,圍牆西北面設木質門樓供進出祭拜。佔裏鼓樓的始建年代不詳,樓平面呈正六邊形,立面為十三層密檐單層攢尖頂,通高18米,樓上置牛皮木鼓一個。村寨東側建有風雨亭,亭的始建年代不詳,形制為青瓦懸山頂穿鬥木結構廊橋式建築。村裏還有兩口古井,都用青石作懸山頂的屋形,其中村中的榕樹古井“七兩井”建於清代乾隆年間。

佔裏村社會事業

通往寨子的公路修好了,佔裏村人按照整體規劃、在保護的基礎上,對禾晾架、禾倉等地標景觀進行風貌整治;鄉村旅遊公廁、生活污水處理系統、河道整治、停車場、觀光步道、民宿等鄉村旅遊設施進行改造。 [3] 

佔裏村婚姻習俗

佔裏村規定

佔裏村婚姻習俗 佔裏村婚姻習俗
建寨700多年來,代代流傳下來的寨規森嚴地寫着:不許外娶、不許外嫁,以保守換花草的秘密。佔裏村的祖先吳公力提出了要控制人口增長,於是便召集村民聚集於寨中的鼓樓進行商議,訂立了一條寨規:一對夫婦只允許生兩個孩子,誰多生就依寨規進行處罰,嚴重超生的,永遠逐出寨門,不得再回到這裏居住。
在佔裏村,只有正月初五和初六的日子才能舉行訂婚儀式,而婚禮則只能在農曆二月十六日或十二月二十六日才能舉行,其他日子都不允許結婚。“一棵樹上一窩雀,多一窩就捱餓”、“崽多了無田種,娶不了媳婦;女多了無銀兩,嫁不出姑娘”、“人會生崽,地不會生崽”……如今,在佔裏村流行着許多控制人口增長、實行計劃生育的歌詞,意義深刻。
特殊的環境,形成了侗寨特有的生育密碼,佔裏青年男女戀愛自由,一般在十八九歲就可以開始談戀愛。但佔裏村同時又遵循着晚婚晚育的習俗,因此姑娘們大都在23歲以後才結婚。在佔里人看來,結婚晚就老得晚,早要孩子就意味着會早當老人,壽命也就短了。正是這種淳樸的生命觀使佔裏的青年不願意過早的結婚,而生育期的縮短,客觀上降低了婦女的終身生育率
除此之外,佔裏村還有一個獨特的習俗使得村裏的青年即使早婚也不會早育。在佔裏村,男女結婚後,新娘會仍住在孃家——“不落夫家”。農忙時,男女可以到對方家裏幫忙幹活——“夫妻互助”,待姑娘年紀稍大一些——二十七八歲時,才會住到夫家去。除了對結婚嚴格限制外,佔里人對離婚者還會進行嚴厲的懲罰,對提出離婚者要上繳“稻穀300斤、白酒50斤、100斤”,而這所有的這些東西都會用來充公。之後,提出離婚者,不得繼續留在村裏生活。

佔裏村繼承

在佔裏村,還有一條規定很特別:女兒繼承棉花地,兒子繼承稻田。此外,父母還要給女兒一份“姑娘田”,誰家若不給女兒“姑娘田”,不僅會遭人取笑,還會被男方退婚。在老人的財產繼承上,山林、菜園實行男女對半分成,房基、家畜歸兒子,而金銀首飾、布匹讓女兒帶到夫家。因此在佔裏村,中國的傳統“重男輕女”觀念並不存在,而是真正的男女平等

佔裏村人口

1952年開始截至2000年,整整48年裏,佔裏的人口自然增長率幾近為零。1952年,侗寨佔裏有168户人家,人口總數為729人。2000年,有154户人家,而人口總數則有739人。在一個農業社會中,這種古典的人口思維起到了效果:佔裏村比全縣人均稻田面積高出一倍多,高於全國人均耕地佔有面積。

佔裏村生活狀態

佔裏雖然地處邊遠,但樸素、先進的人口意識卻厚厚地回報了他們,這裏羣眾的生活可以説豐衣足食、富足安康,人均耕地面積1.3畝,比全縣人均稻田面積高出一倍多,高於全國人均耕地佔有面積,人均佔有糧食大大高於全縣人均水平,家禽飼養量也居全縣前列。
2000年8月,國家計生委科技司副司長肖紹博專程到佔裏進行了考察。近幾年來,中央電視台前來拍攝了專題片《大山深處》,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青年報》、《中國社會報》等國內多家媒體及台灣《漢聲》雜誌都作了專題報道。
中央電視台7頻道農業報道
近日,中央電視台7頻道農業·軍事頻道《農廣天地》欄目據組深入從江縣佔裏村拍攝以“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稻魚鴨’複合系統種養殖”為主題紀錄片,向全國觀眾展現黔東南神秘佔裏純樸侗寨傳統農耕文化。
佔裏“稻魚鴨”複合系統種養殖,是以鴨食蟲、以魚食草、用鴨魚糞做肥料的稻魚鴨複合系統,具有保護生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調節氣候、涵養水源等多種生態功能,2011年成功入選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試點。
央視拍攝內容,主要從魚苗繁殖、稻田翻耕、放魚、打魚窩、田間管理等過程,全面展示覆合系統種養殖的生態循環。

佔裏村佔里人口文化園

經過6個多月的資料收集、設計、製作,佔里人口文化園於2014年國慶落成並向遊人開放。
佔里人口文化園 佔里人口文化園
據悉,該園以佔裏侗族的祖源尋根、人口先聲、立石盟誓、生命奇蹟、金玉良言等五大版塊為主要內容,立體表現了600多年來佔里人口文化的魅力,該園佔地約3000平方米,耗資42萬元。園內的雕塑、浮雕,金玉良言牌匾相互融合,詮釋了佔裏獨特人口文化的深刻內涵,讓遊人賓客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中國人口文化第一村”的薰陶,人口文化園的建成也成為從江縣開展人口文化教育的旅遊勝地。

佔裏村所獲榮譽

2021年9月,被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農業農村部、中央宣傳部、民政部、司法部、國家鄉村振興局表彰為“第二批全國鄉村治理示範鄉村”。 [1] 
2021年12月,入選貴州省擬命名景觀優美森林村寨名單。 [2] 
2022年11月,入選2022年中國美麗休閒鄉村名單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