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主體和客體

鎖定
主體和客體是認識論的一對基本範疇。主體指認識者,即在社會實踐中認識和改造世界的人。人生活在各種社會關係中,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活動都是在一定社會關係中進行。人作為認識主體,既可以個體面貌出現,也可以羣體一員面貌出現,還可以人類整體一員面貌出現。因此,主體的存在形式可區分為個人主體、羣體主體和人類整體主體。個人主體是認識主體的基礎和細胞,任何認識活動總是通過每個個人的認識活動去實現的。恩格斯説:人的思維“僅僅作為無數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人的個人思維而存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125頁)羣體主體指在一定歷史發展階段上進行認識活動的社會共同體。如民族、階級、政黨、國家等組織和羣體。人類整體主體,是將整個人類作為認識主體,人對整個客觀世界的認識,是實現於整個人類的不斷延續過程中的。主體的基本特徵是能動性和創造性。客體指被認識者,是與主體相對應的客觀事物外部世界,是主體認識和改造的一切對象。原則上説,一切客觀存在的事物都可以成為人類認識和改造的對象。但在一定歷史條件下,作為人們認識和改造的對象,只能是物質世界的一部分,即只有進入人的認識和實踐活動範圍,同主體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的那部分事物,才是現實的客體和對象。客體主要包括自然客體社會客體。人既是主體,又是客體。客體的基本屬性是客觀性對象性 [1] 
中文名
主體和客體
出    處
認識論
基本概念
主體和客體的關係與哲學基本問題緊密聯繫。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客體是不依賴主體而獨立存在的;主體不是消極地適應客觀世界,而是在實踐中能動地反映和改造世界唯心主義顛倒主客體關係,認為客體依賴主體而存在,沒有主體就沒有客體。主觀唯心主義陸九淵説:“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貝克萊説:“物是感覺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客觀唯心主義者黑格爾認為,主體是“絕對觀念”,自然界和社會是絕對觀念的外化。機械唯物主義承認客體不依賴主體,但不懂得主體對客體的能動作用。他們都沒有正確説明主體和客體及其相互關係。隨着現代科學的發展,主體的能動作用日益增強,客體的範圍逐漸擴大,認識手段的中介作用日益突出,主客體關係日益複雜,成為當代認識論的一大重要研究課題。 [1] 
參考資料
  • 1.    劉建明,王泰玄等.宣傳輿論學大辭典:經濟日報出版社,1993-03