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高(拼音:gāo)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2]  ,其古字形像高地上的房屋的樣子,表示上下距離大。此字本義為上下距離大,引申指上下的距離,又引申為在一般標準或平均程度之上的。由本義還引申出大的意思,又引申為思想、品德的高尚不同於普通人。 [16] 
中文名
拼    音
gāo
部    首
高、亠
五    筆
YMKF [3] 
倉    頡
YRBR [3] 
鄭    碼
SJLD [3] 
筆    順
點、橫、豎、橫折、橫、豎、橫折鈎、豎、橫折、橫
字    級
一級(編號:2021) [1] 
平水韻
下平聲·四豪 [4] 
總筆畫
10+0;2+8(部首+部首外)
四角號碼
0022₇
統一碼
基本區 U+9AD8 [3] 
結    構
上中下結構
造字法
象形字
注音字母
ㄍㄠ
異體字
髙、𠆪、𠇃

字源演變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2]
甲骨文的“高”字是一個象形字,像古代的樓台建築(圖1)。樓台是初民從穴居轉入樓閣居住的一個反映,字形的上面部分為房屋的屋頂及居室,下面部分為高於地面的支撐體,這樣的建築現在還在中國南方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保留着。有的字形在下面加“口”(圖2、3),可能表示高台的入口。商代文字下端加“口”的字形,成為此字定型的基礎。金文(圖4-6)的形體與甲骨文基本相同。小篆(圖13)的形體直接來自金文,在筆畫上有所調整,結構作了對稱處理。而隸書(圖14、15)的“高”字,筆畫更加平折,但還遺留了一些樓台的象形特徵。 [2]  [16] 
高台居室本身位置就很高,引申自然就有了“高聳、離地面遠”的意思。與“矮”相對的“高”這個意義是“高”的常用意義,在古文獻中以及現代漢語中被廣泛使用。例如《尚書·太甲下》中説:“若升高,必自下;若涉遐,必自邇。”這裏的“高”和“下”同時列出,可以理解為高處。人們常説的“登高望遠”的“高”也是這個意思。而説“他身高兩米”,這個“高”是作長度、高度講,是一個計量單位。“高”用在人的性情、品性上有“崇高”“高尚”“清高”“高風亮節”等説法。《韓非子·五蠹》中説:“輕辭天子,非高也,勢薄也”,“高”表示超出一般水平和標準。“高校”“高等”“高級”等也是這個意義。“高”還可引申表示年歲大,資歷輩分高,例如“德高望重”“高齡”“高壽”等。 [16] 
“高”有“上”的靜態義還可進一步向動態義引申,《漢書·地理志》:“貴財賤義,高富下貧。”其中的“貴”“賤”“高”“下”都可看成是形容詞用作意動,“高富”即以富為上。而《呂氏春秋·離俗》“故布衣人臣之行,潔白清廉中繩,愈窮愈榮,天下愈高之”就直接用為尊崇義了。 [17]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gāo
形容詞
從下向上距離大;離地面遠(與“低”“矮”相對)
high;
tall
唐·韓愈《同竇牟韋執中尋劉尊師不遇》詩:“院閉青霞入,松高老鶴尋。”
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他是一個高而瘦的老人,鬚髮都花白了,還戴着大眼鏡。”
高山;高樓;高個兒;高山流水;天高雲淡

《戰國策·齊策一》:“家敦而富,志高而揚。”
唐·杜甫《湖中送敬十使君適廣陵》詩:“秋晚嶽增翠,風高湖湧波。”
勞苦功高
熱烈;盛大
grand
《史記·項羽本紀》:“乃遣其子宋襄相齊,身送之至無鹽,飲酒高會。”

far
元·李文蔚《燕青博魚》第四摺:“咱則去那小道兒上隔斜抄,行不到半里其高,則聽的腦背後喊聲鬧。”

在一般標準或平均程度之上的(與“低”相對)
superior;
high
《荀子·禮論》:“其理誠高矣,暴慢、恣睢、輕俗以為高之屬入焉而隊。”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所説出於為名高者也,而説之以厚利,則見下節而遇卑賤,必棄遠矣。”
唐·韓愈《寄盧仝》:“少室山人索價高,兩以諫官徵不起。”
巴金《寒夜》二:“爆炸聲接連地響着,一聲高過一聲,一聲比一聲可怕。”
高速;高效;高超;高尚;高利貸;高風亮節
指等級在上的(與“低”相對)
senior;
advanced
巴金《家》二五:“週報社的中堅人物是跟覺慧同班的張惠如和高他一班的黃存仁。”
高級;高等;高檔;高官厚祿
敬辭。稱跟對方有關的事物

《花月痕》第十回:“只見那丫鬟道:‘歐老爺,這位老爺高姓?我娘回來,好給他知道。’”
高見;高論;高就
酸根或化合物中比標準酸根多含一個氧原子的


名詞
宗族中在最上之稱,也泛稱遠祖
Ancestor
漢·班固《西都賦》:“士食舊德之名氏,農服先疇之畎畝,商循族世之所鬻,工用高曾之規矩。”

高度;上下的距離
height;
altitude
《左傳·昭公三十二年》:“士彌牟營成周,計丈數,揣高卑,度厚薄。”
《兒女英雄傳》第四回:“正走之間,見路旁一座大土山子,約有二十來丈高。”
身高;音高
高處
height
《尚書·太甲下》:“若升高,必自下;若涉遐,必自邇。”
漢·枚乘《上書諫吳王》:“夫以一縷之任,系千鈞之重,上懸之無極之高,下垂之不測之淵,雖甚愚之人,猶知哀其將絕也。”
宋·范仲淹《岳陽樓記》:“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登高;居高臨下
山陵

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十二》:“兩高之間,有坳在西北,即為定西嶺。”

引申為擅長
be good at
明·高明《琵琶記·琴訴荷池》:“奴家久聞相公高於音樂,如何到來此間。”

高尚的人,隱士

《南史·何胤傳》:“兄弟發跡雖異,克終皆隱,世謂何氏三高。”

數學上指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等從底部到頂部(頂點或平行線)的垂直距離



姓氏用字,參看主詞條“高姓



通“膏”。油脂

《素問·生氣通天論》:“高梁之變,足生大丁。”

動詞
增高;升高;抬高
raise;
highten
《國語·周語下》:“共之從孫四嶽佐之,高高下下,疏川導滯。”
《史記·日者列傳》:“夫卜者多言誇嚴以得人情,虛高人祿命以説人志。”
趙樹理《李家莊的變遷》二:“他們年輕人有什麼言差語錯,還得請你高高手,擔待着些。”

比高下;爭勝
compete
《史記·太史公自序》:“大臣宗室以侈靡相高,唯弘用節衣食為百吏先。”
晉·袁宏《後漢紀·質帝紀》:“冀(梁冀)於洛陽城門內起甲第,而壽(梁冀妻)於對街起宅,競與冀相高。”
明·方孝孺《王處士墓誌銘》:“自世教之衰,以詭激相高,競趨細行,以徼名譽。”

尊崇;推崇
respect
《晏子春秋·問上八》:“高勇而賤仁。”
唐·柳宗元《處士段弘古墓誌》:“高氣節,尚道藝。”
清·姚鼐《張貞女傳》:“吾近觀鄉曲之事,高貞女之節。”

jiāo
名詞
通“郊”。郊外

唐·陳子昂《為豐國夫人慶皇太子誕表》:“塗山之慶,既裕於夏台;高禖之祠,未陪於殷薦。”

hào
形容詞
通“皜(皓)”。白

《樂府詩集·有所思》:“秋風肅肅晨風颸,東方須臾高知之。”

(參考資料:《漢語大詞典》 [5]  《現代漢語詞典》 [9]  《漢語大字典》 [10] 

古籍訓釋

説文解字

【卷五】【高部】古牢切(gāo)
崇也。象台觀高之形。從冂;囗,與倉、舍同意。凡高之屬皆從高。
【註釋】囗:徐鍇《説文解字系傳》:“囗音韋,與倉舍同意,皆室屋垣周匝(圍繞)之意。” [8] 

説文解字注

“崇也”注:山部曰:“崇、嵬,高也。”
“象台觀高之形” 注:謂(⿱人囗)也
“從冂、囗” 注:上音莫狄切,下音圍。
“與倉、舍同意” 注:倉舍皆從囗,象築也。(⿱人囗)與屮皆象高。古牢切,二部。 [11] 

廣韻

古勞切,平豪見 ‖ 高聲宵1部(gāo)
高,上也。崇也。遠也。敬也。又姓,齊太公之後食採於高,因氏焉,出渤海、漁陽、遼東、廣陵、河南五望。又漢複姓,高堂氏,出泰山。古勞切。二十一。 [12] 

康熙字典

【亥集上】【高部】 高;部外筆畫:0
(gāo)《廣韻》古勞切。《集韻》《韻會》居勞切,並音羔。《説文》:崇也。象台觀高之形,從冂、口,與倉舍同意。《易·繫辭》:卑高以陳貴賤位矣。注:高謂天體也。又:崇高莫大乎富貴。
又《史記·高祖紀》注:張晏曰:禮諡法無高,以為功最高而為漢帝之太祖,故特起名焉。
又地名。《前漢·地理志》:沛郡高縣。
又姓。《史記·仲尼弟子傳》:高柴。
又《集韻》《韻會》並居號切,音誥。度高曰高。《左傳·隱元年》:都城過百雉。注:一雉之牆,長三丈,高一丈。《釋文》:高,古報反。
又如字。
又葉居侯切,音鈎。柳宗元《柳評事墓銘》:柳侯之分,在北為高,充於史氏,世相重侯。
又葉居何切。蘇黃門《嚴顏碑》:相傳昔者嚴太守,刻石千歲字已譌。嚴顏生平吾不記,獨憶城破節最高。
《韻會》:俗作髙。 [15] 

書法字形

字形對比

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日本-韓國字形對比圖 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日本-韓國字形對比圖

書寫提示

高字書寫筆順 高字書寫筆順
“一”,居上居中,點在豎中線。“口”居橫中線上側,略扁。“冋”,居下半格;“冂”,𠃌(橫折鈎)的橫段在橫中線下側;“口”居框內豎中線部位;上下兩個“口”都上寬下窄,稍扁,垂直對齊。 [13] 

書法欣賞

(書法來源: [6]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髙(高)
平聲
六豪

開口呼
全清
古勞切
kɑu
集韻
髙(高)
平聲
六𩫚(豪)
開口呼
全清
居勞切
kɑu
去聲
三十七號
開口呼
全清
居號(號)切
kɑu
去聲
四十六徑
合口呼
全濁
胡鎣切
ɣiuɛŋ
禮部韻略

平聲





姑勞切


去聲





居號切

增韻

平聲





姑勞切


去聲





居號切

中原音韻

陰平
蕭豪

開口呼

全清

kɑu
中州音韻

平聲
蕭豪





歌豪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十三爻


全清
姑勞切
kdu/kau

去聲
十三效


次清
居號切
k‘du/k‘au
分韻撮要
陰平
第十二孤古故
(參考資料:漢典 [7]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k
先秦
王力系統
k
au
先秦
董同龢系統
k
ɔ̂ɡ
先秦
周法高系統
k
aw
先秦
李方桂系統
k
agw
西漢



東漢





au


au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餚豪

ɑu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ɑu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ɑu
隋唐
高本漢系統

k
ɑu
隋唐
王力系統

k
ɑu
隋唐
董同龢系統

k
ɑu
隋唐
周法高系統

k
ɑu
隋唐
李方桂系統

k
âu
隋唐
陳新雄系統
k
ɑu
(參考資料:漢典 [7]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kau
55
陰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213
陰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kau
21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kau
55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kau
44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212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21
陰平

晉語
太原
kau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44
陰平

吳語
温州
44
陰平

湘語
長沙
kau
33
陰平

湘語
雙峯
55
陰平

贛語
南昌
kau
42
陰平

客家話
梅縣
kau
44
陰平

粵語
廣州
kou
53/55
陰平

粵語
陽江
kou
33
陰平

閩語(閩南片)
廈門
ko
55
陰平

閩語(閩南片)
潮州
kau
33
陰平
文讀
ko
33
陰平
白讀
閩語(閩東片)
福州
44
陰平

閩語(閩北片)
建甌
kau
54
平聲
文讀
au
54
平聲
白讀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4]  、漢典 [7]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2-21]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瀋陽: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473
  • 3.      .漢典[引用日期2020-02-21]
  • 4.    平水韻 四豪  .搜韻[引用日期2020-02-21]
  • 5.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12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927
  • 6.    高-書法欣賞  .漢典書法[引用日期2020-02-22]
  • 7.    高-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0-02-22]
  • 8.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713
  • 9.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09:430
  • 10.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第2版[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4893
  • 11.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2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796
  • 12.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155
  • 1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105
  • 14.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189
  • 15.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1447
  • 16.    鄭春蘭編著.精彩漢字[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8.06:156-157
  • 17.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漢字演變文化源流 下[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1164-116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