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乾荒

(中國上古部落聯盟首領)

鎖定
乾荒:華夏族,中國上古部落聯盟首領。被後世尊為,列入“五帝”。
本    名
別    名
顓頊
高陽氏
所處時代
中國上古時期
民族族羣
華夏族
出生日期
約公元前2514年
逝世日期
約公元前2437年
主要成就
部落首領,被後世尊為帝
直系關係
昌意之子、黃帝之孫
國    籍
中國

乾荒人物簡介

《史記》載:“黃帝崩,葬橋山。其兒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顓頊帝也”。 顓頊上古部落首領,系黃帝之孫,20歲即位,初國於高陽,建都於高陽古城(今河北省高陽縣舊城村周圍九里),故又稱高陽氏。
古志載“高陽,古頊帝墟,歷代沿革”。自顓皇建號,四千多年來,高陽為郡國,為軍鎮,為關隘,其名不易,是繼黃帝建都涿鹿之後的遠古第二故都。相傳顓頊是黃帝的孫子,是九黎族的首領。父親是昌意,昌意相傳是黃帝與嫘祖的次子,封於若水,娶蜀山氏之女昌僕為妻,生顓頊。顓頊性格深沉而有謀略。十五歲時就輔佐少昊,治理九黎地區,封於高陽(今河北省高陽縣),故又稱其為高陽氏。黃帝死後,因顓頊有聖德,立為帝,時年二十歲。帝顓頊所居玄宮為北方之宮,北方色黑,五行屬水,因此古人説他是以水德為帝,又稱玄帝。帝顓頊以帝丘(今河南濮陽)為都城,以句芒為木正、蓐收為金正、祝融為火正、玄冥為水正、句龍為土正,合稱五官。他即位後,嚴格遵循黃帝的政策行事,使社會安定太平。傳説在黃帝晚年,九黎信奉巫教,崇尚鬼神而廢棄人事,一切都靠占卜來決定,百姓家家都有人當巫史搞占卜,人們不再誠敬地祭祀上天,也不安心於農業生產。顓頊為解決這問題,決定改革宗教,親自淨心誠敬地祭祀天地祖宗,為萬民作出榜樣。又任命南正重負責祭天,以和洽神靈。任命北正黎負責民政,以撫慰萬民,勸導百姓遵循自然的規律從事農業生產,鼓勵人們開墾田地。禁斷民間以占卜通人神的活動,使社會恢復正常秩序。顓頊生子窮蟬,是舜的高祖。據説顓頊在位七十八年,活到九十八歲逝世,葬於濮陽。而春秋戰國時的楚王為其後裔,屈原在《離騷》中自稱為帝顓頊之後,屈原與楚王為同族引。他聰明敏慧,有智謀,在民眾中有很高的威信。他統治的地盤也大了很多,北到現在的河北省一帶,南到南嶺以南,西到現在的甘肅一帶,東到東海中的一些島嶼,都是他統治的地城。古代歷史書上描寫説,顓頊視察所到之處,都受到部落民眾的熱情接待。 據《淮南子·時則訓》載:“北方之極,顓頊、元冥(元冥又叫玄冥,是管北方的水正官)之所司者萬二千里。”又據《史記·五帝本紀》載:“北至於幽陵,南至於交趾,西至於流沙,東至於蹯木,動靜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屬。”真是一位澤被宇內,功德蓋世的帝王。《春秋緯》中一本叫《命歷序》的書説顓頊部落共傳20世,350年,《易緯》中的《稽覽圖》説是500年。顓頊、帝嚳是上古時期“三皇五帝”中的第二位和第三位帝王,前承炎黃,後啓堯舜,奠定華夏基根,是華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國學大師範文瀾先生在《中國通史簡編》中寫道:“漢以前人相信黃帝、顓頊、帝嚳三人為華族祖先,當是事實。”

乾荒史書記載

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即少昊),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僕,生高陽(即顓頊),高陽有聖德焉。黃帝崩,葬橋山。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顓頊也。
帝顓頊高陽者,黃帝之孫而昌意之子也。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養材以任地,載時以象天,依鬼神以制義,治氣以教化,絜誠以祭祀。北至於幽陵,南至於交阯,西至於流沙,東至於蟠木。動靜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屬。
帝顓頊生子曰窮蟬。
顓頊崩,而玄囂之孫高辛立,是為帝嚳

乾荒生平事蹟

乾荒被尊為帝

顓頊(乾荒),中國上古部落聯盟首領,因其傑出與聖賢,被後世尊為“帝”,列入華夏“五帝”之中。
《史記》記載:黃帝次子昌意,封於若水,娶蜀山氏之女昌僕為妻,生顓頊。顓頊性格深沉而有謀略。十五歲時就輔佐少昊,治理九黎地區,封於高陽(今河南杞縣東),故又稱其為高陽氏。黃帝死後,因顓頊有聖德,立為帝,時年二十歲。傳説在黃帝晚年,九黎地巫教流行,崇尚鬼神,迷信盛行,風氣敗壞,一切都靠占卜來決定,人民也不安心於生產。顓頊為解決這問題,下令禁絕巫教,禁斷民間以占卜通人神的活動。親自誠敬地祭祀天地祖宗,為萬民作出榜樣。又任命南正重負責祭天,以和洽神靈。任命北正黎負責民政,以撫慰萬民。勸導百姓遵循自然的規律從事農業生產,鼓勵人們開墾田地。使社會恢復正常秩序。顓頊生子窮蟬,是舜的高祖。據説他在位七十八年,活到九十八歲逝世,葬於濮陽。而春秋戰國時的楚王為其後裔,屈原在《離騷》中自稱為帝顓頊之後,屈原與楚王為同族。

乾荒不和情理

顓頊也辦過不合情理的事情。有這麼一條律令就是他定的:規定婦女在路上和男子相遇,必須避讓一旁;如果不這樣做,就被拉到十字路口打一頓。這條法律雖然是傳説,但是説明了在顓頊那個時期,由於生產方式的變化,男子成了氏族中的主導力量,婦女的地位已經低於男子,父系氏族社會完全取代了母系氏族社會,男子在社會上的權威已經確立。

乾荒顓頊陵

顓頊帝嚳陵位於河南內黃縣城南30公里的梁莊鎮三楊莊土山之陽,人稱“二帝陵”。顓頊陵居東,帝嚳陵居西,兩陵相距60米。顓頊陵南北長66米,東西寬53米,高約26米;帝嚳陵略小且居後兩米。據專家分析,這種長輩陵冢大、晚輩陵冢小;長輩陵位趨前、晚輩陵位趨後的殯葬方式,正好印證了顓頊帝“長幼有序”的道德倫理。二帝陵園從下至上有御橋、山門、廟院、陵墓、碑林及縱橫其間的甬道,佔地面積350多畝;陵墓四周有圍牆,稱“紫禁城”。史書記載,二帝陵建築宏偉,碑碣林立,松柏蓊鬱,歷代帝王祭祀不絕,宋代以後列為定製。農曆三月二十八為顓頊帝誕辰日,民間祭祀大戲喧囂,人聲鼎沸,香火繚繞,熱鬧非凡。但因年代久遠,陵區地處黃河故道和緊靠硝河,河水多次氾濫,風沙肆虐,到清朝同治年間,陵墓和建築羣全部被黃沙掩埋於地下。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特別重視對二帝陵的保護和開發。政府連續多年在二帝陵區和周圍育林封沙,使整個陵區被數萬畝蒼茫的森林所環抱。特別是1986年以來,對二帝陵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清沙、鑽探和開發建設,原有的山門、宋井、廟宇、碑亭、陵墓、圍牆和多條甬道相繼重見天日;挖掘出165塊御製祭祀碑、大量仰韶、龍山文化陶片及其他文物碎片;在陵區內,經過科學鑽探表明,深層尚有大量碑碣及陶片。近年,當地政府對二帝陵進行了大規模重修,先後修建了山門、祭拜殿、二帝塑像、欞星門、碑廊、配殿及其他附屬配套設施。陵園外,芳草萋萋,林濤奔湧;陵園內,松柏參天,莊嚴肅穆,透出了帝王陵園的滄桑與威嚴,一年四季前來尋根拜祖的海內外華人、華僑絡繹不絕。公元2000年10月,河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顓頊、帝嚳二帝陵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當地政府設置了專業管理機構,配備了管理人員。2003年至2005年連續三年的農曆三月二十八,安陽市人民政府、內黃縣人民政府都隆重舉行盛大的公祭大典。每年這一天,都有數十萬內地、港澳台地區及海外華夏子孫前來參加祭祀活動,即時禮炮轟鳴,鐘磬悠揚,頌歌齊唱,共祈華夏血脈永昌、國泰民安、世界和平。  另一種説法:顓頊墓位於聊城東昌府區城西北7.5公里處。顓頊乃上古帝王,系黃帝之孫,"初國於高陽,故號高陽氏,都於商丘(今河南濮陽),在位七十八年"。其墓葬於何處,歷來説法不一。《一統志》載:"帝顓頊高陽氏陵有二:一在開州,一在東郡城西北二十里。……在東郡者有廟,民間稱'聊古廟是也'。" 顓頊墓是真是假,目前尚不敢斷言,但據文物考古調查,此處系一古化遺址則確鑿無疑。 該遺址為方形高台地,暴露面積500平方米,為黑灰土堆積。遺址表面散佈着不少陶片,可識器形有龍山文化時期的罐、杯、南瓦、豆、盆、殷代的鬲,周代的繩紋筒瓦等。屬龍山文化至商周時期的遺址。  顓頊墓南,原有一座用以祭祀顓頊的廟宇,名"聊古廟",又名"聊王廟"、"顓頊廟"。該廟規模宏大,遠近聞名。廟內有鐘樓、鼓樓、大殿、廊房、後樓等建築。大殿內供一高約7尺的顓頊帝執圭坐像。大殿後二層閣樓內,塑有顓頊帝及后妃神像。1945年廟毀,現僅存遺址。

乾荒與共工氏

顓頊同時,有個部落領袖,叫做共工氏。傳説他是人首蛇身,長着滿頭的赤發,他的坐騎是兩條龍。  據説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後代。他的部落在現在今天的河南北部。他對農耕很重視,尤其對水利工作更是抓緊,發明了築堤蓄水的辦法。那個時候,人類主要從事農業生產,水的利用是至關重要的。共工氏是神農氏以後,又一個為發展農業生產做出過貢獻的人。
共工有個兒子叫后土,對農業也很精通。他們為了發展農業生產,把水利的事辦好,就一起考察了部落的土地情況,發現有的地方地勢太高,田地澆水很費力;有的地方地勢太低,容易被淹。由於這些原因,非常不利於農業生產。因此共工氏制訂了一個計劃,把土地的高處的土運去墊高低地,認為窪地墊高可以擴大耕種面積,高地去平,利於水利灌溉,對發展農業生產大有好處。
顓頊部不贊成共工氏的做法。顓頊認為,在部族中至高無上的權威是自己,整個部族應當只聽從他一個人的號令,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張的。他用這樣做會讓上天發怒為理由,反對共工氏實行他的計劃。於是,顓頊與共工氏之間發生了一場十分激烈的鬥爭,表面上是對治土、治水的爭論,實際上是對部族領導權的爭奪。
要説這兩個人比起來,力氣上,共工氏要強;論機智,他卻不如顓頊。顓頊利用鬼神的説法,煽動部落民眾,叫他們不要相信共工氏。當時的人對自然知識缺少了解,對鬼神之事都極為相信,不少人上了顓頊的當,認為共工氏一平整土地,真的會觸怒鬼神,引來災難,因此顓頊得到了多數民眾的支持。
共工氏不能得到民眾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堅信自己的計劃是正確的,堅決不肯妥協。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決心不惜犧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業。他來到不周山(今崑崙山),想把不周山的峯頂撞下來,來表示自己的堅強決心。
共工氏駕起飛龍,來到半空,猛地一下撞向不周山。霧時間,一聲震天巨響,只見不周山被共工氏猛然一撞,立即攔腰折斷,整個山體轟隆隆地崩塌下來。天地之間發生鉅變,天空中,日月星辰都變了位置;大地上,山川移動,河川變流。原來這不周山是天地之間的支柱,天柱折斷了,使得繫着大地的繩子也崩斷了,只見大地向東南方向塌陷。天空向西北方向傾倒。因為天空向西北方向傾倒,日月星辰就每天都從東邊升起,向西邊降落;因為大地向東南塌陷,大江大河的水就都奔騰向東,流入東邊的大海里去了。
共工氏英勇的行為得到了人們的尊敬。在他死後,人們奉他為水師 (司水利之神),他的兒子后土也被人們奉為社神(即土地神),後來人們發誓時説"蒼天后土在上",就談的是他,由此可見人們對他們的敬重。關於共工氏和顓頊爭奪帝位,怒撞不周山的傳説,已經流傳了兩千多年。 前邊講的幾個神話,説明在那時我們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釋各種各樣的自然現象,不瞭解和掌握自然規律,因此在自然面前是那樣的無力,因此把各種疑惑歸之於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人格化。所以創造了神話傳説,歌頌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話中盤古女媧黃帝等等傳奇人物來。
至於傳説中的共工氏,當然並不一定實有其事,然而他那種勇敢、堅強,願意犧牲自己來改造山河的大無畏精神,是值得我們欽佩的。儘管前邊所講的神話和傳説是後人的臆想和藝術加工,但在反映原始社會的某些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接近歷史的真實,象部落首領的被神化,就反映了原來是服務於部落的首領轉化成了高踞於社會之上的權力。原始社會也就開始有了階段的分化。
即位後,進行政治改革,藉以改變社會現狀,鞏固自己的統治。他在位78年,死時90多歲,顓頊子孫很多,屈原就是自稱顓頊的後裔。後人對顓頊大帝的評價是:靜淵有謀,疏通知事,養材任地,載時象天,依鬼神以治義,治氣以教化,潔誠以祭祀。因他生前崇尚玄色,故後人推戴他為玄帝

乾荒顓頊歷

漢初的歷法基本上是沿用秦以來的顓頊歷。顓頊歷是一種古四分曆,以365 1/4日為迴歸年長度,29 499/950日為朔望月長度,十九年七閏。漢武帝時,公孫卿、壺遂、司馬遷等受命議造漢歷;最後,在18種改歷方案中選定了鄧平所造的八十一分律歷,稱太初曆。太初曆以365 385/1539日為迴歸年長度,29 43/81日為朔望月長度。西漢末年,劉歆修訂太初曆而更名為三統曆。  《顓頊歷》完成於秦獻公十九年(前366年)。該歷以夏正十月為歲首,閏置於九月之後,以該年正月初一日剛好立春為節氣的計算起點。《顓頊歷》有兩大特點: 一是其時秦政權尚僻處於雍州,不與諸侯各國交往。諸侯自大,也以夷翟之邦視秦國,所以它實行的歷法,直到秦統一天下後才推行全國。但又漢行秦歷,才使《顓頊歷》一躍而奉為曆法“正統”。二其時古四分曆理論已非常成熟,所謂《顓頊歷》,只不過是月建有差,歷策卻仍是一個師傅下山的“疇人” 用古四分曆方法擬訂的。由於前367年夏曆十一月初一日干支為乙卯(年干支也是乙卯!),是用古四分曆推步而出,而《顓頊歷》歷家又稱之為“乙卯元”可知,《顓頊歷》不過是“古四分曆”或逕是《殷歷》的一支而已。關於此兩歷關係中的“正統”問題,實在是要與歷史的看法來個“否定之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