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亭(拼音:tíng)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2]  。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古字形從高,丁聲。“亭”指古代供行人食宿的設在路旁的處所。亭又指設在花園或路旁供人休息的亭子。另外“亭”還指亭子狀的小房子。“亭”也是秦漢時期最基層的行政單位,一般十里為一亭。“亭”還有均勻、適中的意思。 [13] 
中文名
拼    音
tíng
部    首
五    筆
YPSJ(86);YKPS(98) [1] 
倉    頡
YRBN [1] 
鄭    碼
SJWA [1] 
筆    順
點、橫、豎、橫折、橫、點、橫鈎、橫、豎鈎
字    級
一級(編號:1620) [2] 
平水韻
下平聲·九青 [3] 
注音字母
ㄊㄧㄥˊ
統一碼
4EAD [1] 
四角碼
0020₁
筆畫數
9(部首2,部首外7)
造字法
形聲字
字形結構
上中下結構
異體字
𠅘
筆順編號
412514512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12]
甲骨文中沒有單獨的“亭”字,已有的古文字材料最早見於戰國文字。戰國文字中的“亭”是一個形聲字,字中“丁”為聲符;其餘部分為形符,應是“”字的省略。也就是説,人們在造“亭”字之時,本來是想用“高”和“丁”來構成字形的,但為了構形的協調,便將“高”下之“口”省略了。“高”字的構形本來是描摹台、觀之類高大建築的,故從“高”得義的“亭”字本義亦不外乎是一種建築物。
亭具有悠久的發展史。最早的亭並非用於觀賞,而是設在邊防要塞的小堡壘。《韓非子·七術》:“秦有小亭臨境,吳起欲攻之。”《墨子》:“百步一亭,高垣丈四尺,厚四尺,為閨門兩扇。”從語境看,當時的亭有牆、門,尚非開敞式。秦漢時期亭的應用範圍擴大,為維護社會治安的地方組織所使用。或者説,亭成為一種地方建制。秦法規定,十里一亭,十亭一鄉。漢代以後,驛站興起,“亭”也與驛站建立了意義聯繫,指的是設置在道路旁邊,供行人停留食宿的地方。辭書裏有不少詞語仍記錄了“亭”的這些含義。如“亭寺”指驛站小吏辦事的地方,見《後漢書·質帝紀》。“亭傳”指驛站,見《後漢書·陳忠傳》。
後來“亭”供人歇腳留宿的功用被廣泛地體現在中國園林的建造中。開闢園林,尤其是皇家園林,一般面積廣闊,人們暢遊其中,不免會人困腳乏。於是建造者就在園林中引入了“亭”這種建築形式,它們或呈圓形,或呈方形,或呈多角形,有頂無牆,使用柱子支撐。晴天時可以供人們遮陽避日,陰雨天則可以為遊人遮風避雨。因為沒有牆,所以也不會妨礙遊人的視線。魏晉以後,作為點景造景之用,建於園林中的亭漸次產生,唐宋後更趨興盛。是園林中使用最多的建築。
由於亭子都是高高地聳立着,所以漢語裏描寫花木主幹挺拔或者美人的身材修長,就用成語“亭亭玉立”“亭亭秀秀”來形容,這應該説,也是抓住了亭子的主要特徵。 [13-15]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古代設在道旁供行人停留食宿的處所
漢書·高帝紀上》:“及壯,試吏,為泗上亭長。” 顏師古注:“亭謂停留行旅宿食之館。”
唐·李白《菩薩蠻》:“何處是歸程,長亭連短亭”
宋·范仲淹《上時相議制舉書》:“唐·虞舊域,風俗淳儉,獄無積訟,亭鮮過客。”
秦漢時的基層行政單位,十里為一亭
《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長。十亭一鄉,鄉有三老、有秩、嗇夫、遊徼。”
古代設在邊塞觀察敵情的崗亭
墨子·備城門》:“百步一亭,高垣丈四尺,厚四尺,為閨門兩扇。”
《史記·匈奴列傳》:“漢使光祿徐自為出五原塞數百里,遠者千餘里,築城鄣列亭至廬胊。”
南朝宋·鮑照《代出薊北門行》:“羽檄起邊亭,烽火入咸陽。”
亭子。蓋在路旁或花園裏供人休息用的建築物,面積較小,大多隻有頂,沒有牆。有方形、圓形、六角形、八角形等。
pavilion
唐·杜甫《登牛頭山亭子》詩:“路出雙林外,亭窺萬井中。”
清·阮元《小滄浪筆談·小滄浪雜詩》:“北渚紅橋小笠亭,蕉衫竹扇此消停。”
茶亭;涼亭;八角亭;醉翁亭;亭台樓閣
像亭子的建築物
郵亭;書亭;崗亭;電話亭
通“楟”。山梨
漢·司馬相如《上林賦》:“枇杷橪柿,亭奈厚朴。”
姓氏用字
形容詞
適中;均勻
《淮南子·原道訓》:“味者,甘立而五味亭矣。” 高誘注:“亭,平也。”
宋·陸佃《謝權吏部尚書表》:“願清吏治,期盡人材。六燕相亭,試銓平其輕重;孤鸞可照,更區別於妍媸。”
亭勻;亭午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養牛馬驢騾》:“馬有雙腳脛,亭行六百里。”
晉·戴逵《竹林七賢論》:“戎亭然不動。”
動詞
養育
rear
《老子》第五十一章:“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魏源注:“陸氏希聲曰:‘權其成謂之亭,量其用謂之毒。’”
唐·張九齡《奉和聖制喜雨》:“艱我稼穡,載育載亭。”
同“停”。停止
stop
《漢書·西域傳上》:“其水亭居,冬夏不增減。”
《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講經文》:“解奏宮商,織女而忽然亭罷。”
量詞
同“停”。份
《敦煌變文集·目連變文》:“家財分作於三亭,二分留與於慈母,內之一分,用充慈父之衣糧。”
(參考資料:《現代漢語詞典》 [4]  《漢語大字典》 [5]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五】【高部】特丁切(tíng)
亭,民所安定也。亭有樓,從高省,丁聲。 [7] 

説文解字注

“(亭)民所安定也。”注:亭、定疊韻。《周禮》“三十里有宿”,鄭雲:“宿可止宿,若今亭有室矣。”《百官公卿表》曰:“縣道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長。十亭一鄉,鄉有三老,有秩嗇夫。”《後漢·志》曰:“亭有長,以禁盜賊。”《風俗通》曰:“亭,留也。蓋行旅宿會之所館。”《釋名》曰:“亭,停也。人所停集。”按,雲,“民所安定”者,謂居民於是備盜賊,行旅於是止宿也。亭、定疊韻。亭之引伸為亭止,俗乃制停、渟字。依《釋名》則漢時已有停字,而許不收。徐氏鉉雲:“低、債、價、停、僦、伺六字,皆後人所加。”是也。
“亭有樓”注:故從高。
“從高省,丁聲”注:特丁切,十一部。 [6] 

康熙字典

【子集上】【亠部】亭;部外筆畫:7畫
《唐韻》特丁切。《集韻》《韻會》《正韻》唐丁切,音庭。《説文》:民所安定也。《釋名》:停也。道路所舍,人停集也。《風俗通》:亭,留也,行旅宿會之所館也。《東觀漢紀》:衞䬃為桂陽太守,鑿山通路,列亭置郵。又《前漢·趙充國傳》:分屯要害,冰解漕下,繕鄉亭,浚溝渠。
又亭長。《後漢·百官志》:十里一亭,十亭一鄕。有亭長持更板以劾賊,索繩以執賊。亭長舊名負弩,改為亭長。或為亭父。揚子《方言》:楚東海之閒,亭父謂之亭公。
又《前漢·平帝紀》:因郵亭書以聞。注:郵亭,行書之舍,卽今驛遞。
又直也。《史記·五帝紀》:以徵不亭。
又平也,均也。《前漢·酷吏傳》:張湯平亭疑法。《淮南子·原道訓》:味者,甘立而五味亭。
又亭亭,山名,在泰山下。《史記·封禪書》:黃帝封泰山,禪亭亭。
又亭亭,聳立貌。《太公·兵法》:高山盤石,其上亭亭。
又《黃庭經》:九原之山何亭亭。注:猶心也。
又亭毒,化育也。老子《道德經》:亭之毒之。注:亭謂品其形,毒謂成其質。
又亭午。孫綽《遊天台山賦》:羲和亭午,遊氣高褰。注:亭,至也。午,日中也。遊氣,海氣也。褰,開也。言氣開見日也。一曰亭午卽直午之義。
又《古今注》:蜻蜓一名青亭,色青而大者是也。
又水止曰亭。與渟同。《前漢·西域傳》:其水亭居。
又《韻補》葉徒陽切。班固《高祖泗水亭》:寸木尺土,無竢斯亭。揚威斬蛇,金精摧傷。 [8]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書寫 書寫
“〔⿱亠口〕”窄“冖”寬“丁”窄。“〔⿱亠口〕”,居上半格正中;點在豎中線上端,“口”扁小。“冖”寬扁,㇖(橫鈎)在橫中線上。“丁”,居下半格正中;亅(豎鈎)的豎段在豎中線。 [11]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下平十五青

開口呼
全濁
特丁切
dʰieŋ
集韻
平聲
下平十五青
開口呼
全濁
唐丁切
dɛŋ
禮部韻略

平聲





唐丁切

增韻

平聲





唐丁切

中原音韻

陽平
庚青

齊齒呼

次清

tʼiəŋ
中州音韻

平聲
庚青





題零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十八庚


全濁
唐丁切
d‘iəŋ
分韻撮要
陽平
第七英影應益
(參考資料:漢典 [9]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ieŋ
先秦
王力系統
d
ieŋ
先秦
董同龢系統
ieŋ
先秦
周法高系統
d
先秦
李方桂系統
d
ing
東漢





ieng


ie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庚耕清青

ieŋ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庚耕清青

ieŋ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庚耕清青

ieŋ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ieŋ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d
ieŋ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ieŋ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d
iɛŋ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d
ieng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ieŋ
(參考資料:漢典 [9]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ʰiŋ
35
陽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tʰiŋ
42
陽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tʰiŋ
24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tʰin
213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tʰin
21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tʰin
55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tʰiŋ
34
陽平

晉語
太原
tʰiŋ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din
24
陽平

吳語
温州
deŋ
31
陽平

湘語
長沙
tin
13
陽平

湘語
雙峯
diɛn
13
陽平

贛語
南昌
tʰin
24
陽平

客家話
梅縣
tʰin
11
陽平

粵語
廣州
tʰɪŋ
21
陽平

粵語
陽江
tʰɪŋ
43
陽平

閩語(閩南片)
廈門
tɪŋ
24
陽平
文讀
tan
24
陽平
白讀
閩語(閩南片)
潮州
teŋ
55
陽平

閩語(閩東片)
福州
tiŋ
52
陽平

閩語(閩北片)
建甌
taiŋ
21
上聲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0]  、漢典 [9] 
參考資料
  • 1.      .漢典[引用日期2020-07-29]
  • 2.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央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0-10-18]
  • 3.    平水韻 九青 亭  .搜韻[引用日期2024-02-04]
  • 4.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09:1307
  • 5.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第2版[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314-315
  • 6.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2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797
  • 7.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714
  • 8.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14
  • 9.    亭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4-02-04]
  • 10.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349
  • 11.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345
  • 1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474
  • 13.    時學祥,趙伯平主編.語林趣話[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2.01:204-205
  • 14.    古敬恆著.漢字中的建築之美[M].上海:文匯出版社,2017.12:88-93
  • 15.    劉志基,張再興著.無意的輝煌 漢字文化百談[M].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1998.07:177-179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