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

鎖定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Erlitou Site Museum Of the Xia Capital),國家一級博物館 [54]  ,始建於2017年6月11日,建成於2019年10月19日,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區斟鄩大道1號 [37]  ,佔地面積246畝,建築面積3.2萬平方米。包括公共區域、業務區域、行政區域及早期中國研究中心四個部分。是全國大遺址保護、展示和利用示範區,中國早期國家形成和發展研究展示中心,夏商周斷代工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與展示基地。 [1]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共有5個基本展廳,系統展示了夏代歷史、二里頭遺址考古成果、夏文化探索歷程、夏商周斷代工程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據2020年4月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官網顯示,博物館內共有館藏文物2089件,主要為青銅器、陶器、玉器、綠松石器、骨角牙器等。 [1-3] 
2019年5月19日,由中國博物館協會、中國文物報社主辦的第十七屆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活動在南京揭曉,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獲基本陳列獲精品獎。 [3] 
中文名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 [33] 
外文名
Erlitou Site Museum Of the Xia Capital
地理位置
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區
佔地面積
246 畝
類    別
歷史博物館
景點級別
國家一級博物館 [54] 
開放時間
週二至週日09:00-17:00
門票價格
免費
竣工時間
2019年10月19日
館藏精品
綠松石獸面紋銅牌飾,綠松石龍形器,七孔玉刀,乳釘紋青銅爵等
藏品數量
2089件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歷史沿革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2張)
河南省洛陽盆地二里頭遺址為夏王朝中晚期都城,在學界享有“最早的中國”之稱。 [4] 
1959年5月16日,徐旭生一行人發現二里頭遺址,後經挖掘發現一號基址。1967年,在遺址裏發現了成套瓷器。1982年,在IV區發現了鑄銅遺址,在IX區發現了小型房屋等遺蹟。1986年,在IV區發現了部分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遺存。2010年,首次發現巨型坑。
2014年9月,在國務院召開的“十三五”規劃編制工作座談會上,李克強總理在談及二里頭文物保護時,指出一定要儘快建設遺址博物館。隨之,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被列為國家“十三五”重大文化工程項目。 [44] 
2017年6月11日,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正式開建。 [5-6] 
2019年10月19日,歷經兩年多建設,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正式開館。
2020年2月29日,二里頭遺址啓動申遺前期工作。 [7] 
2020年6月13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早期中國研究中心”在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揭牌成立。 [46] 
2021年3月12日,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項目啓動會議在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召開。 [47] 
2023年8月25日,二里頭夏文化研究院合作共建簽約暨揭牌儀式舉行,二里頭夏文化研究院在洛陽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揭牌。 [52]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建築格局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綜述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佔地面積246畝,總建築面積3.2萬平方米,包括公共區域、業務區域、行政區域及早期中國研究中心四個部分。博物館共設置五個基本陳列展廳。基本陳列展廳包括“第一王朝”“赫赫夏都”和“世紀探索”三部分,系統展示了夏代歷史、二里頭遺址考古成果、夏文化探索歷程、夏商周斷代工程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 [1]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展館

  • 第一王朝”
“第一王朝”位於第一展廳,為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基本陳列的第一部分,分別由“茫茫禹跡,九州攸同”、“賜土命氏,祚以天下”和“夷夏東西,夏道興衰”三個單元組成。這一展廳選取了王城崗遺址、禹會村遺址、肖家屋脊遺址、新砦遺址、灰嘴遺址、王灣遺址、瓦店遺址、偃師商城遺址和二里頭遺址等一系列與探索夏文化密切相關的遺址,並節選《史記》《竹書紀年》等歷史文獻,使地下文物和地上文獻相結合,較為科學、系統地揭示了夏王朝的發展脈絡及歷史意義,強調了夏王朝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 [8-9] 
  • “赫赫夏都”
展館
展館(14張)
“赫赫夏都”由第二、三、四展廳共同組成,為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基本陳列的第二部分。
“國之大事”由第二展廳採用正副兩條展線的方式展示,正線圍繞着二里頭文化時期祭祀與戰爭這兩件大事,集中展現了夏代的祭祀文化、酒文化、樂文化、鼎文化、玉文化、墓葬制度和兵器制度,陳列上則使用了二里頭遺址歷年出土的青銅、玉、綠松石、陶、石等精品器物。副線則以考古大事記的方式,展現了二里頭遺址科學發掘60年來的主要成就。 [10] 
“建中立極”為第三展廳第一部分,主要以二里頭文化的自然動植物遺存、城市遺蹟和手工業為主體,全面展示夏王朝晚期都城的環境、地理、城市佈局、國家結構與生產風貌。 [10] 
“回望大都”為第三展廳第二部分,以城市考古和聚落考古為知識背景,充分運用多媒體數字技術,使觀眾對二里頭遺址及其時代背景有一個全面而深刻的認知。
“厥土生民”為第四展廳第一部分,該單元從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骨角牙蚌陶器出發,結合圍繞二里頭遺址的各等級聚落遺存,較為全面的展現了夏代都城地區人民生產生活的圖景。 [10] 
“巍巍華夏”為第四展廳第二部分,“巍巍華夏”單元講述了以二里頭遺址為代表的二里頭文化在極短時間內吸收了各區域的文明元素,以中原文化為依託,首次突破了地理單元的制約。 [10] 
  • 世紀探索
“世紀探索”位於第五展廳,為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基本陳列的第三部分,由兩個單元“學術殿堂”和“斷代探源”組成。該廳採用雕像、多媒體、採訪視頻播放、圖文介紹等多種形式,主要介紹了夏文化探索歷程中六位先驅顧頡剛、徐旭生、趙芝荃、夏鼐、安金槐、鄒衡的簡要生平及其關於夏文化的重要學術觀點。同時,以夏商周斷代工程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兩大國家學術工程為主線,向觀眾詳細講述了兩大工程的成果及其中有關夏文化研究的內容。 [35] 
  • 數字館
數字館位於博物館二樓,主題為“‘最早中國’探尋之旅”。內設“最早中國”“赫赫夏都”“敬天法地”“王室巧作”“探秘未知”五大篇章,全面復原展示了以二里頭遺址為核心的二里頭文化整體面貌。 [36]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數字館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數字館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建築特色

效果圖
效果圖(2張)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外觀設計以“華夏之源最早中國”為基本理念,包含了“鑰匙”“盤龍”“綠松石龍”“銅爵”“玉璋”等二里頭元素。從上面看,博物館的屋頂平面暗含了一把“鑰匙”形象,寓意二里頭遺址是探尋華夏文明起源的重要物證,象徵着二里頭文明是打開中華文明的一把鑰匙。博物館整體形象就像一條盤旋的龍,最高處的中央大廳隱喻了方形的龍頭。把盤龍作為博物館形體的概念解讀,準確地表達了二里頭在早期中國研究中的獨特地位。同時,在博物館的入口區域,設計有綠松石龍紋飾,使遊客在走進博物館之前就能充分感受濃郁的二里頭文化氛圍。
設計方案將博物館納入遺址的整體環境之中進行考量,以謙遜的姿態北望遺址核心區,同時又充分考慮了洪水災害對基地所在區域的威脅,把博物館和文物安全放在首位,將首層抬高至歷史最高水位之上,遠看為台地建築,象徵着二里頭承載的歷史遺蹟的文化意義。 [11]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館藏文物

  • 綜述
據2020年4月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官網顯示,博物館共有館藏文物2000餘件 [12]  ,主要為青銅器、陶器、玉器、綠松石器、骨角牙器等。 [1] 
  • 館藏精品

簡介
圖片
七孔玉刀
1975年出土於二裏頭遺址VIIKM7,屬於二里頭文化文物,長60.4-65釐米、寬9.5釐米,玉料呈墨綠色,局部有黃色沁;刀形扁平,呈肩窄刃寬的寬長梯形,兩側各有兩組對稱的扉牙;玉刀兩面紋飾相似,皆以交叉的直線陰紋組成網狀和幾何圖形;刀背處有等距且排成一條直線的七個圓孔。這是迄今為止二里頭遺址出土的最大的一件玉器,更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玉器珍品。 [13] 
七孔玉刀 七孔玉刀
綠松石龍形器
出土於二裏頭遺址高等級貴族墓葬。龍長64.5、中部最寬處4釐米。它由2000餘片各種形狀的綠松石片組合而成,每片綠松石的大小僅有0.2~0.9釐米,厚度僅0.1釐米左右。龍身略呈波狀曲伏,中部出脊。由綠松石片組成的菱形主紋象徵鱗紋,連續分佈於全身。龍身近尾部漸變為圓弧隆起,尾尖內蜷,若遊動狀。綠松石龍形器的龍首隆起於託座上,略呈淺浮雕狀,為扁圓形巨首,吻部略微突出。以三節實心半圓形的青、白玉柱組成額面中脊和鼻樑,綠松石質蒜頭狀鼻端碩大醒目。兩側弧切出對稱的眼眶輪廓,梭形眼,輪廓線富於動感,以頂面弧凸的圓餅形白玉為睛。 [13] 
綠松石龍形器 綠松石龍形器
網格紋青銅鼎
出土於二裏頭遺址VM1區,通高20釐米,口徑15.3釐米,底徑10釐米,造型和紋飾風格與河南龍山文化晚期的陶鼎形制一脈相承,但材質卻是當時罕見的貴金屬——青銅。這是迄今為止我國考古發現最早的青銅鼎。二里頭遺址青銅鼎的出現,是王權禮制萌生的象徵。 [13] 
網格紋青銅鼎 網格紋青銅鼎
鑲嵌綠松石獸面紋銅牌飾
又名嵌綠松石饕餮紋銅牌飾,出土於二裏頭遺址VMI11區的一處高等級貴族墓葬。長16.5、寬8-11釐米,器身以青銅鑄出主體框架,呈四角鈍圓,略呈亞腰形,兩側各有對稱環紐。其上以數百片綠松石拼合鑲嵌出獸面紋,加工精巧,絲絲入扣,雖歷經三、四千年無一鬆動脱落。出土時安放在墓主人胸部,從兩側有對稱的穿孔鈕可見,穿綴繫於主人胸前,應作為溝通天、地、神、人等的重要載體。 [13] 
鑲嵌綠松石獸面紋銅牌飾 鑲嵌綠松石獸面紋銅牌飾
龍形牙璋
出土於二裏頭遺址VM3區,長48.1釐米,中寬11.4釐米,全器由器身、柄、闌組成,造型精美,器型龐大,氣勢恢宏。闌部扉牙或表現張嘴的龍頭及龍身。牙璋作為二里頭文化典型的玉禮器之一,僅為高級貴族專用。牙璋隨着二里頭文化的擴張,將王權禮制的影響輻射到南中國和更廣大的區域。二里頭牙璋傳播的模式,反映出廣域王權制度在東亞數千公里範圍內的波及,也印證出二里頭政權成為此廣域政治核心的代表。 [13] 
龍形牙璋 龍形牙璋
乳釘紋青銅爵
於1975年出土於二裏頭遺址VIIKM7區,高26.5釐米,總長31.5釐米,束腰平底,三錐足細長,槽狀長流,流折處有釘形短柱,腹部凸線列乳釘紋。其長流尖尾,清逸舒展,造型誇張,形態修長,極富美感,是中國目前發現的時代最早的青銅容器之一,被譽為“華夏第一爵”,是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13] 
乳釘紋青銅爵 乳釘紋青銅爵
白陶斗笠形器
2002年出土於偃師二里頭遺址的一組瓷器,共3件,直徑分別為4.85、5.9、4.8釐米,高分別為2.18、2.85、2.44釐米。和綠松石龍出自同一墓葬。正面似斗笠,背面螺旋形,中心有細小圓孔,每件與一個綠松石珠同出。可能同為墓主帽子上的裝飾。 [13] 
白陶斗笠形器 白陶斗笠形器
骨猴
2002年出土於二裏頭遺址VT26M6區,高2.2釐米,寬0.75—0.95釐米,使用動物骨骼雕刻製作,通體拋光,是不可多得的微雕精品。 [13] 
骨猴 骨猴
銅圓形器
出自二里頭遺址的一處高等級貴族墓葬。圓片形,直徑17釐米,厚0.5釐米。周邊鑲嵌61塊長方形綠松石片,大小相同,排列均勻,形似鐘錶刻度。中間鑲嵌兩圈十字形綠松石片,外周較大,內周較小,每週13個,相間排列。61*6=366,366和13與《尚書·堯典》所載夏曆閏年天數和相合,有專家認為此器為天文曆法用品。正面最少蒙有六層粗細不同的四種布,每平方釐米經緯線分別為8*8根和52*14根,背面也有布紋痕。可見當時天文曆法、銅器鑄造和紡織方面的高超水平。 [13] 
銅圓形器 銅圓形器
陶簋
出土於湖北省天門市肖家屋脊遺址,屬於後石家河文化(距今4300-3900年),通高23.4、口徑31、腹徑29.5釐米,白陶燒製,體型龐大。石家河文化原為長江中游地區的一種文化類型,隨着中原地區王灣三期文化的南下被迫中斷,衍生出一種融合了石家河文化和王灣三期文化因素的新的文化類型——後石家河文化,其器物兼具了中原和南方地區的特色,為顯示中華文明一體化進程的典型代表。 [14] 
陶簋 陶簋
陶鼎
出土於王城崗遺址,口小腹圓,下部有三個支撐的乳狀鼎足,故又名“乳足鼎”。在王城崗遺址的發掘中出土了眾多重要的遺蹟和遺物,其中包括著名的王城崗大城遺址。 [15] 
陶鼎 陶鼎
陶盉
出土於禹會村遺址,通高21釐米,單把,頸、流部位均殘缺,紅陶燒製。禹會村遺址發現遺蹟、遺物眾多,遺址最主要的特徵就是出現了包括中原龍山文化、山東龍山文化、江漢平原文化因素和禹會村自身文化因素在內的多種器物風格,這件陶盉的造型與江漢平原地區石家河文化的陶盉十分相似,表現出了二者之間的聯繫。 [16] 
陶盉 陶盉
陶龜
長10釐米,寬6釐米,頭足不見,只存龜甲部分,龜甲無紋飾。龜因其長壽,在我國被視為靈物,早在新石器時代,中原地區就已經出現了用龜現象。夏代以來,龜靈崇拜和用龜占卜的習俗逐漸增多,在探索夏文化的兩個重要遺址——新砦與二里頭均出土了大小相似的陶龜即是最好的例證。 [17] 
陶龜 陶龜
石拍
長11.5、寬5.5釐米,該石拍呈圓柱形,用於製作陶器時拍打紋飾,當陶器坯未乾時,人們往往用陶拍擊打其表面,以加強陶胎的密度 [18] 
石拍 石拍
陶墊
長7.3、寬4.8釐米,已殘破,底部有圓形凸起。陶墊的使用方法主要是在初步成型的陶器內部墊支,同時使用陶拍或石拍在陶器外部拍打,從而使陶器璧更加緊實緻密。使用陶墊的陶器內壁,往往會有凹陷的小坑,稱之為“麻點”。 [19] 
陶墊 陶墊
陶網墜
長6.55、寬4.4釐米,兩端可繫繩。該文物證明在二里頭文化時期,得益於優越的自然環境,水生動物在二里頭人的肉食來源中佔據了一定的比例。 [20] 
陶網墜 陶網墜
象牙器
長3.4、寬1.5釐米,該器物使用象牙雕刻而成,造型獨特,充分體現了二里頭時期製作水平 [21] 
象牙器 象牙器
石刀
長19釐米,寬11釐米,由石器磨製而成,兩邊有一對對稱性穿孔,可以用繩子串起來,刀刃鋒利,製作精巧,切割便捷,充分體現出二里頭石器製作技藝 [22] 
石刀 石刀
骨鋸
殘長24.6、寬2-3.8釐米,選用骨頭加工製作而成,異常鋒利,製作精巧,作為切割用具使用便捷 [23] 
骨鋸 骨鋸
陶塔式器
底徑18.8釐米、通高23釐米,平頂圓折,直壁,平底中空,頂部中心有一柱形塔式紐,紐的頂部有二層蘑菇頭,每層邊沿都有一個穿孔,但不對稱。器底中心有一直徑為8.8釐米的圓孔。泥質黑皮陶,素面,胎厚,火候較低,胎也厚薄不一,手製,造型原始。 [24] 
陶塔式器 陶塔式器
陶高柄豆
高28、口徑22.4、底徑17釐米,重1023克,器體為少見的黑色,打磨光滑,陶豆的盤腹上飾以粗細相間的弦紋,其高柄足上有孔,並有纖細的菱形紋帶和雲雷紋。 [25] 
陶高柄豆 陶高柄豆
陶水管
長66.3、寬23.8、高13.2釐米,二里頭遺址出土了數件體型龐大的陶製水管,圓柱形,一端收縮,可套合使用。此件不同於其他圓筒形,為半圓筒形,與另一半上下配合使用。陶水管在燒造時,為防止使用時滲水,往往會採用燒成後較為緻密的原料,且燒成温度高,基本已達1000℃,這些工藝既顯示出陶水管制作的特殊性,也體現出二里頭文化時期城市排水系統的進步。 [26] 
陶水管 陶水管
龍紋陶範
長10.1、寬10.5、高6釐米,重175克,復原直徑約30釐米。陶範亦稱“印模”,是古代中國鑄造青銅器的陶製範模,使用區域廣泛流行於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二里頭文化尚未發現體形如此巨大、裝飾此種花紋的銅器,此陶範凸顯了二里頭文化鑄銅技術的更高水平。二里頭遺址陶器中龍紋裝飾的大量出現充分證實了《列子》所言的夏后氏“人面蛇身”、帝孔甲“御龍以登天”的神話傳説,以及夏人常以龍為化身和以龍為族徽的社會習俗 [27] 
龍紋陶範 龍紋陶範
角料殘件
殘長23.6、直徑3.4釐米,重77克,該角料為動物角尖端部分,可用於製作角錐、角鏢等各種骨器,表現出二里頭先民選料的習慣 [28] 
角料殘件 角料殘件
角料
殘長19.38、寬20.22釐米,重674克,為梅花鹿雙角,角端橫截面顯示出整個梅花鹿角已從尾端切割開來,尖角部分已用於製作角錐等器物,剩餘切割後的角尾端被整齊廢棄。 [29] 
角料 角料
骨器
殘件長8.35釐米,高0.7-0.85釐米,重7.8克,選用動物骨骼打磨製作,兩端切割痕跡明顯,已初具骨器端倪。
骨器 骨器
綠松石珠
長1釐米、最大徑0.6釐米,選用綠松石雕刻製作,色澤翠綠,通體拋光,製作精巧,充分體現出二里頭文化時期的綠松石製作技藝 。
綠松石珠 綠松石珠
綠松石獸
長0.9釐米,高0.5釐米,青玉雕成。獸作爬伏狀,突目、高鼻、口微張。頭昂起,尾下卷。
綠松石獸 綠松石獸
陶觚
高17.6、口徑7.6、底徑6釐米,重232克,喇叭口,細腰,長身,圈足,表面磨光,十分精美。陶觚的使用方式相當於今天的酒杯,乃飲酒器的一種。陶觚僅為貴族專有,是禮器的代表。
陶觚 陶觚
陶象鼻盉
通高21.4釐米,泥質灰陶,雖殘損較大,但頂部象鼻、眼、口皆形象齊備,長鼻子用作器流。長頸廣肩,腹部急收,假圈足較高。肩腹部飾有凹、凸弦紋和指甲線紋。
陶象鼻盉 陶象鼻盉
石鉞
通長14.8釐米、寬2釐米、通高18.3釐米,鉞中心有一大穿孔,下端由四道弧形刃構成。該鉞石質厚重,造型美觀,已區別於實用鉞,不具有實用功能,應用於禮儀。
石鉞 石鉞
玉月牙形器
長8.4釐米,月牙形,玉質呈淡青色,無刃,中部有一圓孔,孔內正背面各嵌一綠松石圓片,二里頭玉器上鑲嵌綠松石也是一種常見的現象,這些孔均是特意穿的,但除了裝飾外,還有一些特殊含義。
玉月牙形器 玉月牙形器
陶方鼎
長8.3、寬8.3、高9.5釐米,整體呈正方形,表面有類似太陽形狀的渦紋。作為宗教禮儀的陶器,造型由渾圓的鼓腹變為方形腹,顯得寬博而厚實,下接四足,顯得對稱而穩定,陶方鼎的出現打破了圓腹三足的一貫模式,其實用功能減退,審美的形式感顯現無疑,禮儀性逐步佔據主要地位,這種新穎而規整的造型為商代青銅方鼎的出現作了器型的先導,為陶器藝術乃至整個造型藝術提供了一個高度形式美的範式。
陶方鼎 陶方鼎
玉戈
長30.2、寬6.6-6.9釐米,內前部兩端裝飾扉牙,側面刻劃多組平行細線紋。造型與同時期的青銅戈相似,但不具有實用性兵器的屬性,為二里頭文化大型有刃玉禮器之一。該件器物通體拋光,器型龐大。
玉戈 玉戈
玉柄形器
長10.3、寬1.28釐米,採用減地浮雕、拋光等多種技法,四面分別雕出凸起的眼睛圖案。
玉柄形器 玉柄形器
鴨形鼎
口徑6.5、腹長12、寬9、高9.5釐米,造型精美,形制獨特。
鴨形鼎 鴨形鼎
青銅斝
高26.8、口徑14.5-14.8釐米,敞口,長頸腰內收,下部圓鼓並收成圓底,扁圓狀空錐足。側附一耳,與耳相對一側立二柱。青銅斝作為早期的青銅容器,數量稀少,為少數貴族階層所使用。
青銅斝 青銅斝
鑲嵌綠松石玉鉞
長9.2、寬8-9.4釐米,上部有兩個穿孔,下孔用圓綠松石嵌平。鉞本是一種作戰使用的兵器,但是從該件器物刃部較鈍的特徵來看,並非實用性兵器,而是象徵高級貴族權力的禮儀性玉器,也是二里頭文化大型有刃玉禮器羣的代表性器物之一。
鑲嵌綠松石玉鉞 鑲嵌綠松石玉鉞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所獲榮譽

2020年5月,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的“華夏第一王都——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基本陳列”在2019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活動中,獲得“精品獎”。 [31] 
2021年9月22日,榮獲“第二批河南省社會科學普及示範基地”稱號。 [32] 
2021年10月,“華夏文明起源 王都重展新篇”主題旅遊項目榮獲全國文化遺產旅遊百強案例。 [34] 
2022年1月,巍巍如天——陶寺遺址考古成果精華展”入選文博圈2021年全國博物館100個精品展。 [41] 
2022年1月,入選“河南省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 [40] 
2022年5月,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巍巍如天——陶寺遺址考古成果精華展”,榮獲“2021年度河南省優秀陳列展覽項目”。 [43] 
2022年9月8日,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的“華夏第一王都——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基本陳列”入選“新時代博物館百大陳列展覽精品”名單。 [45] 
2022年12月,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被認定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48-49] 
2023年12月,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榮獲2023年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獎,並且是唯一一項設計獎獲得者。 [53] 
2024年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被評為“第五批國家一級博物館” [54]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作用價值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建成後,對二里頭遺址的文物進行了更好的保護,並讓更多人瞭解二里頭。 [4]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現為全國大遺址保護、展示和利用示範區,中國早期國家形成和發展研究展示中心,夏商周斷代工程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與展示基地。它以二里頭遺址近4000年的文化積澱,成為展示華夏第一王都的平台,對於彰顯中華文化自信、傳播河洛文明、助推洛陽博物館之都建設、增輝華夏曆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均具有重要意義,成為河洛大地上一處新的文化地標。 [42]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參觀信息

  • 開放時間
每日09:00-17:00(16:00起停止入館)
週一閉館(法定節假日除外)
  • 地址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區斟鄩大道1號 [38] 
  • 交通路線
洛陽龍門站發往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的910路公交車可直達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從偃師方向到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的遊客,乘坐偃師的7路和11路公交車可到達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附近。 [30]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現任領導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副館長:陳建平 [51]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副館長:王莉 [39]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副館長:賈中寶 [50]  [5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