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人際關係心理學

(2019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圖書)

鎖定
《人際關係心理學》是2019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部圖書,作者是[美]埃倫·伯斯奇德 / [美]帕梅拉·麗甘。 [1] 
中文名
人際關係心理學
外文名
The Psycholog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作    者
[美]埃倫·伯斯奇德 / [美]帕梅拉·麗甘
譯    者
李小平 / 李智勇
出版時間
2019年5月
出版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
頁    數
569 頁
ISBN
9787544453882
定    價
99 元
裝    幀
平裝

目錄

人際關係心理學內容簡介

關係對於人之重要性,就如同陽光與空氣對於人之意義。任何個體的發展都依賴其與周圍人的關係,而關係的質量直接影響一個人心理和行為的發展。更為重要的是,我們只有把人的發展放在關係的背景之下來研究,才能真正理解人的種種人格特徵和心理屬性,才能真正把握個體心理變化的軌跡。《人際關係心理學》就是一本對人類關係的總體面貌、局部特徵和影響因素進行詳盡分析的著作,它為我們提供了關於關係科學的理論框架和概念體系的完整知識。本書詳盡介紹了人際關係領域的各個主題,包括關係的概念、種類、產生和發展、機制、情感過程等,同時討論了重要的人際關係,如兩性關係、友誼等,為讀者清晰地勾勒出關係科學的概念演化和方法更新的歷史過程,其中不乏對一些重大事件和經典研究的精彩描述。哪種關係對個體而言是*重要的?為什麼有些關係是長久的、幸福的,另外一些關係則是短暫的、痛苦的?人際關係與我們的身心健康有哪些聯繫?這些問題都可以從本書中找到答案。 [1] 

人際關係心理學目錄

第一部分 關係——生命的網絡L
第一章 最初關係
導言
人類嬰兒的社會繼承
進化論的觀點
歸屬的需要
人類嬰兒的生物遺傳特性對社會互動的促進
依戀行為系統
其他的先天社會反應系統
社會互動與腦發育
遺傳和教養: 錯誤的二分法
嬰兒為發起及維持關係所做的努力
兒童的社會關係對社會的意義
小結
第二章 關係與健康
導言
關係與死亡
社會網絡
社會支持
社會支持的概念
社會支持與應激
關係對健康的不利影響
身體侵犯和暴力
心理侵犯
居喪
關係與幸福
孤獨
小結
第二部分 關係科學
第三章 關係科學的發展
導言
關係研究的障礙
社會禁忌
倫理考慮
方法論和分析上的困難
關係科學的多學科性質
為關係科學作出貢獻的學科
心理學
婚姻和家庭治療
溝通研究
社會學
人類學
經濟學
關係中的文化差異
小結
第四章 關係的概念
導言
互動:關係的實質
互動的量和質
互動的缺失
涉及當前關係的多重觀點
影響的對稱性
關係科學的觀察基礎
相互依賴的確立
互動模式
關係科學的目的:對因果條件的確認
互動資料的來源
自我報告
觀察
檔案和其他公開記錄
社會互動的主要理論
社會學習理論
社會交換理論
公平理論
相互依賴理論
小結
第五章 關係的種類
導言
家庭關係
美國家庭的變化
密切關係
密切的概念化
密切性測量的比較
親密關係
響應性
其他常見的關係描述詞
和諧的關係
健康的關係
關係的維度
關係分類學
被忽略的密切關係類型
友誼關係
與非人類的關係
小結
第三部分 關係的產生和發展
第六章 關係的誕生
導言
主動互動與被動互動:封閉的互動領域和開放的互動領域
關係的開始:對另一個人的注意
選擇性注意
注意和吸引
聯繫
主動聯繫和吸引
主動聯繫的其他決定因素
初次相遇中的吸引
吸引的結構
吸引的學習理論
吸引的一般原則
匹配假設
小結
第七章 關係的發展與維持
導言
影響關係發展和穩定的因果條件
關係發展的理論
基本假設
相互依賴理論
交互模型
凝聚力模型
浪漫關係的發展
浪漫關係的發展: 理論
浪漫關係的發展: 研究
友誼的發展
關係發展和維持的過程
自我表露: 阿爾特曼和泰勒的社會滲透理論
信任
承諾
衝突
影響關係發展和維持的環境因素
社會環境因素
物理環境因素
忽視環境因素的原因
小結
第四部分 關係的機制
第八章 認知過程
導言
瞭解他人
期待
意識和心理活動
社會認知心理學
社會信息加工
自動(聯想)式信息加工
社會環境中的聯想記憶系統及其規律
受控式(基於規則的)信息加工
第一印象
社會分類
社會分類的原則
新的認知模型
關係圖式
互動腳本
關係事件的記憶
分析敍事
社會認知的主要理論:關係現象的意義
認知一致性理論
歸因理論
小結
第九章 情感過程
導言
人類情緒的社會背景
情緒的面部表情
情緒表達的普遍性假説
基本情緒理論
在社會互動中觀察情緒
面部表情的社會互動觀點
生理喚醒和情緒
詹姆斯—蘭格理論
沙赫特的二元理論
社會互動中的生理喚醒
認知和情緒
情緒的概念
情感
偏愛
心境
情緒的認知理論
小結
第十章 素質的影響
導言
性別
生物性別
性別差異的理論解釋
心理性別或性別角色取向
人格
超特質
個人動機
自我監控
控制點
社會性性關係定向
慢性情緒狀態
人際信念體系
成人的依戀風格
拒絕敏感性
小結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