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人工微結構與量子調控協同創新中心

鎖定
人工微結構與量子調控協同創新中心由南京大學牽頭,聯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機構於2012年9月10日正式成立,中心將針對後摩爾時代人類信息技術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求,以新型微結構材料中的量子調控科學與技術為核心,推動信息載體和信息處理手段從經典到量子系統的演變,為新一代信息技術革命奠定材料和器件物理基礎,使中國成為相關核心技術的重要發源地。
中文名
人工微結構與量子調控協同創新中心
牽    頭
南京大學
聯    合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正式成立
2012年9月10日

人工微結構與量子調控協同創新中心簡介

當今世界正處於新科技革命的前夜,現代物質科學的研究正在從觀測時代進入調控時代,可按需設計、合成新的材料,形成新的物態。這是人類認識、利用物質世界的新的飛躍,其突破必將為能源、信息、材料等科學技術的發展開闢廣闊的空間。作為當代信息基礎的集成電路,已逼近物理極限。發展下一代信息載體,實現其全固態集成,是人類科技發展面臨的嚴峻挑戰。2006年國家發佈了中長期科技規劃綱要,啓動了“量子調控”等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將量子調控研究提升到國家層面。
在國家的不斷支持下,通過南京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以及其他一些兄弟單位的共同努力,我國科學家在該領域的研究已經處於國際前列。在後摩爾時代人類新一代信息技術探索過程中取得了不少重要突破。然而,在人工微結構科學的各重要研究方向,我國科學家的原始創新能力和在國際上的引領作用尚需進一步提高。在這一具有全局和長遠影響的可能發生重大科技革命的重要領域,我們迫切需要由緊跟走向引領,迫切需要建立起能夠承載起國家目標的世界級科學研究基地。
2010年9月,教育部985工程三期開始實施,南大、復旦、浙大、上交大、中科大學等校均開始了進一步建設發展的步伐。2010年9月27日,在南京大學985三期動員大會上,陳駿校長明確指出,“建立交叉融合的科技創新體系”是985工程下一階段的重要內容,並將建設項目分成發展型和改革型兩種類別,突出改革、促進發展,提出了進一步改革科教體制,實現交叉融合創新的決策。隨後,閔乃本院士等提出以量子調控為核心,聯合國內優勢力量組織聯合研究的設想,得到了校領導的積極響應。2011年初,南京大學閔乃本院士、邢定鈺院士與中科大侯建國院士、郭光燦院士等確定了成立聯合研究中心的具體想法,開始了多次磋商。4月18日,“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生命科學聯合中心”成立,特別是4月24日胡錦濤主席在清華大學校慶上關於“建立協同創新的戰略聯盟,促進資源共享”的講話,極大地激發了南大-科大開展協同研究的熱情。2011年5月12號,邢定鈺院士帶領南京大學科研骨幹8人,赴合肥與郭光燦院士等中科大團隊開始第一次正式聯合創新中心籌建研討。隨後於當日晚在南京召開由閔乃本院士主持的南大籌建組會議,明確了建設思想,特別提出以管理創新作為中心籌建的核心內容。2011年7月南京大學起草了“量子信息和材料聯合研究中心”申請初稿。兩校分別於7月、9月、11月、12月對此作了反覆研討、修改。2012年1月11日,教育部杜佔元副部長、王延覺司長等視察南京大學,陸延青教授代表申報秘書組彙報了該中心具體的建設思路。根據部領導的具體指示,南京大學進一步明確了該協同創新中心的建設改革方向。隨後,隨着5月4日教育部2011計劃實施方案的頒佈, “人工微結構科學與技術協同創新中心”的名稱正式確定,工作逐漸深入。在強強聯合、優勢互補的思想指導下,圍繞中心核心研究內容,復旦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科院合肥物質結構研究院先後加入。
“人工微結構與量子調控協同創新中心”是深刻領會胡錦濤總書記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上的重要講話精神,落實教育部、財政部《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2011計劃)要求的一項重要舉措。按照“國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要求,該中心將針對後摩爾時代人類信息技術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求,以新型微結構材料中的量子調控科學與技術為核心,推動信息載體和信息處理手段從經典到量子系統的演變,為新一代信息技術革命奠定材料和器件物理基礎,使中國成為相關核心技術的重要發源地。協同創新中心計劃組成由12位院士領銜、300多名優秀科學家參加的研究隊伍,暫定由閔乃本擔任中心科學諮詢委員會主任,邢定鈺、張翔、張富春、龔新高擔任組建培育期主任。
中心的預定建設目標包括:針對國家需求和囯際科技前沿的目標,以新型微結構材料中的量子調控科學與技術為核心,通過若干一流研究集體的高效協同,基於物理、化學、材料、電子等學科的交叉,開展相關的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引領學科發展,成為微結構科學與量子調控領域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世界級科研中心、學術交流中心及人才培養基地;基於對微結構中電子、光子和準粒子運動的規律探索與性質調控,推動信息載體和調控手段從經典到量子的演變,為新一代科學技術革命奠定材料和器件物理基礎,使中國成為相關核心技術的重要發源地。 [1] 

人工微結構與量子調控協同創新中心人員組成

協同創新中心已組成由12位院士領銜、300多名優秀科學家參加的研究隊伍,由南京大學教授閔乃本擔任中心科學諮詢委員會主任,邢定鈺、龔新高、張富春、張翔擔任組建培育期主任。 [2] 

人工微結構與量子調控協同創新中心組織機構

經過前期培育,由南京大學牽頭,以復旦大學、浙江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為核心參與單位,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為主要參與單位,通過強強聯合、優勢互補,聯合創建了“人工微結構科學與技術協同創新中心”。中心在構成上,以南京大學的國家實驗室為核心,按研究平台需求,合理吸收各協同單位相關課題組,組建若干協同創新平台,形成長三角地域的人工微結構及交叉科學的學科、科研和人才培養的聯合協同。
中心採用理事會、科學諮詢委員會、聯合主任及管理委員會、創新平台、課題組長(PI)到科研人員與學生的垂直整合的科學配置,形成“一個基礎支撐,六個研究主體,一個應用出口”的模塊化平台結構,以實現協同效率最優化。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