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人格分裂

(醫學病症)

鎖定
解離性身份疾患,是心理疾病的一種,常與思覺失調症搞混,較早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版本將其命名為多重人格障礙(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MPD),後來改名為解離性身份疾患(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DID),多重人格即具有超過一個人格存在(若只有兩個則稱為“雙重人格”),就有如「在一個身體裏住着好幾個靈魂」。
人格分裂在學名上稱為“解離型/間歇性人格分離(Dissociative Disorders) ”,別名為“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其臨牀症狀特點和病程經過與創傷體驗有密切關係。臨牀上可見急性應激反應及精神創傷後應激障礙。通常通過變換環境、支援性心理治療及鎮靜安眠治療,效果較好。
中文名
人格分裂
外文名
Dissociative Disorders
別    名
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
中文學名
解離症/間歇性人格分離

人格分裂症狀表現

多重人格症 影片 多重人格症 影片
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中對分裂樣人格障礙的特徵表述為:
1.有遺傳奇異的信念,或與文化背景不相稱的行為,如相信透視力、心靈感應、特異功能和第六感官等。
2.反常的或特殊的行為 如服飾奇特、不修邊幅、行為不合時宜、習慣或目的不明確。
3.言語怪異,如離題、用詞不當、繁簡失當、表達意見不清,並非文化程度或智能障礙等因素所引起。
4.不尋常的知覺體驗,如一過性的錯覺、幻覺、看見不存在的人。
5.對人冷淡,對親屬也不例外,缺少温暖體貼。
6.表情淡漠,缺乏生動的情感體驗。
7.多單獨活動,主動與人交往僅限於生活或工作中必需的接觸,除一級親屬外無親密友人。

人格分裂診斷依據

1、強烈一過性或持續性的精神刺激因素,出現於起病前數日至3個月以內;
2、有敏感(對聲音,光等)、緊張(將會引發自我保護心理導致極端行為)、不穩定素質(各種人格所具有的不同特點);
3、臨牀症狀直接反映或重演精神創傷情境的內容;
4、在刺激消除,適應能力改善或轉換環境之後,可迅速獲得完全緩解。但當原環境恢復後,主次之間不會發生未可知的轉換;
5、無自知力,通常精分患者不能自知自身患有精神分裂(精神分裂症屬於精神症類別,需要與神經症區分開)。

人格分裂流行病學

流行病學數據主要來自美國、英國和德國的8項研究。在這8項研究中,人格障礙的患病率即各種類型人格障礙的總和估計為6%~15%,城市人口的總患病率通常較農村人口更高,男性和女性的總患病率相當,且隨年齡增加患病率逐漸減低。據報告稱,在有精神症狀的病人中,人格障礙的總患病率較高。那些就診於全科醫生的病員中,其人格障礙的患病率約為5%一8%,與一般人羣相似,在那些精神病高發病率的羣體中,人格障礙的患病率升高30%。還有報告稱,在精神科門診病人和住院病人中,人格障礙的總患病率高達50%。

人格分裂多重人格症

多重人格症(Multiple-personality Disorders)是指一個人同時具有兩種或多種非常不同的人格。此類患者行為的差異無法以常人在不同場合,不同角色的不同行為來解釋,好像是完全不同的人,每個人格有其個別的姓名,記憶,特質及行為方式。通常原來的人格並不知曉另一個人格的存在,而新出現的人格則對原來的人格有相當的瞭解。新人格的特質通常與原人格特質相當不同,如原人格是害羞,壓抑的,新人格可能是開放,外向的。

人格分裂人格障礙

多重人格(MultiplePersonality)是一種心因性身份的障礙,也即由心理因素引起的人格障礙。在1980年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和統計手冊》第三版中,把多重人格界定為“在個體內存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獨特的人格,每一個人格在一特定時間佔統治地位。這些人格彼此之間是獨立的、自主的,並作為一個完整的自我而存在”。一般説來,在任何特定的時間階段,內陸諸意識層的只有一種身份,稱為主體人格。此時所有的情感、思想和言行都按照主體人格的方式活動,不顯出另一身份的痕跡。不定期一段時候,通常是在受到精神刺激之後,可突然轉變為另一完全不同的身份,一切情感、思想和言行按照後繼人格的方式行事。這時,個體對過去的身份完全遺忘,彷彿從心理上另換了一個人。從一種人格到另一種人格的轉化通常是突然發生的,當後繼的人格開始“執政”時,原先的主體人格剛開始是意識不到的,並忘卻已發生過的事情。

人格分裂人格分離

心理過程的分離
在精神分析學派看來,多重人格的實質是心理過程的分離,一部分行為和經驗被單獨保持,彼此之間沒有交流,後繼的人格通常能意識到主體人格的存在,但把它看作為客體(“他”、“她”或“它”),而把自身看作為主體(“我”),當分離尚未全面時,主體人格還有可能意識到另一種人格的存在,但通常把自身看作“我”,而把另一種人格看作為“他”、“她”或“它”。可是,當分離全面進行時,主體人格便會忘卻自己的身份,並由後繼人格取而代之。正如心理學家P·費登所説,在這種情況下,“主體的經驗類似知覺,從中產生的‘思想’被體驗為好像它是一種由外部刺激引起的‘知覺’”。當主體人格或是客體人格共存時,有幾率使雙方或是多方的意見不和,而導致極端行為。
後繼人格和主體人格
後繼人格和主體人格在其情感、態度、知覺和行為等方面是非常不同的,不時甚至處於劇烈的對立面。在主體人格是積極的、友好的、順應社會的和有規可循的地方,後繼人格可能是消極的、攻擊的、逆社會的和雜亂無章的。J·G·沃特金斯和R·J·約翰遜的研究表明,如果個體在童年期所處的家庭環境是蠻橫的和忽視的,則兒童的需要就會常常遭受挫折,從而引發憤怒或不滿。如果這一環境對兒童的憤怒或不滿拒絕接受,或者説在兒童的憤怒或不滿出現時立即予以處罰,則兒童就會被迫壓抑真正的情感,僅僅展現社會認可的遵奉行為。又由於兒童天生的好奇心有可能被保持下來,兒童時期所受的刺激導致兒童在兒童時期的性格將會被同時保留,而且這種性格有可能被新衍生出來的人格壓制。於是,兒童處於矛盾或衝突之中:一方面為避免處罰而壓抑真正的情感,另一方面被壓抑的情感並未消失,而是想千方百計出來表現一番。在這種情況下,兒童只有通過創造想象中的遊戲夥伴,即把自我中的有些部分體驗成客體(“他”、“她”或“它”),藉此與孤獨或寂寞做鬥爭。爾後,凡那些無法為父母或其他成人接受的行為,或者經常受到處罰的衝動,便有可能被分離出來,壓抑入想象中的遊戲夥伴之中:我是好人,他是壞人。這裏,“我”是主體人格,“他”是另一種人格或後繼人格。此時,主體人格尚能意識到另一種人格的存在,把自身看作為主體,把另一種人格看作為客體(即想象中游戲的夥伴)。(作為夥伴,主客體之間有一定的幾率產生相互間完全信任的關係,所以當客體要求暫時接管主體時,主體將會欣然接受。但當客體所作所為違反主體直接意識時,主客之間即刻馬上發生衝突,導致極端行為。)
分離的人格部分
但是,當挫折繼續時,當憤怒或不滿因為不斷的拒絕或懲罰而變得日益增強時,所引起的憤怒或不滿就會越來越多地被壓抑入分離的人格部分。積累的憤怒在大腦中不斷分離解剖催化使這種極端憤怒愈是加劇。為了釋放這些被壓抑的東西,後繼人格和主體人格之間的“隔牆”就會加厚,使雙方或多方之間不可滲透,互相獨立。慢慢的,主體便不再意識到它的存在。隨着年齡的增長,特別是在青春期,環境對個體的外部要求有可能變得更大。對個體來説,由這些外部要求引發的挫折和不滿也有可能變得更多!於是,在“隔牆”的那一邊,被壓抑的東西就會越來越多,所佔“空間”就會越來越大,從而削弱了主體人格。由於那個被隱匿和分離的人格過份強烈的要求表現自己,它就會週期性地接管主體人格,成為後繼人格。這種接管的原因同前。這種接管方式是以激烈的和交替的人格變化表現出來的,具有周期性的性質。當後繼人格在一特定時間接管主體人格時,它的攻擊憎恨,以及其他主體人格無法接受的紊亂行為,會變得格外明顯。極端的表現是:如果這種後繼人格指向他人,便會導致殺人;如果指向主體人格,便會導致自殘或自殺。當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表現出這種三性的行為。
罕見
基本上根據我上課老師的説明,人格分裂在歷史上是一種十分罕見的例子。從有人格分裂的紀錄到2013年大約100多年,但是例子卻寥寥無幾,而且正確性也有一定程度的懷疑,治療法還不是説很確定,可能有融合.理情治療.催眠療法等,但是是否能治療也不能肯定,而類似第五位莎莉或是24個比利,這些具有號稱真實故事的書,但是也有一定程度的作者加料,讓小説變精彩,所以故事中的事情不全然是真的 ......
人格分裂指的是“多重性格”,在最新的精神疾病診斷分類中,稱此為“解離性認同疾患”(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
此種患者會具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自我認同和性格狀態,各對環境及自體有某種的知覺、關係、想法,各不相同,而存在患者不同時間的表現,而且可以一再完全地控制此患者的行為,而一些屬於其他人格的重要個人資料就不會記起來,並非因為藥物或一般醫學狀況的因素影響,在兒童患者,也並非是因幻想導致的.

人格分裂緣由

人格分裂不正當教育

此類患者的原因是兒童時期的不正當教育!不正當教育致使兒童停留在某一特定的階段,像個陰謀家一樣等待時機,釋放自己的陰謀。好奇,貪婪,貪玩,幼稚兒童在兒童時期的主格。主格使兒童在接受教育的時期同時接受或排斥正當與不正當的誘導與誘惑,從而產生分離,分離的人格將會暫時潛伏在主格的壓制之下。使分格患抑鬱症。次格有可能分離性的表現在主格的生活之中,而主格有可能暫時或長期無法意識此類表現,從而招致更多的來自外界的壓制。惡性循環。
分離的人格會依據環境與外部刺激長期接管或暫時性的接管主格,使主格完全喪失對自己的控制能力,使分離的人格完全獨立,為所欲為。

人格分裂長期矛盾

1、長期生活在矛盾之中會使主格與各個人格之間的矛盾激化發展,從而使所有人格毀滅,也就是死亡或是紊亂(實際意義的瘋子)。
2、 環境對兒童的誘導極其重要。
3、需要注意的是:有的人會將多重性格與人格分裂和雙重人格混淆。多重性格是每個人都有的,在不同的情形下進行不同的態度表現,這是人類性格的多樣化,而非人格。雙重人格或多重人格是完全獨立,互不相通,極有可能感知不到對方的存在,而人格分裂可以感知得到次人格的出現的。

人格分裂典型案例

告訴我你的夢(Tell Me Your Dreams)》:西德尼謝爾頓小説,講述了一個在幼年經受父親的強暴後,不堪精神重負而人格分裂為一個普通人(本我),一個開朗,另一個抑鬱的女性的故事。
《化身博士》:主人公亨利·傑基爾是一位精明的學者,但常常為自己隱藏的“惡”之人格感到苦惱,隨後“惡”之人格越見獨立並且隨着時間和化學反應變成了主人格——愛德華·海德,四處作亂,最後傑基爾在痛苦中服藥自殺。
24重人格》:心理學著作,紀實書,作者自己就是人格分裂患者,後來為了解自己就讀了心理學博士。他每天會拿一本很大的筆記本,然後把24個人一一請出來交談。
人格裂變的姑娘》作者:F·R·施賴勃[美],描述過多重人格的小説。中國引入的第一部關於人格分裂的小説。屬於心理學著作。
親親親吻魚》:一部很好看的小説,書中的女主角魚可沁就是典型的人格分裂症患者,她因為無法忘記小時候因為自己的自私“害死”自己的雙胞胎姐姐的事實(姐姐其實沒死後來又出現在她的生活中)而患上了人格分裂症。
恐怖寵物店》:動漫的女2號——朱香·潤麗·華南(紅龍),三世與雷歐的孩子,擁有三重性格的龍,這是因為在出生前被不同的人撫養過。朱香代表三世、潤麗代表不小心被三世送錯到客人家的小孩、華南代表雷歐。
喜歡就是喜歡》中的羽柴空與藤守直因在童年慘遭虐待,而產生第二人格,最終,也因自我意念而驅使第二人格的離開。
病院驚魂》6個人都是艾莉絲精神分裂出來的,但是分裂出來的人合夥殺死了愛麗絲本來的人格。醫生殺掉了那些人,還原了艾莉絲本人。但是結局最後,分裂出來的克里斯丁又殺了艾莉絲佔領了這個身體。
《雙面小辣椒》講述的是一個有雙重人格的女高中生的漫畫故事,主體是一個膽小懦弱的女生,叫做陽陽,但客體則是一個暴力、霸氣、性格張揚的女生,叫做奈奈。每當主體遇到麻煩時,客體都會出來解決,不過手段就暴力了一點,最後主體接受了客體的存在,總之是算個皆大歡喜的故事。
白金數據》:東野圭吾著。主人公神樂龍平是DNA科學家,利用DNA數據庫幫助政府尋找罪犯。被人故意催眠將主次人格對調,作為科學家的主人格其實是次人格。
道恩·泰勒是一名31歲的英國女人,丈夫叫迪恩,有兩個兒子,康納和特洛伊,這樣一個看似美好的家庭其實隱藏了巨大的危機。丈夫迪恩回憶,泰勒19歲的時候兩人相識,當時泰勒是一名美麗性感的模特,性格開朗,兩人很快相愛,但是在大兒子康納出生後,一切發生了改變。
妻子泰勒開始出現奇怪行為,並且每次她都不記得自己之前做了什麼。一次走在路上的泰勒突然大聲尖叫起來,驚呆了迪恩,幾分鐘以後,她安靜了下來,表示不記得剛剛做了什麼。迪恩帶她去看心理醫生,早期的心理治療顯示,可能是由產後抑鬱症
後來,丈夫迪恩發現,妻子的古怪行為具有明顯的規律性。每天早上5點,泰勒會準時起牀,並説自己叫瑪麗,要去一家雜誌社上班,迪恩告訴她她並沒有那樣的工作,她也沒必要5點起牀。有的時候,泰勒會變成一個叫小黛西的小女孩,從交談中瞭解到,黛西今年5歲,喜歡畫畫,而此時泰勒也確實會坐在地上連續畫畫幾個小時,她的狀態也完全就是一個小孩子。迪恩經常和泰勒吵架,每到這個時候,她總是格外暴躁,並説自己叫萊西絲,並會發短信警告迪恩不準回家。有的時候,她又變成了一個德國人,顯然她過去在學校並沒有學什麼德語,但是在這個人格下,她的德語很流利。甚至,有的時候她會表示,自己有一個媽媽叫泰勒,這個時候,迪恩會反覆強調,她就是泰勒本人,顯然,她無法理解。
泰勒的日記裏面記錄,起初她害怕同22個陌生人接觸,現在她習慣了這種生活,迪恩也接受了她,他們選擇一同面對任何困難,這是對生活的負責,迪恩説,他希望健康的泰勒回來,也希望抱着希望生活下去。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